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黄锦桃;李海标
目的:为临床人工耳蜗植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测30例(60侧)硅胶蜗神经管的长度和直径.观测15例(30侧)CT蜗神经管的长度和直径.结果:蜗神经管为位于内耳道底至耳蜗底之间的一个粗短的圆柱型管道.硅胶蜗神经管的长度为(1.69±0.34)mm,平均直径为(2.53±0.27)mm.CT蜗神经管平均直径为(2.20±0.30)mm,直径的正常参考值为(2.08~2.23)mm(95%可信区间).结论:首次测得了CT蜗神经管直径的正常参考值,该数值可作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的解剖学依据.
作者:孟庆玲;韩卉;庞刚;张媛媛;朱有余;柏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Ast)条件培养液(ACM)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大脑皮质Ast和神经元,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ACM培养损伤后的神经元,测定其神经元的活性、存活率、死亡率、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和NOS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结果:ACM能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活性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使死亡率、LDH的漏出率和NOS强阳性细胞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1)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ACM对受损的神经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修复作用;(3)Ast在脑缺血预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全明;宋岳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联合培养中大鼠心肌细胞对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生长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建立大鼠交感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的模型.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交感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不同时间的活细胞生长状况,计数神经纤维束的数目.并用Ho1mes还原银染色法计数神经元迁移的数目.结果:联合培养中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长出的神经纤维束数目、直径大于5μm的神经纤维束的数目以及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迁出的神经元的数目均较单纯交感神经节组织块培养的明显增加.结论:联合培养中分散的心肌细胞诱导培养的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神经突起的生长和神经元向周围的迁移.
作者:刘花香;李振中;付士杰;黄飞;邢毅;刘真;陈淑妍;王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siRNA对胃癌细胞BGC-823生长抑素(SOM)分泌的抑制效应.方法:设计4条针对SOM基因不同位点的寡核苷酸序列,应用RiboMAXT7体外转录合成siRNA并转染胃癌细胞系BGC-823,经RT-PCR、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OM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筛选抑制效果佳的序列,MTT法检测BGC-823细胞的增殖变化.结果:转染后24、48及72 h,SOM基因的表达被抑制,抑制效率有差异,并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结论:体外合成siRNA抑制胃癌细胞系SOM基因的表达,增强了细胞的增殖能力.
作者:朱晓燕;张艳;张钦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制作断层标本的技术目前已逐渐成熟,但在对躯干部断层标本制作过程中的器官固定问题,选用缝合固定方法和采用502胶快速固定法,存在较大争议,我们尝试将两种方法结合,效果良好.
作者:苏略;董国军;刘海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鼠出生后肾脏发育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特征,探讨出生后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规律及其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分别检测小鼠出生后1~70 d肾脏中PCNA阳性的细胞和凋亡细胞.结果:小鼠出生后1~70 d,皮质中的肾小体、肾小管、髓放线以及髓质中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早期增殖活跃,随着肾脏发育成熟而表达逐渐减弱.同时,也存在着细胞凋亡现象,且凋亡高峰一般出现在增殖高峰之后.结论:细胞增殖与凋亡在小鼠生后肾脏发育的整个过程中普遍存在,生后1~7 d细胞增殖旺盛,增殖高峰之后出现凋亡高峰,生后28~70 d两者活动均减弱.
作者:李晓明;臧东钰;郭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系统解剖学的学习,初步了解正常人体的形态和结构,有利于他们形成全科思维,奠定坚实的医学基础.但是护理专业本身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不应生搬硬套临床医学专业系解的全部内容,而应当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立足专业技能、注重实际应用,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护理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在多年护理解剖学教学的基础上探讨提高护理解剖学教学质量的几个要点.
作者:徐飞;李岩;张艳丽;蔡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大鼠分为SSTF预处理组、缺血再灌组和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术前给SSTF组大鼠SSTF(50、100、200 mg·kg-1·d-1)灌胃,制备缺血再灌模型,分别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SSTF预处理可不同程度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MDA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LDH、CK水平.结论:SSTF预处理能通过保护心肌抗氧化酶的活性,抵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赵淑敏;刘胜;杨宏光;孔祥玉;宋成军;刘永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体型特征及其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法,对那曲地区1 194名青少年进行体型评价.结果: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男性的体型为中胚层-外胚层型均衡型(2.40-3.52-3.59),女性为中间型(3.73-3.23-3.21);男性由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发展为向偏外胚层的中胚层型,女性由偏外胚层的中胚层型经历中间型、均衡的外胚层型、均衡的内胚层型发展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结论: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体型消瘦,肌肉骨骼不甚发达,脂肪含量较少;在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城区与牧区藏族青少年体型差异较大.
作者:温有锋;席焕久;叶丽平;任甫;黄克强;李春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广西毛南族人群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CSF1PO、TPOX、TH01的遗传多态性,探讨广西毛南族人群的起源.方法:应用荧光标记STR基因扫描技术分析200名广西毛南族无关个体;计算等位基因频率、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3个STR位点共检出18种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布在0.005 0~0.452 5之间;平均杂合度为0.685 0,平均多态信息总量为0.640 8,累积个体识别力达0.996 9,累积非父排除率达0.928 2.广西毛南族与广西壮族、广西水族、海南黎族、云南傣族、云南布依族的遗传关系较近.结论:广西毛南族3个STR基因座属于高度多态性遗传标记,本研究结果佐证了广西毛南族可能起源于百越民族.
作者:滕少康;徐林;劳明;周丽宁;邓琼英;李松峰;龚继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们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有双胆囊伴其中1个胆囊特大的畸形变异.
作者:汤羽;周瑞君;甘泉涌;曾志勇;胡长虎;刘德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当前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国际教育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双语教学已成为中国教育界适应当今世界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教育部已将双语教学纳入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评估的方案中,对此各高校非常重视,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以加强双语教学的开展.我校自2002年开始招收7年制医学生,我们通过走访和信涵等方式了解了全国18所历史较久、办学条件较好的医学院校解剖学教研室的有关人员.在了解情况和自身实践的的基础上,对我们3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供参考.
作者:吕雯清;邵旭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掌侧分支分布情况的研究,为临床上取手指掌侧皮瓣修复手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手指血管进行灌注,解剖及测量指掌侧固有动脉掌横支与皮纹的距离和管径.结果:近侧掌横支距皮纹为(6.16±1.51)mm,外径为(0.41±0.08)mm.中间掌横支距皮纹为(4.34±1.40)mm,外径为(0.40±0.09)mm.远侧掌横支距皮纹为(5.98±2.30)mm,外径为(0.42±0.09)mm.近侧掌横支与中间掌横支之间的距离为(26.62±2.08)mm,中间掌横支与远侧掌横支之间的距离为(10.33±2.77)mm.结论:在手指修复取皮瓣时,要考虑掌横支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作者:陈黎华;胡鸿泰;黄群武;何正瑞;刘文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传统的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以药物治疗为主,随着病程进展治疗效果逐渐下降并出现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副作用.
作者:陆蔚天;戴冀斌;黄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刊集中发表了7篇人类学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类学研究的部分近期成果.如何发掘我们的研究空间、开拓我们的研究视野?这些文章将会给人类学工作者和读者一些启迪和帮助.去年本刊曾登载了<加强人类学的研究,促进人类学的发展>[1]一文,笔者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拙见,现在借集中发表人类学论文之机,再提出一些建议与同行们共勉,以期推动人类学的发展.
作者:席焕久;任甫;郭景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给学习者以直观性强的感受,特别重要.传统教学中采用方法有:教科书插图、彩色图谱、挂图、模型、投影、录像、实体标本等.多媒体教学目前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成为人体解剖学教学的主要方法,相同内容比利用挂图、模型、投影等传统方式要节省1/3的时间;比板书板图的方式至少节省2/3的时间[1].目前,多媒体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图像是二维图像,而人体是三维实体,初学者从二维图像到三维实体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如果多媒体教学直接使用三维图像,多角度观察,初学者无疑更容易理解.
作者:樊继宏;李鉴轶;刘畅;赵卫东;黄文华;邱小忠;张美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对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股骨颈骨折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解剖学再探讨.方法:成人下肢标本,观测供区、受区血管的解剖学.结果:(1)观测了腓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起点的位置和外径及腓骨滋养动脉的分布.(2)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升支的起点位置、干长和外径及其伴行静脉的外径.结论: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术式首选的受区血管,将腓动脉与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吻合,有利于重建股骨头颈的血供.
作者:张国栋;张发惠;林永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确定在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和SiHa细胞中是否有膜联蛋白A5(anxA5)的表达,为研究anxA5的功能及其与宫颈癌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培养Hela细胞和SiHa细胞.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RT-PCR法检测anxA5在mRNA水平的表达并将其基因片段连接于T载体,测序仪测序;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检测anxA5的表达.结果:两种宫颈癌细胞的RT-PCR结果和Western印迹法均显示目的条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胞质和核膜被染成棕黄色;测序并经NCBI的BLAST进行比对,显示为人anxA5.结论:anxA5在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和SiHa细胞的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有表达.
作者:李欣;高福禄;何晓文;王芳;孙树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甙(TSPG)协同造血生长因子体外诱导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HPC)增殖的作用.方法:收集人脐血细胞,采用StemsepTM干细胞分选系统分离纯化CD34+HSC/HPC,经不同剂量TSPG加入不同造血生长因子组合进行培养,检测细胞总数、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细胞总数(CFCs)的变化.结果:TSPG 10、20、50和70μg/ml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细胞总数、CFCs和CD34+细胞扩增倍数,TSPG 50μg/ml是佳刺激浓度,可使细胞总数、CFCs和CD34+细胞分别增至(2 470.50±79.96)倍、(53.96±4.29)倍和(21.86±3.09)倍.结论:合适剂量的TSPG能够促进CD34+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增殖.
作者:王建伟;李荣;王亚平;王莎莉;姜蓉;牛春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明确额部各供血血管系统之间的吻合情况,为临床各型额部皮瓣特别是跨血管系统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尸体头面部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口径、走行和吻合状况等;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上距眶上缘(4.9±0.4)cm,下为眶上缘水平,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1.4 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2.3 cm.结论:额部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供血,吻合支丰富且吻合区域较恒定,故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血管的反流式皮瓣.
作者:杨彪炳;朱希山;樊文胜;唐胜建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