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性与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关系

高运来;张常莹;陆娟;戴敏;李库林;郑杰;郁志明;王如兴

关键词: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 人工, 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术后药物治疗情况及与 CRT 反应性的关系。方法行 CRT 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5例,平均年龄(64.1±9.7)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评估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心功能分级。对患者 CRT 植入前后药物治疗情况,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 CRT 术后反应性分为有反应组及无反应组,对两组β受体阻滞剂及 ACEI 术前和术后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CRT 反应性与药物剂量变化的关系。结果 CRT 临床有反应组28例,无反应组7例。有反应组术前和术后美托洛尔平均使用剂量分别为(25.0±11.0)mg/d 和(59.6±24.4)mg/d (P <0.01),而无反应组术前和术后美托洛尔平均使用剂量分别为(25.0±8.8)mg/d 和(27.5±22.4)mg/d(P >0.05)。CRT 治疗有反应组术前和术后培哚普利日平均使用剂量分别为(3.47±0.91)mg/d 和(4.74±1.52)mg/d (P <0.05),而无反应组术前和术后培哚普利日平均使用剂量分别为(3.60±0.89)mg/d 和(3.80±0.45)mg/d(P >0.05)。CRT 术后反应性与 CRT 治疗前后β受体阻滞剂剂量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r =0.688,P <0.01),而与ACEI 剂量变化无明显相关性(r =0.355,P >0.05)。结论 CRT 反应性与术后优化药物治疗相关,其治疗效果是优化药物治疗及起搏器治疗的共同作用结果。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高血压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 A、血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 A(SAA)、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妊娠高血压患者65例,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单纯妊娠高血压24例,子痫前期轻度19例和子痫前期重度22例。健康孕妇30例和健康体检的妇女20例分别为正常妊娠组和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 SAA, ET-1和 NO 水平,分析妊娠高血压患者 SAA,ET-1和 NO 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组和正常妊娠组的 SAA 和 ET-1水平明显增高,妊娠高血压组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 <0.01);妊娠高血压组和正常妊娠组 NO 水平明显降低,妊娠高血压组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 <0.01)。②与单纯妊娠高血压组比较,子痫前期轻度和子痫前期重度组的 SAA 和 ET-1水平明显增高,子痫前期重度组高于子痫前期轻度组(P <0.01);子痫前期轻度和子痫前期重度组 NO 水平明显降低,子痫前期重度组低于子痫前期轻度组(P <0.05)。③妊娠高血压患者的 SAA 水平与 ET-1水平呈正相关(r =0.876,P <0.05),而与 NO 水平呈负相关(r =-0.761,P <0.05)。结论妊娠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细胞功能紊乱,SAA,ET-1和 NO 参与了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测定SAA,ET-1和 NO 水平有助于妊娠高血压的早期诊断。

    作者:李峻;王小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肝组织病理诊断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60岁。主因进行性脾大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3年于2014年4月12日住院。患者于3年前查体时发现脾大,白细胞及血小板低于正常,因患者无任何不适,未予诊治。后每年复查,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入院前化验血常规:白细胞(WBC)1.78×109/L,血小板(PLT)66×109/L,患者无发热、腹痛、恶心、纳差、尿黄、出血等症状,为进一步诊治以“脾大原因待查”入院。既往6年前曾患急性乙型肝炎(乙肝),当时查血常规:WBC 3.7×109/L,淋巴细胞(L)0.34,红细胞(RBC)4.62×1012/L,血红蛋白(HB)149 g/L,PLT 197×109/L;超声:脾11.2 cm×3.8 cm,经治疗后痊愈。本次入院查体:意识清,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心肺未闻及异常。腹平软,肝未触及,脾肋下6 cm,质韧,无触压痛。入院后化验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血凝分析均无异常。乙型肝炎5项:抗 HBs (+)、抗-HBe (+)、抗HBc (+),余阴性;HBV-DNA、抗-HCV、肝病自身抗体、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ENA)多肽、呼吸道病毒谱、CMV-DNA、EBV-DNA均阴性。血沉45 mm/1 h。腹部超声:肝回声增粗、脾大20.1 cm×5.7 cm。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不良;骨髓活检未见明显异常。电子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幽门螺杆菌(HP)(+),咬检组织病理未发现肿瘤细胞。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为排除肝硬化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示:肝细胞未见明显变性、坏死,肝组织内无明显纤维化,但见汇管区片状致密小淋巴细胞浸润,单一性,未见嗜酸细胞(图1),进一步行免疫组织化学示 CD20(+)(图2)、PAX5(+)(图3),CD3(-)(图4)、CD56(-)、NLM-1(-)、CD23(-)、Ki-67个别(+)(图5)、HBsAg (-)、HBcAg (-),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 B 细胞淋巴瘤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 B 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转入血液科化疗。

    作者:尹洪竹;赵彩彦;高子芬;丁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随着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的应用,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 neuropathy,PN)日渐成为一个新的挑战。目前,MM 治疗相关性 PN 发生率约为37%~83%,但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主要累及感觉神经,由远到近呈袜套样分布。治疗包括中断药物,调整药物剂量,还可通过改变给药方式来缓解症状。我们回顾分析了新型抗骨髓瘤药物治疗相关性 PN 的发病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

    作者:范玉芳;郑翠苹;吴圣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CD4+CD25+Treg细胞和T细胞亚群评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状态的对比研究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 CD4+ CD25+ Treg 细胞和 T 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 AA 病情严重程度及免疫抑制剂疗效的关系,为评估 AA 患者病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46例接受免疫抑制剂(单用环孢素 A)治疗的初诊 AA 患者和26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免疫功能,包括 T 细胞亚群、CD4+ CD25+ Treg 细胞和效应性 T 细胞,按照正常对照组水平将患者分组:CD127 low/CD127 high 比值正常型和降低型;CD4+/CD8+比值正常型、倒置型及正置型,分析比较各亚型与病情、疗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比较 CD4+ CD25+ Treg 细胞与 T 细胞亚群在评估 AA 患者免疫状态中的优劣。结果①CD127 low/CD127 high 比值正常型占28.3%(13/46),降低型占71.7%(33/46);重型 AA(SAA)与非重型 AA(NSAA)两组降低型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9.5%(17/19)、59.3%(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2,P <0.05);单用环孢素治疗,总有效率为48.1%(13/27),有效者降低型比例92.3%(12/13),明显高于无效者降低型比例50.0%(7/14)(χ2=3.395,P <0.05)。②CD4+/CD8+比值正常型占39.1%(18/46),倒置型占39.1%(18/46),正置型占21.7%(10/46);SAA 与 NSAA 两组中按 CD4+/CD8+分型,两组间构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P >0.05);单用环孢素治疗,有效和无效者按 CD4+/CD8+分3种亚型,分别占有效者46.2%(6/13)、46.2%(6/13)、7.7%(1/13),无效者为35.7%(5/14)、28.6%(4/14)、35.7%(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3,P >0.05)。③CD4+ CD25+ Treg和 T 细胞亚群监测 AA 患者免疫状态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71.7%(33/46)和60.9%(28/46),CD4+ CD25+ Treg 监测免疫状态异常的敏感性高于 T 细胞亚群(χ2=4.290,P <0.05)。结论大多数患者存在 CD4+ CD25+ Treg 细胞和(或)T 细胞亚群的异常,与 AA 发病机制的免疫异常密切相关;在监测 AA 患者免疫功能异常、评估病情及免疫抑制剂疗效时,CD4+ CD25+ Treg 细胞比 T 细胞亚群更敏感;CD4+ CD25+ Treg 细胞联合 T 细胞亚群的监测对临床了解AA 病情和发病机制、合理用药、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有重要价值。

    作者:石秀珍;王会平;潘莹;王芝涛;张家奎;翟志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和冠心病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1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 =74)和非冠心病组(n =38),检测两组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高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清脂联素水平,计算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I),并以胰岛素抵抗的体内稳定状态模式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冠心病组血清脂联素为11(10)mg/L,非冠心病组血清脂联素为8(7)mg/L,两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QUICKI 呈正相关(r =0.244,P <0.05),与甘油三酯、胰岛素和 HOMA-IR 呈负相关(r 分别为-0.231、-0.198和-0.244,P <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在绝经后女性中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无相关性,仅与糖代谢和血脂代谢有关。

    作者:颜翠萍;赵宇;韩江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血糖的影响

    目的:了解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血糖的影响。方法收集173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在治疗0周,4周,48周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及胰岛素(FINS),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4周时 FPG 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OMA-IR 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 <0.05);治疗48周后空腹血糖及 HOMA-IR 较治疗前升高(P <0.05)。结论干扰素治疗早期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引起血糖升高。

    作者:杨启;胡蓉;张琼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伊马替尼联合 Hyper-CVAD 方案治疗 Ph 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或甲氨蝶呤+阿糖胞苷(Hyper-CVAD)方案治疗 Ph 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血液科应用伊马替尼联合 Hyper-CVAD 方案治疗16例 Ph+-ALL 患者,治疗方案为伊马替尼联合 Hyper-CVAD(A/B 方案)序贯治疗,持续8个疗程,伊马替尼维持治疗24个月。结果16例患者血液学完全缓解率(HCR)为100%,患者1、2、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7.1±8.6)%、(72.3±11.9)%和(63.3±13.4)%。不良反应主要为Ⅳ度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结论伊马替尼联合 Hyper-CVAD 方案治疗 Ph 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王玫玫;朱卫健;李志新;李小亮;龚五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黏膜免疫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是肺组织受到直接或间接因素打击后,炎症反应过度进行,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水肿、肺透明膜变性和肺的纤维化。ARDS 病死率高、存活者多遗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而目前临床治疗手段尚不足以从根本上治愈该病症。考虑到 ARDS 的主要损害发生在肺组织黏膜表面,从黏膜免疫的角度研究 ARDS 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助于开辟新的治疗方法,从而产生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冠;牛丙寅;孙亚雄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猫抓病1例并文献复习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CSD)又名良性淋巴网织细胞增多症,由汉氏巴尔通体感染引起,常见皮肤病变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自限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青少年[1]。随着养猫、狗等宠物人数的增多,本病的发病率有暴增的趋势。CSD 除淋巴结肿大外,大多数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易误诊为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神经纤维瘤、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等[2]。我们报告1例新发现的 CSD 患者,并结合文献资料回顾分析,以期提高对 CSD 诊治水平。

    作者:褚彦青;王进;郭鹏;许建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H型及非H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机能的对比研究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 H 型高血压及非 H 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机能进行对比性研究。方法 H 型高血压组49例,非 H 型原发性高血压组43例,以及正常对照组60例,分别对观察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16节段室壁的纵向应变,径向应变,环状应变进行测量。结果 H 型高血压组及非 H 型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及环状应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纵向应变的变化较为明显;H 型高血压组与非 H 型高血压组之间比较,部分室壁的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及环状应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 型高血压及非 H 型高血压均可引起心脏收缩功能的减低,且 H 型高血压更为明显,说明高同型半胱氨酸对冠状动脉的损害更为明显。

    作者:魏小红;商鸿;张庆华;周丽珠;雷小亭;周朝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性与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关系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术后药物治疗情况及与 CRT 反应性的关系。方法行 CRT 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5例,平均年龄(64.1±9.7)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评估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心功能分级。对患者 CRT 植入前后药物治疗情况,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 CRT 术后反应性分为有反应组及无反应组,对两组β受体阻滞剂及 ACEI 术前和术后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CRT 反应性与药物剂量变化的关系。结果 CRT 临床有反应组28例,无反应组7例。有反应组术前和术后美托洛尔平均使用剂量分别为(25.0±11.0)mg/d 和(59.6±24.4)mg/d (P <0.01),而无反应组术前和术后美托洛尔平均使用剂量分别为(25.0±8.8)mg/d 和(27.5±22.4)mg/d(P >0.05)。CRT 治疗有反应组术前和术后培哚普利日平均使用剂量分别为(3.47±0.91)mg/d 和(4.74±1.52)mg/d (P <0.05),而无反应组术前和术后培哚普利日平均使用剂量分别为(3.60±0.89)mg/d 和(3.80±0.45)mg/d(P >0.05)。CRT 术后反应性与 CRT 治疗前后β受体阻滞剂剂量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r =0.688,P <0.01),而与ACEI 剂量变化无明显相关性(r =0.355,P >0.05)。结论 CRT 反应性与术后优化药物治疗相关,其治疗效果是优化药物治疗及起搏器治疗的共同作用结果。

    作者:高运来;张常莹;陆娟;戴敏;李库林;郑杰;郁志明;王如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右心导管参数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及右心导管参数的特点。方法晚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9例,根据床旁右心导管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是否大于等于25 mmHg(1 mmHg=0.133 kPa)分为扩张型心肌病并肺动脉高压组(DCM+PH,n =23)及单纯扩张型心肌病组(DCM,n =16),对比两组临床及右心导管参数的特点。结果与 DCM 组比较,DCM+PH 组患者病程长(6.68±5.57)年 vs (3.32±3.37)年(P <0.05),氨基末端脑纳肽(NT-proBNP)水平升高(4232.89±1430.56)ng/L vs (1794.80±1067.95)ng/L(P <0.05),左心室扩大(72.68±11.52)mm vs (65.94±6.81)mm(P <0.05),mPAP 增高(39.81±12.90)mmHg vs (17.19±13.61)mmHg(P <0.05),肺动脉楔压(PCWP)增高(25.00±5.93)mmHg vs (11.25±6.77)mmHg(P <0.05),心输出量(CO)降低(3.46±1.25)L/min vs (4.65±1.28)L/min(P <0.05),肺血管阻力(PVR)增高(32.872±23.069)kPa·s·L-1 vs (17.871±8.908)kPa·s·L-1(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和 NT-proBNP 水平是扩张型心肌病并肺动脉高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 mPAP 为轻中度升高,有较长的病程,NT-proBNP、PCWP、PVR 均升高,CO 降低。病程和 NT-proBNP 水平是扩张型心肌病并肺动脉高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袁旭明;谌承志;何昕;刘景艳;刘智勇;唐艳芳;王磊;刘伟;彭一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周期性库欣综合征的诊断进展

    周期性库欣综合征(cyclical Cushing syndrome,CCS)是库欣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垂体瘤、肾上腺肿瘤或增生、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综合征等多种病因均可以引起该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CCS 患者皮质醇的过量分泌呈周期性波动,其周期长短不一,临床表现亦可出现反复发作与自发缓解相交替的现象,因此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将 CCS 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综述如下。

    作者:白婕妤;王越;张素华;李启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抗 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脑炎1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女,23岁,于2014年4月1出现记忆力减退伴发热、头痛、呕吐,4月5日间断出现言语混乱、幻觉、妄想,未就诊。4月10日突然出现意识不清、癫痫发作就诊于潞河医院,既往体健,否认精神病及癫痫史。入院体检:体温38℃,意识模糊,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亢进,无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脑脊液检查:压力200 mmH2 O (1 mmH2 O=0.0098 kPa),白细胞21×106/L,淋巴细胞18×106/L,葡萄糖2.5 mmol/L,氯化物130 mmol/L,蛋白质410 mg/L。头颅核磁检查正常。脑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何立冬;王真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 sclerostin 与桡动脉钙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桡动脉及血清 sclerostin 表达情况,以及 sclerostin 与桡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取52例初次行动静脉内瘘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术患者的桡动脉标本,硝酸银染色(von Kossa 法)观察桡动脉钙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桡动脉 sclerostin 表达情况。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动静脉内瘘术前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K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 反应蛋白(CRP)以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 sclerostin 水平。根据桡动脉钙化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患者分为非钙化组和钙化组,以及染色阴性组和染色阳性组,比较组间临床指标差异,并行logistic 回归分析明确血管钙化与染色阳性危险因素。同时,将患者血清 sclerostin 水平与临床资料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钙盐染色阳性的20例患者桡动脉均有 sclerostin 阳性表达,钙盐染色阴性的32例患者桡动脉中有10例(31.3%)存在 sclerostin 阳性表达。桡动脉钙化及 sclerostin 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患者年龄、血清 AKP 及 sclerostin水平均高于非钙化及 sclerostin 阴性表达组(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血清 sclerostin 水平是桡动脉钙化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5),而血清 sclerostin 水平是桡动脉表达 sclerostin 的唯一相关因素(P <0.01)。结论 Sclerostin 参与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桡动脉钙化的过程。骨血管轴可能通过 sclerostin 相互调控血管钙化。

    作者:周华;崔笠;杨敏;薛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排螺旋CT对囊性肾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 CT 对囊性肾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瘤的多排螺旋 CT 影像学特征。结果7例囊性肾瘤均为单侧单发,直径4.3~11.5 cm。多排螺旋 CT 扫描病变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多房囊性病变,囊腔间无交通,囊内分隔光整,增强囊壁及囊液无强化。组织病理学显示所有病例的囊壁和分隔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衬覆单层或多层立方上皮。结论多排螺旋 CT 能准确显示囊性肾瘤的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

    作者:刘笑非;马继超;殷小平;黄桦;王亚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009~2014年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的感染分布及药敏情况

    近年来,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渐上升的趋势,NGU 患者的 UU 感染率高于非NGU 患者的 UU 感染率[1-2],在性传播疾病中已跃居首位,UU 与附睾炎、赖特尔病、尿路结石等疾病相关[3-4],可导致输卵管炎、宫颈炎、前列腺炎、尿道感染、不孕不育[5-7]等,临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支原体耐药株日益增多,通过对本地区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了解本地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情况,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尹玉圣;崔淑芬;王晓东;魏合成;张晓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辅助性T细胞17和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病因,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更易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1]。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与细胞免疫异常及其导致的局部炎性反应密切相关。CD4+ T 淋巴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其数量和(或)功能异常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2],为探讨 CD4+ T 细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 CD4+ T 细胞亚群的辅助性 T 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和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分析 Th17和 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脑梗死病灶体积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倩;孙薇;杨建波;魏建刚;徐金凤;张震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临床荟萃》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要求

    1.统计学符号按 GB 3358.1-2009《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排印。常用: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仍用 M );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 s ;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 s ;④ t 检验用英文小写 t ;⑤ F 检验用英文大写 F ;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 r ;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⑨概率用英文大写 P (P 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 t值、χ2值、q 值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低剂量 CT 在体检人群实性肺结节体积随访评估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超低剂量 CT 在体检人群中肺结节体积随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常规剂量胸部 CT 扫描遵医嘱半年后复查的125例体检者共145例实性结节,同时行50 mAs 和25 mAs 低剂量与超低剂量2次胸部 CT扫描所获得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节体积应用 GE4.4后处理工作站三维体积测量软件(advanced lung analysis, ALA)自动进行测量。计算2次测量的相对体积差值(relative volume difference,RVD),RVD≤10%为体积测量满意, RVD>10%为体积测量不满意。结果145例结节2次体积测量的满意度为77.9%,相关系数 r 为0.997,体积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land-Altman 散点图 RVD 的95%可信区间为-0.13~0.15,2次体积测量总体趋于一致。两样本 t 检验显示毛刺型结节及组织旁型结节 RVD 不满意率较其他类型结节明显增高。结论超低剂量 CT相对于低剂量 CT 三维体积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肺结节的体积随诊工作中。而对于毛刺型结节及胸膜旁型结节,我们建议采用常规低剂量 CT 进行随访观察。

    作者:陆青云;陈武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