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直肌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肌内神经分布

于大志;江华;党瑞山;刘安堂;陈刚

关键词:腹直肌, 肌皮瓣, Sihler染色法, 肌内神经, 肌亚部, 肌移植
摘要:目的:研究腹直肌肌皮瓣的血管、神经支配及其肌内神经分布与走行,为临床应用腹直肌肌皮瓣修复重建功能提供详尽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完整取下腹直肌,观察测量肌外神经及血管支配,并采用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腹直肌血液供应来自腹壁上、下动脉;神经支配来源于第8~12肋间神经,节段性支配腹直肌各个肌腹.结论:应以腹直肌内侧作为切取腹直肌肌皮瓣的手术入路,避免神经损伤;第9~12肋间神经是理想的供肌神经蒂;在利用腹直肌进行亚部游离移植时,宜选择腹直肌的上半部、下半部或者第3、第4肌腹.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双层大网膜移植重建结膜囊

    目的:研究自体双层大网膜重建结膜囊恢复正常眼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可行性.方法:用电凝器热烧伤的方法损伤实验家兔约1/2范围的球结膜、穹窿结膜和睑结膜.第2天,于腹上中线偏左剪开约3cm长的切口,暴露胃小弯部,剪取少许大网膜放入含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待用.将电凝损伤坏死区的结膜分离去除,大网膜呈双层折叠式覆盖于损伤区,10-0尼龙线褥式缝合大网膜和结膜的交接部分.结果:术后12d,全部大网膜与结膜缘融合生长,眼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得以逐渐恢复,角膜无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论:自体双层大网膜重建结膜囊是治疗睑球黏连性疾病的理想方法.

    作者:易伟斌;赵旭丽;胡竹林;王廷华;徐岩泽;罗哲文;李妍;陈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数字化人体喉的三维重建及其可视化

    目的:构建基于PC的喉部三维可视化模型,为喉部解剖教学、虚拟喉科手术及临床喉外科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数字化三维解剖学依据.方法:从第三军医大学采集的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提取会厌软骨上缘至环状软骨下缘的断层图像,在PC机上经数据分割、对位重建、平滑处理和三维显示等步骤,完成对喉部结构的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完整地重建了喉部各重要结构,可显示喉部各结构的空间位置和毗邻关系,重建结构可以单独或联合显示,可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结论:该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较好地重建喉的可视化模型,重建结构逼真,能展示喉的真实面貌,该结果可应用于喉外科手术辅助教学以及手术入路的辅助设计等.

    作者:郭庚;张绍祥;王斌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扫描电镜观察大鼠舌乳头结缔组织芯的形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舌的研究已从临床的肉眼观察进入到运用组织学、组织化学、血流动力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多种实验技术进行细胞、亚细胞水平的研究[1-2],但对舌乳头结缔组织芯(connective tissue cores, CTC)的研究很少,只有少数国外学者进行过报道,本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舌乳头结缔组织芯.

    作者:腾河;郑金华;贺业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组胺H3受体的研究进展

    目前已发现4种组胺受体,即H1、H2、H3、H4受体;这些受体均为G蛋白偶联受体,广泛分布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在一些非神经细胞上也有表达,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作者:王卉;樊翌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源表达Nkx2-5基因诱导P19细胞向心肌分化

    目的:构建人Nkx2-5基因融合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Nkx2-5,探讨外源性Nkx2-5基因诱导P19细胞向心肌分化的作用.方法:以真核表达质粒pEFSA-HA-Nkx2-5为模板,PCR扩增得到人Nkx2-5基因,将目的片段亚克隆到pEGFP-N1载体,鉴定正确.将重组质粒pEGFP-N1-Nkx2-5以脂质体法转染P19细胞,G418筛选2周,聚集4d,贴壁培养16d.以免疫细胞化学检测desmin、α-sarcomeric actin和cardiac Troponin T(cTnT)的表达.结果:将Nkx2-5基因正确插入pEGFP-N1载体,外源表达Nkx2-5基因可使P19细胞在无诱导剂、聚集条件下表达desmin、α-sarcomeric actin和cTnT蛋白.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Nkx2-5,外源表达Nkx2-5基因诱导P19细胞向心肌分化.

    作者:张金平;张雷;王惠娟;王多;赵昱;尹青;赵春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蝶枕角与颅底诸结构至耳眼平面垂直距离的纵向比较

    目的:为人颅底的生长发育研究提供正常的颅底结构测量数据和参照标准;初步分析颅底生长发育趋势和特点.方法:对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颅底标本诸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对其进行相互比较和纵向分析.结果:颅底在不同发育阶段各有其趋势和特点,蝶枕角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小,但性别之间无差异,颅前窝诸结构变化幅度大,颅中窝的变化相对小,11项测量指标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各异.结论:观察测量数据可为人颅底生长发育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蝶枕角、耳眼(FH)平面可作为颅底生长发育的观察测量指标和参照平面.

    作者:徐国昌;范真;王海欣;任甫;贺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铁苏木精整块染色显示线粒体的方法

    线粒体的光镜教学切片标本通常是以幼年小动物,如小白鼠或蛙类的小肠、胰、肝和肾为材料.其制片染色方法也较多,但人们普遍采用的方法为Heidenhain铁苏木精染色法[1-4],其优点是:结构清晰、方法可靠,而且不易褪色,便于长期保存,但操作步骤烦琐,而且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试剂材料.

    作者:黄崇芳;姚建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基于冠状面数据的肝静脉和肝内门静脉的三维重建

    目的:构建基于肝连续薄层冠状断面数据集的肝静脉和肝内门静脉的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方法:应用数控冷冻铣削技术获取1例肝的连续薄层冠状断面数据集;采用体绘制和面绘制的方法,通过人工干预对数据集中肝内管道系统进行人工识别提取和图像数据分割;运用3D医学可视化软件实现三维重建,构建肝静脉和肝内门静脉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肝静脉和肝内门静脉的可视化模型可清晰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和肝静脉及其属支的空间构形,真实地再现了肝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复杂的空间毗邻关系.模型中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可单独或总体显示,可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血管分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结论:高质量的二维图像、精确的数据分割和合适的三维重建方法保证了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作者:娄丽;刘树伟;赵振美;王平安;汤煜春;谢永明;徐严滨;李振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NaCl味觉刺激对钠缺乏大鼠臂旁核c-fos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臂旁核(PBN)在钠平衡行为调节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对照组、糖精溶液口腔灌流组(Sac组)、NaCl溶液口腔灌流组(NaCl组)、注射furosemide后NaCl溶液口腔灌流组(Furo-NaCl组),观察大鼠对味刺激的摄取反应和各组PBN各亚核内c-fos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正常大鼠对糖精溶液显示嗜好性反应,对NaCl溶液显示厌恶性反应,但钠缺乏大鼠对NaCl也表现出嗜好性摄取反应.Sac组PBN各亚核内c-fos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aCl刺激增加内侧亚核(ms)内的c-fos表达,但减少外部外侧亚核(els)内的c-fos表达;Furo-NaCl组els和中央外侧亚核(cls)内c-fos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ms内的c-fos表达低于NaCl组,但仍高于对照组和Sac组.结论:els和cls在钠平衡的味觉嗜好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耿丹丹;汪翠琴;李坤武;白文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广西毛南族与10个群体的遗传关系

    目的:了解广西毛南族15个常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D2S1338、D3S1358、D5S818、D7S820、D8S1179、D13S317、D16S539、D18S51、D19S433、D21S11、CSF1PO、TPOX、TH01、vWA、FGA)的遗传多态性,探讨11个群体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PCR-STR及基因扫描识别技术,研究广西毛南族143名无关个体15个常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特点,计算11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并结合有关资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15个STR位点共检出129个等位基因,390个基因型,其基因频率分布在0.0035~0.5385之间;平均杂合度为0.7697,个体识别力除TPOX位点外均大于0.8,累积个体识别力大于0.9999999999,累积非父排除率大于0.99999918;广西毛南族与广西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近,与汉族各群体、维吾尔族群体的遗传距离远.结论:广西毛南族15个STR位点除TPOX位点外均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是群体遗传学研究和法医学鉴定的可选位点;毛南族与广西少数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近于其与国内其他群体的距离.

    作者:徐林;邓琼英;朱少键;李松峰;周丽宁;龚继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探讨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石.但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反映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枯燥,难懂,难记忆.

    作者:颜京霞;王海涛;高俊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数学解剖学——有待开拓完善的新兴分支学科

    数字解剖学(Digital Anatomy),是运用科技发展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对人体进行研究后,在人体解剖学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数字化人体(Digital Human)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人体结构数字化,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看得见的人体形态,为此曾称之为数字化可视人体(Digital Visible Human);

    作者:钟世镇;张绍祥;欧阳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衰老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因素的变化

    目的:观察衰老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因素的变化.方法:D-半乳糖连续腹腔注射制作亚急性衰老的大鼠模型.SP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睾丸生精细胞衰老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端粒酶的表达,TUNEL法观察生精细胞的凋亡,原位杂交、Western印迹分析观察生精细胞p53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衰老大鼠睾丸PCNA阳性细胞率显著下降,端粒酶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凋亡管数和凋亡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53mRNA阳性细胞率和p53蛋白含量均有所升高.结论:衰老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增多,睾丸机能减退.

    作者:陈志宏;庞晓静;吴晓光;高福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甘油人体标本的改良制作

    近几年来,我校制作14具甘油整尸标本和一批分离甘油标本.整尸甘油标本显示各个系统的血管、神经和器官的形态结构;

    作者:别永信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分小节多元化教学法在口腔颌面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是重要的口腔基础学科之一,是临床教学中的前期课程,口腔颌面部是生命中枢及许多重要器官所在之处,且区域相对狭小,解剖结构极为复杂,与临床多个学科密切相关[1].

    作者:张旭东;王旭;董福生;王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尺侧浅动脉一例

    制作教学标本时,发现右侧尺侧浅动脉一例,此种变异较少见.女性标本,14岁左右,身高156cm,体形略胖,四肢无畸形.左侧尺、桡动脉及骨间总动脉未见异常.

    作者:李振;王泽军;周小兵;姚婕;李万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2X7受体在神经系统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P2X受体是对ATP及其类似物敏感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迄今已从哺乳动物成功克隆出7种P2X亚单位(P2X1-7).P2X7受体(P2X7 receptor, P2X7R,曾被称为P2Z)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倍受关注.

    作者:王丽雁;蔡文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组织学多媒体教学中认识论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多媒体教学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组织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微观的组织学内容用图片、动画等展现出来,优化了教学内容.

    作者:张荣宜;陈晓蓉;陈晓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成人教育学生断面解剖学教学改革浅谈

    随着CT、MRI、B超等医学诊疗技术的广泛普及,人体断面解剖学作为独立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之外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倍受重视.

    作者:李明;吴海萍;李建忠;刘学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腹直肌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肌内神经分布

    目的:研究腹直肌肌皮瓣的血管、神经支配及其肌内神经分布与走行,为临床应用腹直肌肌皮瓣修复重建功能提供详尽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完整取下腹直肌,观察测量肌外神经及血管支配,并采用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腹直肌血液供应来自腹壁上、下动脉;神经支配来源于第8~12肋间神经,节段性支配腹直肌各个肌腹.结论:应以腹直肌内侧作为切取腹直肌肌皮瓣的手术入路,避免神经损伤;第9~12肋间神经是理想的供肌神经蒂;在利用腹直肌进行亚部游离移植时,宜选择腹直肌的上半部、下半部或者第3、第4肌腹.

    作者:于大志;江华;党瑞山;刘安堂;陈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