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海丰;冯忠军;韩文龙;秦瑾;于文静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随着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的应用,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 neuropathy,PN)日渐成为一个新的挑战。目前,MM 治疗相关性 PN 发生率约为37%~83%,但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主要累及感觉神经,由远到近呈袜套样分布。治疗包括中断药物,调整药物剂量,还可通过改变给药方式来缓解症状。我们回顾分析了新型抗骨髓瘤药物治疗相关性 PN 的发病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
作者:范玉芳;郑翠苹;吴圣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和冠心病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1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 =74)和非冠心病组(n =38),检测两组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高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清脂联素水平,计算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I),并以胰岛素抵抗的体内稳定状态模式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冠心病组血清脂联素为11(10)mg/L,非冠心病组血清脂联素为8(7)mg/L,两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QUICKI 呈正相关(r =0.244,P <0.05),与甘油三酯、胰岛素和 HOMA-IR 呈负相关(r 分别为-0.231、-0.198和-0.244,P <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在绝经后女性中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无相关性,仅与糖代谢和血脂代谢有关。
作者:颜翠萍;赵宇;韩江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接触系统与中性粒细胞细胞外网络(NETs)在狼疮性肾炎(LN)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LN患者70例分为 LN 发作期组和 LN 缓解期组,另选择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8例作为CKD 组,正常健康查体人群2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中瓜氨酸化的组蛋白 H3(CitH3)和高分子量激肽原(HK)的浓度。结果①LN 发作期组血清 HK 水平明显低于其余3组;血清 CitH3水平明显高于其余3组(P <0.01)。②发作期血清 HK 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而血清 CitH3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P <0.05)。③LN 患者血清HK 水平与 CitH3水平呈负相关(r =-0.22,P <0.05)。结论接触系统和 NETs 共同参与了 LN 的进展。
作者:李文茹;邢广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低剂量 CT 在体检人群中肺结节体积随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常规剂量胸部 CT 扫描遵医嘱半年后复查的125例体检者共145例实性结节,同时行50 mAs 和25 mAs 低剂量与超低剂量2次胸部 CT扫描所获得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节体积应用 GE4.4后处理工作站三维体积测量软件(advanced lung analysis, ALA)自动进行测量。计算2次测量的相对体积差值(relative volume difference,RVD),RVD≤10%为体积测量满意, RVD>10%为体积测量不满意。结果145例结节2次体积测量的满意度为77.9%,相关系数 r 为0.997,体积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land-Altman 散点图 RVD 的95%可信区间为-0.13~0.15,2次体积测量总体趋于一致。两样本 t 检验显示毛刺型结节及组织旁型结节 RVD 不满意率较其他类型结节明显增高。结论超低剂量 CT相对于低剂量 CT 三维体积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肺结节的体积随诊工作中。而对于毛刺型结节及胸膜旁型结节,我们建议采用常规低剂量 CT 进行随访观察。
作者:陆青云;陈武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之一,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是胃癌防控的重要策略。无创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因方便易行、价格低廉等优点,可以广泛运用于高危人群的胃癌筛查。胃泌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血清胃泌素的检测可以完成胃癌的初筛。
作者:朱春平;李兆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高尿酸血症为病理基础,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炎症性关节疾病。本研究拟探索老年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有别于中青年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依照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参照2012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治疗指南,将所有患者的痛风临床症状根据病情程度分为1~9级。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研究共纳入了71例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数据,其中老年组34例(女性3例),非老年组37例(女性1例)。老年组患者平均年龄(74.9±7.5)岁;老年组患者与非老年组患者比较,发生痛风石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分级≥4级)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组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病3(CKD3)期以上的患者更多(n =14,P <0.01),24小时尿尿酸排泄能力也更低(2.23±0.14)mmol/L vs (3.12±0.22)mmol/L(P <0.05)。老年组患者缓解期血清尿酸水平(446.82±117.09)μmol/L,较非老年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组的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3.08±3.14,明显低于非老年组患者(P <0.01)。进一步研究两组患者的糖脂代谢数据发现,老年组发生2型糖尿病比例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 vs 18.9%,P >0.05),空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非老年组,TC(3.98±0.19)mmol/L vs (4.54±0.15) mmol/L(P <0.05);TG(1.13±0.13)mmol/L vs (1.79±0.79)mmol/L(P <0.01);LDL-C(2.48±0.17)mmol/L vs (3.04±0.12)mmol/L(P <0.01)。结论老年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肾脏病变较中青年患者更加严重,发生终末期肾病的比例更高,故对老年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应更加注意保护肾脏。
作者:许超;张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或甲氨蝶呤+阿糖胞苷(Hyper-CVAD)方案治疗 Ph 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血液科应用伊马替尼联合 Hyper-CVAD 方案治疗16例 Ph+-ALL 患者,治疗方案为伊马替尼联合 Hyper-CVAD(A/B 方案)序贯治疗,持续8个疗程,伊马替尼维持治疗24个月。结果16例患者血液学完全缓解率(HCR)为100%,患者1、2、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7.1±8.6)%、(72.3±11.9)%和(63.3±13.4)%。不良反应主要为Ⅳ度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结论伊马替尼联合 Hyper-CVAD 方案治疗 Ph 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王玫玫;朱卫健;李志新;李小亮;龚五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 H 型高血压及非 H 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机能进行对比性研究。方法 H 型高血压组49例,非 H 型原发性高血压组43例,以及正常对照组60例,分别对观察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16节段室壁的纵向应变,径向应变,环状应变进行测量。结果 H 型高血压组及非 H 型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及环状应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纵向应变的变化较为明显;H 型高血压组与非 H 型高血压组之间比较,部分室壁的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及环状应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 型高血压及非 H 型高血压均可引起心脏收缩功能的减低,且 H 型高血压更为明显,说明高同型半胱氨酸对冠状动脉的损害更为明显。
作者:魏小红;商鸿;张庆华;周丽珠;雷小亭;周朝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周期性库欣综合征(cyclical Cushing syndrome,CCS)是库欣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垂体瘤、肾上腺肿瘤或增生、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综合征等多种病因均可以引起该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CCS 患者皮质醇的过量分泌呈周期性波动,其周期长短不一,临床表现亦可出现反复发作与自发缓解相交替的现象,因此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将 CCS 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综述如下。
作者:白婕妤;王越;张素华;李启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是肺组织受到直接或间接因素打击后,炎症反应过度进行,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水肿、肺透明膜变性和肺的纤维化。ARDS 病死率高、存活者多遗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而目前临床治疗手段尚不足以从根本上治愈该病症。考虑到 ARDS 的主要损害发生在肺组织黏膜表面,从黏膜免疫的角度研究 ARDS 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助于开辟新的治疗方法,从而产生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冠;牛丙寅;孙亚雄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气肿性肾盂肾炎是肾实质及周围组织的以弥漫性坏死、肾实质产生气体为特征的急性坏死性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高达60%~80%。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诊治过程总结如下。
作者:席瑞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 PCOS患者210例,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采用贝克抑郁量表-Ⅱ(BDI)评估 PCOS 患者有无抑郁以及抑郁程度。结果210例 PCOS 患者中,76例(36.2%)合并抑郁症,合并抑郁症 PCOS 患者的血清25[OH]D 水平显著低于未合并抑郁症的 PCOS 患者[11.6(8.4~14.7)μg/L vs 20.5(16.1~25.1)μg/L,P <0.05]。血清25[OH]D 与BDI 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 =-0.362,P <0.05)。血清25[OH]D 预测 PCOS 合并抑郁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佳截断点为11.5μg/L。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血清25[OH]D 降低是 PCOS 患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OS 患者血清维生素 D 水平降低与抑郁症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 D 可能为 PCOS 合并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项守奎;王龙;吴阳;钱凤娟;蒋晓红;华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血糖的影响。方法收集173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在治疗0周,4周,48周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及胰岛素(FINS),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4周时 FPG 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OMA-IR 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 <0.05);治疗48周后空腹血糖及 HOMA-IR 较治疗前升高(P <0.05)。结论干扰素治疗早期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引起血糖升高。
作者:杨启;胡蓉;张琼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并评价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熔解曲线法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方法通过采用本研究所构建的实时荧光 PCR 熔解曲线法和微量淋巴细胞毒法、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81例标本,并对3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实时荧光 PCR 熔解曲线法与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93.8%、90.9%,明显优于微量淋巴细胞毒法的敏感度56.2%和特异度81.8%。结论实时荧光 PCR 熔解曲线法具有很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具有较好的临床适应性。
作者:闻海丰;冯忠军;韩文龙;秦瑾;于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将 CLS 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必净组,在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血必净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选择健康查体者30例作为正常组,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及治疗第2、5、7天检测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结果①入院时两组患者 CEC 和 MAU 均高于正常组(P <0.01)。血必净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2、5、7天 CEC、MAU 含量逐渐下降(P <0.05或<0.01);②血必净组治疗后第7天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28天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0.01);③MAU 与 CEC、APACHEⅡ评分、MODS 发生率及28天病死率均呈正相关(均 P <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 CLS 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有良好的临床疗效。MAU 是早期反映 CLS 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作者:潘俊;费燕;夏仲芳;谈定玉;孙家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病因,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更易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1]。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与细胞免疫异常及其导致的局部炎性反应密切相关。CD4+ T 淋巴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其数量和(或)功能异常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2],为探讨 CD4+ T 细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 CD4+ T 细胞亚群的辅助性 T 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和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分析 Th17和 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脑梗死病灶体积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倩;孙薇;杨建波;魏建刚;徐金凤;张震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及右心导管参数的特点。方法晚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9例,根据床旁右心导管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是否大于等于25 mmHg(1 mmHg=0.133 kPa)分为扩张型心肌病并肺动脉高压组(DCM+PH,n =23)及单纯扩张型心肌病组(DCM,n =16),对比两组临床及右心导管参数的特点。结果与 DCM 组比较,DCM+PH 组患者病程长(6.68±5.57)年 vs (3.32±3.37)年(P <0.05),氨基末端脑纳肽(NT-proBNP)水平升高(4232.89±1430.56)ng/L vs (1794.80±1067.95)ng/L(P <0.05),左心室扩大(72.68±11.52)mm vs (65.94±6.81)mm(P <0.05),mPAP 增高(39.81±12.90)mmHg vs (17.19±13.61)mmHg(P <0.05),肺动脉楔压(PCWP)增高(25.00±5.93)mmHg vs (11.25±6.77)mmHg(P <0.05),心输出量(CO)降低(3.46±1.25)L/min vs (4.65±1.28)L/min(P <0.05),肺血管阻力(PVR)增高(32.872±23.069)kPa·s·L-1 vs (17.871±8.908)kPa·s·L-1(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和 NT-proBNP 水平是扩张型心肌病并肺动脉高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 mPAP 为轻中度升高,有较长的病程,NT-proBNP、PCWP、PVR 均升高,CO 降低。病程和 NT-proBNP 水平是扩张型心肌病并肺动脉高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袁旭明;谌承志;何昕;刘景艳;刘智勇;唐艳芳;王磊;刘伟;彭一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第2代 Amplatzer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疗效。方法室间隔缺损患者5例,年龄5~53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缺损为4~6 mm。第二代 Amplatzer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24小时、6个月及1年行超声心动图、X 线平片及心电图进行随访。结果造影显示室间隔缺损3~5 mm,肺动脉压为14~28 mmHg(1 mmHg=0.133 kPa)。5例封堵器植入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2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5例室间隔缺损均完全闭合。随访中未见室间隔缺损再通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对于部分有选择的病例,应用 ADO Ⅱ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行,可简化操作流程。
作者:张戈军;徐仲英;蒋世良;赵世华;凌坚;宋会军;万俊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丹参红花提取物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丹参红花提取物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在发病后6小时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两组在手术前、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β受体阻断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常规药物治疗;丹参红花提取物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 PCI 术当天加用丹参红花提取物治疗。结果治疗24周末,丹参红花提取物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 <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丹参红花提取物可以干预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参与的调节机制综合获得。
作者:彭放;彭嘉灏;季政;唐伟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 CD4+ CD25+ Treg 细胞和 T 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 AA 病情严重程度及免疫抑制剂疗效的关系,为评估 AA 患者病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46例接受免疫抑制剂(单用环孢素 A)治疗的初诊 AA 患者和26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免疫功能,包括 T 细胞亚群、CD4+ CD25+ Treg 细胞和效应性 T 细胞,按照正常对照组水平将患者分组:CD127 low/CD127 high 比值正常型和降低型;CD4+/CD8+比值正常型、倒置型及正置型,分析比较各亚型与病情、疗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比较 CD4+ CD25+ Treg 细胞与 T 细胞亚群在评估 AA 患者免疫状态中的优劣。结果①CD127 low/CD127 high 比值正常型占28.3%(13/46),降低型占71.7%(33/46);重型 AA(SAA)与非重型 AA(NSAA)两组降低型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9.5%(17/19)、59.3%(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2,P <0.05);单用环孢素治疗,总有效率为48.1%(13/27),有效者降低型比例92.3%(12/13),明显高于无效者降低型比例50.0%(7/14)(χ2=3.395,P <0.05)。②CD4+/CD8+比值正常型占39.1%(18/46),倒置型占39.1%(18/46),正置型占21.7%(10/46);SAA 与 NSAA 两组中按 CD4+/CD8+分型,两组间构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P >0.05);单用环孢素治疗,有效和无效者按 CD4+/CD8+分3种亚型,分别占有效者46.2%(6/13)、46.2%(6/13)、7.7%(1/13),无效者为35.7%(5/14)、28.6%(4/14)、35.7%(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3,P >0.05)。③CD4+ CD25+ Treg和 T 细胞亚群监测 AA 患者免疫状态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71.7%(33/46)和60.9%(28/46),CD4+ CD25+ Treg 监测免疫状态异常的敏感性高于 T 细胞亚群(χ2=4.290,P <0.05)。结论大多数患者存在 CD4+ CD25+ Treg 细胞和(或)T 细胞亚群的异常,与 AA 发病机制的免疫异常密切相关;在监测 AA 患者免疫功能异常、评估病情及免疫抑制剂疗效时,CD4+ CD25+ Treg 细胞比 T 细胞亚群更敏感;CD4+ CD25+ Treg 细胞联合 T 细胞亚群的监测对临床了解AA 病情和发病机制、合理用药、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有重要价值。
作者:石秀珍;王会平;潘莹;王芝涛;张家奎;翟志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