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冬香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训练在护士安全输血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73名低年资本科护士采用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法进行安全输血培训,设计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方案,由技能培训教师和临床一线带教老师演练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观察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护士输血相关知识水平较培训前有所提高(P<0.05).结论:安全输血培训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提高低年资护士输血相关知识及技能,保证患者安全输血.
作者:陈颖;周红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MI)对肿瘤患者疼痛管理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肿瘤伴有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MI计划进行院内院外护理,内容围绕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疼痛控制效果,从访谈中发现影响其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原因,进而制定方案,帮助患者解决其影响因素,提高服药依从性,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服药依从性及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用于肿瘤患者的疼痛管理中,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疼痛管理的有效性.
作者:王文果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自制中药方离子导入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62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制中药方离子导入;治疗1个疗程(10 d)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辅助治疗COPD效果显著,并能明显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作者:陆俊;张雅丽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康复中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疗程均为6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生存质量分析,以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结果:护理后两组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6个月,观察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总维生素D、维生素D3、25-羟维生素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康复中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预防性服用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调节患者免疫功能起到改善病情作用.
作者:黄香梅;江伟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护士针刺伤的高发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分析2014年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发原因,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从2015年起采取职业安全培训、制定安全操作流程、提供合适的处置器具、管理者加强监管等方面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将2014年218名护士与2015年220名护士干预前后针刺伤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2015年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低于2014年(P<0.01),2015年护士在注射、拔针及处理用毕的废弃物等各操作环节针刺伤发生率均较2014年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有效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规范护士操作流程,确保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作者:罗莹洁;欧琳;洪春凤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广州护理学会老年及中风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所在医院的护士所在科室的防误吸护理工作开展情况,为各家医院开展防误吸护理、规范防误吸操作流程等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护理学会老年及中风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所在31家医院的护士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进行调查.结果:医院或科室对防误吸工作已开始关注、重视,成立以医院或科室为层面的防误吸护理小组.结论:部分护士对防误吸的护理工作了解不多,存在一些防误吸护理知识空白点,对临床经常发生患者误吸情况的防误吸护理关注内容、护理操作等方面掌握不够扎实.
作者:潘婕;黄雪仪;刘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无创通气(NIV)是指无须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等)的机械通气方法,包括气道内正压通气和胸外负压通气等,气道内正压通气又称无创正压通气(NPPV),主要包括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1].因NPPV无须建立人工气道,能够避免有创通气的多种并发症,且NPPV具有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允许间歇通气、安全舒适、费用较低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及慢性呼吸衰竭、心源性肺水肿、免疫不全患者的肺浸润、插管稳定患者的脱机、术后患者、神经性疾病患者、辅助支气管镜检查,应用场所也从传统的重症监护室、呼吸重症监护室等向急诊室、术后康复室、心脏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病房及临终关怀等普通病房扩展,并已延伸到了家庭之中.现将其并发症和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韩琳;吴金球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支气管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小儿支气管炎患儿疗效,并能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程度.
作者:冯英芝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6例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护士投诉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对护理人员投诉率、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诸多风险要素,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老年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鲁婕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在院前急救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 300例院前急救患者进行MEWS评分,对处于不同评分阶段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院前急救处理等进行详细分析,评估患者病情预后及转归情况.结果:按照MEWS评分进行分组,0~4分1 240例(对照组1),采用院前一般处理435例(35.08%);5~9分679例(对照组2),采用院前一般处理630例(92.78%);≥10分381例(观察组),采用一般处理37例(9.71%),采用院前紧急处理344例(90.29%);三个MEWS评分段一般处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以好转出院、急诊留观两个处理方案为主,总比例为67.09%;对照组2以转入专科病房为主,总比例为76.29%;观察组以转入ICU为主,总比例为75.59%;三个MEWS评分段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中采用MEWS具有重大意义,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病情,为患者预后和转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作者:王秋萍 刊期: 2016年第15期
PICC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上,若使用普通病员服,PICC置管的患者,无论穿刺部位是在肘关节下部还是肘关节上部,在输液、PICC穿刺部位观察、PICC维护、PICC使用过程中巡视观察时,需上卷衣袖,操作完成又需下拉衣袖,使操作不便、烦琐,并容易牵拉管道.为便于临床操作,在普通病员服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方法如下.改进方法:衣服使用普通病员服,拆开置管侧肢体衣袖掌心袖口至腋窝处缝线,使用魔术贴(选用超薄柔软婴儿魔术贴)勾面和毛面分别缝于拆开衣袖的两侧(见图1),缝制过程中使衣袖包住魔术贴边缘(见图2),每套PICC简易病员服备1条3 cm同型号的魔术贴毛面(见图3).
作者:杨丽华;庞小群;陈苑莉;林晓兰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强化教育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患者自护水平影响.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住院期间采用个体化指导、阅读教育手册、小课堂集中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强化教育.运用Toobert行为量表作为评分工具,对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与出院后3个月的自我管理评分进行比较,评价个性化强化教育对患者自护行为的影响.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在经过个性化强化教育后自我管理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血糖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个性化强化教育可促进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与提高.
作者:唐莉莉;蔡敏;朱红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对其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行循证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后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社会适应功能评分、社交技能评分情况;应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两组护理后的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护理后,ITAQ、FIS、BPR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护理后PANSS评分、MRSS评分情况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护理后PANSS评分、MRSS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社会适应功能评分、社交技能评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社会适应功能评分、社交技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后WCST认知功能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循证护理,促使患者认知功能康复迅速,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功能.
作者:董美芝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知信行干预在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7例门诊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肺结核知识知、行、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根据需求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3个月后再次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干预后结核病知识基本知晓率、防治态度积极率及防治行为达标率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本地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低,采用个性化护理可提高患者肺结核病知识的认知水平,满足其求知需求,在结核病防治上变消极为积极,有利于结核病的防控.
作者:王文静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黛花合剂在化疗患者口腔溃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化疗科使用抗肿瘤药物治疗后导致口腔溃疡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锡类散制剂,观察组使用黛花合剂行口腔喷雾治疗,并于治疗后3、5、10 d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新型的黛花合剂口腔护理液可治疗化疗性口腔溃疡,且效果显著,推荐应用.
作者:潘芳芳;严凌花 刊期: 2016年第15期
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定义为由实质上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导致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1].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其伤害性的刺激不仅造成患者强烈的机体不适,而且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疼痛剧烈时患者会产生抑郁、焦虑甚至轻生的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继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之后,疼痛已被专家认为是第五生命体征[2].近年来,众多医护人员和有关机构对疼痛评估、治疗和护理开展了广泛研究,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只要正确评估疼痛程度,恰当使用镇痛方法和镇痛药物,有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80%以上疼痛可以得到缓解[3-5].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肿瘤发病率在老年人中呈上升趋势.由于老年患者在生理、病理、心理、社会等具有自身特点,疼痛现象尤为突出,70%以上老年肿瘤患者伴有疼痛症状,因此如何准确评估其疼痛及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使之缓解具有重要意义[6].现将老年肿瘤患者疼痛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董景文;莫永珍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输液风险防范护理对无陪护新生儿病房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40例静脉输液新生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给予输液风险防范护理措施,比较输液过程中两组治疗依从性、输液安全性及输液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患儿输液时间更短,且在固定效果、穿刺部位观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首次穿刺成功率、输液过程完成率、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液风险防范护理可有效提高无陪护新生儿治疗依从性,保证输液安全.
作者:郑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与白介素-2(IL-2)联合治疗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临床纳入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均给予CIK细胞联合IL-2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另外,研究纳入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各组CIK细胞T亚群水平、NK细胞及杀伤活性等疗效指标;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CD3+、CD4+、CD4+/CD8+、CD19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8+、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前CD3-/16+ 56+、杀伤活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16+ 56+、杀伤活性水平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LT、AS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SAS、SD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SAS、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CIK联合白介素-2,同时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毒副作用;此外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
作者:刘秀萍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定期规律回院随访对透析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膜透析治疗的233例患者,按随访时间间隔分为A组90例和B组143例,A组随访时间间隔≤3个月,B组随访时间间隔>3个月,比较两组透析质量.结果:A组大多为透龄较短、居住地为主城内、文化程度较高且费用类别为医保,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研究终点,A组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及生活质量各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坚持定期规律回院随访对提高患者透析质量、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青利;蔡明玉;吴兴兰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标准协同式延续护理路径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5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模式的延续护理;将2014年4~9月收治的51例作为观察组,采用标准协同式延续护理路径实施延续护理,对两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疾病自我管理效能评分、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协同式延续护理路径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效能、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作者:查莹莹;李萍;魏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