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丽;梁维龙;卢文
类风湿性血管炎(RV)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全身表现的一种,其出现常预示病情的严重性.为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在RV中的致病作用,本文利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抗原,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21例RV,30例无关节外表现的RA患者和26例正常人血清中AECA,并作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潘云峰;张晓;胡爱玲;尹培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粘膜病原体侵入机体的过程是病原体与粘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位于淋巴滤泡上皮中的特化的粘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M细胞)是大多数粘膜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靶细胞.本文对M细胞的存在部位、起源发育、结构和功能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陈洁;高杰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血、尿IL-6水平在狼疮性肾炎(LN)的病理诊断、病程监测中的意义。我们检测了LN患者血清IL-6(sIL-6)和尿IL-6(uIL-6)的含量,结合肾脏活组织病理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
作者:郝丽;梁维龙;卢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以T细胞亚群、IL2、IL-6、IL-10为指标,以4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了解69例静脉注射海洛因患者脱毒前后细胞免疫的情况.结果发现:海洛因依赖者外周血中的CD3+细胞、CD4+T细胞数和CD4+/CD8+细胞比值脱毒前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脱毒4个月后比脱毒前有升高,但尚未恢复正常.海洛因依赖者的白介素水平:IL-2、IL-6、IL-10脱毒前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长期使用海洛因可使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作者:韦丽华;方芳;薛云松;支国华;冯倩;周林华;高宗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构建特异性抗肝癌(HCC)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库并观察其靶向性.应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从经HCC细胞免疫的小鼠脾淋巴细胞构建特异性抗HCC噬菌体ScFv库,应用HCC细胞和正常肝细胞筛选.制备游离ScFv,以正常肝细胞作为对照,应用ELISA、点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流式细胞仪(FCM)检测ScFv与HCC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能力.结果显示抗体库库容为2.14×106;核酸序列分析显示ScFv基因结构正确;游离ScFv相对分子质量为32 000;ScFv抗HCC效价为1:16;点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显示HCC细胞被染成棕黄色,阴性对照、空白对照未着色;FCM检测发现ScFv 具有与HCC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特异性抗HCC噬菌体ScFv具有与HCC结合的靶向特异性.
作者:毕向军;杨冬华;崔俊;李鹏;宁晓燕;范子荣;覃汉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观察IL-l3对肾小球系膜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探讨IL-13抑制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经LPS激活及不同浓度IL-13处理后,利用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检测系膜细胞NF-κB的活性.在含5%FCS的RPMI 1640培养状态下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存在一定的NF-κB活性;LPS激活后系膜细胞NF-κB活性显著增高;IL-13可抑制基础状态及LPS激活的系膜细胞NF-κB活性.结果表明,IL-13可抑制体外培养系膜细胞的NF-κB活性.从而抑制NF-κB参与调控的细胞因子的表达而终对系膜细胞炎症效应产生调节作用.
作者:郭汉城;江黎明;陈孝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和慢性肾衰(CRF)等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和淋巴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0例CGN、34例PNS和34例CRF的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和淋巴细胞I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结果,(1 ) CGN、PNS和CGF患者的P-选择素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GN、PNS和CCF患者的I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2)CGN、PNS和CGF患者中病情好转者,治疗后的P-选择素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P<0.05);而ICAM-1于PNS、CRF组有明显下降(P<0.01),于CGN组无明显变化(P>0.05).3组患者中病情无明显好转者,治疗前后的p-选择素和ICAM-1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CGN、PNS和CRF等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P-选择素和ICAM-1的表达水平增高,提示P-选择素和ICAM-1参与了这些慢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过程;P-选择素和ICAM-1表达水平的高低还与这些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因此它们还可作为在临床判断治疗效果的指标.
作者:涂晓文;张爱平;尹格平;杨剑辉;丁尧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用3H-TdR掺人法和MTT法观察5HT3受体激动剂1-phenylbiguanide(PBG)、5HT3受体拮抗剂格拉司琼(granisetron)和托烷司琼(tropisetron)对体外培养ICR小鼠脾淋巴细胞ConA,LPS刺激的增殖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BG(10-6~10-4mol/L)抑制ConA刺激的脾细胞增殖反应和脾细胞IL-2的生成(P<0.05);增强LPS剌激的脾细胞增殖反应(P<0 05):格拉司琼和托烷司琼双相影响,即在低浓度(10~~10-6mol/L)促进、在较高浓度(10-5~10-4mol/L)抑制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P<0.05);二药均浓度依赖抑制LPS刺激的脾细胞增殖效应.PBG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同时加入格拉司琼或托烷司琼拮抗,格拉司琼和托烷司琼减弱PBG 10-5mol/L对脾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本实验5HT3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浓度不明显影响脾NK细胞活性和无丝裂原刺激的增殖反应.结果提示小鼠脾T细胞和B细胞表面可能存在对淋巴细胞增殖有不同影响的5HT3受体.
作者:贾洪彬;许德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以肿瘤免疫治疗为代表的肿瘤生物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后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模式[1].本文欲对肿瘤免疫及肿瘤免疫治疗,特别是其中一些新的思路和进展作一简要探讨和评述.
作者:魏于全;田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研究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在IL-18刺激下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情况.采用ArnexinV联合PI染色定量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法.结果显示在IL-18刺激培养作用下,活动期SLE患者PBL凋亡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而静止期则无明显区别(P>0,05),疾病活动性与PBL凋亡率呈正相关(P<0.01).Bcl-2表达活动期显著性升高(P<0.05),静止期无明显著性差异(P>0.05).Fas表达活动期显著升高(P<0.001,静止期明显升高(P<0.05).IL-18可引起SLE患者PBL凋亡率的增高,并导致调节紊乱,故在SLE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作者:李富荣;叶志中;戴勇;陈晓琳;洪小平;谭艳红;王新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探讨IL-10抑制肾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对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GEC)粘附的影响.应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检测GEC粘附率.结果显示,未治疗组初发肾病患儿PBMC上清液显著降低GEC粘附率,与激素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值均<0.01);人重组IL-10明显减弱肾病极期患儿PBMC上清液对GEC粘附的抑制性影响,GEC粘附率显著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效应.表明肾病患儿PBMC产物抑制GEC对胶原基质的粘附,而IL-10能负向调节此抑制过程.
作者:牛余宗;韩林;张圣明;王彩霞;郭宝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探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的变化与意义及应用糖皮质激素(GC)疗效的关系,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以3H标记地塞米松(3H-Dex)为配体,测定24例PM/DM患者应用激素治疗前后白细胞GCR的变化,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表明PM/DM患者应用GC治疗前其GCR特异结合量(3 673±1 195位点/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4 966±1 210位点/细胞),有显著性差异(P<0.01).应用GC治疗后,激素抵抗组其GCR降低幅度(859±108位点/细胞)高于激素敏感组降低幅度(626±127位点/细胞),差异有显著性(P<0 001).PM/DM患者应用GC治疗前后其GCR水平与相对应的血浆皮质醇浓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提示PM/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CR水平的变化与PM/DM的发病机制、应用GC治疗的疗效判定、预测预后等可能有密切关系,GCR对于PM/D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向芳;余裕民;沈继龙;刘志民;张汝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对29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同时进行了HLA-DPB1分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多酶共同消化法)及AchRAb、Pre-SmAb(ELISA)测定,籍以探讨MG患者HLA-DPB1与AchRAb及Pre-SmAb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AchRAb阳性患者与DPB1*0501、2701及3601密切相关,而AchRAb阴性患者与DPB1*3601及0101相关;Pre-SmAb阳性患者与DPB1*0501、3601、2701相关外,还与0101相关,而Pre-SmAb阴性患者与这些等位基因无明显相关关系。上述结果提示HLADPB1与MG的AchRAb和Pre-SmAb关联。
作者:黄文;莫雪安;韦志益;郑金瓯;马朝桂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毒性心肌炎以小儿多见,柯萨奇B组病毒(CoxB)是主要病原.IL-6、IL-8和TNF-α是免疫和炎症的重要调节因子.我们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IL-6、IL-8和TNF-α三种因子,观察到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IL-6、IL-8和TNF-α水平较正常儿水平均显著增高,且与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心肌酶的升高是一致的.这三种因子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4周后病情进入恢复期,IL-6和TNF-c水平已降至正常而IL-8仍显著高于正常,说明疾病仍未治愈.因此我们认为IL-8恢复至正常可以作为判断病毒性心肌炎治愈及预后判断的主要指标.
作者:牛静;李培杰;张松青;王念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进一步探讨山茱萸总甙的抗炎和免疫抑制机制.以ECV304作为研究HUVEC对象,研究了山茱萸总甙对HUVEC表达α4和β7整合素影响.用rTNF-α和rIL-1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模拟血管内皮细胞在炎性条件下的环境,采用CellELISA方法分析α4整合素、β7整合素的表达,结果,rTNF-α和rIL-1均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活化而明显增加α4和β7整合素的表达,地塞米松和山茱萸总甙均可抑制rTNF-α和rIL-1诱导ECV304表达α4和β7整合素(P<0 01).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表达α4β7整合素可能是山茱萸总甙主要抗炎和免疫抑制机制之一.
作者:李建民;周勇;张丽;高杰英;赵世萍;付桂香;王旭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免疫排斥反应是实体器官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发展均与B淋巴细胞有关.我们测定10例肾移植稳定病人和10例排斥反应病人血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分子CD19的表达,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实验对象及分组正常对照组10例,年龄21~59岁,平均40.5岁,为健康体检者.术前对照组10例,年龄19~61岁,平均38.4岁,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行常规血液透析待手术患者.移植稳定组10例,年龄39~63岁,平均49.75岁,均系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者,术后20 d内均未出现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移植排斥组:10例,年龄32~67岁,平均42.75岁,均系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者,术后4 d内病情稳定,均于术后5~7 d临床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而予以甲基强的松龙0.5 g静滴×3 d抗排斥冲击治疗,所有病人均逆转.术前组和手术病人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经均衡性检验无差异.
作者:蒋立城;潘光辉;裘宇容;丁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随着对树突状细胞(DC),新生鼠保护性CTL的诱导,新生鼠Th1和Th2免疫应答诱导等的深入研究,引发了对新生儿免疫的重新认识.本文综述了对新生儿免疫耐受的研究以及树突状细胞、抗原剂量、免疫方式、细胞因子和协同刺激分子等对新生儿免疫的影响.
作者:吕顺;吴远非;熊思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液中IL-8测定的临床意义.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41例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哮喘患儿和11例正常儿童诱导痰液中IL-8含量,便携式肺功能仪测定肺通气功能.哮喘组患儿诱导痰液中IL-8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中、重度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液IL-8含量较稳定期显著增高,P<0.05.诱导痰液中IL-8含量与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0%)呈显著负相关.IL-8参与了儿童哮喘的发生和发展,诱导痰液中IL-8含量可反映气道炎症的变化,可用于儿童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病情监测及指导药物治疗.
作者:程国强;洪建国;李臻;李晓青;王乃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用FasL单抗NOK-1与CNBr-Sepharose4B偶联,制备亲和层析柱,从表达FasL的HEpG2细胞膜蛋白抽提液中分离纯化FasL分子.实验证明用本法纯化的FasL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1 000~33 000,SDS-PAGE呈现单一条带,Western blot表明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能诱导表达Fas的细胞发生凋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现量-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FasL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制备抗体提供了实验材料.
作者:陈兴国;聂红;马安伦;余奇文;李宁丽;张冬青;周光炎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