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对血小板洐生生长因子介导的NIH3T3细胞增殖的抑制调节作用

杨方;赵丹;马文东;罗玲;户万秘;王丽萍;朱曦玲;孙树勋

关键词: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 血小板珩生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NIH3T3细胞, 细胞增殖
摘要:目的:探讨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对血小板洐生生长因子(PDGF)介导的NIH3T3细胞增殖的抑制调节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NIH3T3细胞增殖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在10-10~10-8 mol/L浓度范围内,AcSDKP对PDGF介导的NIH3T3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在10-9 mol/L浓度时其抑制作用佳.PDGF对NIH3T3细胞PCNA的表达具有增强作用,而AcSDKP对PDGF介导的NIH3T3细胞PCNA的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AcSDKP对PDGF介导的NIH3T3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精子蛋白SP22在睾丸、精子中的分布与定位

    目的:以原核表达的人精子蛋白SP22制备其兔多克隆抗体,研究人精子蛋白SP22在人睾丸和精子中的分布与定位.方法:在E. Coli中诱导表达SP22基因,以纯化出的重组人精子蛋白htSP22为抗原制备兔抗人SP22多克隆抗体,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SP22在人睾丸和精子中的分布与定位.结果:表达出了分子量约22 000的重组htSP22蛋白,制备获得了能特异性识别睾丸、精子中天然SP22蛋白的兔抗人SP22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及细胞化学证明SP22存在于曲细精管中各类生精细胞及精子头部表面.结论:制备的抗体具有特异性,SP22存在于睾丸曲细精管中各类生精细胞及精子头部表面.

    作者:宛传丹;黄宇烽;汪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时期小鼠胚胎整体石蜡标本的制备技术

    目前研究小鼠胚胎发育国内外大多采用液氮冰冻胚胎切片方法进行,具有简便、省时、快捷等优点,但整体胚胎尤其大的胚胎切片技术要求高,胚胎切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难度大,组织结构较差,另外胚胎长期保存困难[1,2],因此我们通过不断探索,采用石蜡包埋技术制备出不同时段小鼠整体胚胎石蜡切片,结合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实验方法,为研究小鼠胚胎发育的本质和疾病因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

    作者:刘淑琴;秦建民;曾锦章;郭婷婷;郭琳娜;吴孟超;王红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龟龄集对大鼠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内神经丝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龟龄集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丝蛋白的影响,探索龟龄集的抗衰老功效.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喂药鼠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内神经丝蛋白标记的胞体和纤维均明显多于对照鼠.结论:神经丝蛋白并非存在于所有的神经细胞内.龟龄集具有延缓神经元衰老,维持神经元神经丝蛋白的合成功能,借以增强动物肢体的活动性及其灵活性.

    作者:任占川;陈一勇;郭连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碘化钾对大鼠子代脑发育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碘化钾对仔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方法:断乳后1个月大鼠饮用不同浓度的碘水,饲养3个月后雌雄合笼,取第2代60日龄仔鼠,测量血清甲状腺激素值,以NSE为观察指标,采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标本结合图像分析的方法,研究仔鼠大脑的发育情况.结果:各碘过量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呈下降趋势,100 HI组呈明显甲低状态;海马CA3区NSE阳性细胞的NA、VV和灰度值随碘过量的严重程度而呈下降趋势,在100 HI组呈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对碘摄入量的增高有较强的耐受性,在100 HI组可以观察到以NSE表达降低为主要特点的脑发育障碍,其发病机理可能与碘过量所致的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关.

    作者:王俊艳;刘金宝;刘皓;陈祖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新生大鼠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培养

    体外培养少突胶质细胞已证明其细胞学特征与在体的发育相近[1~3],而且改变了以前对少突胶质细胞突起较少的错误认识.少突胶质细胞的形态、功能、发育以及与神经元的相互联系逐渐被神经科学工作者所重视,而其前体细胞的增殖和纯化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连续发育过程报道也较少.本室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进行改良,然后对少突胶质细胞系部分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以期为深入了解少突胶质细胞系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探索发育神经生物学的规律提供帮助.

    作者:付元山;汪洋;刘才栋;沈馨亚;王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库普弗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影响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其形成过程可简单归纳为[1]:致肝病因子损伤肝细胞→库普弗细胞(KC)激活→分泌多种细胞因子(CK)→星状细胞(HSC)激活、增殖、转化为肌样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大于降解并沉积→肝纤维化形成.

    作者:贾文婷;郭顺根;赵海军;庞弈晖;戚红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开设博士研究生《脑的高级解剖学》选修课程体会

    脑研究是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研究热点,世界各国的多个实验室针对脑损伤、脑保护和脑开发进行多层次、多手段研究,并已取得日新月异的进展[1,2].我系为适应脑研究飞速发展的要求,在2004级医学博士研究生中开设<脑的高级解剖学>选修课程,主要体会如下.

    作者:熊鲲;李芳;王慧;黄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广西壮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α与β的基因多态性分布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1α(IL-1α)基因-889位点和IL-1β基因511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壮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上述两位点进行了检测,计算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IL-1α(-889)和IL-1β(-511)等位基因C、T频率在壮族正常人群中分别为93.9%、6.1%和53.4%、46.6%;与奥地利、非洲黑人、非洲白人健康人群相比,IL-1α(-889)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与奥地利、非洲白人健康人群相比,IL-1β(-511)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广西壮族健康人群IL-1α(-889)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奥地利、非洲黑人、非洲白人不同;IL-1β(-511)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奥地利、非洲白人不同.

    作者:解继胜;黄海玲;黄赞松;韦叶生;赵琼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线粒体在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的特征

    目的:观察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利用猪的脊髓前角匀浆免疫Lewis大鼠,通过透射电镜对Lewis大鼠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突起进行观察.结果:Lewis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丢失,残存的神经元内可见大量异常的线粒体及神经丝的异常聚集、Golgi器及内质网扩张,基质水合过度或基质脱水,核及核仁相对正常.结论:免疫介导的神经元变性过程中,线粒体可能是抗体攻击的目标,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继发神经元变性死亡.

    作者:刘亚玲;郭艳苏;许蕾;吴书玉;吴东霞;李春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认知心理学与组织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即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当新接触的信息或概念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前概念对立或者矛盾的时候,是实现新的概念代替原有概念的佳契机.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不能长期容忍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冲突的功能.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心理学的不平衡,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1].根据认知学的这个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将组织学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以肌组织这一章节为例).

    作者:施明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太行山猕猴掌(跖)面花纹强度的比较分析

    目的:研究太行山猕猴掌面和跖面的花纹强度(PI)在两性之间和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性.方法: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53只猕猴(♂:20,♀:33)的掌面和跖面7个主要花纹区,即近端小鱼际(HP)、远端小鱼际(HD)、大鱼际(TH)及指间4区(Ⅰ-Ⅳ)的花纹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掌面和跖面所有研究变量没有一项达显著性差异水平.结论:掌面和跖面的花纹强度在两性之间和左右两侧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胡春红;赵晓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主动脉弓分支变异一例

    头颈、胸部局部标本1件,在解剖时发现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发出5个分支.(1)右颈总动脉:起于主动脉弓凸侧、从气管左前方斜向右上,穿气管前方再上行于气管、食管右外侧,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外动脉.动脉管外径起端为11 mm,走行至甲状软骨下方时动脉管径为9 mm.(2)左颈总动脉:在右颈总动脉左侧2 mm处起于主动脉弓,行程正常.

    作者:洪虹;潘开超;刘志坚;唐洗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杂色曲霉素对小鼠穹窿下器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杂色曲霉素(ST)对小鼠穹隆下器(SFO)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单次ST(3000 μg/kg)灌胃,分别于灌胃后1、2、4、8、16 h处死动物,用扫描电镜观察SFO室管膜的结构变化.结果:ST灌胃后1 h部分SFO室管膜表面微绒毛结构消失、细胞破损,ST灌胃后2 h室管膜出现凹凸不平、损伤加重,ST灌胃后8 h室管膜凹凸不平和破损为明显,ST灌胃后16 h逐渐恢复.结论:提示ST对小鼠SFO室管膜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作者:郝庆卯;张祥宏;邢凌霄;王俊灵;严霞;马常升;王丽;刘贵生;王凤荣;杨天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可致脑组织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limbs ischemia-reperfusion,LIR)对脑组织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LIR模型,采用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cl-2、细胞色素C(cytoC)、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LIR后,脑组织海马区、中脑红核区神经元细胞受损,脑组织出现水肿裂隙,cyto C、Caspase-3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明显上调,24 h达高峰,与细胞凋亡数量的增加相一致,Bcl-2表达与再灌时程呈负相关.结论:LIR后可导致脑组织损伤,并出现细胞凋亡,其发生机制与Caspase-3、cyto C、Bcl-2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有关.

    作者:周洪霞;张宇新;张连元;张子明;张作风;董淑云;魏子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贫铀污染对大鼠皮层及海马结构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目的:探讨贫铀污染对大鼠皮层及海马结构S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剂量贫铀颗粒气管灌注大鼠3个月后,观察大鼠皮层及海马结构各区SS阳性神经元形态和数目的变化情况.结果:DU 1 mg组、DU 3 mg组和DU 5 mg组大鼠皮层SS阳性神经元染色较浅,阳性神经元数目与NS组比较均明显减少.海马结构各区DU 3 mg组和DU 5 mg组SS阳性神经元染色较浅,阳性神经元数目与NS组比较也明显减少.结论:贫铀污染能引起大鼠皮层和海马结构SS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并可能通过此途径引起脑功能障碍.

    作者:张珩;李积胜;王华仁;陈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猪肺动脉干的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特性

    目的:探讨猪肺动脉干几何形态、显微结构成分与力学特性在增龄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猪→人异种心脏移植吻合血管提供必要的资料.方法:应用组织学、计算机图像分析法以及生物软组织力学试验机,对猪肺动脉干进行计量形态学和力学试验.结果:猪肺动脉干的平均管径、壁厚、管腔面积、管壁面积与月龄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分别以1.08 mm/月、0.09 mm/月、14.4 mm2/月和7.31 mm2/月的速率增加.管壁中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平滑肌的含量在增龄过程中未见明显变化.猪肺动脉干一维载荷下的材料常数和弹性模量随增龄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1~7月龄肺动脉干几何形态与月龄密切相关;显微结构成分含量和力学特性随月龄的变化不大.

    作者:黄铁柱;余明华;张一飞;李文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左胸廓内动脉合并左肺分叶变异一例

    女尸1具,40岁左右,身高约155 cm,发育欠佳,死因不明.解剖过程中发现:左胸廓内动脉起源于左侧腋动脉,从距左腋动脉根部约6.3 cm处发出,穿行于尺神经与正中神经之间抵达腋窝底,在窝底内穿出腋筛筋膜迂曲向前上行至腋前襞,横行向胸内侧走行于左乳房上缘的浅筋膜内(双侧乳房发育不良),抵至胸骨角第2肋间隙处进入胸腔,在胸腔内行于胸骨左缘1.1 cm处.此动脉从起始处至入胸腔处全长34.4 cm,管径约0.45 cm,迂曲呈正弦波形态,其中从起始处至左腋前襞约10.6 cm,腋前襞至入胸腔处13.8 cm.

    作者:王孟林;马莉;刘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慢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皮质中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

    目的:研究慢性脑缺血时大鼠大脑皮质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变化,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及修复机制.方法:永久性结扎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取慢性脑缺血30、120 d组.行为学测试,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计数大鼠大脑皮质中的NGF阳性神经元数及测量平均灰度值.结果:大鼠慢性脑缺血时,大脑皮质中NGF的表达,第120 d比第30 d及对照组显著增强,而30 d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伴有学习和记忆力下降.结论:慢性脑缺血时,NGF在大脑皮质中的表达将随时间逐渐增强,对坏死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作者:巴迎春;王廷华;潘兴华;李明;王金德;李朗;温淑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正加速度暴露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

    正加速度(+Gz)引起急性脑功能障碍及其防护是航空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飞机的性能越来越高,在实际飞行中飞行员所承受的G值越来越高.

    作者:徐冶;李质馨;田洪艳;朱辛为;窦肇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老龄大鼠海马结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改变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结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老龄性改变,为脑衰老提供可靠的免疫组织化学资料.方法:选用雌性Wistar大鼠24只,分为青年组和老龄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2组大鼠海马结构BDNF阳性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老龄组海马CA3和CA1区神经元BDNF含量比青年组分别下降了13.3%、10.4%,然而,齿状回从青年到老年变化不显著.结论:老龄时海马CA3和CA1区神经元的BDNF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老龄大鼠海马CA3和CA1区神经元BDNF表达的改变,可能是老龄动物海马结构营养及学习记忆障碍的形态学基础.

    作者:赖红;曾亮;赵海花;高杰;王铁民;吕永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