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家庭腹膜透析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傅霞晴;陈晓

关键词:腹膜透析, 并发症, 预防, 护理
摘要: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有效方法.尽管腹透技术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不少并发症,特别是家庭腹膜透析时因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一方面缺乏足够的腹透知识,另一方面缺少无菌技术知识,因而家庭腹膜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笔者通过对2001年4月-2004年5月出院的50例家庭腹膜透析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现就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做一介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2种麻醉方法在无痛胃镜中的效果比较

    我院2000年3月-2004年4月为840例做电子胃镜者实施了镇静麻醉,旨在解决多年来患者对做胃镜插管时的恐惧感及不适感,笔者用2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做无痛胃镜,术中对麻醉效果及循环、呼吸功能和并发症等进行了观察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海秀;贺家龙;万志勇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金属烤瓷修复体失败原因分析

    随着烤瓷修复技术的发展,金属烤瓷修复体应用日益普及,它具有坚固、美观、舒适等诸多优点,近年备受患者的青睐.它不但能恢复牙齿的形态与功能而且颜色逼真,化学性能稳定性及组织相溶性好.笔者现将临床常见烤瓷修复体失败的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怀海丽;邱志香;王领弟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鼻内窥镜双极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45例

    顽固性鼻出血亦称难治性鼻出血或严重鼻出血,Elahi(1995年)将顽固性鼻出血限定为: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孔堵塞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鼻出血.为了探讨顽固性鼻出血治疗的微创方法,我院2001年3月-2004年9月应用电视监控鼻内窥镜下行双极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4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陈设;俞承岳;高俊英;冯毅;沈慧媛;廖旭光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扩张鼻道法经鼻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

    经鼻气管插管作为麻醉科一项常规操作,在以往临床麻醉工作中却较少使用,操作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可是实际工作中由于经鼻气管插管法的导管容易固定、术后留管时间长等优点近年来备受临床医师关注,在临床抢救患者时常常被要求首选使用,尤其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患者.1999年以来笔者针对非呼吸停止性抢救插管患者实施扩张鼻道法经鼻气管插管处理,快速建立人工气道,保障通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国武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急诊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出血的体会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8月-2004年10月21例门脉高压出血患者施行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病死率9.9%,手术效果好,操作简单,适用于基层医院.结论门脉高压出血的患者肝功能Child A、B级可以采用急诊手术,提高疗效的关键是及时手术,规范手术操作,重视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卢庆华;许斌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14元环(红霉素、克拉霉素)、15元环(阿奇霉素)、16元环(螺旋霉素、交沙霉素、泰沙星、卡波霉素)3大类,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上的50大亚基的结合作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延伸,从空间上阻滞新生肽链的延伸和促进pt-tRNA的脱落.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仅广泛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且因具有很好的细胞渗透能力,常用于治疗细胞内病原体所致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

    作者:袁天烁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护理教师在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中的作用

    护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1],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护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护理临床教学中,既能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能指导学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临床患者时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2002年,我院开始带教护理本科生,加大了护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培养护理本科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对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积平;王向丽;刘学兵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好转期患者营养素的供给及营养状况评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蛋白质-营养不良为其常见的临床类型,常导致呼吸肌肌力下降,呼吸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笔者对72例老年COPD好转期患者进行膳食调查和营养状况评价,以探讨合理的饮食模式,达到减轻、纠正营养不良的目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崇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老年患者股骨髋关节手术的麻醉处理

    人工假体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为老年患者常见的骨科手术,该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且老年患者并发症多手术风险极大,因而麻醉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手术的安全性.笔者对75岁以上老年患者股骨髋关节手术的麻醉处理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俞渭生;周其富;单立新;楼静芝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30例

    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常伴出血、贫血与月经不调,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影响很大.笔者对30例患子宫肌瘤伴月经过多、B超提示子宫肌瘤的大径线3 cm的更年期患者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秀蓉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采用宫腔镜电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37例,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手术时间(25.39±0.45)min,出血量(38.34±0.48)mL.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者24例(65%),无术中、术后并发症,降低了手术的风险系数,随访无复发.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潘沁铭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行钳刮术30例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已在国内普遍开展,据报道完全流产率可达90%以上[1],笔者通过对30例妊娠12~14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实施钳刮术,术前给予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慧芳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唤醒麻醉下脑胶质瘤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大脑功能区病变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的一个难题.能够大限度地切除病变,又尽可能地保护病变周围的正常脑组织,是现代神经外科发展的方向.我科2004年10月-2005年1月成功实施了29例在唤醒麻醉下皮质电刺激功能定位切降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开展了围手术期的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吕凤玲;孙红艳;王莉芳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高校师生对艾滋病认识情况及性行为调查分析

    众所周知,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既无特效药治疗,又易传染,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危险疾病之一.我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急剧增加.作为高校医务工作者,如何提高教师和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危险行为的发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了解高校师生艾滋病知识及自身行为等方面状况,以便探讨艾滋病宣传的适宜方式,笔者对某校师生关于艾滋病知识进行了细致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春莲;郭晓敬;岳丽云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力增高为主要表现,继而产生复杂内脏病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CRP)是急慢性炎症敏感但非特异的标记物之一.近年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管壁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血清高敏CRP浓度与高血压病相关.笔者就血清高敏CRP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莫雪妮;杨益宝;黄绍湘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外伤性脾破裂大失血的抢救与护理

    目的探讨抢救护理在抢救外伤性脾破裂大失血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总结52例外伤性脾破裂大出血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效果.结果 52例患者抢救成功50例,抢救成功率达96%.结论抢救护理是外伤性脾破裂大失血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文卿;邱醉然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以排尿不畅为主要表现的老年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PK)是治疗BPH的新方法,其优点为手术适应证广、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我院2004年1-7月治疗该病患者28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储丽蓉;何鸿;蓝丽萍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放置时间后的结果差异,以确定佳的测定条件.方法采集29例血标本,即刻分离血浆,每例标本分成2份,分别置室温及4℃放置2,4,8,12,24h测定PT和APTT,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对比较.结果室温及4℃放置2,4,8,12,24h后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PT及APTT测定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PT与APTT的测定结果均延长.结论 PT与APTT 在4℃、20℃条件下适宜保存的时间分别为4h和2h.建议PT与APTT测定应在采血后2h内完成.

    作者:银广悦;汪阳林;张继领;龚庆辉;张雪莲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新形势下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思考

    护理记录是护士针对护理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它不仅是衡量护理质量、提供诊疗依据,同时也是医疗保险部门付款的依据,而且更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条例>)所规定的法庭证据.随着高人民法院颁布执行的举证倒置以及<条例>实施后,医疗卫生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护理记录从内容到形式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笔者结合现阶段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谈谈护理管理.

    作者:卢慧琴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40例与B组37例.B组常规应用硝酸异山梨酯与阿司匹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碘酸钠注射液.每例于治疗开始前1d与结束次日,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与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结果 A组查血脂示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下降(P均<0.01),B组TC、TG、LDL-C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A组血液流变学观察示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下降(P<0.01或0.05),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疗效优于B组(P<0.05).Holter监测示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及其持续时间2组均明显减少(P<0.01或0.05),但A组比B组减少更为显著(P均<0.05).在随访治疗过程中未见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有降脂与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作者:陶钦洪;贾连旺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