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导入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长期生存和增殖的研究

刘长虹;袁孟彪;陈丰哲;辛华;郭希民

关键词:淋巴细胞, 基因, 逆转录酶
摘要:用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导入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延长细胞生存期并增强其增殖能力.将含有外源性hTERT基因的质粒导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RT[-PCR检测hTERTmRNA在细胞内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hTERT蛋白,并观察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果:RT-PCR检测到转染后细胞内hTERT基因在mRNA水平稳定表达以及胞内存在的hTERT蛋白,细胞生存期延长,增殖旺盛,细胞生物学特征正常.因此,外源性hTERT基因表达可使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生存期延长、增殖旺盛,并保持正常细胞生物学特征.
现代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导入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长期生存和增殖的研究

    用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导入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延长细胞生存期并增强其增殖能力.将含有外源性hTERT基因的质粒导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RT[-PCR检测hTERTmRNA在细胞内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hTERT蛋白,并观察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果:RT-PCR检测到转染后细胞内hTERT基因在mRNA水平稳定表达以及胞内存在的hTERT蛋白,细胞生存期延长,增殖旺盛,细胞生物学特征正常.因此,外源性hTERT基因表达可使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生存期延长、增殖旺盛,并保持正常细胞生物学特征.

    作者:刘长虹;袁孟彪;陈丰哲;辛华;郭希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胃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为探讨共刺激分子PD-L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2例胃癌和10例胃腺瘤PD-L1的表达,并对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胃癌部位、肿瘤大小、组织类型、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胃腺瘤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不表达PD-L1分子,胃癌组织中PD-L1呈阳性表达,表达阳性率为42.2%;PD-L1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当肿瘤大于5 cm(P<0.05)、肿瘤浸润达深肌层、淋巴结转移阳性、生存期<2年时,PD-L1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多变量分析还显示,PD-L1分子可作为评估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胃癌组织PD-L1分子的检测有助于胃癌预后的判断和作为个体化治疗选择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吴昌平;朱一蓓;赵洁敏;季枚;徐宽枫;张光波;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免疫衰老及其免疫学预警指标

    增龄导致胸腺萎缩,成为免疫衰老的直接原因.免疫衰老是免疫系统全方位多系统的并由基因严格控制的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免疫系统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天然免疫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免疫学预警指标(immunological risk phenotypes,IRP),不仅可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而且可以提前预知疾病的发生,为免疫干预提供客观数据.

    作者:史进方;顾国浩;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抗B7-1和抗CD40L单抗延长小鼠皮肤移植物存活实验研究

    将C57BL/6小鼠腹部全层皮肤移植于BALB/c小鼠中段背部,实验分组(每组7只小鼠):1.B7-1功能性单抗(4E5)治疗组;2.抗CD40L单抗(4F1)治疗组;3.4E5+4F1治疗组,各单抗以20mg/kg的剂量注入腹腔内;4.空白对照组,只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时间为移植后0、1、3、5 d,观察移植皮肤排斥情况.于术后第6天分别杀死各组受体和供体鼠,取受体脾细胞与供体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收集培养6 d的初次反应细胞,检测再次MLR.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各单抗治疗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P<0.05);与各单独应用4F1和4E5相比,联合使用4F1和4E5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但未能进一步延长移植物的寿命(P>0.05).初次单向MLR:4F1、4E5和4F1+4E5治疗组受体T淋巴细胞在MLR中表现对供体淋巴细胞特异性低反应性,能有效抑制T细胞对同种异体抗原的初次应答.再次单向MLR:4F1、4E5、4F1+4E5对供体淋巴细胞在再次反应中仍保持着对同种抗原的反应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未能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综上结果证实,anti-CDB7-1 mAb(4E5)和anti-CD40L mAb(4F1)作为新型免疫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免疫应答,干预排斥反应.

    作者:孙传洋;单玉喜;胡玉敏;陈易人;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抗原特异性初始CD4+T细胞的体内分化及特性

    为了探讨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在体内的分裂、表型、Th1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组织器官的分布.将CFSE标记的抗原特异性初始CD4+T细胞静脉被动输给小鼠后,进行免疫,3 d后处死小鼠取其脾脏、淋巴结和肺组织,分离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观察细胞的分裂、表型、Th1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组织分布.结果显示在没有抗原刺激的情况下,未见初始CD4+T细胞分裂,其主要分布于淋巴结和脾脏.当受到抗原刺激后,CD4+T细胞分裂1~5次,主要分布于脾脏和肺组织,CD25的表达增加,CD62L的表达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减少.IL-12促进CD25的表达和细胞的分裂.促进Th1细胞的分化和IFN-γ的表达.研究的结果提示,在体内,当CD4+T细胞活化后,主要分布于脾和非淋巴组织发挥其免疫效应.

    作者:杨滨燕;吴长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及其抗原提呈作用的研究

    观察细胞因子联合培养诱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细胞白血病性树突状细胞(DC)的细胞特性及抗原提呈作用.选择CML患者的骨髓细胞和CML性细胞株K562细胞,应用GM-CSF+IL-4+TNF-α联合培养后进行细胞表型和特异性激活淋巴细胞作用的检测.CML-DC和K562-DC具有DC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表达CD1a、CD80和CD86等DC相关抗原,并可激活淋巴细胞产生增殖反应,并产生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效应,同时DC可不同程度地分泌IL-12并协助淋巴细胞产生IFN-γ.CML患者的细胞和K562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具有DC表型特性和特异性激活T细胞的白血病性抗原提呈细胞,使白血病DC瘤苗的应用成为可能.

    作者:白海;马晓慧;欧建峰;魏亚明;路继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淋巴毒素相关的可诱导性配体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鉴定

    淋巴毒素相关的可诱导性配体(LT-related inducibleligand,LIGHT)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新成员,相对分子质量为29000属Ⅱ型跨膜蛋白,主要表达于活化T细胞和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其受体为HEVM(herpes virus entry

    作者:许晓光;刘雪松;朱勇;宋朝君;金伯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国际免疫学专业相关期刊的引文分析

    通过对2003年度JCR中免疫学专业相关期刊各项引证指标的统计分析,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SCI中收录的免疫学专业相关期刊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免疫学专业相关期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分布规律;运用引文分析方法筛选了免疫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期刊.为我国免疫学工作者能更全面地了解SCI,将新颖而有创新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在重要的国际免疫学期刊上发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樊荣;袁军;孙金立;董邦权;李广德;金伯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可溶性HLA-G1、-G2的原核表达及其蛋白质产物的功能检测

    sHLA-G存在于整个妊娠期母胎接触面及母体血循环中,目前被认为是妊娠期一种特异性免疫抑制分子.实验将sHLA-G1、sHLA-G2基因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宿主菌,经IPTG诱导实现目标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并通过Ni2+-NTA柱纯化、蛋白质透析梯度复性获得纯化的His-sHLA-G1、His-sHLA-G2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再经凝血酶酶切、苯甲脒琼脂糖凝胶吸附去除6-His标签后,用于体外功能鉴定.结果显示:sHLA-G2与sHLA-G1一样,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抑制NK细胞杀伤活性的功能,提示sHLA-G2为一种免疫致耐分子.

    作者:池永斌;范丽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CpG ODN诱导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

    CpGODN是包含未甲基化的CpG基序的寡核苷酸,可以通过识别Toll样受体9(TLR9)诱导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促进其在归巢的同时由未成熟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化,并有效地提呈抗原,增加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提供T细胞活化需要的第二信号;另外,CpG ODN诱导PDC释放细胞因子IFN-α、同时在CD40L的协助下释放IL-12,由此引发T细胞向Th1方向分化和活化NK细胞,释放IFN-γ,启动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对CpG ODN的深入研究,将对抗感染、肿瘤免疫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胡向农;魏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HSV-1 VP22和hIL-18增强HBV DNA微球疫苗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应答

    为了研究HSV-1 VP22和hIL-18作为分子佐剂对HBV DNA微球疫苗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HSV病毒经Vero细胞培养增殖后,提取病毒DNA,PCR扩增VP22编码基因.从人PBMC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hIL-18.VP22、hIL-18按不同需要插入pcDNA3.1-S,构建成3种质粒:pcDNA3.1-VP22-S、pcDNA3.1-S-IL-18、pcDNA3.1-VP22-S-IL-18.制备DNA壳聚糖微球疫苗,鼻腔免疫小鼠,同时裸质粒DNA肌注小鼠,ELISA检测小鼠血清IgG、粪便sIgA水平.结果,与pcDNA3.1-S相比,pcDNA3.1-VP22-S、pcDNA3.1-S-IL-18、pcDNA3.1-VP22-S-IL-18均能引起小鼠血清IgG、粪便sIgA水平升高.在鼻腔免疫实验中,pcDNA3.1-VP22-S、pcDNA3.1-S-IL-18、pcDNA3.1-VP22-S-IL-18免疫组的血清IgG水平均在第8周达到高,并且与pcDNA3.1-S相比,抗体水平有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VP22和hIL-18能够增强乙肝DNA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制备的DNA微球疫苗经鼻腔免疫后,能够诱导黏膜免疫应答.

    作者:瞿素;胡凝珠;施海晶;刘国栋;胡云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合成RANTES部分依赖于p42/44 MAPK

    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否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活化调节因子(RANTES),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应用CTGF刺激静息的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在刺激后不同时间点应用RT-PCR方法测定RANTES的mRNA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上清液中RANTES.应用趋化试验测定上清液对单核细胞(THP-1)的趋化作用.应用Western blot测定CTGF对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42/44 MAPK)磷酸化的作用.应用磷酸化p42/44 MAPK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观察CTGF对上清液中RANTES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应用CTGF(100ng/ml)刺激后,系膜细胞的RANTES的mRNA表达上升,上清液中RANTES分泌量增加.RANTES抗体可部分阻止上清液对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CTGF诱导p42/p44 MAPK磷酸化,而PD98059可抑制这一作用,并部分抑制CTGF诱导的上清液中RANTES的分泌.研究表明,CTGF可引起系膜细胞分泌RANTES,其作用机制部分依赖于p42/p44 MAPK的磷酸化.

    作者:吴升华;陆超;董玲;周国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IL-8和sFas水平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据文献报道,IL-8与某些肿瘤的血管发生和转移有一定关系.而Fas/FasL可诱导细胞凋亡,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因此,我们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外周血IL-8和sFas的检测与分析,以探索它们在乳腺癌患者临床意义.

    作者:郑天郢;王永刚;张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结核Mtb8.4基因疫苗对结核杆菌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为研究Mtb8.4基因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对小鼠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将雌性C57BL/6N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即Mtb8.4基因疫苗组、BCG组、pcDNA3.1(+)组和PBS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检测细胞因子水平;并按效靶比例分别为100:1、50:1、10:1进行CTL杀伤活性检测.用结核杆菌H37Rv强毒株静脉攻击小鼠,计数肺和脾组织中的结核杆菌菌落数,对小鼠部分肺和脾组织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病变程度,Z-N染色查抗酸杆菌,观察该疫苗对小鼠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Mtb8.4基因疫苗对小鼠结核杆菌感染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能够诱导较强的抗原特异性Th1型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因子IFN-γ和IL-2分泌增加,IL-4分泌减少,特异性CTL活性增加;使小鼠肺和脾组织中的结核杆菌菌落数较空载体组显著减少,组织病变明显减轻.

    作者:李晖;李榕;钟森;任红;陈宣世;史小玲;王明勇;龙汉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免疫抑制剂降低同种带瓣主动脉移植后钙含量的观察

    探讨在同种带瓣主动脉移植后早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降低钙含量的机制和效果.成年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行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腹主动脉的异位移植,实验组移植后给予环孢素A(CsA)15 mg/kg·d,共2周.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同基因组行同一种系的近交系大鼠同种带瓣主动脉移植.各组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CD25、CD71的表达,移植物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测定CD40的表达,同时测定钙含量.对照组移植后CD25、CD71和CD40表达的高峰时间段主要在移植后早期(2~4周),此后的表达水平逐渐回落,12周后维持在低水平.CsA组在移植后2~4周CD25、CD71和CD40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是在8周后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对照组的钙含量从4周开始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在12周达到高峰,此后进入平台期.CsA组在移植后4、8、12、16周4个不同时间点的钙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移植后早期,实验组的内皮细胞脱落和平滑肌细胞的坏死情况较对照组减轻.同种瓣移植后早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具有抗钙化作用,其机制在于抑制移植后早期的免疫排斥,减轻了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所受到的免疫攻击,保护了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但是否能改善同种瓣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常青;李守先;巩性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SLE患者TNF-β基因多态性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体内外实验证实,TNF水平与SLE的活性指标密切相关.鉴于TNF基因的特殊位置及TNF的重要生物学活性,TNF的基因多态性与SLE的发病、病程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已引起普遍关注[1].

    作者:张江林;刘稚然;谢红付;施为;程文;郭实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尿本周蛋白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尿本周蛋白(BJP)对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PTC)具有直接毒性,本研究通过体外观察BJP对PTC的凋亡作用以探讨BJP对PTC的部分毒性机制.将自MM患者尿中提取并经免疫固定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的4例κ和λ型BJP以不同浓度与大鼠NRK52E株PTC共同培养12~48 h,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流式细胞仪及透射电镜检测凋亡.结果显示:①BJPκ组与BJPλ组BJP为10 mg/ml与20 mg/ml时诱导PTC凋亡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及5 mg/ml,两组诱导PTC凋亡的比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且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②BJPκ组与BJPλ组之间诱导PTC凋亡的比例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κ与λ型BJP均可诱导PTC凋亡,且随着BJP浓度及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强.

    作者:周振海;李小银;李娟;罗绍凯;李幼姬;洪文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患儿的免疫状态

    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是较常见的儿科疾病,是病儿身材矮小的重要原因.本文观察病例均为近2年就诊的GHD患儿,旨在探讨GHD患儿的免疫状态,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静;樊青;商梅;张松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抗AIV(H9)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

    用H9N2亚型AIV作为抗原免疫接种SPF鸡制备高免血清,用饱和硫酸铵法从该血清中提取免疫球蛋白G(IgG).以该IgG制备弗氏佐剂疫苗免疫SPF 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NS-1在聚乙二醇(PEG)作用下融合,采用间接ELISA检测法,筛选获得3株(2H1D1、2H1G4、3H2D7)分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3株融合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单克隆抗体效价均为2-4,小鼠腹水中的单抗效价是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300~500倍.经检测表明,3株细胞系产生的单克隆抗体仅与相应的鸡抗H9N2亚型AIV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用2H1D1分泌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制备疫苗与抗AIV灭活疫苗同时免疫SPF鸡收获的高免血清与AIV在MDCK细胞上进行中和实验,中和效价分别为10-18/10μl、10-16/10μl.由此表明,该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作者:彭军;李宝全;沈志勇;宁海强;王建昌;牛钟相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杀伤细胞KIR与造血干细胞移植

    NK细胞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是属于免疫球蛋白样超家族的一系列分子,表达于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和部分T细胞的表面,能识别HLA Ⅰ类分子.它们可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HLA Ⅰ类分子结合,传导激活或抑制信号,从而调节NK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transplantation,HSCT)过程中,当供者KIR与受者HLA Ⅰ类分子不匹配时,供者NK细胞功能不被抑制,从而对受者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和残留肿瘤细胞产生较强的异源反应.研究也已证实供者NK细胞的异源反应活性可提高移植物植入率、促进移植物抗白血病细胞(graft-versus-leukemia,GvL)作用并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

    作者:朱蓉;侯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现代免疫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