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张琳琪教授从脾胃论治肾病综合征的经验

郭伟杰;张琳琪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 脾胃, 经验
摘要: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肾脏疾病,具有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病和不同程度水肿为临床特征的症候群.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再认识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从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时期,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退化;以及雌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受体分布于全身各重要组织器官.当雌激素水平下降后,这些组织和器官就会发生退行性变及代谢上的变化,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失调的症状,临床上可见:月经紊乱,潮热,出汗,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抑郁寡欢,不能自我控制,记忆力减退,性交困难,心悸,胸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作者:刘永胜;郝秀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4例临床疗效观察

    传统观念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由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所致骨髓干/祖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综合病症.近年来,英国血液病学标准委员会界定AA是指骨髓增生低下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状态,但不伴骨髓异常浸润和骨髓网膜硬蛋白增多,主要指特质性获得性从.

    作者:王金环;柳思佳;赵伟;王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医与老母鸡

    由养鸡的方式及喂养内容的演变,联想到当前中医的现状,赞许不足,担忧有加.然通过案例,目睹中医大有作为,担忧之中又不失对中医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占永久;占业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复方丹参滴丸配合西药治疗肺心病心衰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力衰竭是肺心病肺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右心衰多见,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加依那普利治疗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燕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浅析《伤寒论》呕吐证治

    呕吐是中医内科的一种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为详实.<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著作,也记载了很多有关呕吐的证治,包括治则治法、分证论治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笔者在此进行总结,以期对目前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作者:李佳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名家治慢性乙肝经验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而我国为肝炎大国,据报道:我国现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1.2亿之多,现症患者达1400万人,而且感染范围正在不断扩大.鉴于中医药在治疗慢乙肝方面有一定优势,在此集名家治慢乙肝经验之萃,以期对慢乙肝的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作者:黄志敬;邹学武;李笔锋;梁永豪;袁文铠;何振星;骆冠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自拟七味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1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七味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标准选择乳腺增生病患者112例,用七味散结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15天1个疗程,经期停服,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112例中治愈69例,好转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75%.结论:自拟七味散结汤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药.

    作者:丁桂梅;闫晓华;李方方;范杰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抑郁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的临床研究

    目的:检测抑郁症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值,初步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本病的疗效.方法:①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抑郁症患者的Hcy值,并与健康体检者作对照.②将6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组28例给予西药治疗,疗程均为一个月.结果:①抑郁症组的血清Hcy值为20.16±5.29μmol/L,对照组的血清Hey值为9.65±2.82μmol/L,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中西药结合治疗组及西药组的血清Hcy值、HAMD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中西药结合治疗组降低血清Hcy值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Hcy值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中西药结合治疗降低抑郁症患者血清Hcy值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治疗.

    作者:陈少玫;张小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痛风(gout)为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及关节周围和皮下组织,关节炎反复发作,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作者:张秀华;任树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药饮片标本在医疗单位的建立与应用探讨

    目的:解决中药饮片质量不稳定问题,探索中药临床药学新思路.方法:通过建立中药饮片标本平台收集图片,整合资源,完成中药饮片鉴定基本操作.结果与结论:基本控制了中药饮片质量,提高了人员素质,到目前为止建立中药饮片临床标本800余份(包括真、伪),拍摄数码图片1000余张,对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如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桑菊饮加减治疗小儿风热咳嗽46例

    咳嗽一症是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诸如风寒、风热、风燥、暑湿之类.笔者用桑菊饮加减治疗小儿风热咳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2005年1月-2008年4月所治小儿风热型咳嗽46例介绍如下.

    作者:刘瑞珍;李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常反复发作,缠绵数月或数年不愈.一般把发病急、病程在6周以内的称为急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在6周以上的称为慢性荨麻疹.

    作者:王桂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抑郁症为相火不足之管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上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特征,并伴有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等改变,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中医虽无此病名,类似描述多见于”郁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病证中.中医传统多认为抑郁症乃情志不遂所致,辨证以肝气郁结为病机核心.笔者参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观察,提出抑郁症当以相火不足论治,病机为相火不足,心神无以振奋.阐述管见如下,请同道指正.

    作者:马书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早期糖尿病足的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早期表现为双足疼痛、麻木、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双足皮温降低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发生足部溃疡、感染,甚至坏疽,极易致残.

    作者:鞠萍;张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黄连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0例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观察黄连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人按随机分配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黄连汤加味煎剂150ml,日2次,口服;对照组予丽珠得乐冲剂(珠海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1g,每日3次,口服.疗程1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结论:黄连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中的运用及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其中的中医病机.

    作者:李建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运用八脉理论针刺治疗消渴病探讨

    奇经八脉理论源于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它与十二正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循行、功能、主病等方面有独特之处.其理论用于针刺治疗消渴病在临床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鲁红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血清PCⅢ、HA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同步检测HA、PC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A水平肝肾阴虚证组高,肝气郁结证组低.PCⅢ水平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肝气郁结证.结论:肝炎肝硬化单纯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临床少见,大部分兼有血瘀证.HA、PCⅢ对于判断肝硬化病情及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指导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作者:冀爱英;张晓伟;杜明瑞;张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寸口脉诊之思考

    寸口脉诊发展至今,因其模糊性,强烈的主观性而在中医界中面临着信任危机,故而需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正确的看待寸口脉诊,提高信任度.

    作者:邹学武;黄志敬;李笔锋;梁永豪;袁文凯;何振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瘙痒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探讨

    瘙痒病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可分为全身性瘙痒病及局限性瘙痒病.其发病因素复杂,包括内因、外因或两者兼有.现就有关皮肤瘙痒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作一论述.

    作者:丁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水蛭三黄汤治疗冠心病

    目的:观察用水蛭三黄汤为主治疗冠心病见有热毒症状者69例.方法:治疗组口服水蛭三黄汤与对照组口服鲁南欣康对比,观察对心电图的产生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方药是能阻断贯穿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作者:蔡云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