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凋亡的线粒体调控与Bcl-2基因家族

施勤;刘继明;张学光

关键词:线粒体, 细胞凋亡, Bcl-2基因
摘要: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是各种刺激因素诱导细胞凋亡的中心事件,由此导致线粒体内凋亡诱发因子释放,参与对细胞凋亡的调控;Bcl-2基因家族与此调控密切相关.
现代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二十一世纪的呼唤生命科学的重任

    世纪相交又一轮,千年百载两更新,人类社会已跨入充满希望的21世纪.我们都是新世纪的宠儿,幸运地亲迎普天同庆的千禧年,于不经意中成为世纪变迁的见证人,这将在我们的一生留下永恒的回忆.值此机会,谨向本刊的广大作者、读者、编委和长期支持我们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愿.

    作者:<上海免疫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重组人IL-4抗血清的特异性评价

    作者:汪建华;唱韶红;熊凌霜;王勇波;周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云南拉祜族人HLA-DQA1基因分型

    作者:洪坤学;褚嘉佑;林克勤;杨昭庆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ICAM-1、TNF-α和IL-2水平及意义

    作者:刘强;程志清;李树雯;姚航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脑血管内皮细胞 ICAM-1的表达对T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为研究血脑屏障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对T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本实验采用液氮冷冻Wistar大鼠脑组织制成血管源性脑水肿模型,将脑组织制成冰冻切片,与大鼠T淋巴细胞悬液共温后,常规HE染色和显微镜观察,求出T淋巴细胞与脑血管壁的特异性粘附率.结果发现事先未滴加抗ICAM-1单抗组,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粘附率(均值:62%)较高,而事先滴加抗ICAM-1单抗组,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粘附率(均值:30%)明显下降(P<0.0001),但并未被完全抑制,说明ICAM-1是介导T淋巴细胞粘附的重要的粘附分子之一.

    作者:杨卫红;马伯扬;陆兵勋;王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重症肌无力实验模型中胸腺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为观察重症肌无力中胸腺细胞凋亡的变化,制备了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模型,采用切口及末端标记(TUNEL)的方法观察了病程的不同阶段中胸腺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EAMG的胸腺出现了细胞凋亡指数的减少,在免疫后第4周,细胞凋亡指数减少明显(P<0.01).进一步观察,可见实验鼠从第4周开始,EAMG胸腺中Bcl-2的表达增加,而且细胞凋亡指数的减少与Bcl-2表达分数的增加呈明显的负相关.由此可见Bcl-2表达的增加,可导致EAMG胸腺中激活免疫细胞的正常凋亡过程抑制,可能是MG自身免疫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殷伟;乔健;吕传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GM-CSF和TNF对人血树突状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观察了新鲜分离和经体外培养36h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0和DC-36,在GM-CSF或TNF作用下,辅助淋巴因子和PHA激活的杀伤细胞(LPAK)体外杀伤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影响.实验在BEL-7402、LPAK和DC(DC-0或DC-36)相混合的基本条件下,分别添加GM-CSF(500u/ml,100u/ml)或TNF(5000u/ml,500u/ml),温育48h后用中性红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加入GM-CSF各组的细胞毒活性明显增高(P<0.01),并在浓度为100u/ml时达到大效应.加入TNF各组的细胞毒活性也明显增高(P<0.01),但存在着剂量依赖关系.DC-36各组与相应的DC-0组比较,细胞毒活性明显增高(P<0.01).表明新鲜分离的DC经36h培养后,其辅助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增强,与GM-CSF和TNF也有更大的协同作用.

    作者:张锦堃;陈海滨;孙劲旅;周燕琼;曲耀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探索免疫识别的奥秘-21世纪分子免疫学中的热点

    免疫应答基本的单位是免疫细胞,而免疫细胞膜表面的膜分子则承担着免疫识别和将细胞外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两个基本的功能.

    作者:金伯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竞争RT-PCR定量测定IFN-γmRNA方法的建立

    本文旨在探索定量测定IFN-γmRNA的竞争RT-PCR方法的适条件.自行设计和制备了内标准品IFN-γcDNA片段作为竞争模板,建立定量测定IFN-γmRNA的竞争RT-PCR法.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健康人PBMC经一定浓度的calciumionophore和不同浓度的PMA培养不同时间所诱生的IFN-γmRNA.结果表明,在calciumionophore2.0μmol/L浓度下,用PMA100ng/ml诱导6h,IFN-γmRNA达高水平.本法可对细胞内用于IFN-γmRNA作定量测定和用于IFN-γ基因表达机制的研究,方法简便且敏感.

    作者:朱晴晖;帅月敏;章谷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抗人红细胞血型B抗原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表达

    作者:王长军;唐家琪;李先富;潘秀珍;操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抗核周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

    本文以人颊粘膜细胞为基质,藉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周因子(APF),并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各项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APF在RA患者中阳性率为62.5%,特异性为92.2%;其阳性率与RA的多关节痛、晨僵及X线骨破坏呈明显相关性,但与类风湿因子(RF)无相关性.

    作者:张晓;余运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活性染色质诱导抗核抗体生成及肾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因和诱导抗核抗体(ANA)生成的激发原迄今不明.本实验试图用ConA活化淋巴细胞的染色质免疫同系BALB/c小鼠,寻找诱导ANA生成的真正免疫原,阐明SLE发生的激发原是自身活化细胞的核成分,而且证明它所诱导的ANA具有致病性.从ConA活化的脾细胞中提取染色质,然后免疫同系BALB/c小鼠,用ELISA方法测定IgG类抗双链DNA(dsDNA)、抗组蛋白抗体,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核型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用免疫印迹法测定抗核抗体谱,在光镜下检测肾损伤及电镜下检测肾小球沉积物,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尿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活性染色质能诱导IgG类抗dsDNA、抗组蛋白等多种抗核抗体生成,且肾小球有显著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蛋白尿形成.该实验表明,活化淋巴细胞的染色质是诱导SLE发生的真正自身免疫原.

    作者:吴厚生;马爱妞;张鹏;郭玲;胡新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破伤风类毒素非磷脂脂质体疫苗的实验研究

    以二氧乙烯十六烷醚、胆固醇和油酸为原料制备非磷脂脂质体,试验证明其包裹率高、稳定性好.与破伤风类毒素(TT)铝佐剂疫苗相比较,TT非磷脂脂质体疫苗二针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应答水平高一倍左右,抗体亚类以IgG1为主,加入IFN-γ可增加IgG2aI亚类应答.但免疫脾细胞IL-2产量不高.此外,该疫苗鼻粘膜接种可诱导显著的血清抗体应答.因而这种新型脂质体值得疫苗工作者重视.

    作者:沈诚诚;刘庆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磷酸脂配体体外激活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研究

    人γδT细胞可识别非肽类的磷酸脂分子.本研究用非肽类磷酸脂配体MEP在体外选择性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MEP激活的PBMC中主要为CD3+CD45RO+γδTCR+细胞群.激活的γδT细胞可分泌IFN-γ,但不分泌IL-4,因此激活的γδT细胞可能分泌Thl型细胞因子.MEP激活γδT细胞需要有辅佐细胞的存在,但不需要抗原的处理和递呈,并且激活的γδT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非MHC限制性的细胞毒作用.以上结果提示MEP,可有效激活γδT细胞,使其表现出独特的免疫学特征和生物学功能.

    作者:黄岚;陈松华;戴慧敏;刘伟;葛锡锐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分子克隆技术在变应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对变应性疾病的研究影响深远,尤其变应原重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开发新的诊疗手段方面展现了良好前景.本文着重对分子克隆技术在变应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

    作者:王金德;许以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胚胎干细胞和异种器官移植--21世纪移植免疫学面临的挑战

    1998年美国Thomson和Gearhart两个实验室分别报告人体胚胎干细胞(ES细胞)和胚胎生殖细胞(EC细胞)建系成功,由此激起人体ES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美国<时代>周刊将此列为20世纪末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首,并认为ES细胞和人类基因组将同时成为新世纪具发展和应用前景的领域.

    作者:周光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维生素D3结合蛋白对人单核细胞的激活作用

    本文通过溶血磷脂处理外周血淋巴细胞(粘附细胞和非粘附细胞)后加入维生素D3结合蛋白DBP,37℃、5%CO2孵育3h,其上清液超氧阴离子产物浓度明显增高(P<0.01).未用溶血磷脂处理或不加入DBP,超氧阴离子产物无明显升高(P>0.5).提示溶血磷脂激活巨噬细胞,是通过DBP的作用而实现的.单独用溶血磷脂不能激活巨噬细胞,因此DBP可能是巨噬细胞激活因子前体.

    作者:吴国球;高茂馗;何岳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研究免疫系统,揭示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特殊规律

    1 抗原分子特点与淋巴细胞的识别及效应T及B细胞经TCR及BCR与抗原分子结合,因抗原分子组成或结构不同,引起不同的细胞效应.抗原类似分子(agonist)增强免疫应答,或致部分免疫应答;抗原拮抗剂(antagonist)则致免疫无能或耐受.

    作者:陈慰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老年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基因调控的研究

    本文采用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不同鼠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发生率,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Bcl-xl及Bax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发现老年鼠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群中存有典型的凋亡细胞,凋亡细胞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老年鼠PBL的Bcl-2,Bcl-xl表达下调,而Bax的表达量明显增加.提示在衰老过程中存在着免疫细胞凋亡,其发生与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一致.

    作者:朱健;蔡文玮;陈朝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人类基因组计划-21世纪免疫学知识创新的源泉

    编者按千年之交的钟声已经敲响,20世纪,免疫学从实践中兴起,在征服各种危害人类疾病的斗争中发展,一跃而成为生命学科的前沿领域.新千年的到来,意味着新的使命和新的挑战.本刊藉2000年改版之际,特邀部分专家教授,以笔会的形式,对免疫学的发展各抒己见.自然,要评述一门新兴学科的未来,远不是几篇短文所能承担的.然而,笔会虽小,却可以展望,也可以启迪,更可表露同仁们的心迹:祝愿我国免疫学事业蓬勃发展,让我们以更大的成就迎接免疫学的新世纪.

    作者:陈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现代免疫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