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用八脉理论针刺治疗消渴病探讨

鲁红为

关键词:奇经八脉, 消渴病, 针刺
摘要:奇经八脉理论源于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它与十二正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循行、功能、主病等方面有独特之处.其理论用于针刺治疗消渴病在临床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毫针静留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毫针静留针法与毫针动留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6例面肌痉挛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6例采用毫针静留针法治疗,穴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地仓、颧(骨翏)、阿是穴(起搏点)、合谷、太冲;对照组50例采用毫针动留针法治疗,取穴与治疗组相同.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5.8%,有效率93.4%;对照组治愈率48%,有效率88%;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毫针静留针法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且疗效优于毫针动留针法.

    作者:李培芳;杨强强;杨霞;王民集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30例偏瘫患者治疗与康复体会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治疗三十例偏瘫患者,总结出四步疗法在偏瘫患者治疗和康复中的优点.方法: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心理治疗;功能训练.结果:应用四步疗法三十例患者痊愈5例,显效15例,有效率66.6%,70%偏瘫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病人死亡率降低10%,致残率降低30%.

    作者:杜凤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是覆盖在血管腔的内表面的一种单层扁平细胞,除具有调节与滋养细胞间联系的功能外,还具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能分泌几十种血管活性物质,还是许多活性物质的靶器官,在调节血管舒张状态、维持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性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以及调控血管平滑肌生长等重要功能.许多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均可以导致内皮功能损伤,内皮功能损伤又常伴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因此,改善内皮功能成为心血管领域近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海涛;嵇克刚;王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早期糖尿病足的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早期表现为双足疼痛、麻木、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双足皮温降低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发生足部溃疡、感染,甚至坏疽,极易致残.

    作者:鞠萍;张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普米克令舒和中药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护理观察

    目的:观察普米克令舒和中药雾化吸入对儿童哮喘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对诊断明确的急性发作期的65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普米克令舒和中药雾化吸入,治疗7天,并给予相应护理,观察大呼气蜂流速(PEF)值及临床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IgE变化.结果:在PEF值升高及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IgE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普米克令舒和中药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效果好,且安全经济.

    作者:程广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施以饮食控制,及积极控制血糖,对照组以甲钴胺500μg,日一次,静脉注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硫辛酸600mg/d+生理盐水250ml,日一次,静脉输入,连续14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神经病变TSS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病变TSS评分均较前改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使用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

    作者:索琳娜;张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损伤及修复障碍与肿瘤发生的中西医机理初探

    肿瘤作为疾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备受各界关注.肿瘤发病归于机体原有平衡被打破,机体的正常修复功能受到损伤而发病.肿瘤病因中医当属癌毒壅盛、正气不敌,终引起阴阳失调、正气衰微、包块结聚.本文分别从中医和西医角度对肿瘤的发病机理进行阐述,希望以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改善病人生存.

    作者:张卜瑗;王路;黄如敬;李世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药改善肿瘤化疗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中药对化疗毒副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86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两组病人主要症状分值差异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化疗毒副症状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多项数据P<0.05或P<0.01).中药组能更有效地缓解肿瘤所造成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状态.结论:扶正祛邪中药可明显减轻化疗期间常见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永强;张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舒萎方治疗老年前期与老年期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舒萎方治疗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年龄在45~69岁之间、中医辨证属脾虚瘀热互结型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予舒萎方治疗,对照组47例予胃复春治疗,六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的临床、胃镜、病理和抗幽门螺杆菌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萎方对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邬渊敏;储亚庚;潘林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浅析《伤寒论》呕吐证治

    呕吐是中医内科的一种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为详实.<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著作,也记载了很多有关呕吐的证治,包括治则治法、分证论治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笔者在此进行总结,以期对目前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作者:李佳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培养农村医疗人才浅探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教育承担着主要为农村基层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中医人才的任务.高职高专中医学教育必须真正突出实用性、技术性的内涵特色,才能培养出符合农村基层市场需要的合格医疗人才,因此需要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作者:李勇华;杨德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医对疲劳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疲劳的主要病因是劳累过度、情志不舒、外感时邪和饮食所伤,主要病机是气血失常和脏腑功能失调.

    作者:洪燕珠;周昌乐;张志枫;许家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寸口脉诊之思考

    寸口脉诊发展至今,因其模糊性,强烈的主观性而在中医界中面临着信任危机,故而需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正确的看待寸口脉诊,提高信任度.

    作者:邹学武;黄志敬;李笔锋;梁永豪;袁文凯;何振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与护理

    目的: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一种慢性病,往往病程长,很适合于家庭治疗与护理.方法:我们通过10年的临床工作深入到肺心病患者家庭治疗与护理.结果:深深体会到肺心病家庭护理也是一门重要科学,结论:肺心病治疗与护理是很有效的.

    作者:武金旦;步爱榴;温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医与老母鸡

    由养鸡的方式及喂养内容的演变,联想到当前中医的现状,赞许不足,担忧有加.然通过案例,目睹中医大有作为,担忧之中又不失对中医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占永久;占业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水蛭三黄汤治疗冠心病

    目的:观察用水蛭三黄汤为主治疗冠心病见有热毒症状者69例.方法:治疗组口服水蛭三黄汤与对照组口服鲁南欣康对比,观察对心电图的产生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方药是能阻断贯穿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作者:蔡云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分段齿形内扎外切加2:1消痔灵注射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嵌顿的体会

    分段齿形内扎外切加2:1消痔灵注射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特色方法,具有保护肛门肛管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优点,自2007年-2008年以来,我们临床治疗50例环状混合痔嵌顿患者,疗效满意.

    作者:沙喜;张晟;闵丽;陈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谢兆丰老中医治疗老年排便异常的经验

    谢兆丰主任医师,系江苏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60载,学验俱丰.兹将谢老治疗老年排便异常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作者:黄晨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健脾益肾方提高尿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方对尿毒症患者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5例中医辨证脾肾阳虚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28例,给予血透加健脾益肾方治疗;B组27例,给予血透加安慰剂治疗;C组32例,给予健脾益肾方治疗,不透析;D组28例,给予安慰剂治疗,不透析.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CD3+、CD4+、CD8+、CD4+/CD8+、IL-1、IL-2、IL-6等指标.结果:治疗后A组和C组CD3+、CD4+、CD4+/CD8+及IL-2均显著升高,CD8+、IL-6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健脾益肾方有提高尿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杨栋;潘晓东;戴小欣;林坚;易无庸;李顺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血清PCⅢ、HA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同步检测HA、PC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A水平肝肾阴虚证组高,肝气郁结证组低.PCⅢ水平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肝气郁结证.结论:肝炎肝硬化单纯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临床少见,大部分兼有血瘀证.HA、PCⅢ对于判断肝硬化病情及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指导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作者:冀爱英;张晓伟;杜明瑞;张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