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株特异性识别4IgB7-H3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

何娜;周迎会;张光波;陈永井;王雪峰;邱天宇;顾文超;崔浩杰;张学光

关键词:4IgB7-H3, 2IgB7-H3, 单克隆抗体, 表达分析
摘要:研制特异性识别人4IgB7-H3的鼠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4IgB7-H3分子的表达特性进行初步分析.以高表达人4IgB7-H3的293T细胞为免疫原,常规免疫小鼠、细胞融合和筛选.L929/4IgB7-H3细胞为抗体筛选阳性细胞,L929/2IgB7-H3为抗体筛选阴性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对杂交瘤细胞进行反复筛选和多次亚克隆化,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识别人4IgB7-H3的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9C3.经位点竞争实验对该抗体抗原表位的识别特异性进行了鉴定.继而利用该单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IgB7-H3在肿瘤细胞株和免疫细胞上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蛋白水平上4IgB7-H3非常有限地表达在一些肿瘤细胞株,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以及上调性表达在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而2IgB7-H3分子广泛地表达在各种肿瘤细胞株、持续性表达在单核细胞和分化不同阶段的DC.这与先前研究所揭示的4IgB7-H3在mRNA水平的表达远高于2IgB7-H3不相一致,提示2IgB7-H3分子可能是B7-H3发挥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形式.鉴此,4IgB7-H3单克隆抗体9C3的成功获得为进一步分析人B7-H3两种剪切体的表达特性及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现代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IL-2增强Herceptin介导肿瘤杀伤的作用

    为探讨乳腺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介导LAK样杀伤作用和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下降的机制,观察IL-2增强乳腺癌患者PBMC介导杀伤作用的效果.应用MTT法检测LAK样杀伤作用;应用非核素细胞毒试剂盒(LDH释放法)检测ADCC杀伤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8~+ T细胞、CD3~-CD56~+NK细胞水平和CD16ζ的表达.结果显示:进展期乳腺癌患者PBMC中CD3~+CD8~+ T细胞,CD3~-CD56~+NK细胞及其CD16ζ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期乳腺癌患者PBMC经IL-2(1 000 U/ml)处理5 d后,CD3~+CD8~+ T细胞和CD3~-CD56~+NK细胞比例明显增加,CD16ζ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在各效靶比时,IL-2处理后进展期乳腺癌患者PBMC对SKBR3细胞的LAK样和ADCC杀伤率明显高于未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进展期乳腺癌患者PBMC介导的LAK样杀伤活性和ADCC作用明屁削弱,CD3~+CD8~+ T细胞、CD3~-CD56~+NK细胞比例和CD16ζ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IL-2可以刺激CD3~+CD8~+ T细胞和CD3~-CD56~+NK细胞增殖活化,促进CD16ζ的表达,增强杀伤作用.

    作者:吴春健;王佃云;凌欣;宋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SAHA抑制经Ⅱ型胶原体内致敏的Th1细胞增殖与凋亡

    为探索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acid,SAHA)对经Ⅱ型胶原体内致敏T细胞的体外增殖影响.以Ⅱ型胶原致敏C5786小鼠7 d后,收集引流淋巴结细胞.MTT法观察不同浓度SAHA对CII特异性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ELISA检测细胞冈子表达;Annexin-v观察CII特异性T细胞凋亡格局.Caspase 3试剂盒检测CII特异性T细胞中Caspase 3酶活性.结果显示,CII特异性T细胞的体外增殖被SAHA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细胞因子格局表现为在SAHA处理后,CII特异性T细胞分泌IL-2、IL-12和IFN-γ明显下降.当SAHA大于500 nmol/L时,CII特异性T细胞凋亡比率增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SAHA大于1 000 nmol/L时,CII特异性T细胞中Caspase 3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AHA能够抑制CII特异性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并可通过上调Caspase 3活性而诱导CII特异性T细胞凋亡,增加其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

    作者:周晓荣;周芸;周光炎;季玉红;汪晓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一群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淋巴细胞,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预防自身免疫病、控制移植排斥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却抑制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近几年,有关Treg作为肿瘤的免疫治疗的靶细胞研究很多,本综述总结了这些研究的新进展,分析通过抑制Treg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各种手段以及存在的隐患.

    作者:张通通;沈立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 T细胞亚群Fas-FasL的表达及凋亡的关系研究

    为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8~+ CD28~-T细胞Fas-Fasl、CD8~+ CD28~+ T细胞Fas-Fasl的表达情况及与凋亡的关系.采用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SLE患者活动期(22例)及稳定期(18例)外周血CD8~+ CD28~-T细胞Fas-Fasl、CD8~+ CD28~+ T细胞Fas-Fasl表达率及凋亡率.结果是(1)SLE活动组患者CD8~+ CD28~-T细胞亚群Fas表达率较稳定组及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SLE患者CD8~+ CD28~+ T细胞亚群Fas表达率呈活动组>稳定组>正常组的特点,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FasL表达率活动组患者较稳定组及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CD8~+ T细胞凋亡率在活动组患者较稳定组及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2)SLE活动性与CD8~+ T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P<0.01),与CD8~+ CD28及CD8~+ CD28~+ T细胞亚群Fas、FasL表达率间无相关关系;(3)CD8~+ CD28~+ T细胞亚群Fas与FasL表达与凋亡率有相关性且该细胞亚群Fas表达与FasL表达有明显相关性,而CD8~+ CD28~-T细胞亚群Fas表达与FasL表达无明显相关性.提示SLE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凋亡率异常增高,SLE活动性与CD8~+ T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活动期与稳定期Fas-Fasl的表达差异可能导致了免疫耐受机制障碍.

    作者:沈敏宁;苏定雷;季晓辉;徐燕丽;王立颜;陈兴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miR-146在免疫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小RNA(miRNA)在发育、分化、凋亡、病毒感染和癌症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有着承要的生理、病理生物学意义.揭示miRNA在细胞中的作用,将会给基因功能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已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文章以miR-146为例,综述了miR-146在遗传、免疫、病毒感染、肿瘤等多方面的生物学意义,并重点概述miR-146在免疫系统的新研究进展,揭示同一miRNA在不同组织、疾病中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在生物体内的多样化调控途径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作者:赵遐;沈南;唐元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IL-25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IL-25是近发现的IL-17家族的新成员之一,是由Th2细胞分泌的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促进IL-4和IL-5及IL-13分泌、增强Th2型免疫应答、诱导多种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和招募中性粒细胞至炎症部位等生物学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其与多种疾病相关,特别与肺部感染、哮喘、肠道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关系密切,本文就IL-25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作者:田晓静;金文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抗CD20人源化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在前期实验中,我们制备了一株抗CD20的嵌合抗体c8F6并证实其可有效杀伤CD20阳性的B淋巴瘤细胞.为了进一步降低c8F6的免疫原性,在研究中我们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模拟8F6的三维结构,通过分析其空间结构,确定可能影响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框架区(FR)氨基酸残基,然后将鼠源抗体互补决定区(CDR)和FR区的关键氨摹酸移植到人源模板上,构建出人源化抗体hu8F6.此人源化抗体除cDR区外,仅含有11个鼠源残基,但具有与嵌合抗体相似的亲和力和特异性.体外生物学功能实验进一步表明,hu8F6具有与c8F6相似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溶解作用(CDC)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可有效杀伤人B淋巴瘤细胞Raji和Daudi,提示hu8F6有望发展成为一个用于B淋巴瘤治疗的低免疫原性抗体制剂.

    作者:杨扬;张大鹏;吴兰;郭怀祖;聂丽;钱卫珠;王皓;李博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用RNA干扰阻抑小鼠L929细胞MHC Ⅱ类基因表达及功能的研究

    为了探讨RNA干扰技术对小鼠CIITA(Ⅱ类反式激活因子)以及MHC Ⅱ类基因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我们首先设计并合成4条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 RNA,siRNA)(siRNA-1、siRNA-2、siRNA-3和siRNA-4)序列,在阳离子脂质体的介导下转染小鼠L929细胞.48h后,用半定量RT-PCR和定量PCR方法检测CIITA mRNA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I-A<'h>分子表达的变化.接着构建了 CIITA特异的短发夹状干扰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通过在靶细胞内转录形成具有特异干扰作用的shRNA,高效、特异的阻断CIITA基因的表达,形成Ⅱ类基因功能缺陷或使其表达降低.进一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同种异基因CD4~+T细胞对稳定转入RAN干扰载体的L929细胞的免疫应答强度,结果证实该L929细胞对不同受者CD4~+T细胞的刺激能力分别下降73.90%和76.34%.以上结果为减低同种异体/异种器官细胞性排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作者:路丽明;丁庆;杨能;周晓荣;周芸;周光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自体角朊细胞通过B7-H1介导对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为了探讨自体角朊细胞诱导免疫抑制的机制,我们利用已建立的MELR体外增殖系统,采用三色标记流式细胞术及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自体角朊细胞共信号分子B7-H1和HLA Ⅱ类分子的表达情况,观察其对角朊细胞所诱导的免疫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自体而非异体角朊细胞可有效抑制MELR.在抑制系统中检测到B7-H1和Ⅱ类分子高表达于自体角朊细胞表呵.单抗封阻B7-H1,可逆转自体角朊细胞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结论:自体角朊细胞通过B7-H1介导对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周芸;焦志军;辛利军;汪四七;路丽明;丁庆;周晓荣;杨能;周光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湖南地区汉族人群中HLA-A、B、DRB1等位基因与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相关性研究

    探讨HLA-A、-B和-DRB1位点等位基冈多态性与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的相关性.应用PCR-SSP方法对175对(350例)湖南汉族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URSA)患者夫妇进行HLA-A、-B、-DRB1基因分型,并以2 000例(男女各1 000例)湖南无关健康汉族个体造血干细胞分型资料作为对照,分析HLA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是HLA-A、-B及-DRB1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男女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URSA患者组A*31(2.86%)、B*08(0.86%)、B*39(4.14%)和B*56(1.86%)的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RR值分别为2.07、2.99、1.56和2.19;P值分别为0.0059、0.0276、0.0404和0.0172);在URSA妻子组中,B*39(4.57%)显著高于对照组(RR=1.75;P=0.0474),A*33(3.71%)、B*58(3.14%)和DRB1*03(2.29%)的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R值分别为0.57、0.51和0.50;P值分别为0.0339、0.0182和0.0383);A*31(3.14%)、B*08(1.43%)、B*52(2.29%)及B*56(2.29%)在URSA丈夫组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RR值分别为2.32、5.08、2.31和2.77;P值分别为0.013、0.0012、0.0374及0.0105).结果表明湖南汉族人群中A*31、B*08、B*39、B*52和B*56可能是URSA的易感等位基因,而A*33、B*58和DRB1*03 可能对URSA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作者:钱小兵;程腊梅;谢毓滨;周佳;金文静;卢光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RA)是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群重要的负性调节细胞.这群细胞在RA中存在缺陷,与其发病相关,然而它是否是一个较好的疾病治疗的靶点、如何看待它与RA治疗的关系?本文在阐明Treg与RA关系的基础上,从促进Treg对RA及其动物模型的治疗、临床治疗RA的药物埘Treg的影响、Treg对RA骨免疫学的影响、以细胞为基础的Treg疗法等多个方面,综述Treg和RA治疗的关系,并提出了问题和展梁.

    作者:李晓娟;胡义平;刘隽永;姜世勃;刘叔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一株特异性识别4IgB7-H3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

    研制特异性识别人4IgB7-H3的鼠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4IgB7-H3分子的表达特性进行初步分析.以高表达人4IgB7-H3的293T细胞为免疫原,常规免疫小鼠、细胞融合和筛选.L929/4IgB7-H3细胞为抗体筛选阳性细胞,L929/2IgB7-H3为抗体筛选阴性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对杂交瘤细胞进行反复筛选和多次亚克隆化,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识别人4IgB7-H3的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9C3.经位点竞争实验对该抗体抗原表位的识别特异性进行了鉴定.继而利用该单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IgB7-H3在肿瘤细胞株和免疫细胞上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蛋白水平上4IgB7-H3非常有限地表达在一些肿瘤细胞株,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以及上调性表达在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而2IgB7-H3分子广泛地表达在各种肿瘤细胞株、持续性表达在单核细胞和分化不同阶段的DC.这与先前研究所揭示的4IgB7-H3在mRNA水平的表达远高于2IgB7-H3不相一致,提示2IgB7-H3分子可能是B7-H3发挥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形式.鉴此,4IgB7-H3单克隆抗体9C3的成功获得为进一步分析人B7-H3两种剪切体的表达特性及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作者:何娜;周迎会;张光波;陈永井;王雪峰;邱天宇;顾文超;崔浩杰;张学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onA活化的灭活自身T细胞免疫增强小鼠肿瘤免疫的研究

    本研究发现用ConA活化的灭活自身T细胞皮下免疫C57BL/6J小鼠后,能够明显抑制小鼠淋巴瘤细胞株(EL-4)在体内生长,小鼠生存时间延长.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而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减少,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减弱.进一步分析Treg减少的研究表明:免疫后小鼠血清中抗CD25抗体增多,血清过继转移实验证实正常小鼠接受了免疫小鼠血清后其体内的CD4~+CD25~+Treg减少.因此,本研究提示用ConA活化的灭活自身T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上调Th1细胞活性、降低Treg数量和功能而增强抗肿瘤的免疫反应,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效应.

    作者:史媛;王利;林锦骠;沈佰华;吴娟娟;张壮壮;李宁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转录共激活因子OBF-1调节p300表达的初步研究

    OBF-1是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共激活因子,其蛋白主要有2种异构体分别为p34和p35.为观察OBF-1对p300基因表达的影响,分离OBF-1~(-/-)小鼠的脾脏单个核细胞及B细胞,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p300 mRNA和蛋白水平.构建小鼠OBF-1(p34)表达质粒和p300报告基因质粒.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p34,检测p34对内源性p300蛋白表达的影响.将p34表达质粒和p300报告基因质粒共同转染293T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检测p34对p300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来源于OBF-1~(+/+)小鼠的脾脏单个核细胞相比,来源于OBF-1~(-/-)小鼠的单个核细胞中p300表达无论是mRNA还是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分析显示,OBF-1(p34)能够促进p300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这些结果提示,OBF-1正调p300转录及表达.

    作者:陈艳;孙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G蛋白偶联受体及其信号转导在免疫与炎症中的作用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是涉及信号转导的细胞膜受体中大的一个家族.这类受体与G蛋白偶联介导信号.G蛋白即异源三聚体鸟苷酸结合蛋白,也叫GTP结合蛋白.它们介导的信号不仅涉及视觉控制、肾脏功能、肿瘤发生等等,而且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作者:陈华青;刘明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一株鼠抗人DC-SIGN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DC-SIGN分子的表达分析

    研制鼠抗人DC-SIGN mAb,利用所获得的mAb对DC-SIGN的表达谱进行分析.以人DC-SIGN的基因转染细胞L929/DC-SIGN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B淋巴细胞融合技术,将免疫小鼠脾脏细胞与SP2/0融合;经免疫荧光标记对杂交瘤进行反复筛选和多次的克隆化培养;利用Western blot检测抗体对DC-SIGN分子的特异性识别;采用快速定性试纸法及竞争抑制结合实验分析了该mAb的哑型及抗原识别位点;利用免疫荧光法对其表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获得了1株持续、稳定分泌鼠抗人DC-SIGN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该mAb能特异性识别人DC-SIGN分子;该抗体的亚型为IgG1,其与商晶化抗体E021819识别不同的抗原位点;DC-SIGN分子特异性高表达于Mo-DC,是Mo-DC的标记分子.

    作者:朱守兵;王泳;汪家敏;张世杰;张光波;张学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肥大细胞体外诱生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

    探索小鼠骨髓源性肥大细胞能否在体外诱生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从小鼠股骨获取骨髓细胞,加入完全RPMI 1640培养基(含IL-3和SCF各10 ng/m1)诱导4周.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肥大细胞异染颗粒;流式检测CD117和FcεRIα双阳性细胞比例.将肥大细胞与同基因来源的T细胞按不同比例(1,2、1:1、2:1)置于48孔培养板中培养,作为三个实验组;未加肥大细胞的单独T细胞组作对照组.四个组均加入CD3抗体和CD28抗体各2μg/ml,IL-2 1 000U/ml,5 d后流式检测Foxp3表达情况.RT-PCR,免疫组化法检测肥大细胞中TGF-β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Foxp3表达均升高(对照组:3.37%±0.40%;实验组为:8.23%±0.80%、10.87%±1.25%、13.63%±0.55%).RT-PCR和免疫组化均检出TGF-β1表达.肥大细胞能在体外诱导T细胞转化为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可能与肥大细胞表达TGF-β1有关.

    作者:张维娜;吴轲;周鸿敏;何文涛;高英;汪理;林星光;方泽民;蔡兰军;周巧丹;雒真龙;陈忠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现代免疫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