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越(译);郗砚彬(校)
目的:系统评价蓝芩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万方科技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 图书馆关于蓝芩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创建至2014年10月),对纳入蓝芩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2016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蓝芩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 CI)为5.80(3.94,8.52)];在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好转时间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95%CI)分别为-1.29(-1.45,-1.13)、-1.88(-2.44,-1.33)、-1.57(-2.36,-0.78)、-1.57(-2.07,-1.08)]。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蓝芩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联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优于利巴韦林单用。但因纳入研究文献数量少,质量不齐,此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作者:史宁;郭宏举;李艳蕾;潘敏翔;白小贤;常李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作者从垂枝长叶暗罗的树干皮中分离鉴定出2种已知化合物(1和2),以及4种新的克罗烷型二萜类化合物:cleroda-3-ene 吡咯-15,16-dione(3),cleroda-3-ene 吡咯烷-15,16-dione (4),cleroda-3,13(14)E-二烯-15,16-二酰胺(5),和cleroda-3-ene-15,16-二酰胺(6)。采用WHO Mark III Microtest测定法,对这些化合物的抗疟原虫效果进行评估。这些化合物均显示了抗疟原虫活性,其 IC50范围为4.5~213.8μM。
作者:高越(译);郗砚彬(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作者从樟芝中分离得到4种羊毛甾烷三萜和2种醇类化合物,并评估了6种化合物对人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性。
作者:高越(译);郗砚彬(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2型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独特疗效。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缺陷,针刺通过改善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缺陷,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针刺可抑制胰岛细胞凋亡,改善β细胞功能障碍并保护其形态。本文综述了针刺对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机体能量代谢及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文献,为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使之得到更好的推广。
作者:赵沁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通过查阅文献和对临床经验及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病历的总结,归纳中医心理学望诊的内容。望诊是中医心理学具有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中医心理学望诊主要包括面部望诊(望神、望目、望表情和望色)和姿势形态的望诊,是疾病诊断过程中必用的方法,可把握患者真实的精神心理状态。
作者:李桂侠;王亚娜;刘学;汪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燕京学派经验传承的研究现状,为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源,去重复后分别从发表时间、作者、期刊来源、基金资助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1956-2012年共发表与燕京医家相关的文献389篇。载文量居前10位的期刊占检出文献量41.90%,主要作者14人,研究热点为名医经验、临证辨治和医案研究。结论对燕京学派梳理与传承体系的归纳明显不足,一些燕京医家经验后继乏人,对燕京学派经验传承相关研究的基金项目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作者:佟琳;张华敏;张伟娜;王梓宁;吴晓锋;李鸿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古代对肿瘤的认识较早。殷周时代,甲骨文上已记有“瘤”的病名。《黄帝内经》也有关于肿瘤的记述;晋代《鬼遗方》、隋代《诸病源候论》已有较丰富的肿瘤病名,唐代《千金方》已对瘤进行了初步分类。宋代关于肿瘤的记述更加丰富,认识也更为深刻,尤其对恶性肿瘤的认识超越前代,出现了恶性肿瘤专有名词“癌”。目前,关于宋代对肿瘤认识的专题研究尚不多,本文整理了宋代重要医籍中关于肿瘤的记述,希望为肿瘤学科史的研究提供资料。通过研读宋代中医典籍发现,记载肿瘤疾病的古籍数量很多,经筛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9本古籍进行分析,分别是《济生方》《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卫济宝书》《圣济总录》《苏沈良方》《疮疡经验全书》《妇人良方》《仁斋直指》《小儿卫生总微论》。
作者:张一鸣;张青;杨国旺;牛亚华;王笑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作者采用超临界流体法(SFE-CO2)和色谱法,从胡椒属植物 diospyrifolium 叶中分离鉴定出1种新的苯甲酸衍生物4-甲氧基-3-[(E)-3-甲基-1,3-丁二烯-1-yl]-5-(3-甲基-2-丁烯-1-yl)-苯甲酸(1)。在巨噬细胞J774G8中,对SFE-CO2提取物和化合物1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和细胞毒性进行了检测。化合物1和SFE-CO2提取物显示了中度抗结核分枝杆菌 H37Rv 的活性,其小抑菌浓度(MIC)值为125μg/ml。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值范围125~250μg/ml。细胞毒性检测结果显示的选择性指数范围为0.6~1.0。对此化合物应进一步研究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以及与抗结核药物的协同作用,以便更好的评估此化合物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
作者:高越(译);郗砚彬(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软组织损伤主要由各种慢性劳损,或急性外伤,或自身疾病等因素导致皮肤、周围神经血管、关节囊、韧带、皮下浅深筋膜等出现病理损伤[1]。临床表现为功能障碍、疼痛、肿胀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采用消肿止痛散治疗软组织损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晓媛;崔新艳;陈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慢性腰肌劳损为多发病、常见病,是慢性腰背痛主要致病因素之一[1]。腰肌劳损属“下腰痛”范畴,下腰痛发病人群广,我国80%的成年人有下腰痛病史[2]。国外研究表明,有1%~2%的下腰痛患者终致残[3]。临床以腰痛为主诉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多数由慢性腰肌劳损引起。笔者采用电针华佗夹脊穴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外军;石啸双;姜爱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芹菜素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芹菜素5、10、20和40 mg/kg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芹菜素5、10、20和40 mg/kg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浓度的芹菜素溶液,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 d/次。连续给药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体质量、肝脏/体质量比;采用 HE 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芹菜素10、20和40 mg/kg治疗组体质量[(261.3±15.8)g、(274.2±18.4)g、(265.9±19.0)g比(250.8±21.4)g]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脏/体质量比[(27.7±5.69)、(26.2±4.91)、(27.3±4.58)比(32.9±5.85)]显著降低(P<0.05或 P<0.01),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芹菜素5、10、20和40 mg/kg治疗组血清ALT水平[(1039.3±453.9)U/L、(917.6±445.2)U/L、(828.4±309.5)U/L、(721.7±318.3)U/L比(1205.2±484.1)U/L]、AST水平[(97.8±23.8)U/L、(90.1±19.6)U/L、(81.7±15.7)U/L、(86.4±19.2)U/L比(105.3±25.7)U/L]、LDH水平[(983.7±192.6)U/L、(918.3±212.9)U/L、(830.4±174.2)U/L、(871.8±183.1)U/L比(1102.8±211.6)U/L]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芹菜素10、20和40 mg/kg治疗组肝组织中SOD[(10.5±1.9)U/mg、(11.6±2.1)U/mg、(10.5±2.0)U/mg 比(9.1±1.8)U/mg]、GSH-Px[(14.2±2.7)U/mg、(15.3±2.9)U/mg、(14.6±2.6)U/mg 比(12.9±2.3)U/mg],CAT[(3.15±0.90)U/mg、(3.58±0.88)U/mg、(3.31±1.09)U/mg比(2.58±0.79)U/mg]活性较模型组升高(P<0.05或 P<0.01),MDA 水平[(5.03±1.70)nmol/mg、(4.66±1.51)nmol/mg、(4.73±1.65)nmol/mg 比(5.98±1.62)nmol/mg]较模型组降低(P<0.05或 P<0.01)。结论芹菜素具有抗氧化酶活性,可降低自由基损伤,保护糖尿病大鼠肝组织。
作者:刘爽;崔卫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4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后循环缺血患者52例,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各26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秦胶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养血清脑颗粒。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25/26),对照组为76.9%(20/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42)。治疗后,2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速度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治疗组t值分别为20.624、13.773、9.485,对照组分别为13.203、9.550、5.655,P均<0.01),治疗组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410、5.151、3.837,P均<0.01)。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下降25例(96.2%)、未下降1例(3.8%);对照组下降18例(69.2%)、未下降6例(23.1%),2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8,P=0.02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短期疗效明显。
作者:舒龙;王燕;张兆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目的观察小承气汤加味治疗胃瘫综合征(gastroparesis syndrome, G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行腹部术后的GS患者81例,术后均给以清淡饮食为主,适量运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于餐前15~30 min口服吗丁啉治疗,治疗组40例服用小承气汤加味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症状缓解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促胃动素、促胃液素浓度。于餐前和餐后进行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5%(29/40),对照组为31.7%(13/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11,P=0.001)。2组血清促胃动素[治疗组:(532.8±16.7)ng/L比(355.2±14.3)ng/L,t=51.089,P=0.000;对照组:(505.1±21.3)ng/L比(372.9±18.4)ng/L,t=30.074,P=0.000]和促胃液素[治疗组:(69.8±15.3)ng/L比(54.3±13.8)ng/L,t=4.758,P=0.000;对照组:(62.6±14.2)ng/L比(53.4±12.3)ng/L,t=3.136,P=0.002]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情况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503、2.196,P值分别为0.000、0.031)。治疗后治疗组餐前、餐后主功率[餐前:(84.5±14.8)μV比(72.3±15.0)μV,t=3.684,P=0.000;餐后:(100.5±17.3)μV比(89.3±15.9)μV,t=5.713,P=0.000]、主频率[餐前:(4.3±0.4)cpm比(3.9±0.2)cpm,t=3.035,P=0.000;餐后:(4.7±0.5)cpm比(4.4±0.5)cpm, t=2.700,P=0.000]均高于对照组,胃动过缓百分率低于对照组(餐前:(50.6±16.6)%比(60.1±16.3)%, t=2.599,P=0.0001;餐后:(36.6±14.8)%比(57.4±15.3)%;t=6.217,P=0.000]。结论小承气汤加味可明显促进GS患者胃肠道蠕动,升高血清促胃动素及促胃液素水平。
作者:李映姗;陈翠萍;张理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作者从朱蕉叶分离鉴定出3种新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fruticoside H(1)、fruticoside I(2)和 fruticoside J(3),以及5种已知化合物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3-芸香糖苷、芹菜素-8-C-β-D-吡喃葡糖苷和杜鹃素,并评价了其对人恶性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和抗菌活性。
作者:李秋萍(译);郗砚彬(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检索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论文200余篇,从中筛选出诊断标准、医学统计较齐全的38篇论文,治疗方法上以针灸、推拿、中药3种治疗方法为常见并分析各自的优势。发现在所治疗的方法中存在偏于单一,缺乏综合、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案等问题。提出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同时应重视预防,建立集预防、治疗和康复锻炼于一体的防治措施,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作者:宋石林;刘延祥;万春友;赵晔;梅晓龙;许扬;董权禹;郭义;孟向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作者从合欢属boromoensis根中分离鉴定出4种齐墩果烷型皂苷,命名为boromoenosides A-D(1~4),同时测定所分离出皂苷的抗U-87 MG人类成胶质细胞瘤细胞系和TG1人类成胶质细胞瘤干细胞的细胞毒性,均未检测出阳性活性。
作者:高越(译);郗砚彬(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1],是我国婴幼儿常见病之一。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患儿约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腹泻病程超过2周则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颇为棘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田建东主任医师从医近30年,擅长治疗小儿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小儿咳嗽、厌食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从田老师临诊,观察其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也有较好疗效,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作者:孟佳;张小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作者对车桑子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及化学测定,得到3个新化合物,以及9个已知化合物,并评价了其抗菌、抗真菌、抗疟及抗利什曼虫活性。化合物5显示出良好的抗新型隐球菌活性,IC50为6.11μg/ml。化合物10和12显示中等的抗杜氏利什曼虫活性,IC50分别为16.6和19.06μg/ml。
作者:赵园园(译);郗砚彬(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胃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晚期因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压迫或转移等原因,常伴有癌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选用的麻醉镇痛药多为西药,止痛效果迅速明显,但易导致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2]。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取得较好疗效[3]。本研究观察了针刺对胃癌晚期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胃癌晚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依据。
作者:郭宗兵;郭广红;杨际平;邵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7只,NAFLD模型组33只。空白组喂饲普通饲料,NAFLD模型组喂饲高脂饲料,建立NAFLD模型。造模后8周,将30只造模成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治疗组、辛伐他汀组各10只。治疗组灌胃枸杞多糖60 mg/(kg?d),辛伐他汀组灌胃辛伐他汀溶液5 mg/(kg?d),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 d/次,连续给药8周后取材。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脂联素(ADP)、瘦素(L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γ-谷氨酰半胱氨酸甘氨酸(GSH)、丙二醛(MDA)水平;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 TG[(0.94±0.09)mmol/L 比(1.19±0.13)mmol/L]、TC[(2.15±0.20)mmol/L 比(3.52±0.29)mmol/L]、ALT[(41.75±4.14)U/L 比(55.34±5.38)U/L]、AST[(129.61±12.07)U/L 比(164.96±15.49)U/L]、LP[(235.69±23.52) pg/ml比(284.01±29.43)pg/ml]水平降低,ADP[(35.47±3.09)μg/L比(26.31±2.58)μg/L]水平升高( P<0.05或 P<0.01);肝组织 SOD[(92.40±8.89)U/mg 比(61.60±5.89)U/mg]、GSH[(22.25±2.21)mg/g 比(15.50±1.36)mg/g]水平升高、MDA[(0.84±0.08)nmol/mg 比(1.07±0.09)nmol/mg]水平下降(P<0.05或 P<0.01);HE 染色结果显示,枸杞多糖可明显改善肝组织细胞损伤。结论枸杞多糖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发挥肝保护作用。
作者:赵世印;雷飞飞;谭华炳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