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改善肿瘤化疗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

赵永强;张凌云

关键词:肿瘤, 化疗毒副反应, 扶正祛邪中药
摘要:目的:观察扶正祛邪中药对化疗毒副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86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两组病人主要症状分值差异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化疗毒副症状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多项数据P<0.05或P<0.01).中药组能更有效地缓解肿瘤所造成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状态.结论:扶正祛邪中药可明显减轻化疗期间常见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饮片标本在医疗单位的建立与应用探讨

    目的:解决中药饮片质量不稳定问题,探索中药临床药学新思路.方法:通过建立中药饮片标本平台收集图片,整合资源,完成中药饮片鉴定基本操作.结果与结论:基本控制了中药饮片质量,提高了人员素质,到目前为止建立中药饮片临床标本800余份(包括真、伪),拍摄数码图片1000余张,对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如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研究进展

    脓毒症(sepsis)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大手术和感染后常见并发症,其本质为不同感染性因素所致失控性炎性反应,如细菌、真菌、病毒及其毒性产物等均可诱发脓毒症.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脓毒症是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现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危重症救治成功率的大障碍.

    作者:刘英杰;王勇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论《伤寒论》厥阴病厥

    厥阴病的本质即厥的形成,而厥的形成又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气血逆乱.本文通过厥的论述初步探讨了厥阴病本质,并对其产生的主症及鉴别诊断、转归、治疗、治禁进行了概括的探讨.其实际意义,能正确认识<伤寒论>厥阴病篇厥,对进一步揭示厥阴病本质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

    作者:郭贵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伤寒论》扶正祛邪观探析

    扶正祛邪理论源干<内经>,形成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是始于张仲景.辨证论治是临证灵活选用经方,驾驭扶正祛邪治则的关键,在运用这一原则时,仲景通过组方的攻补相辅,强调了正气和邪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转变,揭示了处理补虚、留邪,祛邪、伤正两组矛盾的辨证思路.

    作者:王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孙子兵法与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类比探讨

    <孙子兵法>是兵学圣典,中医学是传统医学瑰宝,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互为通融,互相启发.本文从两者的哲学思想内涵来看,探讨孙子兵法的辩证思想在中医学治则治法原理中的类比运用.

    作者:雷媛;刘紫凝;黄家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咳嗽型变异性哮喘治验

    1 病情及治疗经过患儿,王某,男,六岁.1995年8月20日就诊.病史:着凉后咳嗽已二周,咽干痒,阵咳少痰,吸冷空气及夜里咳嗽加重,不发热.病后曾去市儿童医院,检查血白细胞5600、N 52、ST 3%、E 6%、L 39%,胸透两肺纹理增强.

    作者:李维海;崔旭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无止血带静脉穿刺临床应用探讨

    静脉穿刺输液是临床治疗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也是护理工作中作为救死扶伤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稳、准、快高质量建立好静脉通路,达到快捷的治疗目的,一直是我们护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近3年来,我们通过对部分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采取免用止血带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艳荣;孙鹏;张林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新九针治疗颈椎病252例疗效观察

    采用新九针中的锋钩针、毫针、火针、磁圆梅针、梅花针,针分主辅、辨证用针治疗颈椎病252例,其中颈型颈椎病有效率98.1%、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有效率87.2%、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91.3%.结果说明,新九针疗法疗效突出、简便实用,疗程短、复发率低,是一种有效、安全、价廉、值得推广的疗法.

    作者:张琳;张天生;靳聪妮;赵晓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炎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之简称,小部分病人是未治愈的急性肾炎演变而来,但多数则是未曾患过急性肾炎之病例.起病方式与链球菌感染后的肾炎不同,因此二者并非同一病因引起,引起慢性肾炎的病因虽未完全阐明,但仍认为是变态反应所致,然而病情持续不愈的原因目前尚为明了,可能与身体免疫因素有关,临床表现颇为多异,且病情冗长,以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因病情反复发作,肾小球渐从炎性等变化进展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狭窄及晚期纤维化或透明变性功能丧失,后导致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近年来采用辩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作者:邸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舒萎方治疗老年前期与老年期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舒萎方治疗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年龄在45~69岁之间、中医辨证属脾虚瘀热互结型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予舒萎方治疗,对照组47例予胃复春治疗,六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的临床、胃镜、病理和抗幽门螺杆菌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萎方对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邬渊敏;储亚庚;潘林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早期糖尿病足的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早期表现为双足疼痛、麻木、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双足皮温降低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发生足部溃疡、感染,甚至坏疽,极易致残.

    作者:鞠萍;张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血清PCⅢ、HA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同步检测HA、PC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A水平肝肾阴虚证组高,肝气郁结证组低.PCⅢ水平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肝气郁结证.结论:肝炎肝硬化单纯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临床少见,大部分兼有血瘀证.HA、PCⅢ对于判断肝硬化病情及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指导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作者:冀爱英;张晓伟;杜明瑞;张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久泻宁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研究久泻宁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选择山药做显微鉴别,对荷叶、砂仁、防风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34:66),检测波长为230nm.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含量测定芍药苷在0.055~0.550mg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3).结论:该法操作简便,方法稳定,专属性强,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阮时宝;马少丹;李宗;吴符火;苑述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痛风(gout)为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及关节周围和皮下组织,关节炎反复发作,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作者:张秀华;任树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络病学说临床研究进展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以络脉损伤为基础,以气血瘀阻为特征,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其内涵包括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外延包括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改变[1.2].

    作者:赵鑫;郭兆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再认识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从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时期,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退化;以及雌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受体分布于全身各重要组织器官.当雌激素水平下降后,这些组织和器官就会发生退行性变及代谢上的变化,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失调的症状,临床上可见:月经紊乱,潮热,出汗,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抑郁寡欢,不能自我控制,记忆力减退,性交困难,心悸,胸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作者:刘永胜;郝秀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眩晕病人的现代中医整体综合护理

    目的:通过对46例眩晕病人运用中医整体综合护理,观察此方法的临床效应及可行性;方法:应用护理程序,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诊断和中医辨证施治,通过评估、诊断,制定整体护理措施,进行个体化整体综合护理;结果:46例患者中,治愈9例,好转37例,有效率100%;结论:眩晕病人通过现代中医整体综合护理,明显提高疗效,促进康复,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实为一项有效的护理措施.

    作者:倪素华;林韶冰;吴金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抑郁症为相火不足之管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上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特征,并伴有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等改变,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中医虽无此病名,类似描述多见于”郁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病证中.中医传统多认为抑郁症乃情志不遂所致,辨证以肝气郁结为病机核心.笔者参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观察,提出抑郁症当以相火不足论治,病机为相火不足,心神无以振奋.阐述管见如下,请同道指正.

    作者:马书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30例偏瘫患者治疗与康复体会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治疗三十例偏瘫患者,总结出四步疗法在偏瘫患者治疗和康复中的优点.方法: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心理治疗;功能训练.结果:应用四步疗法三十例患者痊愈5例,显效15例,有效率66.6%,70%偏瘫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病人死亡率降低10%,致残率降低30%.

    作者:杜凤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常反复发作,缠绵数月或数年不愈.一般把发病急、病程在6周以内的称为急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在6周以上的称为慢性荨麻疹.

    作者:王桂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