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PD对人内皮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粘附的影响

叶峻杰;曾祥元;陈涛;李晓军

关键词:结核杆菌, 纯化蛋白衍生物, 粘附分子, 内皮细胞, 单个核细胞
摘要:为探讨热休克蛋白60kD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病原微生物同源性蛋白即结核杆菌纯化蛋白衍生物(PPD),观察其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粘附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测定人PBMC和EC的粘附率;采用McAb CD54和McAbIL-1β抑制试验,检测PPD对EC表达粘附分子的作用。结果显示,经PPD处理的EC对PBMC的粘附率增加,并有一定的时相关系,粘附分子ICAM-1在EC表面表达增加:McAbCD54可以降低PPD的EC和PBMC的粘附率,而McAbIL-1β对粘附率没有影响。PPD可以直接刺激EC表达粘附分子CID54,进一步参与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现代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FasL的表达

    近几年的研究证实哮喘发作时气道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殖和活化。已有研究表明Fas抗原(CD95)及其配体(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了嗜酸粒细胞的增殖和清除[1]。而有关CD95与哮喘患者淋巴细胞的关系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观察哮喘患儿淋巴细胞表面CD95、FasLL、CD3、CD4和CD8表达的变化,探讨CD95和FasL在哮喘中的作用。

    作者:韩连书;唐美英;沈莉;孔宪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HBV和HIV的复合型DNA免疫可诱发BALB/c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

    本研究是通过细胞免疫检测来研究含有两种不同病毒基因的复合型DNA免疫的效果,同时和单一病毒基因的DNA免疫作比较。在本实验中,将HBV的S基因和(或)HⅣ-1的gp120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得到能表达HBsAg和gp120融合蛋白的重组体pcDNA-S-120,和能表达HBsAg的重组体pcDNA-S。在实验中,将重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BALB/c小鼠股四头肌内,按每只小鼠100μg/100μl的剂量经3次免疫后,在T细胞增殖实验中,用HBsAg蛋白刺激体外培养的被免疫小鼠T细胞后,出现了明显的T细胞增殖。采用”cr释放法检测特异性CTL杀伤作用时,发现致敏的CTL对HIV gp120多肽孵育后的靶细胞P815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作者:和绍清;董承红;孙明;李琦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严重烧伤病人PMN CD11b/CD18受体表达及特异性iRNA对其调节作用

    本文探讨了严重烧伤对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CD11b/CD18受体表达的影响及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对其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严重烧伤病人PMN CD11b/CD18受体表达率明显下降,至伤后第10天时,分别只有正常的67.1%和68.9%,且其下降程度与烧伤面积成正比;(2)伤后早期应用特异性iRNA可明显提高烧伤病人PMN CD11b/CD18受体表达率;(3)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组伤后刨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创面脓毒症及菌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该结果为临床应用特异性iRNA防治烧伤后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卓安山;王晓茵;刘杰;陈爱娟;何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HLA和肿瘤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中,是以细胞免疫为主导作用,并与体液免疫相互调节,协同杀伤肿瘤细胞,其中,HLA起关键作用。研究HLA与肿瘤的关系,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同个体患肿瘤的风险度,以及寻找肿瘤特异的抗原肽,从而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尤强;葛海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IL-6及其sIL-6Ra、sIL-6Rβ的检测

    IL-6及其受体a链(sIL-6Ra)、β链(sIL-6Rβ)和T细胞亚群在机体抗肿瘸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反映了淋巴细胞的活化程度,可提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状况。本文以上述指标评价消化道肿瘤的免疫功能水平。

    作者:尚佳;周炳喜;蒋仪锋;杨玉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碘化钠对人甲状腺细胞IL-6、IFN-γ和TNF-Q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以l0-4M碘化钠(NaI)刺激单层培养的人Graves病(GD)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TEC),采用定性及半定量PCR技术检测刺激前后白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3例GD组织均含有IL-6及IFN-γ mRNA,2例检测到TNF-a基因表达;(2)基础状态下,3例TEC均表达IL-6基因,2例表达TNF-a,而所有样本均无IFN-γ mRNA;(3)Nal不能诱导TEC产生IFN-γ mRNA,对IL-6 mRNA的表达亦无明显影响;(4)1例TNF-a阴性的TEC样本,经NaI刺激后,可表达mRNA,2例原含有TNF-a的TEC经刺激后,其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提示碘可通过诱导或增强TEC表达TNF-a,导致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刘超;段宇;蒋须勤;覃又文;刘翠萍;武晓泓;狄福松;张忠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类NK前体细胞发育的表面标志及诱导因素

    NK细胞是不同于T、B淋巴细胞而能够直接杀伤靶细胞效应的一个特殊淋巴细胞系,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其发育和成熟过程依赖于骨髓的微环境。NK细胞在体内发育分化的确切过程还不十分清楚,理论上大体经历了原始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细胞三个阶段,本文将重点介绍已知的NK前体细胞表面标志及其相应的诱导因素。这些资料将是进一步彻底揭示NK细胞整个发育过程的基础,有利于阐明NK细胞的本质以及NK细胞维持机体自稳的机制。

    作者:夏青;田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MA协同IM刺激新生儿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及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本文比较新生儿脐带血和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抗CD3单克隆抗体、PMA和IM刺激的增殖反应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了解新生儿出生时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可能的环节。结果表明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或PMA协同IM刺激,脐带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增强,PMA协同IM刺激,脐带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更接近于成人。由于PMA协同m刺激可部分改善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缺陷,提示细胞信号传导的上游缺陷可能为新生儿出生时淋巴细胞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作者:何振娟;陈同辛;吴圣楣;应大明;周昕;朱亚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联合应用FTY720和CsA对小鼠淋巴细胞的影响

    为探讨联合应用FTY720和环孢素A(CsA)对外周血及淋巴器官的影响,选用昆明小鼠分别给予FTY720、CsA或FTY720加CsA 2周,在服药期间和停药后观察外周血象淋巴细胞数、粒细胞数、血红蛋白、胸腺和脾脏重量以及骨髓象的变化。结果发现,FTY720组和联合用药组的淋巴细胞在服药后1周和2周均明显减少,停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各组的粒细胞、血红蛋白、胸腺重量和骨髓象在服药期间或停药后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FFY720组和联合用药组的脾脏重量在服药2周后或停药后4周均明显减轻。该实验表明FTY720可选择性地清除成熟的外周淋巴细胞,CsA对FTY720的作用无明显影响,联合应用FTY720和CsA的免疫抑制效果可能是通过不同的机制起作用。

    作者:李留洋;孙尔维;汪爽;张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抗生物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素与亲和素有相当强的亲和力(Kd10-15M),已被广泛用于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测定以及核酸原位分子杂交。但是生物素-亲和素系统中,亲和素是一种高碱性(PH0.5)糖蛋白,易引起较强的非特异性结合。近Bager报道抗生物素抗体有模拟亲和素功能作用,并显示较好的特异性[1]。本文报道建立二株抗生物素单克隆抗体,并初步用于乙型肝炎DNA的检测。

    作者:陈登鸿;成志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病毒性心肌炎(病)患者中IFN-γ和IL-10的表达及药物干预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心肌炎(病)患者外周血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及IL-10浓度,以RT-PCR检测柯萨奇B病毒(CVB)表达情况,并观察“抗柯”注射液给药后的效果2结果表明,(1)急性期者,CVB-RNA阳性者居多,Th1均增高,Th2类细胞因子IL-10正常或偏低;(2)恢复期者,CVB-RNA阴性者居多,IL-10均增高,IFN-γ正常或偏低;(3)慢性期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ThI/Th2均降低,内含CVB-RNA持续阳性者2表明心肌炎的炎症主要是Th1细胞所介导,而Th2类细胞因子对其有抑制作用,抗柯注射液提高Th2活性,抑制Thn1活性。

    作者:陈曙霞;徐欣辉;张冬青;梅尚文;谢龙山;陈美芳;钱富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鼠抗小鼠CD80/CD8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众所周知,在T细胞活化时,以单克隆抗体(mAb)阻断协同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2)刺激信号,可诱导相应T细胞产生抗原特异性的免疫无反应(anergy)或免疫耐受[1]。对协同刺激信号的干预为移植免疫学、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介绍制备与鉴定抗CD80 mAb和抗CD86 mAb的方法,以利于协同刺激分子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作者:朱晓勇;李大金;孙晓溪;严缘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不同表型的双价痢疾菌苗的滴鼻免疫研究

    为了探讨滴鼻免疫不同表型的双价痢疾菌苗的免疫效果,应用FSM-2117(Ipa)及FS-5402(Ipa+)、FS-5411(Ipa+)、FS-5414(Ipa+)、FS-5416(Ipa+)5株菌苗株分别滴鼻免疫小鼠,4×107CFU/只,间隔14 d,3次免疫后第7天收集血清和小肠、鼻咽、肺、阴道冲洗液,ELISA法检测其中特异性福氏、宋内LPS IgA和IgA抗体水平,发现滴鼻免疫能够诱生血清中的双价IgA、IgA抗体显著升高,Ipa+株较Ipa-株升高显著(P<0.01)。同时诱生鼻咽、肺、小肠内特异性抗体升高,尤其是生殖道冲冼液内抗体升高极为明显。表明鼻粘膜免疫不仅诱导多个粘膜部位(特别是生殖道)的抗体反应,且能诱导系统免疫反应,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免疫途径。研究中发现侵袭蛋白表达在鼻粘膜部位能够显著加强系统特异性抗体生成。

    作者:石辛甫;邢丽;徐辉;陈志华;舒翠莉;彭虹;高杰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IL-8单抗保护兔肝脏免受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

    通过建立新西兰家兔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抗IL-8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肝缺血再灌注4 h后,外周血中各种肝功能指标酶活性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同时肝脏出现大量散点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此时肝细胞明显肿胀,细胞呈散乱状排列,细胞壁结构不完整并出现液化现象。而使用抗IL-8抗体后可明显阻断再灌注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对肝脏的浸润,肝细胞虽仍有肿胀现象,但细胞呈正常的规则排列,细胞壁结构完整。其外周血肝功能指标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该结果显示在肝再灌注损伤过程中,IL-8是趋化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关键因子,抗IL-8单克隆抗体对肝缺血再灌损伤肝脏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继明;朱兴国;朱华亭;张毅;李德春;康苏娅;张学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免疫抑制性受体、信号转导与肿瘤抑制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其中促进细胞生长基因的异常激活和抑制细胞生长基因的失活,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的许多基因调控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肿瘤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更重视其负调控系统,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其中免疫抑制性受体的信号转导以及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3]。

    作者:王红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释放的O2-的检测

    为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在IL-3、TNF-a、IFN-γ、佛波酯(PMA)等刺激剌诱导下释放超氧离子(O2-)的能力,我们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抑制细胞色素C还原法检测嗜酸粒细胞产生O2-的量,结果发现:(1)一定浓度的IL-L-3、PMA、TNF-a能诱导嗜酸粒细胞释放大量的O2-,与空白对照有显著性差异,而且以PMA的诱导能力强;(2)IFN-γ的刺激量高达1 000 u/ml时,也不能有效促进嗜酸粒细胞释放O2-,与空白对照无显著性差异;(3)健康献血者与哮喘等变应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在相同的刺激剂诱导下释放的O2量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说明:IL-3、PMA和TNF-a是嗜酸粒细胞产生O2-的强有力的诱导剂,而IFN-γ则无此作用,从而提示应用IL-3、PMA和TNF-a的拮抗剂有可能抑制嗜酸粒细胞释放O2-。

    作者:李一荣;吴健民;邹萍;龚非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病毒性心肌炎血清TNF-α、IL-1β中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

    放免法测定了40例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患儿及38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TNF-a、IL-1β水平,探讨其在VM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VMC急性期血清TNF-a、IL-1β显著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同时观察到病情越重,血清TNF-a、IL-1β水平越高。并与CKMB、LDHI呈明显的正相关。恢复期血清TNF-a、IL-1β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提示血清TNF-α、IL-1β水平与VMC的心肌损害过程及病情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刘中娟;沈瑛;任凤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与HLA-DRB1基因相关性研究

    为探讨HLA-DRBL基因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的相关性,我们采用PCR/SSO方法对上海地区214例SPA患者及150例随机正常对照、13例B27阳性正常对照进行HLA-DRB1基因分型。结果发现HLA-DR12在病人组中明显高与正常对照组及B27阳性正常对照组,Pc=0.0019,RR=1.988。DB6明显低于B27阳性对照组,P<0.005;DIR6在B27阳性对照组中高于随机对照组,P<0.005。提示,上海地区SpA患者其DR12基因与B27之间可能存在连锁不平衡,并可能增加对SpA的易感性;而DR6则可能对SpA的易感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珏琴;姚芳娟;葛瑜;范丽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细胞嵌合体与移植耐受

    新概念的提出和新技术的应用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943年Medawar阐明了器官移植排斥的免疫机制,开辟了临床器官移植的新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组织配型以及强力免疫抑制药物的发明和应用,器官移植已成为临床治疗各种终末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

    作者:谢蜀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PD对人内皮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粘附的影响

    为探讨热休克蛋白60kD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病原微生物同源性蛋白即结核杆菌纯化蛋白衍生物(PPD),观察其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粘附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测定人PBMC和EC的粘附率;采用McAb CD54和McAbIL-1β抑制试验,检测PPD对EC表达粘附分子的作用。结果显示,经PPD处理的EC对PBMC的粘附率增加,并有一定的时相关系,粘附分子ICAM-1在EC表面表达增加:McAbCD54可以降低PPD的EC和PBMC的粘附率,而McAbIL-1β对粘附率没有影响。PPD可以直接刺激EC表达粘附分子CID54,进一步参与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作者:叶峻杰;曾祥元;陈涛;李晓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现代免疫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