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嫦;吴桂燕
目的: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心内科老年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影响其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睡眠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存在睡眠障碍,其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疾病、环境、心理等;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干预后睡眠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康复.
作者:赖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化疗输液是肿瘤科患者治疗常用、直接的治疗方法.外周输注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一些不良事件也是临床护理工作者每天面对的问题.住院患儿在接受输液治疗时,输液风险客观存在,部分因管理不当导致的静脉炎、药物外渗等,不但给患儿增加不必要的痛苦,还会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危及患儿生命[1].如何安全的进行化疗输液,保障患者安全,成为化疗科的管理重点.尤其是儿童自身的行为、心理特性,使得化疗输液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需要更科学、更严格的管理方法.自2008年以来,我们对肿瘤科患儿化疗输液进行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吕明;石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面对应激情境时,为缓解心理压力、免受应激伤害,做出认知或行为的努力[1].疾病的发生属于负性事件,常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压力,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医护人员在努力减少疾病对患者折磨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应对能力,以便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2].本文对应对方式临床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陈曦;毕越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GDM患者按入院顺序进行排列,分为单号和双号,其中单号为实验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入院时观察记录所有孕妇的血糖水平,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均进行护理干预4周,再次对两组GDM的血糖值进行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糖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GDM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碧云;胡春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学基础》项目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实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个教学班241名护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121名和对照组12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项目课程模式教学;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以及实习带教老师对护生的评价.结果: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理论和技能成绩、实习带教老师对两组护生的评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学基础》项目课程模式可提升护生职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满足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同时转变老师观念和改进教学环境,更好地推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作者:房兆;孙慧;张乃正;马晓飞;邵红英;韩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化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健康教育能减少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帮助患者了解健康知识,提高其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莫志芳;曾丽吟;白俊志;黄凡枚;林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临床情景模拟教学在提高护生人际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二年制护理专升本科一年级学生185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护生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分别采用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法,比较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两种方法教学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人际沟通课程中实施临床情景模拟教学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提高沟通能力,重视全程设计和组织管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作者:于泽秋;郝玉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对46例青光眼住院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眼压控制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眼压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青光眼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眼压控制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黎琴;吕婵;廖美英;黄明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提倡人文关怀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对医学提出的要求,可以预防或减少由人口结构、社会环境、生活行为和情感心理等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遗憾的是,在具备了先进的医学技术同时,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出现了只见疾病不见人、重技术而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作为护理学院,怎样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护理学生,为社会输送有技术、有情、有心的护理人才,这将是我们教学研究中的主要部分.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对7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本组干预前后生理健康(PCS)、心理健康(M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心理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晓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晚期紧细胞癌患者不良反应预防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将40例晚期肾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术后2周开始进行舒尼替尼靶向治疗及常规护理;研究组治疗前1周给予护理干预,其余措施同对照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第2、3周期的Ⅲ度手足综合征、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肾细胞癌应用舒尼替尼治疗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帮助顺利完成治疗.
作者:王佳;李清;邓燕青;耿紫娴;王晓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唇裂患儿及家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 2009年12月收治的13例唇裂患儿及家属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唇裂患儿及家属设为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唇裂知识测试问卷得分、满意度、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结果:两组唇裂知识测试问卷得分、满意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唇裂患儿及家属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麦新华;黄淑馨;刘群;张小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北京房山区某镇两癌筛查结果分析与护理管理方法.方法:对4 346例宫颈癌筛查妇女及3 078例乳腺癌筛查妇女进行筛查结果分析,了解本镇妇女的保健意识及健康状况,为制定今后的妇女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本次筛查中本地区妇科良性疾病患病率为48.79%,宫颈细胞学检查检出率为4.39%,乳腺增生患病率为68.06%.结论:两癌筛查对保护妇女健康有重要意义,强有力的护理管理对筛查工作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刘英月;闫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深圳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问卷方式面对面调查2 279例登记在册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中药物治疗依从性差1 094例(48.00%);经分析,依从性的好坏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病程长短、是否独居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总体状况不佳,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给予针对性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以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改善预后.
作者:邹红;万小红;郭艳芳;刘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痛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冠心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评估观察组对冠心病的认知情况、评估情况并比较两组发生心绞痛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发生心绞痛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渴望得到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指导.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防止冠心病复发,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作者:王继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运动训练及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结果:干预组干预后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两组干预后SAS、SDS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孟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持续健康指导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体检发现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给予持续健康指导,比较两组指导效果.结果:两组指导前后体重指数(BMI)、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l),两组指导后BMI、TG、HbAlc、ALT、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健康指导可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治疗效果,促进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玉梅;张拥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江海街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并提出干预对策.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简明健康调查问卷对316例江海街社区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结果:ADL量表评分为(14.82±4.20)分.简明健康调查问卷评分高为社会功能(96.87±16.29)分,低为躯体疼痛(31.60±9.91)分.结论:需健全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和社会支持,以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
作者:龚晓;黄卡;陈继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患者通气时间,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曾顺芳;许少玲;邹春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护理后每搏心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IVEF)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卉琴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