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化道肿瘤患者Th1/Th2细胞的监测和分析

王长印;邹雄;车至香;刘春

关键词:癌症, Th1/Th2细胞, 偏移
摘要:为观察肿瘤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数及其与肿瘤的相关性.Th1/Th2细胞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细胞因子的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胃癌患者Th1/Th2细胞比值降低(P<0.05).经IL-12+抗IL-4单抗处理组,Th1/Th2细胞比值升高;经IL-4+抗IFN-γ单抗处理组,Th1/Th2细胞比值降低(P<0.05).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Th2细胞均占优势,其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与正常人相比显著降低;Th2型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P<0.05);同时,TNF-α显著升高(P<0.05);IL-12降低,其中结直肠癌患者与正常人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胃癌患者与正常人比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还发现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Th1型细胞因子的降低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升高更加明显(P<0.05).肿瘤患者Th1/Th2细胞比值降低,同时,Th1型细胞因子降低,Th2型细胞因子升高.但在肿瘤的免疫治疗过程中,通过诱导IL-12等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可促进细胞免疫应答,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现代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白细胞介素10超家族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近发现的IL-19、20、22、24、26、28和29等与IL-10具有相似的结构,它们同属于一个IL-10相关的细胞因子超家族.但其功能各异,IL-20诱导角质细胞增殖,与牛皮癣的发生有关;IL-22诱导急性期反应蛋白的表达;IL-24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IL-28和IL-29具有抗病毒活性;而IL-19和IL-26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在炎症、变态反应性疾病及肿瘤等的治疗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明才;何韶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碘化钠对人甲状腺上皮细胞TNF-α、IL-1β分泌的影响

    为研究碘化钠(NaI)对人甲状腺上皮细胞(TEC)分泌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影响,以探讨碘在GD病(GD)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取手术切除的GD病患者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腺瘤患者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细胞培养.以不同浓度的NaI (10-8~10-3mol/L)刺激单层培养的甲状腺细胞,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测定刺激前后甲状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含量.同时以透射电镜观察NaI刺激后甲状腺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1)正常甲状腺细胞能分泌少量的TNF-α和IL-1β.GD的甲状腺细胞TNF-α和IL-1β的分泌量与正常TEC相比显著增加(P<0.01);(2)当NaI浓度为10-8~10-3mol/L时,正常人甲状腺细胞TNF-α、IL-1β的分泌量与0 mol/L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透射电镜示正常甲状腺细胞无损伤型改变;(3)当NaI浓度为10-6~10-3mol/L时,GD甲状腺细胞TNF-α的分泌量显著增加(P<0.05);当NaI浓度为10-8~10-3mol/L时,GD甲状腺细胞IL-1β的分泌量显著增加(P<0.05).NaI浓度超过10-6mol/L时,透射电镜示GD甲状腺细胞出现损伤型改变.表明高浓度的碘不仅造成GD甲状腺细胞的直接损伤,而且可以增加甲状腺细胞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分泌,特别是在GD甲状腺细胞.高浓度碘在G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余霄龙;闫胜利;王颜刚;赵世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αβ-TCR+CD3+CD4 CD8 双阴性T细胞:一种新发现的免疫调节T细胞

    免疫系统对自身或异体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之一,是免疫调节T细胞的抑制性调节反应.此理论已在数种进行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研究的动物模型中被证实.现已明确,免疫调节T细胞由多种不同的细胞亚型所组成.近发现,一种新的抗原特异性αβ-TCR+CD4 CD8 免疫调节T细胞(双阴性T细胞,DN T) 能够抑制具有相同T细胞受者特异性的CD8+和CD4+ T细胞, 从而抑制异体皮肤移植的排斥反应.有关DN调节T细胞及其独特抑制机制的研究,对于了解受者如何获得针对供体移植器官的特异性耐受,及正确理解如何保持对自身抗原的外周免疫耐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竹虚;张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T细胞受体拮抗作用及其医学意义

    T细胞受体(TCR)对特异性肽-MHC复合物的识别是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键步骤.因此,TCR介导的对T细胞活化抑制的拮抗作用可望成为一种特异性强而几乎没有副作用的免疫干预机制.本文拟就TCR拮抗作用机制及其医学意义的研究做一简单综述.

    作者:勾宏娜;王金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LAIR-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和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为了制备LAIR-2单克隆抗体并建立夹心ELISA方法.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抗LAIR-2单克隆抗体(mAb).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鉴定LAIR-2的细胞分布.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LAIR-2 mAb,并建立检测LAIR-2的夹心ELISA方法.用重导向杀伤实验(RCA)鉴定LAIR分子参与调节杀伤功能的关系.结果成功地制备了3株特异识别LAIR-2的mAb,1株mAb(3G4)能够识别LAIR-1和LAIR-2的共同表位,但不能在重导向杀伤实验中抑制CD16诱导的杀伤功能.夹心ELISA方法检测LAIR-2的敏感性为5 ng/ml,为LAIR-2的分布及定量检测提供了方法.

    作者:谢鑫;曹云新;王薇;薛江楠;欧阳为明;王春艳;金伯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消化道肿瘤患者Th1/Th2细胞的监测和分析

    为观察肿瘤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数及其与肿瘤的相关性.Th1/Th2细胞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细胞因子的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胃癌患者Th1/Th2细胞比值降低(P<0.05).经IL-12+抗IL-4单抗处理组,Th1/Th2细胞比值升高;经IL-4+抗IFN-γ单抗处理组,Th1/Th2细胞比值降低(P<0.05).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Th2细胞均占优势,其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与正常人相比显著降低;Th2型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P<0.05);同时,TNF-α显著升高(P<0.05);IL-12降低,其中结直肠癌患者与正常人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胃癌患者与正常人比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还发现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Th1型细胞因子的降低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升高更加明显(P<0.05).肿瘤患者Th1/Th2细胞比值降低,同时,Th1型细胞因子降低,Th2型细胞因子升高.但在肿瘤的免疫治疗过程中,通过诱导IL-12等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可促进细胞免疫应答,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作者:王长印;邹雄;车至香;刘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液透析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促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IL-6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如IL-10的异常释放均与血液透析(HD)相关性炎症反应休戚相关[1].为了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在血液透析中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检测上述细胞因子在HD前后的血清浓度,以及单个淋巴细胞内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作者:孟建中;刘文渊;彭侃夫;宋平;罗南萍;张永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粘蛋白1及其介导的肿瘤免疫

    粘蛋白1(MUC1)是一种分布于腺上皮细胞的跨膜糖蛋白,在保护细胞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及介导细胞信号传导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MUC1也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由于MUC1在肿瘤细胞表面表达量升高,同时肿瘤细胞表面MUC1的糖基化与正常细胞存在差异,因此它在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肿瘤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文中简述了MUC1的结构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作者:夏明灿;储以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狼疮样肾炎小鼠脾、肾组织中钙调磷酸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为检测狼疮样肾炎小鼠脾、肾组织中钙调磷酸酶(CaN)活性,以探讨其与肾炎小鼠肾组织RANTES表达及肾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采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小鼠(GVHD)狼疮样肾炎模型,CaN活性检测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1) 12周模型组肾小球硬化指数及小管间质损伤总积分显著高于8周模型组(P<0.01);(2) 12周模型组RANTES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高于8周模型组(P<0.01),FK506显著抑制狼疮样肾炎小鼠肾组织RANTES蛋白及mRNA表达;(3)模型组脾、肾组织中CaN活性显著增强,与正常对照组脾、肾组织CaN活性有显著差异(P<0.01),FK506组中CaN活性显著下降(P<0.05);(4)狼疮样肾炎小鼠脾组织中CaN活性与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1=0.925,P<0.01);(5)狼疮样肾炎小鼠肾组织中CaN活性与肾小球硬化指数及小管间质损伤总积分呈正相关关系(r2=0.626,P<0.01;r3=0.772,P<0.05),与RANTES蛋白阳性小管数呈正相关关系(r4=0.625,P<0.05),狼疮样肾炎小鼠肾组织中CaN活性与RANTES 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5=0.714,P<0.05).表明狼疮样肾炎小鼠脾细胞存在CaN异常活化,肾组织中异常活化的CaN参与了肾脏病理损伤.

    作者:梁鸣;阳晓;顾海峪;李幼姬;孔庆喻;叶任高;许韩师;余学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HLA-DR4基因检测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的关系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生属遗传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所致.近年研究表明,HLA-DR4为其发病易感基因,有学者提出HLA-DR4基因影响了RA的活动度及其严重程度[1].本研究检测了502例类风关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 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指标及临床症状,将它们与HLA-DR4基因关联分析,探讨HLA-DR4基因与RA活动的关系.

    作者:杨晓凌;倪立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MAGE-B3基因在多株胃肠道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

    从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检测MAGE-B3基因在胃肠道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以分析其在临床胃肠道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可行性.提取胃肠道肿瘤细胞株的总RNA后,RT-PCR方法检测MAGE-B3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MAGE-B3抗原.在转录水平除肠癌细胞株LOVO阴性外,其余7株胃肠道癌细胞株MAGE-B3基因表达均为阳性,而在蛋白水平所检测8株胃肠道癌细胞株MAGE-B3均显阳性表达.基于MAGE-B3基因和抗原在胃肠道肿瘤细胞株中的高表达,可利用该基因或抗原作为靶分子进行免疫治疗.因而上述细胞株可作为良好的研究工具.

    作者:陈雪华;刘炳亚;张轶;张奕;李建芳;吕斌;朱正钢;林言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IL-20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PBMC中表达的研究

    为了观察IL-20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IL-20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和正常人相应部位皮肤及PBMC中的表达.结果发现,用上述方法在正常人和银屑病患者皮肤中均不能检测到IL-20的表达.RT-PCR检测发现,IL-20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PBMC中的阳性率为25%,在正常人PBMC中的阳性率为87.5%.由此得出结论,虽然皮肤是IL-20作用的靶器官,但其本身并不表达IL-20.PBMC表达IL-20,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PBMC中IL-20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

    作者:王妍敏;薛峰;李卫平;郑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和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E检测的分析

    通过免疫手段(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MP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成分,比较有哮喘史及无特应症的MP感染者特异性IgE阳性率,并探讨与MP特异性IgE产生的有关因素.MP-IgM阳性的支气管肺炎患儿35例(平均年龄6.0±3.4岁)及支气管哮喘患儿32例(平均年龄6.7±3.3岁),MP-IgM、IgA均为阴性的正常健康者27例(平均年龄7.0±3.6岁)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技术观察上述各组待测血清针对所分离MP FH株菌体粉碎后蛋白成分的杂交条带,并对其出现频度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总IgE.结果SDS-PAGE显示MP蛋白成分有十几条.与IgE反应的抗原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6 000、205 000、170 000、68 000、56 000,其中前三者抗原性强,不同组别、病程及年龄出现率明显高于后两者(P<0.05).MP-IgE阳性率:MP感染组71.4%、哮喘组78.13%、对照组19.23%,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MP-IgE阳性率在感染8 d后上升,28 d后逐渐下降.与MP-IgM滴度、血清T-IgE无明显直接关系.结论:(1) MP菌体粉碎后蛋白成分复杂,与IgE反应的抗原相对分子质量为216 000、205 000、170 000、68 000、56 000,高分子成分抗原性强;(2) MP感染无特应症者与哮喘患儿产生特异性IgE的出现频度无明显差异(P>0.05);(3) MP-IgE阳性率在病程的中晚期较高,与临床上持续存在呼吸道症状一致;与MP-IgM滴度、血清T-IgE无明显关系.

    作者:曹兰芳;陶金华;尹洪云;王利民;向祖琼;孔宪明;顾梯成;陆伟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D4+CD25+T细胞在ITP发病中的作用

    CD4+CD25+T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动物和人类实验均证实,该细胞能抑制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免疫球蛋白的产生[1].近的研究表明[2~6],CD4+CD25+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液病.为研究CD4+CD25+T细胞在ITP发病中的作用,现设计实验如下.

    作者:伏瑞祥;吴德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免疫系统和表观遗传学调控:一个新的前沿领域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研究转录前基因在染色质水平的结构修饰对基因功能的影响,这种修饰可通过细胞分裂和增值周期进行传递.表观遗传学已成为生命科学中普遍关注的前沿,在功能基因组时代尤其如此.免疫系统被认为是一个解析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的良好模型,而且免疫细胞的分化及功能表达和表观遗传学的联系甚密,无疑使这一交叉领域的发展一开始就置身于一片沃土之中[1~3].为此,本文对表观遗传学的免疫学意义作一简介,侧重于T细胞分化特别是Th1、Th2及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

    作者:周光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近交系海南五指山猪SLA经典Ⅰ类和Ⅱ类分子序列分析

    为筛选适合我国异种移植研究的猪种提供参考依据,采集近交系海南五指山猪种全血标本6例, 利用 RT-PCR扩增得到cDNA产物,纯化、克隆、测序得到SLA经典Ⅰ类P1、P14座位和Ⅱ类DQA、DQB、DRA、DRB座位基因序列共6个.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所得序列是SLA Ⅰ类和Ⅱ类基因的新等位基因.在中国非协调性猪-人异种移植中,海南五指山猪种在与人类MHC遗传基因水平相似性方面有一定优势,可作为备选猪种对相关基因进行必要的修饰和改造.

    作者:吴群;熊平;陈实;冯书堂;龚非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肿瘤细胞诱导抗双链DNA自身抗体的产生及其生物学特性

    为探讨肿瘤细胞是否能诱导anti-dsDNA自身抗体的产生及其特性,将灭活的SP2/0、Wehi 164、P815等肿瘤细胞免疫BALB/c小鼠,结果均产生了高滴度的anti-dsDNA自身抗体.对肿瘤细胞诱导的anti-dsDNA自身抗体结合特性的研究表明,其结合DNA不具有种属、序列、构象特异性.进一步用c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anti-dsDNA自身抗体还能结合多种肿瘤细胞,并在细胞表面形成簇状环形荧光.

    作者:吕顺;恽小婧;吴瑾;郑秀娟;吴厚生;熊思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包裹天然骨架CpG ODN和HBsAg的非磷脂脂质体疫苗的免疫效果

    非磷脂脂质体Novasome(R) (Np)是由Brij52、胆固醇和油酸组成,可作为同时传递佐剂和抗原的载体.我们将HBsAg与天然骨架CpG ODN (phosphodiester CpG ODN,pdCpG ODN)包裹于Np后免疫BALB/c小鼠,检测其免疫效果.结果显示,包裹pdCpG ODN和HBsAg的Np在小鼠中诱导了很高滴度的抗-HBs抗体产生并诱生了HBsAg S28-39特异性的CTL,而铝佐剂组和仅包裹HBsAg的Np组诱生的抗体滴度较低,未检测到CTL活力.抗体亚类分析结果表明包裹pdCpG ODN和HBsAg的Np诱生的免疫应答类型与pdCpG ODN剂量有关,较低剂量(24 μg pdCpG ODN)诱生的为IgG2a为主的Th1型应答,而较高剂量(47 μg pdCpG ODN)诱生的是Th1/Th2混合型应答.铝佐剂和仅包裹HBsAg的Np组诱生的是以IgG1为主的Th2型应答.此外,包裹pdCpG ODN和HBsAg的Np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在体外HBsAg刺激培养后特异性增殖并分泌高水平的IFN-γ.这些结果表明包裹pdCpG ODN和HBsAg的Np能增强HBsAg的免疫原性,诱生体液/细胞免疫均衡应答,有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治疗性疫苗.

    作者:何春艳;刘庆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调节性T细胞研究进展

    调节性T细胞是不同于Th1和Th2的具有调节功能的T细胞群体,因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近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调节性T细胞近来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祖群;许以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人群血清中抗透明带抗体的检测

    为了探讨抗透明带抗体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用纯化的猪卵透明带ZP3抗原制备抗卵透明带抗体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人群血中抗透明带抗体,并用阳性血清与人卵巢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妇女抗透明带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孕组阳性率15%,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ELISA检测到的透明带抗体阳性血清不与人卵巢组织切片中的透明带产生肉眼可见的沉淀反应.除了早孕组和老龄妇女,任何年龄阶段的女性均可出现抗透明带自身抗体,鉴于这些抗体不引起周期紊乱现象,却可能阻止受精,这为透明带作为避孕疫苗候选抗原的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谢琪璇;肖銮娟;张春雪;潘善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现代免疫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