学术投稿

中医药在治疗213例高脂血症临床分析

翟丽丽;郭清华

关键词:高脂血症, 中医药, 临床应用, 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在高脂血症中临床应用疗效分析.方法:213例高脂血症患者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30日为一疗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各项血脂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临床疗效:213例患者中临床控制93例,显效69例,有效31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90.6%.结论:通过本组病例观察总有效率为90.6%.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升阳除湿汤治疗慢性结肠炎40例临床观察

    升阳除湿汤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笔者近年来用其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80例慢性结肠炎病例均来自我院中医科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治疗组年龄21~68岁,平均36.4岁,病程0.5~9年,平均(4.8±3.3)年;对照组年龄20~71岁,平均34.4岁,病程0.6~8年,平均(4.5±2.6)年,两组资料在年龄、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林研研;陈云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炎症点针刺法治疗观察

    目的:比较炎症点针剌法与常规阿是穴针刺法对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疗效差异,分析炎症点针剌法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将200例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患者按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单号为炎症点针刺组,双号为常规阿是穴针刺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炎症点针剌组有效率98%,常规阿是穴针刺组有效率88%,经统计学处理,x2=5.83,P<0.05,两组治疗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炎症点针刺法优于常规阿是穴针刺法,该法有明确的刺激点,明确的针刺深度,便于临床规范操作.

    作者:王永红;张学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医与老母鸡

    由养鸡的方式及喂养内容的演变,联想到当前中医的现状,赞许不足,担忧有加.然通过案例,目睹中医大有作为,担忧之中又不失对中医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占永久;占业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医对疲劳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疲劳的主要病因是劳累过度、情志不舒、外感时邪和饮食所伤,主要病机是气血失常和脏腑功能失调.

    作者:洪燕珠;周昌乐;张志枫;许家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谢兆丰老中医治疗老年排便异常的经验

    谢兆丰主任医师,系江苏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60载,学验俱丰.兹将谢老治疗老年排便异常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作者:黄晨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络病学说临床研究进展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以络脉损伤为基础,以气血瘀阻为特征,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其内涵包括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外延包括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改变[1.2].

    作者:赵鑫;郭兆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医辨证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

    笔者自2000年以来,用中医辨证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8例病例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患者除心悸、胸闷、头晕、气短、乏力等症状外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阳性.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大65岁,年龄小35岁;病程长5年,病程短1个月.

    作者:李永善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自拟七味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1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七味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标准选择乳腺增生病患者112例,用七味散结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15天1个疗程,经期停服,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112例中治愈69例,好转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75%.结论:自拟七味散结汤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药.

    作者:丁桂梅;闫晓华;李方方;范杰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从新医学模式看艾滋病防治中的守与攻

    笔者分别从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运用中医治未病、已病思想,重点论述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应当重视的守护正气、攻击毒邪两个方面问题辩证统一的问题,得出生物疗法不令人满意,心理疗法是不容忽视的,而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以预防为主的社会守护则是HIV/AIDS防治的重中之重,如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治工作中没有中医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重要结论.

    作者:周立华;彭银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药改善肿瘤化疗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中药对化疗毒副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86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两组病人主要症状分值差异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化疗毒副症状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多项数据P<0.05或P<0.01).中药组能更有效地缓解肿瘤所造成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状态.结论:扶正祛邪中药可明显减轻化疗期间常见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永强;张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新九针治疗颈椎病252例疗效观察

    采用新九针中的锋钩针、毫针、火针、磁圆梅针、梅花针,针分主辅、辨证用针治疗颈椎病252例,其中颈型颈椎病有效率98.1%、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有效率87.2%、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91.3%.结果说明,新九针疗法疗效突出、简便实用,疗程短、复发率低,是一种有效、安全、价廉、值得推广的疗法.

    作者:张琳;张天生;靳聪妮;赵晓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整体观念对中医临床的一点启示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揭示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统一性,疾病的过程和人体周围环境之间存在有密切的联系.基于这一事实分析了病人的就诊需求和医生的医疗职责,认为作为中医的临床医生应该在治疗现有疾病的同时,密切关注与疾病产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原因,在必要的时候帮助病人调整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失调.

    作者:刘银伟;陈丽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瘙痒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探讨

    瘙痒病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可分为全身性瘙痒病及局限性瘙痒病.其发病因素复杂,包括内因、外因或两者兼有.现就有关皮肤瘙痒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作一论述.

    作者:丁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舒萎方治疗老年前期与老年期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舒萎方治疗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年龄在45~69岁之间、中医辨证属脾虚瘀热互结型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予舒萎方治疗,对照组47例予胃复春治疗,六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的临床、胃镜、病理和抗幽门螺杆菌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萎方对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邬渊敏;储亚庚;潘林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张琳琪教授从脾胃论治肾病综合征的经验

    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肾脏疾病,具有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病和不同程度水肿为临床特征的症候群.

    作者:郭伟杰;张琳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滋阴清热固冲止崩法治疗崩漏50例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崩漏之证,病因多端,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笔者采用滋阴清热固冲止崩法治疗崩漏5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爱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咳嗽型变异性哮喘治验

    1 病情及治疗经过患儿,王某,男,六岁.1995年8月20日就诊.病史:着凉后咳嗽已二周,咽干痒,阵咳少痰,吸冷空气及夜里咳嗽加重,不发热.病后曾去市儿童医院,检查血白细胞5600、N 52、ST 3%、E 6%、L 39%,胸透两肺纹理增强.

    作者:李维海;崔旭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研究进展

    脓毒症(sepsis)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大手术和感染后常见并发症,其本质为不同感染性因素所致失控性炎性反应,如细菌、真菌、病毒及其毒性产物等均可诱发脓毒症.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脓毒症是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现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危重症救治成功率的大障碍.

    作者:刘英杰;王勇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漏芦甘草汤治疗痤疮2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漏芦甘草汤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患者均采用漏芦甘草汤治疗.结果: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漏芦甘草汤治疗痤疮效果良好.

    作者:徐九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是覆盖在血管腔的内表面的一种单层扁平细胞,除具有调节与滋养细胞间联系的功能外,还具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能分泌几十种血管活性物质,还是许多活性物质的靶器官,在调节血管舒张状态、维持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性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以及调控血管平滑肌生长等重要功能.许多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均可以导致内皮功能损伤,内皮功能损伤又常伴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因此,改善内皮功能成为心血管领域近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海涛;嵇克刚;王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