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蜂胶霜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实验研究

黄秀琴;李坪;马丽梅;杜娟;毛一诚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尾蚴, 蜂胶
摘要:目的:观察蜂胶霜阻止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的效果.方法:在小鼠裸腹上涂不同浓渡的蜂胶霜,在泥水中模拟下水作业8 h以上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5 d后剖杀,用灌注法加撕碎法查找虫体,计算防护率.结果:5%的蜂胶霜防护率在93.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蜂胶霜是一种可以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中草药.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生后大鼠发育不同时期各级卵泡凋亡的观察

    目的:观察研究生后不同阶段大鼠卵巢卵泡的生长发育与卵泡凋亡的关系、凋亡过程及规律,探索性激素血液浓度变化与卵泡凋亡的内在联系.方法: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检测法,对生后20-140天不同阶段大鼠卵巢卵泡的生长发育及卵泡凋亡进行了光镜观察,同时对生后各阶段鼠血液孕激素(progesterone P、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黄体生成素(1uteinizing hormone LH)、雌二醇(estradiol E2)浓度进行放免检测.结果:生后20天鼠卵泡即可见到凋亡发生,卵泡凋亡始于卵母细胞,继则是与其相邻的卵泡细胞,卵泡细胞的凋亡从内向外依次发生.卵泡的凋亡数目随着卵巢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多,生后40天可见到黄体细胞凋亡发生,至50-60天可见到卵泡膜内膜细胞凋亡及白体形成,出生80天后卵巢发育已完全成熟,此时卵泡的凋亡数也达到了高峰;放免结果经方差分析显示孕激素P>0.05,差异显著,推测其浓度变化与卵泡凋亡有内在联系.

    作者:张际绯;殷平;刘瑞丰;金秀东;张书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突触体素免疫电镜染色法

    突触密度是大脑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参数,传统的方法借助电子显微镜通过测量突触末端的小平面来评价突触密度,其优点是能够直观得观测到突触,但是这种技术不仅费时,需要特殊的组织处理和设备,而且易受人工现象的干扰.

    作者:张文彩;高培福;窦寰宇;王尊哲;吴红娟;张圣明;冯蕾;杜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海南省解剖学会第三屈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海南省解剖学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蜂胶霜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蜂胶霜阻止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的效果.方法:在小鼠裸腹上涂不同浓渡的蜂胶霜,在泥水中模拟下水作业8 h以上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5 d后剖杀,用灌注法加撕碎法查找虫体,计算防护率.结果:5%的蜂胶霜防护率在93.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蜂胶霜是一种可以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中草药.

    作者:黄秀琴;李坪;马丽梅;杜娟;毛一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成年大鼠雪旺细胞增殖和纯化研究

    目的:探索成年大鼠雪旺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纯化方法.方法:取成年大鼠背根神经节采用植块法培养,坐骨神经采用酶消化法分散培养.各分三组,第一组为阿糖胞苷处理组;第二组为免疫溶解处理后加垂体浸出液组;第三组为对照组.以活细胞计数和S-100标记相结合判断雪旺细胞增殖和纯化程度.结果:采用植块培养法至第2周末,雪旺细胞纯度在第一、二和三组分别为90%、97%和50%.分散培养至第18天,雪旺细胞纯度第一组94%,第二组大于97%,第三组80%.细胞数量第一组增加1.4倍,第二组增加5.1倍,第三组增加2.4倍.结论:采用免疫溶解处理后加垂体浸出液方法培养成年大鼠来源的雪旺细胞,可得到数量多纯度高的雪旺细胞.

    作者:冯广友;沈馨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改良自凝牙托材料在肢体管道铸型中的应用

    自凝牙托材料以往主要用于灌注粗大管道,如:主动脉、腔静脉、门静脉、肝静脉、支气管及溶剂挥发成型法后期的大管道补注,用于较小管道的铸型特别是肢体血管的铸型尚未见报道.

    作者:李长征;石瑾;易剑;刘畅;李民;易传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脑海马结构与杏仁体的典型相关分析

    1材料和方法1.1 标本制作随机采用34例(男16例,女18例)经防腐固定之成人头颅标本,标出冠状线(经左、右外耳门)、正中矢状线和眦耳线后,-30℃低温冰冻一周.

    作者:钱学华;周庭永;韩景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药物流产后子宫刮出物中hPL、PSβ1G及血管的相关抗原初探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持续出血时子宫刮出物中胎盘催乳素(hPL)、胎盘特异性糖蛋白(PSβ1G)、胎盘碱性磷酸酶(PALP)和因子Ⅷ相关抗原的分布.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药物流产排出组织(正常组:10例)和流产后持续出血而刮宫的刮出组织(出血组:20例)进行了研究.结果:(1)组织病理学:出血组中,刮出物包括子宫内膜、残留蜕膜、残留绒毛和绒毛外滋养层细胞.子宫内膜的腺体和基质发育不同步,有大量白细胞浸润.(2)免疫细胞化学:1)hPL和PSβ1G:正常组中,大部分蜕膜细胞为阴性,其中可见少量阳性的绒毛外滋养层细胞;绒毛的滋养层呈阳性.出血组中,子宫内膜和残留蜕膜也为阴性,某些蜕膜中弥散着大量阳性的绒毛外滋养层细胞;残留绒毛的滋养层为弱阳性.2)PALP和因子Ⅷ相关抗原显示血管功能:两组中,蜕膜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腺体上皮细胞都呈阳性;绒毛的滋养层细胞也呈阳性.结论:出血组的残留蜕膜中血液供应较好,绒毛外滋养层细胞所分泌hPL和PSβ1G能营养蜕膜,这些因素会导致蜕膜残留;而蜕膜残留、子宫内膜不同步发育和白细胞浸润终导致药物流产后出血.

    作者:梁元晶;诸定寿;路欣;许睛;房敬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左骼窝内盲肠、阑尾一例

    作者在教学中观察一例位于左髂窝内的盲肠、阑尾.报道如下,成年男尸,打开腹膜腔,见盲肠位于左骼窝内,长7.0cm,直径7.9cm,为腹膜内位.

    作者:胡小令;万卫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海马神经元对Bax、Bcl-2和Caspase-3的表达

    目的:凋亡调控基因在脑缺血再灌后海马神经元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昆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7 min后不同再灌时间组(24 h组、48 h组、72 h组、7 d组、14 d组)海马CA1区神经元Bax、Bcl-2和Caspase-3的活性形式CM1的免疫反应活性.结果:Bax和CM1阳性神经元数在48 h组多,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72 h组明显下降,14 d组完全消失;而Bcl-2阳性神经元数在48 h组增多(与24 h组相比,P<0.01),72 h组下降,7 d组再次上升(与72 h组相比,P<0.01),14 d组多(与48 h组相比,P<0 01).在24 h、48 h、72 h、7 d组,Bax阳性神经元多于Bcl-2阳性神经元(P<0.05),14 d组则相反.结论:Bax和Caspase-3在脑缺血再灌早期表达增强,然后下降以至消失,Bcl-2于再灌后期表达增强.Bax表达上调可能与Caspase-3激活相关.

    作者:金道忠;刘正清;马志健;蔡维君;张志君;文晓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鼠胚胎与子宫内膜中整合素α5的表达

    目的:观察整合素α5在小鼠早期胚胎和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布状况,探讨整合素在胚胎着床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对发育不同时期的小鼠胚卵和妊娠2 d~6 d、8 d、13 d以及非妊娠期的子宫内膜中整合素α5的表达分布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半定量分析.结果:整合素α5的阳性反应物质在小鼠早期胚卵胞浆内;非妊娠期子宫内膜和妊娠期的脱膜上皮与基质细胞内均有整合素α5表达,植入前表达相对较弱,植入后随妊娠的进展逐渐增强.结论:提示整合素α5在小鼠胚卵着床中起重要作用:推测它不参与胚卵对母体子宫内膜的识别和粘附,而是参与了粘附后的侵入及胚胎发育过程.

    作者:李英;陈军;吕丹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兔急性胰腺炎并发十二指肠粘膜损伤与一氧化氮合酶改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并发十二指肠粘膜损伤与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改变的关系.方法:用胰管结扎及加压注射法建立大白兔急性胰腺炎模型,采用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与比较两组动物胰腺及十二指肠组中NOS的变化.结果:经Winslow法测定血清淀粉酶分析及组织学检查,急性胰腺炎模型建立;经NADPH-d染色表明:实验组NOS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一氧化氮(nitric cxide,NO)在急性胰腺炎并发十二指肠粘膜损伤的病变过程中起重要的介导作用.

    作者:陈河;田菊霞;赵文华;亢晓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从股骨组织结构推断年龄

    目的:从股骨组织结构的年龄变化推断年龄.方法:在23例5岁至86岁股骨中段磨片测量骨单位数(X1),非哈弗氏管数(X2)及外环板平均厚度(X3),并作回归分析.结果:求得三元及二元回归方程:Y=4.9591 X10.1485X2-0.1482X3-0.5835;Y=7.7193 X2-0.1524 X3-0.6389.结论:在5至50岁的标本验算二元回归方程,100%的估计年龄与真实年龄的误差在±5之内.这个结果优于三元回归方程的结果.此计算方法比朱芳武用四个一元回归方程综合推算年龄的方法更为快捷简便.

    作者:刘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在不同时间点受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制备特异识别神经系统AChE的单克隆抗体,以该抗体作为一抗,酶标羊抗鼠IgG作为二抗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神经损伤后0.5 h、3 h、12 h组,坐骨神经断点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组织AChE的含量变化.结果:坐骨神经损伤0.5 h后,断点处肌肉组织中AChE含量高,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胫神经、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含量0.5 h时低,3 h高,12 h时降低.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断点处及其远端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的变化呈时间依赖性,但变化不一.

    作者:刘希伟;胡涛;王海燕;傅风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丙二醛、ET-1、VEGF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丙二醛、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方法:雄性新西兰家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分别于实验的第4、8、12周末,采集兔耳中央动脉空腹血,测定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同时随机处死每组兔各5~8只,取主动脉弓段及胸段,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及定量观察病变进展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ET-1、VEGF的表达特征.结果:(1)动脉粥样硬化组动脉斑块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大.(2)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且随时间延长动脉粥样硬化组丙二醛水平逐渐上升.(3)斑块内ET-1、VEGF阳性表达的程度及范围逐渐增加.结论: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e,LPO)、ET-1、VEGF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持续发挥一定作用,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建芝;常青;唐海兰;黄华梅;任彩霞;李自成;关洁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鼠海马结构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时的突触形态学观察

    目的:探讨学习记忆活动是否可以引起大鼠海马结构发生突触可塑变化.方法:电子显微镜下对模型大鼠和对照大鼠的海马结构内突触复合体的形态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1)模型大鼠海马CA3区多形层内多为神经纤维,其中无髓纤维占多数,有髓纤维很少.在无髓纤维间见到形状不规则的轴突终末与周围的树突和树突棘分别形成轴-树突触和轴棘突触,后者多见.突触前膨大内充满圆形清亮、无核心的突触小泡和线粒体.突触后成分多为树突棘并在多处与突触前膜形成活性区,树突棘内见到棘器.(2)对照大鼠海马CA3区多形层内含有大量无髓纤维并见到较少的轴-树突触.该突触形状规则且活性带面积较小,突触后成分多为一个,突触小泡清亮、圆形无核心,偶见线粒体.(3)经Timm染色的两组大鼠海马CA3区多形层的超微结构特点是银颗粒仅沉积在苔藓纤维的髓鞘内和苔藓纤维的大终扣内,线粒体、树突干和树突棘内均无银颗粒.结论:正常生理活动和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活动均可引致大鼠海马CA3区多形层突触可塑性变化,但两者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作者:宿宝贵;许鹿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颞浅动脉额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带蒂颞浅动脉额支皮瓣转移修复眼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头面部乳胶灌注的标本进行解剖,并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测.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穿腮腺实质上行,在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两终末支.额支又于外眦上方分为额顶支和额眶支.额支、额顶支、额眶支血管外径均在1mm左右,可游离血管长度符合要求.结论:以颞浅动脉额支为蒂的皮瓣可用来转位修复眶周软组织缺损.

    作者:丛兴忠;汪爱国;邹开军;汪涌;郑风光;叶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无盐酸Weigert弹性纤维染色技术探讨

    在皮肤和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经常应用Weigert间苯二酚-碱性品红染色对弹性纤维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本文对无盐酸Weigert弹性纤维染色进行了探讨,并与有盐酸Weigert弹性纤维染色进行比较,以期为弹性纤维的研究探索一种更为简便可行的方法.

    作者:刘同慎;李冰;徐文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鼠心脏一氧化氮合酶神经纤维的分布

    目的:探讨小鼠心脏一氧化氮合酶aninic oxide synthse神经元结构和神经纤维分布.方法:NADPH-d组织化学技术.结果:小鼠心脏神经元主要分为NOS强阳性、中度和弱阳性反应细胞;心脏各部均接受NOS神经支配,其神经纤维多与肌纤维长轴平行走向.心房丰富,房室结次之,左、右心室少.心房及房室结的NOS阳性纤维呈串珠状膨大,心室的常为丝状,膨体极少.结论:小鼠心脏NOS神经元包括强阳性、中度和弱阳性反应细胞,NOS阳性纤维在心脏各部的分布和形态均有差异,NO可能作为神经递质和/或神经调节剂在心血流和冲动传导等的神经凋控中起作用.

    作者:徐振平;郭志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微血管密度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NHL恶性程度、免疫学类型、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Bio-UEA-I)免疫组化ABC法对102例NHL的MVD进行原位观察和数量分析;结果:MVD随NHL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高度恶性组和中度恶性组MVD显著高于低度恶性组MVD;T细胞性NHL中的MVD显著高于B细胞性NHL的MVD;短生存期组的MVD显著高于长生存期组的MVD;结论:NHL中的MVD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免疫学类型及预后估计的有意义的指标,在临床病理中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黄爱民;翁景萱;高凌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