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装标本多为制作精致的陈列标本或示教标本,是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教具之一.由于瓶装密封,示教时只能观察而不能直接接触标本,不像散装示教标本那样易受人为破坏.但是瓶装标本的保存液容易发浑、发黄,影响观察.如何延长瓶装标本的保存时间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觉得标本封装前的处理非常关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高血糖全脑缺血模型,用HE和TUNEL染色,对比检测脑细胞损伤和凋亡.结果:高血糖组在缺血再灌注后与血糖正常组相比,纹状皮质脑水肿和神经元变性、死亡明显加重;海马CA1区损伤神经元计数无显著性差异;海马CA3区损伤神经细胞数明显多于血糖正常组.TUNEL染色可见,在纹状皮质、海马CA1区和CA3区高血糖组和血糖正常组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在缺血或再灌注后,正常血糖组和高血糖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糖可加重缺血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局部解剖学实习操作中,发现一成年男尸左侧斜方肌缺如.尸解前该男尸背部皮肤完整,未见手术疤痕.尸解过程,切开皮肤、浅筋膜,剥开背部深筋膜,未见左侧斜方肌.发现其左侧菱形肌较右侧的发达,几乎成方形,长13.8cm,上部宽8.1cm,中部宽8.4cm,下部宽7.8cm,厚0.7cm;右侧菱形肌长9.5cm,宽6.6cm,厚0.4cm.背部左侧除斜方肌缺如,菱形肌增大外,其他肌大小、起止均正常;右侧肌肉未发现变异.本例变异中,左侧菱形肌较大,对于左侧斜方肌缺如有一定的代偿作用.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对斜方肌部分缺如有报道,但完全缺如未见报道,故本文所描述的发现属国内罕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缺血对照组和移植治疗组(经颈动脉移植体外培养异体MS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缺血区脑组织的新生血管、细胞增殖及巢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移植组比对照组缺血区皮层微血管密度(MVD)明显增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阳性信号明显增强.(2)缺血区顶叶皮层、尾壳核、室管膜、室管膜下区均可见大量Nestin 阳性细胞及BrdU 阳性细胞,各时间段移植组两种阳性细胞数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多.结论:MSC可能通过改善缺血区血运及促进缺血区神经前体细胞再生达到修复缺血区损伤组织,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构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向的重组T7噬菌体抗肿瘤疫苗.方法:通过RT-PCR克隆EGFR基因膜外DNA片段,经测序鉴定正确,亚克隆3个不同的DNA片段插入T7噬菌体载体,构建重组T7噬菌体. 用PCR、SDS-PAGE和 Western印迹法鉴定构建的重组T7噬菌体.结果:目的DNA片段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展示于噬菌体壳蛋白,Western印迹显示实验组重组T7噬菌体呈阳性信号.结论:构建的重组T7噬菌体融合表达了外源目的多肽,并保持了原有的功能活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鼠肝癌细胞H22在肿瘤淋巴道转移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将小鼠肝癌细胞株H22分别接种于Km小鼠左腹股沟部(A组)和左后肢爪垫皮下(B组),于接种后分批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A组移植瘤及B组腘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透射电镜下观察A组移植瘤内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结果:A组小鼠移植瘤周边区可见毛细淋巴管,其内皮细胞亚细胞结构发生改变.B组淋巴结发生癌转移的概率和程度与接种细胞数相关.结论:小鼠肝癌(H22)模型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移植性模型而在肿瘤的淋巴道转移研究中发挥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师生的共识.而要把教学质量提高,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提高效率.为了以上目的,我们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并从以下方面入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制剂补阳还五汤的抗氧化机制. 方法:用水煎醇沉法制备补阳还五汤提取液,从新生鼠坐骨神经分离纯化雪旺细胞,建立过氧化氢(H2O2)损伤模型.将培养细胞分为补阳还五汤处理组、氧化损伤组及正常组和空白对照组,培养12 h时,检测丙二醛(MDA)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spase-3的表达,用RT-PCR技术检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 结果:与氧化损伤组相比,补阳还五汤处理组的MDA含量明显减弱,Caspase-3呈弱阳性表达, GDNF mRNA的表达量减少不明显.结论:补阳还五汤具有良好的抗过氧化损伤效果, 对H2O2引起雪旺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国人胎儿牙齿硬组织发育状况.方法:对正常胎龄10~38周的胎儿上、下颌骨作连续切片,观察乳、恒牙胚及其相关结构发生规律.结果:牙体硬组织形成于14~20周,牙齿的增殖、钙化、萌出同时进行,牙釉质、牙本质厚度随胎龄增长而增加,各乳磨牙牙尖总是近颊尖先发生,恒牙板总是位于乳牙胚舌侧.结论:国人牙体硬组织发育成熟较低,牙釉质、牙本质厚度与胎龄呈正相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脑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神经生长因子TrkA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将HIBD大鼠分为干预(H1)组和非干预(H0)组,用跳台试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用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rkA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H0组错误反应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而H1组的学习记忆能力则明显提高.同时,H1组额皮质和海马CA3区TrkA受体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H0组.结论: 早期干预方法可提高HIB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促进脑功能修复的机制与提高脑神经细胞TrkA受体表达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出生后小鼠胃内组胺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生、分布、形态及数量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小鼠出生后第5天,胃体部粘膜上皮中出现组胺阳性细胞,此后随着胃体部粘膜的发育,组胺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密集分布于胃体部粘膜下1/3处的上皮内.胃粘膜下层中也可见少量组胺弱阳性细胞.上皮内的组胺阳性细胞多为闭合型,胞体较小,常聚集、环抱壁细胞.结论:小鼠胃体部粘膜中组胺阳性细胞出现的时间较G细胞、D细胞、EC细胞晚,随着小鼠的生长发育,其数量呈显著性增加.位于胃粘膜下1/3处上皮内的组胺阳性细胞可能为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ECL细胞释放的组胺,有可能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壁细胞.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大鼠前脑兴奋性氨基酸受体AMPA受体亚基GluR2表达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大鼠前脑内GluR2在给药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变化.结果:脑出血后大鼠前脑病灶内部GluR2表达呈阴性,海马很少表达,但病灶周围和同侧皮质神经元的表达增强.给药组在皮层、病灶周围阳性细胞增多,反应强度增强.结论:三七总皂甙对GluR2阳性表达有增强作用,从而发挥对受损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脏表面包裹着一层较厚的脂肪囊,特别是在冠状沟、锥旁室间沟和窦下室间沟,心血管深埋在这些脂肪中.在牦牛的冠状动脉的根部脂肪厚达1.5cm,去掉心脏表面的脂肪,才能清楚地看到心脏外表动脉和静脉血管的位置、走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用刀、剪等器械手工剥离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用手工剥离很容易伤及血管,因此,探索一种简便易行去掉心脏表面的脂肪,不损伤血管而完整的暴露血管的方法,对牛心血管的研究具有深远的解剖学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新生小鼠吸入高氧视网膜病(ROP)过程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M黮ler细胞与血管发育的关系.方法:实验用生后7d(P7)C57BL/6J小鼠.ROP模型组在75%氧环境中饲养.在P9、P12、P14、P17和P21等不同时间取眼球,分别用ADP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视网膜血管发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视网膜GFAP的表达.结果:小鼠视网膜血管生后开始发育,P21基本成熟;吸高氧后从P14开始出现新生血管,在P17~P21达到高峰.模型鼠视网膜M黮ler细胞从P14起内侧突起开始表达GFAP,到P21已遍布细胞全层.结论:高氧可导致视网膜发育晚期大量血管新生,且与GFAP表达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提示M黮ler细胞与视网膜血管发育关系密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胶质细胞.成熟的M黮ler细胞发出很多分支包围、分隔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1].研究表明M黮ler细胞在外伤或光损伤后可表达多种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外[2],对细胞外环境也具有调控作用[3].因此, M黮ler细胞在视网膜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M黮ler细胞的培养方法主要有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解法.本实验应用酶解法成功分离了大鼠视网膜的M黮ler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免疫组化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小鼠卵丘细胞外基质透明质酸结合蛋白(HABPs)的分布,探讨HABPs对小鼠卵丘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检测HABPs在野生型和bikunin基因敲除小鼠卵丘细胞外基质中的表达.结果:HABPs在两型小鼠卵丘细胞外基质呈阳性表达,HABPs的缺失损害小鼠卵丘细胞外基质完整.结论:HABPs对卵丘细胞外基质的完整是必需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天幕区手术入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数据和资料.方法:将成人尸头开颅去脑,分别测量天幕裂孔区相关的颅神经及血管等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天幕窦通常引流入直窦、窦汇、横窦和岩上窦;动眼神经在前床突的后方(7±4)mm;滑车神经进入小脑幕距小脑幕游离缘为(1.6±0.6)mm;三叉神经感觉根在颅后窝开口的前缘距后床突(15.92±0.62)mm;Labbe静脉从离开颞叶到进入横窦的距离:左侧(2.8±1.3)cm,右侧为(2.4±1.2)cm.结论:在天幕内侧区和中间区的前方很少有静脉窦的存在,此区可以作为天幕切开的部位.天幕区手术时宜注意保护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感觉根和Labbe静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不同月龄大鼠垂体重量、垂体前叶3类细胞比例及滤泡星形细胞(FS细胞) S100蛋白表达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选取2~3月(青年组)、10~12月(中年组)、18~20月(老年组)3 组大鼠垂体经分析天平称重后,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ABC法观察垂体前叶S100蛋白的表达.结果:中年组垂体重量大;垂体前叶嫌色细胞(其中多为滤泡星形细胞)所占比例以中年组高(39.26%±0.10%);3年龄组S100蛋白阳性细胞的分布方式不同;细胞阳性率以中年组高(27.13%±0.16%),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中年组大鼠垂体重量、垂体前叶FS细胞的数量、分布与其它两组比较变化大.在大鼠垂体前叶增龄过程中,FS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由于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心理社会因素参与而促发的疾病增多,这种变化促进了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还必须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同时,医学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品质的教育.近年来,我结合解剖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解剖学课程教学的特点,把心理品质教育融入解剖学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合格的医护人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在其左侧臂前部深筋膜与肱二头肌内侧头肌腹之间观察到一条变异肌腱,起于左侧胸大肌肌腱终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处,止于肱骨内上髁,腱宽0.15cm,腱长23cm.该腱自胸大肌肌腱内侧缘下行,有来自胸大肌下部的肌腱纤维汇入,斜向内下,走行于臂部深筋膜的深面和肱二头肌内侧头肌腹的浅面,而后跨过肌皮神经的前臂外侧皮神经、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在肱三头肌内侧头前面与臂内侧肌间隔相连,后止于肱骨内上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