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

王绍伟;胡宏英;贾永;侯爱军;冯强;范卫泽

关键词: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导管, 心脏功能试验
摘要: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邯郸市中心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术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TFC明显减少(31.4±5.8)帧 vs (22.9±7.3)帧(P<0.05),术后 TMPG 3级比例增高(87.5% vs 62.5%,P <0.05);观察组 LVEF 和 LVEDD 均好于对照组(58.62±7.13)% vs (45.38±5.28)%;(47.52±3.12)mm vs (57.56±2.68)mm(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可显著增加老年 AM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第二届临床医学科研设计及统计学方法实践/SCI培训班

    本培训班实践性强,主要针对临床医生科研设计、统计学的薄弱环节进行培训。能帮助学员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临床课题的构建、设计及数据处理的要领,了解、掌握 SCI论文发表的具体事宜,并与诸多核心杂志建立良好的快速通道联系。主要授课专家,杨旭教授(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胡永华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英国皇家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士)、胡良平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统计学教研室主任)、陈大方教授(北京大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教育部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Yuchuan Ding教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底特律医学中心主任)等。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凋亡相关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表达

    研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caspase-3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 ECV-304内的表达,探讨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S.aureus 感染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Bcl-2、Bax和 caspase-3的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aureus 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其细胞内与抗凋亡相关的细胞因子 Bcl-2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量下降,感染12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促凋亡的细胞因子 Bax和 caspase-3表达上升,感染6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凋亡相关细胞因子 Bcl-2、Bax和 caspase-3可能在S.aureus 感染所致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裴德翠;熊传银;毕爱芬;胡汉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心脏起搏器起搏部位的选择

    起搏器的适应证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并成为了很多心脏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新式设备的应用,使得临床医师对于起搏器的植入并不仅仅是关注其手术难度、挽救患者生命等方面,更多的是去关注起搏器对于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等指标的影响。这使得对于生理性起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结合近年文献,简述了各种心室起搏部位以及选择判断指标。

    作者:战吟戈;刘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Ⅰ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a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为一系列的脑病表现[1]。由于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尤为敏感,因此 HIE 多合并心肌损害,其已成为 HIE 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以往已有不少关于新生儿 HIE与心肌损害关系的报道[2];但大多文献只是阐述新生儿 HIE 与心肌损害之间的关系,鲜有关于新生儿 HIE 病情程度与心肌损害关系的临床研究,本研究检测60例 HIE患儿的心肌酶和心肌肌钙蛋白Ⅰ;将其按照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3度进行对比分析,旨在通过观察心肌酶和心肌肌钙蛋白Ⅰ在不同病情程度的 HIE新生儿体内的变化,探讨心肌损害与新生儿 HIE 病情程度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飞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偏瘫肩痛

    观察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偏瘫肩痛(HSP)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两组患者进行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同时对 HSP 肩关节进行体外液电式冲击波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治愈率为60.0%(21/35),总有效率为91.4%(33/35),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4.3%(12/35),总有效率为71.4%(25/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分别为(5.91±1.70)分 vs (3.49±1.99)分、(5.80±1.47)分 vs (4.69±1.67)分 vs (24.86±9.08)分 vs (46.47±9.91)分、(26.91±9.70)分 vs (31.09±10.07)分,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 HSP的较好方法。

    作者:魏智钧;欧阳颀;李华;侯艳丽;张秋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ADIPOQ基因-11391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相关研究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已成为世界性的流行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2]。据 WH O 数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1.75亿左右,至2025年将达到3亿[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糖尿病发生率亦升高,糖尿病患者已达3000万至4000万[4]。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约占糖尿病并发症的20%~30%,是终末期肾病常见的病因[5]。脂联素(adiponectin)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的激素,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联素与能量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都有密切关系[6]。脂联素是由位于染色体3 q27的 ADIPOQ 基因编码合成的,ADIPOQ 基因-11391 G/A (rs17300539)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区域[7]。本研究以中国北方汉族人为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ADIPOQ基因-11391 G/A 多态性位点,并结合临床资料,探索 ADIPOQ -11391G/A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DN的相关性。

    作者:王巍巍;刘艳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与血管内超声对照研究

    探讨支架增强显影技术(stentboost,SB)在评价支架植入效果和指导支架内球囊后扩张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相关性。方法26例患者在支架植入、支架内球囊后扩张时,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uan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SB技术、IVUS检查,植入支架35枚。分别通过 QCA、SB、IVUS获取支架植入、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直径,计算支架偏心指数;各项检查所测支架植入、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直径和支架偏心指数的自身对照,检查之间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QCA、SB、IVUS测量的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直径均较支架植入时明显增加,支架偏心指数[(大支架直径-小支架直径)/大血管直径]降低。SB与IVUS测量的支架植入时、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的支架平均直径具有好的相关性(r=0.982,P<0.01;r=0.985,P<0.01);而且 QCA与IVUS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975,P<0.01;r=0.978, P<0.01);QCA与 SB也明显相关(r=0.972,P<0.01;r=0.976,P <0.01)。结论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偏心指数较支架植入时更低,与 QCA相比,SB与 IVUS测量的支架植入时、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的支架平均直径有更好的相关性。

    作者:胡喜田;李子莉;王维刚;陈勤聪;朱磊;魏小刚;吕新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应用效果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机械通气至少48小时以后或气管插管拔管48小时以内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中常见的院内感染并发症[1]。众所周知,危重患者合并 VAP 病死率增加, ICU停留时间更长,花费更高。因此,预防 VAP 发生显得尤其重要。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活动是通过同一工作场所工作相关的个人自发组织成为一个小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集思广益,共同参与现场管理,并且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进而取得工作实效的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近年来,这项活动在医疗护理领域被广泛推广和使用[2-4]。本研究将 QCC 活动应用于ICU日常医护实践管理活动中,以便达到降低综合ICU中VAP发生率的目的。

    作者:李喜元;尹吉东;王东信;李灯凯;马加贵;张晶;佟静;路坤;刘目群;周莹;申小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儿童自发性纵隔气肿23例临床分析

    自发性纵隔气肿(spontaneous pneumomediastinum,SPM)是除外伤、医源性诊疗措施等以外原因的纵隔积气,以成年人的病例报道较多,对儿童 SPM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尚认识不足。因此,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例儿童 SPM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特征及预后情况。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年龄小于14周岁的 SPM患儿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13岁,中位年龄8.6岁。排除由于医源性操作、外伤以及肺部基础疾病等所致的纵隔气肿[1],8例患儿发病前剧烈咳嗽,6例为运动后,5例哭闹后发病,4例患儿发病前无明确诱因。

    作者:马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Thl7/Treg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肿瘤的重要发病原因[1]。研究证实,Hp 感染后可介导异常的细胞免疫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进一步促进溃疡形成[2],这一结论也使 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黏膜损伤免疫机制中逐渐得到重视。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是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分化和功能上相互制约的CD4+T细胞亚群,在维持机体细胞免疫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Th17/Treg 细胞比例失衡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3]。为探讨Th17/Treg细胞在 Hp 相关消化性溃疡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对72例 Hp 相关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外周血Thl7和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德明;吴治德;刘怡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终末期肾病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Klotho调节轴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探讨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Klotho调节轴与血管内皮功能表达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关系。方法收集确诊为 ESRD并规律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患者50例,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30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Klotho蛋白、FGF23以及血管内皮功能表达因子 NO、ET-1的表达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液透析组、腹膜透析组血清Klotho蛋白浓度分别为(59.1±21.1)U/L、(66.0±27.9)U/L,较正常对照组(107.6±17.2)U/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血液透析组的 FGF23、NO、ET-1的表达分别为(1025.8±963.4)ng/L、(114.4±20.9)μmol/L、(107.5±16.9)ng/L;腹膜透析组 FGF23、NO、ET-1的表达分别为(987.6±834.2)ng/L、(123.5±19.7)μmol/L、(96.5±19.1)ng/L,较正常对照组(26.6±14.4)ng/L、(38.7±17.8)μmol/L、(40.7±19.0)ng/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SRD患者血清Klotho蛋白与FGF23、ET-1呈负相关,与 NO 无相关性;FGF23与 ET-1呈正相关,与 NO 无相关性。结论 ESRD 患者存在血清FGF23、Klotho蛋白浓度的改变,且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关。

    作者:李旻;周华;周萃星;杨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2例

    例1,女,29岁。因咳嗽、发热、盗汗2月余,加重伴气促1月于2011年4月8日入院。自述2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发热、盗汗,为干咳,发热体温不超过38℃,无咯血、胸痛,在当地医院诊治不详,无缓解,1月前症状加重伴气促,活动时明显,在外院住院诊断为“肺炎,肺结核?”,先后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克林霉素抗炎,四联抗结核治疗,咳嗽,盗汗症状无缓解,复查胸部CT病灶较前增多而转入我院。病后体质量减轻5 kg。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7.7℃,心率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2/60 mmHg (1 mmHg=0.133 kPa),听诊双肺闻及散在湿啰音,心腹检查未见异常,未见杵状指(趾)。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14×109/L,红细胞计数3.44×1012/L,血红蛋白103 g/L,中性粒细胞比值0.85,中性粒细胞计数15.3×109/L,淋巴细胞0.06,淋巴细胞计数1.2×109/L,单核细胞比值0.06,单核细胞计数1.2×109/L,嗜酸性粒细胞0.0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4×109/L,血气分析:酸碱度7.443,二氧化碳分压38.1 mmHg,氧分压98.6 mmHg,红细胞沉降率(ESR)77 mm/1h,糖类抗原12542.14 U/mL,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53、199正常。自身抗体阴性,结核杆菌抗体阴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肝肾功能、心肌酶正常。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37%,FEV1/用力肺活量(FVC)90%,诊断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中重度弥散功能障碍。胸部 CT: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呈补丁状,以胸膜下为主。入院诊断“①两肺肺炎;②肺结核待排”,先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抗炎治疗后,咳嗽有所好转,体温下降,但复查胸部CT病灶无明显吸收。后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回报:肺泡管和肺泡腔内有炎性渗出物和结缔组织栓,前者成分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泡沫状组织细胞以及少量嗜酸粒细胞为主,结缔组织栓由排列疏松的纤维细胞及胶原构成,病变分布较均匀,几乎累计所有肺泡,肺泡壁病变不均匀,部分已有纤维化,特别是血管周围胶原沉积显著。诊断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给予泼尼松40 mg/d (1 mg/kg)口服治疗,2周后复查胸部 CT 病灶明显吸收,予带药出院。

    作者:叶涛;何志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辅助性Th 1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 T 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是高度异质性的群体,根据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分化抗原的不同,分为 CD4+ T 细胞和CD8+ T 细胞。1986年 Mosmann 等[1]根据小鼠的CD4+ T 细胞克隆产生细胞因子类型的不同,将CD4+ T细胞分为T辅助性(Th1)和Th2两种类型,随后 Romagnani 等[2]证实体内存在相应的 Th1和Th2亚群。以表达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为主的Th1群细胞,可以增强杀伤细胞的毒性作用,激发迟发型超敏反应,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在抗结核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胞外细胞因子的检测,可确切反应细胞因子的表达状态,本研究通过检测结核患者、隐性结核杆菌感染者及健康人群的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 IL-2的水平,借以筛选隐性感染者,进行早期治疗和防护。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宋素景;马春会;舒景;吴江利;李丽华;周春英;范书平;宋淑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两种血液灌流器治疗百草枯中毒的疗效分析

    百草枯(paraquat)又名克芜踪、一扫光等,为联吡啶类除草剂。化学名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一般制成二氯化物,或二硫酸甲酯。纯品为白色结晶,商品用20%克芜踪为蓝色溶液,在酸性及中性溶液中稳定,遇碱水解,对金属有腐蚀性。对人、畜均有很强的毒性作用,中毒后病死率很高。多个实验证明血液灌流能够有效地清除血液中的百草枯,使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存活率提高。血液灌流的原理是血液借助体外循环,引入装有吸附剂的装置中,以吸附清除血中毒物,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我们采用不同的血液灌流器进行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旨在观察血液灌流过程中其临床疗效,为临床血液灌流器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胡利明;田英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106例食管异物内镜下治疗体会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局部晚期直肠癌同步放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高密度脂蛋白对疗效评价的意义

    分析同步放化疗前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血浆 D-二聚体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在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直接法测定106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 HDL-C水平的变化,并与96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 <0.01)。同步放化疗后有效组 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步放化疗后无效组血浆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C水平明显降低(P <0.01)。结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变化可为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作者:王欣;曹军丽;高立明;程少会;董立新;曹丽艳;付占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前列地尔联合参麦或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参麦或黄芪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 DN 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 A组给予前列地尔和参麦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前列地尔和黄芪注射液。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oll样受体4(TLR4)水平变化。结果3组患者临床指标均得到明显地改善,其中治疗 A 及 B 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3.3%,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63.3%(均P<0.05)。3组患者血清中 IL-6、TNF-α和TLR4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 A和B组患者降低更为明显。结论前列地尔联合参麦或黄芪能有效地治疗DN,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周彬;周迎莉;付宇;石鹏;林为民;曹家月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第一届《系统评价/Meta分析》讲习班

    本讲习班所有授课老师均为系统评价/Meta分析领域的专家,发表过多篇高影响因子的 Meta分析文章;授课内容涉及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等不同类型的 Meta分析的全过程操作演示。通过此次学习班,使学员能够规范 Meta 分析报告,理解国际上提出的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的 Meta分析规则。理解严格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文献检索策略,如何保证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的重要性;能够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对不同类型的纳入研究质量进行评价。能够熟练掌握、应用 Meta分析相关的软件;Endnote软件,RevMan软件。应用 Stata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分析,亚组分析,Meta回归分析,敏感性分析,识别和减少证据合并过程中的偏倚等。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21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边支球囊保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中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而分叉病变又分为真性分叉病变及非真性分叉病变,真性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ain vessel, MV)和分支血管(side branch,SB)开口存在大于50%的狭窄。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治疗分叉病变仍是比较公认的方法,主支(main branch,MB)植入一枚支架是广泛采用的方法,与非分叉病变比较,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率较低,再狭窄发生率高,且存在“铲雪效应”,易导致 SB受累闭塞,特别是在 SB 开口出现夹层的情况下,交换导丝有时变得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占据SB开口部位空间,减少MV植入支架时斑块移位进入SB,避免 SB 闭塞,我们收集了21例患者24处真性分叉病变实行 SB 球囊保护技术,成功避免SB闭塞,初步探讨此技术在处理真性分叉病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作者:王满庆;马振晶;吉巧莲;刘胜全;黎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维生素D对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并伴有残疾率和病死率都较高的血管性疾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给生素 D(VD)对预防2型糖尿病(T2DM)有一定的作用,并且是维持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和糖耐量所必需的物质,VD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帅;乔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