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九针治疗颈椎病252例疗效观察

张琳;张天生;靳聪妮;赵晓晨

关键词:新九针, 颈椎病, 疗效观察
摘要:采用新九针中的锋钩针、毫针、火针、磁圆梅针、梅花针,针分主辅、辨证用针治疗颈椎病252例,其中颈型颈椎病有效率98.1%、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有效率87.2%、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91.3%.结果说明,新九针疗法疗效突出、简便实用,疗程短、复发率低,是一种有效、安全、价廉、值得推广的疗法.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漏芦甘草汤治疗痤疮2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漏芦甘草汤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患者均采用漏芦甘草汤治疗.结果: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漏芦甘草汤治疗痤疮效果良好.

    作者:徐九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皮肤针艾灸配合穴位注射自血治疗白癜风58例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局部色素脱失,以后渐渐扩大,形状不规则,无自然症状.影响美观,易诊难治,世界上的所有种族都可罹患此病,但肤色越深的人种发病率越高[1],笔者采用皮肤针、艾灸配合穴位注射自血治疗白癜风病5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文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整体观念对中医临床的一点启示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揭示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统一性,疾病的过程和人体周围环境之间存在有密切的联系.基于这一事实分析了病人的就诊需求和医生的医疗职责,认为作为中医的临床医生应该在治疗现有疾病的同时,密切关注与疾病产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原因,在必要的时候帮助病人调整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失调.

    作者:刘银伟;陈丽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平肝清热法治疗偏头痛62例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平肝清热法治疗偏头痛62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0%.结果显示平肝清热法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赵来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抑郁症为相火不足之管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上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特征,并伴有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等改变,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中医虽无此病名,类似描述多见于”郁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病证中.中医传统多认为抑郁症乃情志不遂所致,辨证以肝气郁结为病机核心.笔者参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观察,提出抑郁症当以相火不足论治,病机为相火不足,心神无以振奋.阐述管见如下,请同道指正.

    作者:马书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4例临床疗效观察

    传统观念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由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所致骨髓干/祖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综合病症.近年来,英国血液病学标准委员会界定AA是指骨髓增生低下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状态,但不伴骨髓异常浸润和骨髓网膜硬蛋白增多,主要指特质性获得性从.

    作者:王金环;柳思佳;赵伟;王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芪桂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

    目的:观察芪桂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桂强心汤,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00%,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LVDd均有缩小,LVEF均有提高,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桂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

    作者:郭清华;翟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寸口脉诊之思考

    寸口脉诊发展至今,因其模糊性,强烈的主观性而在中医界中面临着信任危机,故而需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正确的看待寸口脉诊,提高信任度.

    作者:邹学武;黄志敬;李笔锋;梁永豪;袁文凯;何振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损伤及修复障碍与肿瘤发生的中西医机理初探

    肿瘤作为疾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备受各界关注.肿瘤发病归于机体原有平衡被打破,机体的正常修复功能受到损伤而发病.肿瘤病因中医当属癌毒壅盛、正气不敌,终引起阴阳失调、正气衰微、包块结聚.本文分别从中医和西医角度对肿瘤的发病机理进行阐述,希望以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改善病人生存.

    作者:张卜瑗;王路;黄如敬;李世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研究进展

    脓毒症(sepsis)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大手术和感染后常见并发症,其本质为不同感染性因素所致失控性炎性反应,如细菌、真菌、病毒及其毒性产物等均可诱发脓毒症.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脓毒症是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现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危重症救治成功率的大障碍.

    作者:刘英杰;王勇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细辛脑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致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探讨细辛脑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点,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至今细辛脑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不良反应16例进行分析.结果:细辛脑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性休克,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系统,消化系统等不良反应,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与用药剂量无关.结论:应充分掌握细辛脑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点,加强用药期间观察,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门忠友;綦秀贞;张培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痛风(gout)为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及关节周围和皮下组织,关节炎反复发作,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作者:张秀华;任树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早期糖尿病足的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早期表现为双足疼痛、麻木、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双足皮温降低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发生足部溃疡、感染,甚至坏疽,极易致残.

    作者:鞠萍;张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自拟降脂汤治疗脂肪肝120例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降脂汤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服用自拟降脂汤,对照组服脂必妥片、肌苷片,均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二项数据的变化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变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降脂汤治疗脂肪肝疗效确切.

    作者:范中有;赵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观察

    糖尿病肾病(DN)为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近年来,我们在常规治疗糖尿病基础上以滋补肝肾,化瘀通络法治疗DN,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蔡春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药治疗癌症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研究进展

    概述中药用于改善化疗所致消化道副作用的临床研究进展,探讨其作用机制,并提出目前相关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临床上大多数化疗药物均会引起癌症病人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型的消化道副作用,终导致恶性营养不良及恶病质,直至死亡,而中药方剂在调理消化道功能紊乱方面明显优于西药.

    作者:师林;李永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培养农村医疗人才浅探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教育承担着主要为农村基层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中医人才的任务.高职高专中医学教育必须真正突出实用性、技术性的内涵特色,才能培养出符合农村基层市场需要的合格医疗人才,因此需要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作者:李勇华;杨德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张琳琪教授从脾胃论治肾病综合征的经验

    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肾脏疾病,具有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病和不同程度水肿为临床特征的症候群.

    作者:郭伟杰;张琳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健脾益肾方提高尿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方对尿毒症患者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5例中医辨证脾肾阳虚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28例,给予血透加健脾益肾方治疗;B组27例,给予血透加安慰剂治疗;C组32例,给予健脾益肾方治疗,不透析;D组28例,给予安慰剂治疗,不透析.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CD3+、CD4+、CD8+、CD4+/CD8+、IL-1、IL-2、IL-6等指标.结果:治疗后A组和C组CD3+、CD4+、CD4+/CD8+及IL-2均显著升高,CD8+、IL-6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健脾益肾方有提高尿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杨栋;潘晓东;戴小欣;林坚;易无庸;李顺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炎症点针刺法治疗观察

    目的:比较炎症点针剌法与常规阿是穴针刺法对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疗效差异,分析炎症点针剌法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将200例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患者按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单号为炎症点针刺组,双号为常规阿是穴针刺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炎症点针剌组有效率98%,常规阿是穴针刺组有效率88%,经统计学处理,x2=5.83,P<0.05,两组治疗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炎症点针刺法优于常规阿是穴针刺法,该法有明确的刺激点,明确的针刺深度,便于临床规范操作.

    作者:王永红;张学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