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向少突胶质细胞(OLs)的定向分化.方法:以大鼠14 d胚胎海马分离得到的NSCs为模型, 利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了在bFGF存在下,不同浓度的PDGF-AA对NSCs分化为OLs的作用以及胎牛血清对NSCs分化的影响. 结果:加入PDGF-AA使NSCs更多地分化为OLs,且不同浓度的PDGF-AA对OLs分化的影响不同. 结论:联合应用PDGF-AA和bFGF,可促进NSCs定向分化为OLs;在bFGF存在下,以PDGF-AA 40ng/ml+0.5% FBS为佳浓度,可促进NSCs向OLs分化、成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SD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听皮质神经元NMDA受体亚单位NR2B蛋白质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技术,分别检测生后1、2、3周和成年动物听皮质神经元NMDA受体亚单位NR2B蛋白质的表达.结果:NR2B阳性神经元在生后第1周密度高,随着生后周龄增长,NR2B阳性神经元密度递减,3周龄后降至成年动物的低表达水平.结论: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听皮质NR2B亚单位蛋白质呈现年龄-依赖性表达,此结果与mRNA水平上的表达趋势一致.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年男尸,右位主动脉弓,肉眼观察,其它体征正常.(1)右位主动脉弓:主动脉向右前上方斜升,至第2胸椎体下缘高度移行为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向上经气管前方继续向右后下方行走,沿脊柱右侧下行至第4胸椎体下缘移行为胸主动脉.头臂干缺失,右位主动脉弓从左到右直接发出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们先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大鼠消化系统广泛分布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免疫反应性上皮细胞,而且证实这些细胞同样存在GnRH mRNA的杂交信号,说明胃、肠、胰腺能自身合成GnRH[1,2].随后我们又证实大鼠下颌下腺、胰腺和胃含有GnRH的受体[3~5],说明它们又是GnRH的靶器官.但是大鼠消化道是否存在卵泡刺激素(FSH)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胃内是否存在FSH免疫反应性物质及其在胃内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其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的共定位关系,为大鼠胃内能否表达FSH及其与GnRH的功能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大鼠脑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分布,探讨禁食对大鼠脑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对照组、禁食24h组和禁食72h组,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IGF-1免疫反应细胞.结果:IGF-1免疫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嗅球、大脑、小脑、下丘脑、中脑、延髓等部位.禁食组大鼠乳头体外侧核、嗅内皮质IGF-1表达水平减弱,海马下托和枕皮质IGF-1表达增强.禁食24h组和禁食72h组,脑内IGF-1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IGF-1在脑内广泛分布,禁食可改变某些脑区IGF-1的表达水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腮腺切除手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用家兔,采用同体对照的方法,模拟人腮腺切除手术.实验侧于手术显微镜下,游离面神经并破坏其外血管系,切除腮腺.对照侧不破坏外血管系.术后2、3、4周分别取面神经核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实验侧术后3周,面神经核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而对照侧未见明显特异性变化.结论:游离面神经破坏其外血管系切除腮腺,可导致面神经核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这可能是腮腺切除术后患者发生面瘫的另一诱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了解鼻中隔动脉血管的来源、配布、管径和走行,对进一步开展鼻病的诊治和鼻的显微整形外科具有重要的意义.供应鼻中隔的动脉主要有发自眼动脉的筛前和筛后动脉、上颌动脉的蝶腭动脉和腭降动脉以及发自面动脉主干和上唇动脉的鼻中隔支.这些血管在鼻中隔内形成广泛的毛细血管丛或网,在鼻中隔的前下部形成黎氏动脉血管丛(90%的鼻出血发生于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脑和脊髓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评分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佐剂(CFA)组和EAE组,取脑和脊髓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MCP-1 mRNA的原位杂交,并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结果:EAE组的体重减轻、MCP-1 mRNA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数与正常大鼠、佐剂组相比显著性增加.EAE组大鼠MCP-1 mRNA的表达呈动态性变化,其MCP-1 mRNA先于临床症状高表达,并随临床评分的升高而升高,与临床评分呈正相关.结论:MCP-1是参与EAE发病的重要的炎性介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胎儿下颌下腺内瘦素和瘦素受体的表达、分布及发育规律.方法: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胎儿下颌下腺内纹状管和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呈瘦素及瘦素受体免疫阳性反应,免疫反应产物分布于导管上皮细胞胞质内,细胞核呈阴性反应.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免疫反应强度亦不等.结论:瘦素和瘦素受体表达于胎儿下颌下腺内,可能参与调节胎儿下颌下腺和胃肠的发育及功能活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对老年猫与青年猫视网膜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γ-氨基丁酸( GABA)、神经丝蛋白( NF)阳性结构.显微镜下观察GABA、NF阳性反应,并计阳性细胞数.结果:老年猫、青年猫GABA免疫反应阳性结构均见于无长突细胞、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层.老年猫NF阳性结构见于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青年猫无长突细胞未见阳性反应.与青年猫相比较,老年猫视网膜中GABA、NF阳性反应强于青年猫,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显著增加.结论:老年猫视网膜在衰老过程中呈现年龄相关的结构改变,这可能是造成视觉功能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师生的共识.而要把教学质量提高,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提高效率.为了以上目的,我们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并从以下方面入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巢蛋白、干细胞因子(SCF)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基因的表达.方法:成年SD大鼠,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缺血1.5h再灌注2h~14d组和假手术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巢蛋白SCF和NCAM mRNA 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巢蛋白mRNA 表达在大部分时相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SCF mRNA的表达除早期时相点外,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NCAM mRNA于再灌注2h后开始表达,12h~1d 达高峰,7d后逐渐减少,14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SCF mRNA表达可能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NCAM表达可能参与了损伤后脑组织的修复过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缺血对照组和移植治疗组(经颈动脉移植体外培养异体MS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缺血区脑组织的新生血管、细胞增殖及巢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移植组比对照组缺血区皮层微血管密度(MVD)明显增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阳性信号明显增强.(2)缺血区顶叶皮层、尾壳核、室管膜、室管膜下区均可见大量Nestin 阳性细胞及BrdU 阳性细胞,各时间段移植组两种阳性细胞数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多.结论:MSC可能通过改善缺血区血运及促进缺血区神经前体细胞再生达到修复缺血区损伤组织,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 )的体外培养是研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型术后再狭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疾病的关键性起始步骤[1],此法有助于揭示各种心肺疾患的病理机制及药物作用机理.用培养的VSMC进行研究已成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研究手段.目前国内外常用的VSMC培养方法为酶消化法和贴块法,而我们发现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现做如下讨论.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瓶装标本多为制作精致的陈列标本或示教标本,是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教具之一.由于瓶装密封,示教时只能观察而不能直接接触标本,不像散装示教标本那样易受人为破坏.但是瓶装标本的保存液容易发浑、发黄,影响观察.如何延长瓶装标本的保存时间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觉得标本封装前的处理非常关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不同的缺血时间段大鼠海马神经元受损的形态学变化,以期为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的18月龄大鼠脑缺血模型,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TUNEL染色和电镜观察等方法对脑缺血15、30、60、90d组海马神经元形态及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和结论:大鼠脑缺血时间与海马神经元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不同月龄大鼠垂体重量、垂体前叶3类细胞比例及滤泡星形细胞(FS细胞) S100蛋白表达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选取2~3月(青年组)、10~12月(中年组)、18~20月(老年组)3 组大鼠垂体经分析天平称重后,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ABC法观察垂体前叶S100蛋白的表达.结果:中年组垂体重量大;垂体前叶嫌色细胞(其中多为滤泡星形细胞)所占比例以中年组高(39.26%±0.10%);3年龄组S100蛋白阳性细胞的分布方式不同;细胞阳性率以中年组高(27.13%±0.16%),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中年组大鼠垂体重量、垂体前叶FS细胞的数量、分布与其它两组比较变化大.在大鼠垂体前叶增龄过程中,FS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鼠肝癌细胞H22在肿瘤淋巴道转移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将小鼠肝癌细胞株H22分别接种于Km小鼠左腹股沟部(A组)和左后肢爪垫皮下(B组),于接种后分批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A组移植瘤及B组腘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透射电镜下观察A组移植瘤内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结果:A组小鼠移植瘤周边区可见毛细淋巴管,其内皮细胞亚细胞结构发生改变.B组淋巴结发生癌转移的概率和程度与接种细胞数相关.结论:小鼠肝癌(H22)模型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移植性模型而在肿瘤的淋巴道转移研究中发挥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脏表面包裹着一层较厚的脂肪囊,特别是在冠状沟、锥旁室间沟和窦下室间沟,心血管深埋在这些脂肪中.在牦牛的冠状动脉的根部脂肪厚达1.5cm,去掉心脏表面的脂肪,才能清楚地看到心脏外表动脉和静脉血管的位置、走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用刀、剪等器械手工剥离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用手工剥离很容易伤及血管,因此,探索一种简便易行去掉心脏表面的脂肪,不损伤血管而完整的暴露血管的方法,对牛心血管的研究具有深远的解剖学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局部解剖学实习操作中,发现一成年男尸左侧斜方肌缺如.尸解前该男尸背部皮肤完整,未见手术疤痕.尸解过程,切开皮肤、浅筋膜,剥开背部深筋膜,未见左侧斜方肌.发现其左侧菱形肌较右侧的发达,几乎成方形,长13.8cm,上部宽8.1cm,中部宽8.4cm,下部宽7.8cm,厚0.7cm;右侧菱形肌长9.5cm,宽6.6cm,厚0.4cm.背部左侧除斜方肌缺如,菱形肌增大外,其他肌大小、起止均正常;右侧肌肉未发现变异.本例变异中,左侧菱形肌较大,对于左侧斜方肌缺如有一定的代偿作用.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对斜方肌部分缺如有报道,但完全缺如未见报道,故本文所描述的发现属国内罕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