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医疗相关性感染与细菌定植的研究进展

毛莉萍;林丽星

关键词:细菌感染, 交叉感染, 新生儿
摘要:近年来,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以及新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新生儿院内细菌定植、感染的发生有增多趋势,同时也增加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1-2],且各种耐药菌的产生,对于进一步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细菌定植是发生院内感染的先兆,一种细菌的定植率代表了发生该细菌感染的风险性.细菌定植是指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细菌但无感染症状.NICU院内感染是新生儿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3-4].其早期诊治应引起广泛关注.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红细胞分布宽度、肾小球滤过率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肾小球滤过率(GFR)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和意义.方法 收集1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组(n=52),心功能Ⅲ级组(n=58),心功能Ⅳ级组(n=50).另选取40例同期住院的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RDW、GFR、血红蛋白(Hb)、脑钠肽(BNP)、心脏超声相关参数、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在各组间的变化差异,分析RDW、GFR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逐步增加,RDW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GFR、Hb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DW(12.31±0.34)% vs (14.24±0.74)%、(15.11±0.74)%、(16.18±0.89)%,GFR(106.70±22.01) ml·min-1·1.73 m-2 vs (83.32±15.38) ml·min-1·1.73 m-2 、(69.63±13.20) ml·min-1·1.73 m-2 、(61.48±13.46) ml·min-1·1.73 m-2,Hb(145.15±9.09) g/L vs (137.65±11.13) g/L、(129.14±13.58) g/L、(117.84±14.86) g/L (均P<0.01).经相关性分析,RDW和BNP、LVEDd、LVM、LVMI呈正相关(r=0.652、0.639、0.420、0.432,均P<0.01),和LVEF呈负相关(r=-0.733,P<0.01);GFR和BNP、LVEDd、LVM、LVMI呈负相关(r=-0.481、-0.377、-0.199、-0.333,P<0.05或<0.01),和LVEF呈正相关(r=0.456,P<0.01);RDW和Hb、GFR呈负相关(r=-0.815、-0.532,P<0.01),Hb和GFR呈正相关(r=0.659,P<0.01).结论 RDW、GFR水平和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越差,左心室重构程度越重,则RDW水平越高,GFR水平越低.RDW和GFR可作为评估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有力指标.

    作者:钱海;刘素云;章璐幸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伴有Y染色体缺失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研究8例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伴有Y染色体缺失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 对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常规遗传学分析,用骨髓细胞24小时短期培养后,制备染色体标本,R技术显带后进行核型分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采用着丝粒探针CSP X/CSP Y(绿/红)检测Y染色体缺失;流式细胞仪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细胞表面抗原,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8例伴有Y染色体缺失患者中位年龄53岁(29~76岁),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5例,均有贫血表现,出血较轻.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4例,其中伴有t(8;21)2例.患者完全缓解率低,生存期短.结论 Y染色体缺失常见于AML,尤其是伴有t(8;21)的AML,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预后不良.

    作者:向立丽;邹志兰;顾伟英;王志林;邱国强;曹祥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急性期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影响,目前除溶栓治疗之外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因为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治疗时间窗及禁忌证,在临床应用受到许多限制.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以便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注射用尤瑞克林(凯力康)能选择性地扩张小动脉,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缺血组织的供血供氧,改善缺血区半暗带的血流灌注,同时还能促进缺血区新血管生成.我们应用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患者39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易飞;熊建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门冬胰岛素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世界各国报道为1%~14%,我国发生率为1%~5%,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经过复杂,对母儿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威胁母儿的健康,必须引起重视.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病情较重或血糖控制不良者,对母儿影响极大[1].因此,尽早采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能够大大降低孕期、分娩期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唐山市妇幼保健院采用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0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于四永;王慧丽;裴秀君;吴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研究进展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双侧皮质脊髓束轴索变性合并或不合并脱髓鞘,下行至双下肢的长轴突纤维早受到损伤[1],复杂型HSP可有大脑皮质、髓质、胼胝体、基底核和小脑的异常[2].致病基因突变使胆固醇或神经甾体代谢蛋白质构象改变;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功能异常;也会影响髓鞘形成、轴浆运输、以及神经传导的异常[3].HSP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的下肢痉挛性肌无力,膝、踝阵挛,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复杂型还伴有痴呆、锥体外系症状和视神经萎缩等表现,还有的患者伴有弓形足畸形.现就主要的几种HSP的分子学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张雷;徐爱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进展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患者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肿瘤、感染、药物、毒物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均可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但是仍有2/3膜性肾病患者找不出病因所在[1],我们称之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IMN的自然病程是多样化的.一般认为其中约1/3的患者蛋白尿可以自发缓解,另外1/3的患者蛋白尿的量及肾功能指标均保持稳定,其余患者将逐渐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5].

    作者:李雷婷;李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区变化机制.方法 应用3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扫描仪对15例右利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执行图片命名及词语联想任务时进行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所得原始图像数据经神经功能影像分析软件处理,生成两种任务的脑激活图;应用3T MRI扫描仪对6例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失语后及治疗后分别进行图片命名任务及动词联想的BOLD fMRI扫描,生成两种任务的脑激活图,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研究,并对其在发病1周内及发病1个月后,分别行脑功能成像,对大脑内的激活部位及强度进行研究.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中,多个脑区均见激活,在脑卒中组发病早期,6例患者均出现左侧Broca区激活减少或未见激活,发病1个月后,在Broca镜像区有3例(50.0%)出现明显激活,左侧Broca区周围区域有3例(50.0%)激活强度及范围明显增加.结论 高级语言中枢为广泛皮层共同参与,组成复杂网络而完成语言功能.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早期表现为在经典Broca区激活程度减低或消失,当语言中枢受损时,左侧Broca周围区域及其镜像区在语言功能重塑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小峰;蔡艺灵;杜娟;李薇;金真;张磊;李科;胡志慧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尿失禁是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之一,其发生率在37%~58%之间[1-3],短期尿失禁者多,尿失禁常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恢复情况密切相关[4].积极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对改善尿失禁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我们对脑卒中急性期后尿失禁患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在脑卒中后出现尿失禁.2.3.

    作者:张大伟;吕双喜;陈庆梅;冯金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以三尖瓣瓣环径结合体表面积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指征有效性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观察采用三尖瓣瓣环径结合体表面积作为三尖瓣成形术指征,是否有助于减少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患者术后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心外科收治的118例术前TR<中度的MVR患者.术前三尖瓣瓣环径/体表面积均≥21 mm/m2,根据术中三尖瓣成形的有无和术后2年复查TR程度分为成形组(A、B亚组)和非成形组(C、D亚组),分别收集各组术前及术后2年的3-DE检查数据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及右心室毎搏量(RVSV).结果 三尖瓣成形组B组患者的术后RT-3DE指标RVEDV(124.9±23.9) ml、RVESV(59.2±11.6) ml 和RVSV(56.9±9.8) ml,三尖瓣非成形组D组患者的术后RT-3DE指标RVEDV(128.7±21.8) ml、RVESV(60.1±10.0) ml 和RVSV(57.8±10.7) ml,两者与术前RT-3DE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C、D组间术后2年的RT-3DE指标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尖瓣非成形组术后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对术前TR<中度的MVR患者,采用三尖瓣瓣环径结合体表面积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参考指标可能有效地减少这些患者术后中或重度TR的发生.

    作者:马小五;张平洋;张幼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访分析

    目的 观察不同适应证(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快速心律失常的识别以及治疗效果,并探讨随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方法 48例植入ICD患者,其中二级预防28例(58.3%),一级预防20例(41.7%),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年进行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通过ICD储存的资料,了解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及ICD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48±1.81)年,共14例(29.2%)患者无心律失常发作,其中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患者各7例.二级预防21例(75.0%)患者共发作心动过速758次,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 363次,占47.9%,室上性心动过速(SVT)389次,占51.3%,心室颤动(VF)6次,占0.8%,其中322次SVT未启动治疗,67次SVT因达到超时(time out)时间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457次,其中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57次(有效332次,占93.0%,使心动过速加速25次,占7.0%),电击复律100次,第1次治疗时间为术后(7.09±6.81)个月.一级预防13例(65.0%)患者共发作心动过速185次(VT 82次,占44.3%,SVT 95次,占51.4%,VF 8次,占4.3%),其中62次SVT未启动治疗,33次SVT因达到time out时间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107次,其中ATP治疗63次(有效49次,占77.8%,使心动过速加速14次,占22.2%),电击复律44次,第1次治疗时间为术后(4.99±5.63)个月.2例单腔ICD患者发生误放电共24次,双腔ICD比单腔ICD减少误诊断发生率(χ2=4.340,P<0.05).1例术后半年随访时发现除颤导线高压阻抗超过200 Ω,经手术证实为导线断裂,予以更换导线.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二级预防患者和一级预防患者均能从中获益.双腔ICD提高了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注意定期随访有助于发现重要的ICD或导线故障情况.

    作者:刘菁晶;林文华;王晓冬;敬锐;邸成业;王雅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低钠血症致频繁呕吐误诊颅高压1例

    患者,男,58岁.主因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小时于2012年3月20日16时40分住院.患者1小时前干活时感头痛,伴有轻度左侧肢体活动受限,呕吐1次,不伴有二便失禁及意识障碍,当时测血压210/110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后查头颅CT示右侧颞叶出血,出血量约15 ml.患者既往有5年高血压病史.间断服药治疗.查体:体温36.5 ℃,脉搏8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90/105 mmHg,意识清楚、语言流利,眼球向右侧略凝视,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灵敏,伸舌偏左,颈软,心肺听诊正常,肝脾不大,四肢肌张力不高,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肱二、三头肌腱、膝健反射减弱,左侧巴氏征阳性.

    作者:张化堂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缺血性结肠炎肠镜检查18例临床分析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3类[1].该病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其中IC常见,占整个消化道缺血性疾病的50%~60%[2].IC以腹痛、便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导致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中毒性休克等,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18例IC的内镜及病理特点,现总结如下.

    作者:袁双珍;班海玲;张丽贤;张清泉;李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动态血压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92例心力衰竭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准确记录监测时的心功能分级.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组.选取同时期门诊及住院的72例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动态血压参数与心功能分级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组的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24小时平均压(24hMBP)、白昼平均压(DMBP)、白昼舒张压变异(DDBP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DSBP(116.2±17.8) mmHg vs (123.9±14.5) mmHg,DDBP(69.5±10.2) mmHg vs (75.9±9.7) mmHg,24hMBP(89.4±12.5) mmHg vs (95.9±11.4) mmHg,DMBP(90.4±13.5) mmHg vs (100.2±11.5) mmHg,DDBPV(8.5±2.4) mmHg vs (10.4±2.4) mmHg(P<0.01).心力衰竭Ⅳ级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DDBP、24hMBP、DMBP、夜间平均压(NMBP)、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均明显低于Ⅱ级组和(或)Ⅲ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24hSBP、24hDBP、24hMBP、24hPP、24小时收缩压变异(24hSBPV)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DSBP、DDBP、24hMBP、DMBP、DDBPV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血压均值有下降趋势,心功能Ⅳ级患者24hSBP、DSBP、NSBP、DDBP、24hMBP、DMBP、NMBP、24hPP、DPP、NPP均低于Ⅱ级和Ⅲ级患者.

    作者:邰胜;刘志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结肠黑变病与癌基因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结肠黑变病(MC)黏膜组织大肠癌相关癌基因(APC、Bcl-2、K-ras、Ki-67)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变化,与结肠癌、癌前病变之间的比较,探讨 MC病变癌变的风险.方法 本研究纳入445例患者,根据肠镜检查和病理结果分为5组.MC组108例,对照组分为4组:溃疡性结肠炎(UC)组69例,大肠息肉(CP)组122例,大肠癌(CRC)组96例,正常黏膜组50例.均行黏膜组织相关癌基因(APC、Bcl-2、K-ras、Ki-67) 和Cox-2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Bcl、K-ras阳性表达率,MC老年组51.4%(36/70)、41.4%(29/70)显著高于MC中青年组26.3%(10/38)、21.1%(8/38)(P<0.05).APC阳性表达率,MC组63.0%(68/108)、UC组46.4%(32/69)、CP组45.9%(56/122)和CRC组25.0%(24/96)均低于正常黏膜组74.0%(37/50)(P<0.05),CRC组又低于MC组和CP组(P<0.05); Bcl-2、K-ras阳性表达率,MC组42.6%(46/108)、34.3%(37/108)、UC组56.5%(39/69)、62.3%(43/69)、CP组68.9%(84/122)、63.1%(77/122)和CRC组82.3%(79/96)、66.7%(64/96)高于正常黏膜组18.0%(9/50)、8.0%(4/50),UC组、CP组和CRC组又高于MC组(P<0.05);Ki-67阳性表达率,UC组58.0%(40/69)、CP组67.2%(82/122)和CRC组67.7%(65/96)高于MC组33.3%(36/108)和正常黏膜组14.0%(7/50)(P<0.05);Cox-2的阳性表达率,CP组26.2%(32/122)和CRC组36.5%(35/96)高于正常黏膜组8.0%(4/50)(P<0.05);APC、Bcl-2、K-ras、Ki-67、Cox-2的阳性表达率,MC组服用泻药60.7%(54/89)、41.6%(37/89)、33.7%(30/89)、32.6%(29/89)、19.1%(17/89)与未服用泻药者73.7%(14/19)、47.4%(9/19)、36.8%(7/19)、36.8%(7/19)、21.1%(4/1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老年病人与中青年相比,细胞黏膜凋亡与突变相关性大;MC与正常黏膜、UC、CP比较,MC细胞黏膜凋亡与突变可能性介于正常黏膜与癌前病变之间.为此,临床应重视MC,尤其MC 伴息肉,通过肠镜下活检行黏膜组织大肠癌相关癌基因监测,可提高基层医院早期大肠癌的诊治水平,可作为切实可行的MC防治策略.

    作者:徐光辉;仇敏洁;凌国敏;李慧敏;刘斌;王泽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2012年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进展

    一年的时光匆匆过去了,又到了年终盘点的时候,2012年内分泌代谢领域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到底有哪些进展值得我们回顾和总结?下面就重要的临床指南、大型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治疗新药做一概述.1 糖尿病1.1 糖尿病患者管理理念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近几年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和循证证据证实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从强化降糖治疗中同等程度的获益,因此201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首次提出了任何治疗方案、治疗目标、治疗策略均应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作者:王绵;张力辉;苏胜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H1-钙结合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H1-钙结合蛋白(H1-calpon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胃癌组织(n=20)及癌旁正常组织中H1-calpo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RT-PCR和明胶酶图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MP-2的mRNA水平及酶活性.结果 Western印迹灰度扫描显示,胃癌组织中H1-calponin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0.98±0.28 vs 3.11±1.37,t=-6.833,P<0.01),而MMP-2的活性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48±1.25 vs 1.26±0.39,t=7.556,P<0.01),胃癌组织中H1-calponin表达水平与MMP-2活性呈负相关(r=-0.623,P<0.01).结论 H1-calpon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与MMP-2活性呈负相关,表明其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史建红;崔乃鹏;石少慧;王怀颖;马振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诊断多发性骨转移瘤临床价值

    骨转移瘤是骨骼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发现对选择佳治疗方案有重要临床意义.常规平片、CT对诊断早期无阳性体征的患者不敏感,往往表现为阴性,易致误诊甚至漏诊,延误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磁共振全身弥散(WB-DWI)技术在诊断骨转移瘤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韩书明;任进军;赵宝宏;郭志军;张玉环;王淑萍;徐倩;陈艳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 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估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内含子16插入(I)/缺失(D)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肾病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小研究的偏倚及研究间异质性.方法 应用RevMan 5 软件对27项相关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共纳入2 507例发生糖尿病肾病(DN)的1型糖尿病肾病患者,2 504例无DN的1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结果 各研究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I2=51%,P<0.05),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人群Ⅱ基因型发生糖尿病肾病的OR值为0.76(0.61~0.95).根据种族和H-W平衡与否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在中国1型糖尿病人群,Ⅱ基因型不易患糖尿病肾病(OR=0.25,95%CI=0.14~0.43),而在高加索人(OR=0.83,95%CI=0.66~1.03)、日本人(OR=1.08,95%CI=0.65~1.81)、韩国人(OR=0.98,95%CI=0.34~2.78)、犹太人(OR=1.46,95%CI=0.59~3.59)的研究并未显示出这种相关性;在不满足H-W平衡的研究也未显示出这种相关性(OR=0.87,95%CI=0.61~1.23).结论 中国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相关,Ⅱ基因型个体糖尿病肾病患病率相对其他基因型更低,不同种族,其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别.

    作者:龙爱梅;左彦方;黄晓青;沈明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慢性肾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CKD的患病态势不断上升.而且随着CKD发病率的增高,出现许多的并发症,这样也增加了CKD的病死率.由于我国对CKD研究没有大范围的开展,但是从各地局部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CKD的情况态势依然严峻,出现初始发病症状不明显,人们的知晓率低等.有研究报道上海市CKD的患病率为11.8%,知晓率仅为8.2%[1].有研究报道北京石景山40岁以上人群CKD患者的知晓率为8.3%[2].因此,普通人群CKD的患病率令人吃惊.那么,CKD住院患者的影响因素如何呢?为了解住院患者CKD的危险因素,本次研究回顾性地研究了石家庄肾病医院CKD患者的情况,旨在了解CKD患者的危险因素.

    作者:任雅臣;田少云;尹智炜;曹月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B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可能因素

    目的 探讨应用利妥昔单抗(R)+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化疗的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85例应用R-CHOP方案及272例应用CHOP方案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析引起医院肺部感染的可能因素.结果 185例应用R+CHOP方案化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有26例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14.1%,272例应用CHOP方案的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6.6%;在应用R+CHOP方案的患者中年龄、化疗周期、白细胞下降、住院时间长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用R+CHOP方案化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感染率高于应用CHOP方案的患者;R+CHOP方案组患者中年龄、化疗周期、白细胞下降、住院时间长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杜鸿昱;张素仙;周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