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腺病毒介导的白细胞介素24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

黄锦宏;杨吉成;赵大国;谢宇锋;凌春华;盛建华;赵云根

关键词:肺肿瘤, 腺癌, 腺病毒, 人, 白细胞介素 24
摘要: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白细胞介素24基因(Ad-IL-24)对人肺腺癌细胞 SPC-A1体外抑癌效应、放疗增敏作用。方法将 Ad-IL-24感染的 SPC-A1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 IL-24目的基因在 SPC-A1细胞中的转录和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磷酸盐缓冲液(PBS)组、腺病毒(Ad-GFP)组、Ad-IL-24组、放疗组、Ad-GFP 联合放疗组(Ad+放疗组)及 Ad-IL-24联合放疗组(Ad-IL-24+放疗组)对 SPC-A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 SPC-A1细胞生长周期和凋亡率。RT-PCR 法检测 SPC-A1细胞中生存素、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伴随蛋白 X(bax)、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 Ad-IL-24作用 SPC-A1细胞后,目的基因在 SPC-A1细胞中成功转录及表达;Ad-IL-24能显著抑制 SPC-A1细胞的生长且呈现时间依赖性,Ad-IL-24组(31.1±0.9)%、放疗组(44.4±2.3)%、Ad-IL-24+放疗组(72.4±1.5)%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与 Ad-GFP 组(2.7±1.1)%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 Ad-IL-24+放疗组优于 Ad-IL-24组、放疗组(F =314.613,P <0.01),呈现放疗增敏的协同作用(Q =1.172);Ad-IL-24可诱导 SPC-A1细胞 G2/M 期阻滞和细胞凋亡,Ad-IL-24+放疗组(40.6±3.3)%的细胞凋亡率与Ad-IL-24组(15.4±1.1)%、放疗组(26.3±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7.194,P <0.01),且具有放疗增敏协同作用(Q =1.162)。Ad-IL-24能明显上调促细胞凋亡相关因子 bax、Caspase-3,并下调细胞抗凋亡因子 bcl-2、生存素的表达,Ad-IL-24+放疗组作用优于 Ad-IL-24组、放疗组。结论 Ad-IL-24有放疗增敏的作用,是理想的放疗增敏剂,该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阻滞在 G2/M 期以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应用替格瑞洛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其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方法本研究入选了63例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被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所有患者接受替格瑞洛(90 mg,2次/d)或氯吡格雷(75 mg,1次/d)治疗。治疗3天后复查血栓弹力图。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情况。结果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36.9%)较继续应用氯吡格雷(16.7%)明显升高(P <0.01)。替格瑞洛应用是安全的,并且替格瑞洛组未出现任何严重出血事件。但是有1例服用替格瑞洛患者因严重呼吸困难而停药。经过平均8.2个月随访后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或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接受替格瑞洛后能获得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尤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是安全、有效并且可以信赖的药物。

    作者:郭云飞;吴永健;肖文琦;韩萍;宋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老年初发炎症性肠病感染风险

    在新近诊断为炎症性肠病(IBD)的患者中,大约有9%~12%的患者年龄超过60岁。大量观察研究表明,老年初发 IBD 患者和年轻初发 IBD 患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故其治疗方案也存在差异。糖皮质激素是老年初发 IBD 患者常用的抗炎治疗药物,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和高龄均是诱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感染可增加住院老年 IBD 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酶联免疫斑点法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

    目的:分析确定本实验室条件下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以及活动性结核与非活动性结核外周血 ELISPOT 分界阈值。方法对确诊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经有效抗结核治疗后非活动性结核患者和健康者进行 ELISPOT 检测。结果以早期分泌抗原靶6000蛋白(early secretary antigenic target 6000 protein,ESAT-6)作为刺激源时,外周血 ELISPOT 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为26斑点形成细胞(SFCs)/106,敏感度90.3%,特异度88.7%,阳性预测值82.3%,阴性预测值94.0%;以培养滤液10000蛋白(culture filtrate protein,CFP-10)作为刺激源时诊断阈值为18 SFCs/106,敏感度80.6%,特异度86.8%,阳性预测值78.1%,阴性预测值88.4%,两种抗原 ELISPOT 斑点形成细胞之和为441 SFCs/106时,其诊断活动性结核感染敏感度为87.1%,特异度为80.6%。结论在本实验室条件下 ESAT-6-ELISPOT 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为26 SFCs/106, CFP-10-ELISPOT 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为18 SFCs/106,该阈值诊断结核感染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结核低流行国家偏低;以 ESAT-6和 CFP-10两种抗原 ELISPOT 斑点形成细胞之和441 SFCs/106作为鉴别活动性结核与非活动性结核的阈值,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张桂芝;王静;李鸿斌;赵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23例(出血组),同期血液透析无出血并发症的患者23例(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调查两组患者使用深静脉置管还是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并比较两组的透析通路间有无差异。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有无吸烟、饮酒、进辛辣饮食、消化道基础疾病及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服用情况。结果出血组中使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数量高于未出血组,为47.8%(11/23)vs 21.7%(5/23)(P <0.05);出血组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浆白蛋白、血钙水平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出血组的血肌酐、尿素氮、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出血组在吸烟、饮酒、辛辣刺激饮食、消化道基础疾病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NSAID 服用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贫血、低蛋白血症、血钙低、不良饮食习惯、消化道基础疾病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有关。

    作者:朱颖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孟鲁司特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影响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观察组采用孟鲁司特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肺功能、咳嗽消失时间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有效率为94.8%,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分别为(2.19±0.16)L、(66.09±4.34)%,对照组 FEV1、FEV1/FVC 分别为(1.83±0.12) L、(52.15±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31、4.850,P =0.035、0.008,P <0.05)。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为(14.06±2.94)ng/L、(0.68±0.11)ng/L,对照组血清 IL-6、TNF-α分别为(20.91±3.08)ng/L、(0.99±0.13)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平均咳嗽消失时间为(6.33±0.58)d,观察组患者平均咳嗽消失时间为(9.33±0.5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采用孟鲁司特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朱明辉;胡广奋;陆婉晖;黎靖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特征,指导临床更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 API20NE 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药物敏感性纸片琼脂扩散(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用 WHONET 5.6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83.9%(172/205),其对米诺环素、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2%(25/205)、17.6%(36/205)、28.3%(58/205)、32.2%(66/205),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吡肟、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肟、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在90.0%以上。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以呼吸道为主,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其为严重的多重耐药,应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郭嘉红;王文生;周敬华;闫东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低血压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诊行 PCI 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分为术后低血压组和术后非低血压组两组,统计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术前血压情况、心肌梗死病变位置等因素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65例急诊行 PCI 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PCI 术后低血压发生率为38.8%。PCI 术后低血压组中出现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显著低于 PCI 术后非低血压患者(21.9% vs 48.5%,P <0.01)。PCI 术后低血压组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CK-MB)峰值显著高于非低血压组,(247.3±186.8)U/L vs (175.4±159.6)U/L(P <0.05)。PCI 术后低血压患者下壁心肌梗死和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均明显高于非低血压患者(62.5% vs 28.7%,P <0.01;12.5% vs 4.0%,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PCI 术后低血压患者中完全闭塞、近段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均高于术后非低血压患者(P <0.05)。PCI 术后低血压患者术后 TIMI 分级<2级比例显著高于术后非低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88% vs 4.95%,P <0.05)。对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肌缺血症状是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保护性因素,而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段病变、完全闭塞、术后 TIMI 分级<2级均为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是 PCI 术后低血压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而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段病变、完全闭塞、术后 TIMI 分级<2级均为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胡怀岭;李群;姜椿法;邱全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以往针对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一些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失衡、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紊乱等方面。而近几年,随着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其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在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通过不同途径诱导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李悦;张庆芳;安惠霞;王婧一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与肺纤维化和肺气肿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比较

    目的:比较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与老年肺纤维化和肺气肿综合征(CPF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方法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0例患者分为 IPF 组(13例)和 CPFE 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肺功能、血气资料、影像学、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CPFE 组与IPF 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PFE 组的血氧饱合度(SaO2)低于 IPF 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高于 IPF 组(P <0.05);CPFE 组与 IPF 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肺总量(TLC)、FEV1/FVC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PFE 组的 TGF-β1、VEGF 均显著的低于 IPF 组(P <0.05)。两组在蜂窝表现、支气管牵拉扩张、纵膈淋巴结肿大、肺纤维化评分几项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PF 组的网格影表现显著高于 CPFE 组(P <0.05);CPFE 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IPF 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0个月,IPF 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 CPFE 组(χ2=5.004,P <0.05)。结论 CPFE 患者与 IPF 患者的临床血气指标、TGF-β1、VEGF 等指标均有较为显著的差异,这有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同时 CPFE 患者的预后较 IPF 患者差。

    作者:常彩虹;高毅英;高玉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丙型肝炎患者接受telaprevir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三联疗法所致贫血风险因素

    直接作用抗病毒药(DAA)可抑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1型复制,从而改善了初治和有过治疗史的丙肝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事实上,telaprevir 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PR)三联疗法相比 PR 二联疗法,治疗 HCV 基因1型慢性感染初治者已显示出了疗效的优越性。因而现有指南推荐使用 telaprevir 或 boceprevir+PR 方案。虽然 SVR 率有所改善,但是 DAA+PR 方案同时也导致了某些不良反应如贫血等的发生率增加,而贫血也是过去利巴韦林相关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过去接受 PR 治疗的患者常因剂量依赖性溶血性贫血从而对利巴韦林进行减量,现在 PR 方案基础上添加了 telaprevir 则更增加了 HCV 感染者发生贫血的可能。除了与 HCV 治疗有关的导致贫血因素外,接受三联疗法的患者中,女性、年龄>50岁、体质量指数(BMI)<23 kg/m2、rs1127354位点 IL28B CC 基因型等因素,也都为患者进展为贫血的危险因素。因为接受三联方案治疗的患者中贫血发生率较高,且个别病例贫血较严重,所以通过患者基线资料寻找发现贫血预测因素,及早识别出那些有可能进展为贫血的高危人群,在协助临床医生决策 HCV 治疗方案是否合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疗效

    目的:观察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5例IPF 患者随机分为3组,泼尼松组15例(A 组),每日(理想体质量)0.5 mg/kg,口服4周,然后每日0.25 mg/kg,口服8周,继之减量至每日0.125 mg/kg 口服;小剂量乙酰半胱氨酸组15例(B 组),在上述泼尼松治疗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200 mg,每日3次;大剂量乙酰半胱氨酸组15例(C 组),在上述泼尼松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乙酰半胱氨酸600 mg,每日3次;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肺活量(VC)、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变化,评价总体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 VC、6MWT 较治疗前均降低。C 组疗效好于 A 组和 B 组(P <0.05)。C 组 VC、6MWT 较其他治疗组下降缓慢(P <0.05)。结论大剂量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泼尼松能延缓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下降及6MWT 距离的减少。

    作者:付松泉;王琎;闫亚男;傅松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经双侧桡动脉途径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远端缺血时可能导致患侧椎动脉逆流,出现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1]。经股动脉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传统手段,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经桡动脉途径已经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规入路[2],却未能在锁骨下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得到应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经桡动脉途径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观察更为安全有效的替代手术方案经双侧桡动脉途径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

    作者:靳志涛;高国杰;丁力平;卢鑫;胡莉华;张丽娜;张丽娟;胡桃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血清尿酸与心房颤动发病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病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 SUA 与 AF 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同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 stata 12.0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纳入17篇病例对照研究和7篇队列研究,共174454例患者。Meta 分析显示:①AF 组 SUA 水平高于非 AF 组(SMD=0.64,95% CI =0.47~0.82,P <0.01);②高尿酸组较对照组 AF 发病率明显升高(RR =1.65,95% CI =1.26~2.16,P <0.01);③在高血压人群中,AF 组 SUA 的水平高于非 AF 组(SMD=0.67,95% CI =0.11~1.23,P <0.05);在慢性心力衰竭(CHF)人群中,AF 组 SUA 水平高于非 AF 组(SMD=0.27,95% CI =0.01~0.52,P <0.05);④AF 亚型分析表明,阵发性 AF 组(SMD=0.38,95% CI =0.16~0.59,P <0.01)、永久性 AF 组(SMD=1.44,95% CI =1.18~1.70,P <0.01)的 SUA 水平显著高于非 AF 组;而持续性 AF 组与对照组间 SU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04,95% CI =0.27~1.82,P >0.05);阵发性 AF 组的 SUA 水平显著低于永久性 AF 组(SMD=-1.19,95% CI =-1.97~-0.42,P <0.01)。结论不论在普通人群还是高血压、CHF 人群中,AF 患者的 SUA 水平均明显升高。现有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与 AF 发病有关。

    作者:余志敏;郑雅芬;张光宇;王智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31碘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31碘(131 I)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特点及131 I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价值。方法通过对我科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按照治疗前后、性别及年龄(女性绝经后及男性>50岁设定为高龄组,女性未绝经及男性≤50岁设为青年组)等因素进行分组,通过对131 I 治疗前[经过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 ATD)治疗后]的骨密度及131 I 治疗后18个月的骨密度测定值进行分析;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本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31 I 治疗前(ATD 治疗后)的骨密度较健康对照组减低,但同组经131 I 治疗后各部位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 <0.05)。131 I 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骨密度均有差异,且治疗后女性骨密度的变化值与男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骨密度的变化值与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女高龄组骨密度的变化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对骨密度影响较大,与性别、年龄及 ATD 的使用关系密切。ATD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对骨密度的改善不显著,131 I 治疗后骨密度显著改善,131 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较 ATD 对骨密度的恢复更具优势。

    作者:王勇;丁勇;邢家骝;张友仁;管美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2,3-双加氧酶表达水平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在内的以肠道黏膜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为肠道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受损,从而对非致病性抗原产生反复的免疫激活[1]。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介导免疫耐受和免疫自稳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2],Treg 与 IBD的发病密切相关。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是一种产生于固有免疫系统细胞的色氨酸代谢酶,可催化必需氨基酸中的色氨酸沿犬尿氨酸途径分解代谢,能够抑制 T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目前已有研究证实, IDO 在 IBD 患者的肠黏膜中高表达[3],提示 IDO 可能与 IBD 的发病相关。为探讨 IBD 患者血清 IDO表达水平与 Treg 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48例 IBD 患者的血清 IDO 表达水平及 Treg 细胞比例进行了检测,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鹏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脑小血管病变可导致抑郁症

    供应白质和皮质下灰质结构的小穿通动脉损害可导致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vessel disease,SVD)。该症的特征是腔隙性脑梗死灶和脑白质疏松,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损害、以及生命质量(QoL)下降。近研究发现,抑郁症也可与 SVD 相关,并在其他症状出现之前即可起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腺苷蛋氨酸联合苦参碱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

    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临床通常表现出肝细胞性黄疸,并伴发程度不同的肝内胆汁淤积,或是肝功能的衰竭,病情较重[1]。因此,如何快速有效促使血清胆红素降低是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重要原则。本院对确诊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给予腺苷蛋氨酸与苦参碱联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太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青年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青年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总结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44例青年患者(≤35岁)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结果收集青年结直肠腺瘤144例,年龄14~35岁,平均(29.5±4.8)岁,男∶女=1.7∶1(91∶53);结直肠腺瘤检出率3.1%(200/6446),低于中老年组17.8%(4155/23306);61.8%(89/144)的腺瘤位于左半结肠,26.4%(38/144)位于右半结肠。高危腺瘤所占比例为36.1%(52/144),锯齿状腺瘤占全部腺瘤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4.1%(6/144)vs 1.0%(3/288)](P <0.05)。结论青年结直肠腺瘤检出率低于中老年患者,但高危腺瘤仍高达36.1%,而且右半结肠腺瘤比例同样较高,因此对有症状的青年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另外,青年患者锯齿状腺瘤比例较高,应引起内镜医师足够重视。

    作者:何娜娜;曹海龙;朴美玉;齐艳荣;王邦茂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肝小静脉闭塞病14例临床分析

    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 HVOD ),也称为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是指由某种原因引起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损伤,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内窦后性门脉高压的肝血管疾病。临床上以肝脏肿大、肝区疼痛和腹水为主要表现。早在1953年 Hill 等[1]便对该病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是很明确,病因主要包括以下3种:①造血干细胞移植;②放化疗、器官移植;③食用含有吡咯烷生物碱的植物或草药。在西方国家 HVOD 多见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我国则多因食用含有吡咯烷生物碱的“土三七”所致[2-3]。HVOD 临床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治疗比较棘手,病死率高。我院近年收治了 HVOD 患者14例,现结合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兼顾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任雷;胡粟;朱卫东;赵卫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秦皇岛市某医院老年人骨密度调查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

    目的:调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老年人骨密度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双能 X 线骨密度仪对入选的898例(男415例,女483例)60~94岁人群进行左侧股骨颈、ward’s 三角、大粗隆及腰椎的骨密度测定,按5岁为1年龄组,统计其骨质疏松发生率,记录年龄、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结果60~64.9岁年龄组及90岁以上年龄组男女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8.2%(4/49)、18.5%(15/81)和80.0%(4/5)、10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5~69.9岁年龄组男女骨质疏松发生率11.3%(7/62)、27.1%(16/59),70~74.9岁25.3%(20/83)、42.6%(46/108),75~79.9岁22.8%(21/92)、67.3%(68/101),80~84.9岁33.7%(29/86)、79.5%(62/78),85~89.9岁60.5%(23/38)、88.0%(4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与左侧股骨颈、ward’s 三角、大粗隆及腰椎1~4骨密度呈正相关(P <0.01),而年龄与左侧股骨颈、ward’s 三角、大粗隆骨密度呈负相关(P <0.01)。结论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逐渐增加,65~89.9岁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

    作者:杨志宏;杨桂凤;郜琳;李芳;张鹏宇;樊欣娜;王倩;焦俊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