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表现与并发症的相关性

王勤鹰;顾勤;余敏;赵丽娟;王星;顾斌贤;赵小虎;詹青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以40~60岁多见.SAH病因多样,其中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又是引起SAH的首位因素,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aSAH可导致严重后果,其总病死率可达40%~50%[1].本研究对119例aSA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有效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帕金森病痴呆影像学及治疗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之后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达到1%.近年来,PD相关的非运动症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非运动症状包括:认知损害、精神障碍、抑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等.

    作者:李薇;蔡艺灵;杜鹃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疑似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与性别及年龄关系251例探讨

    目的 探讨气道高反应性(AHR)与性别、年龄及哮喘之间的关系,为诊断、治疗和研究哮喘的发病规律提供依据.方法 对251例可疑哮喘患者支气管药物激发试验(BCT)的结果进行分析.251例患者中男99例,女152例,年龄21~66岁,根据年龄分为A组(21~30岁,n=40例)、B组(31~40岁,n=109例)、C组(41~50岁,n=59例)、D组(50岁以上,n=43例).所有受试者在受试前满足试验要求:①排除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退、妊娠等.②症状应缓解,无呼吸困难及哮鸣音、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70%.③停用支气管扩张剂(茶碱类、β受体兴奋剂或胆碱药)12小时以上、抗组胺药停用48小时、停用皮质激素口服剂24小时.④停吸烟至少2小时.结果 ①阳性率:251例中检出BCT阳性74例,总阳性率29.5%,其中A组16例(40.0%)、B组34例(31.2%)、C组14例(23.7%)、D组10例(23.2%).②各年龄组男、女阳性检出率:A组40例中男、女分别为18例、22例,其中阳性6例、10例,检出率分别为33.3%、45.5%;B组109例中男、女分别为41例、68例,其中阳性23例、11例,检出率分别为56.1%、16.2%;C组59例中男、女分别为18例、41例,其中阳性1例、13例,检出率分别为5.6%、31.7%;D组43例中男、女分别为22例、21例,其中阳性2例、8例,检出率分别为9.1%、38.1%.③各年龄组BCT可疑阳性检出情况:251例中检出可疑阳性例数16例,可疑阳性率为6.4%.其中A组1例(2.5%)、B组3例(2.8%)、C组7例(11.8%)、D组5例(11.6%).结论 各年龄组男、女30岁以后AHR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HR是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重要指标.要保证结果准确,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作者:冯俭;张旭华;高艳;张生山;李银环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相关性分析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其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 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为常见病原体之一[1-2],MP感染后常迁延,久治难愈,表现为长期咳嗽或喘息发作,甚至发展为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3-4],但是MP感染引起哮喘的机制至今仍不明确,本研究对支气管哮喘MP感染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IL-5、IL-13、嗜酸性细胞计数(EOS)与总IgE 的水平进行了测定,以探讨小儿MP感染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机制.

    作者:陈素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辅助抗癌中药回生口服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意义

    肺癌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的开展,其治疗效果较前有所提高.化疗是中晚期肺癌治疗的主要措施,一部分患者因化疗的不良反应或机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抗癌中药能直接或间接地杀伤、抑制肿瘤细胞,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1-2].回生口服液主要由活血化瘀类药物组成,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抗肿瘤作用,还具有保护骨髓造血功能、治疗便秘等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功效[3].本研究观察了长春瑞滨+顺铂(NP)方案辅助抗癌中药回生口服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欣燕;刘颖;戴献利;侯志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8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重两组,每组各9例,按病期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vWF,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D-D,自动生化仪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另取2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HFRS患者从发热期至恢复初期血浆vWF与D-D含量皆显著升高,峰值分别出现在发热期与低血压少尿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WF(363.69±54.30) μg/L vs (170.40±29.35) μg/L(P<0.01);D-D(4.17±2.66) μg/L vs (0.17±0.07) μg/L(P<0.01).轻、重二组之间vW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D含量在低血压少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7±2.66) μg/L vs (1.88±0.48) μg/L(P<0.01); D-D的变化曲线与BUN、ALT、AST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与血小板的变化趋势相反.结论 HFRS急性期血浆vWF与D-D水平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同时伴肝、肾功能异常,提示体内存在广泛性毛细血管损伤和凝血系统的激活,早期适量应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治疗,可望改善微循环,减轻多器官损害.

    作者:张元度;章莉莉;张东军;赵宏;孙志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颈部动脉超声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可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提供斑块的位置及特征的信息,精确测量斑块的范围、成分及易损程度,同时能清楚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及血流的情况,是一种无创的颈部血管检查方法[1],超声检查作为疾病的早期发现的筛查手段不仅已经广泛运用于体检当中[2-5],目前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已逐渐成为动脉粥样硬化(AS)及相关疾病的重要检测手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未加干预的TIA患者有1/3会进展成脑梗死.因此,积极预防TI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AS是引起TIA的一个重要病因,本研究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4例TIA患者行颈部血管检查,分析比较AS斑块的分布及血管狭窄等情况,旨在探讨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在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文刚;闫记英;田晖;李涛;张彤迪;赵雅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在幽门螺杆菌清除中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WHO 于1994年已将其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1].目前根除Hp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或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再加铋剂的四联疗法[2],其根除率在 70%~90%,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Hp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使Hp的根除率越来越低.如何提高Hp的根除率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本研究总结了Hp感染患者240例的根除经验,并加以分析探讨,以寻求更高的Hp根除率.

    作者:段志英;朱秀芳;范红云;王竞;霍晓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体会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血液透析中心、ICU、手术室等常用的一项创伤性操作,以往术者多采用传统的体表解剖定位法,成功与否取决于术者的技术经验及患者情况[1].自2009年7月,我们开始随机选取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引导下进行操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曾燕荣;王淑华;甄根深;周静;王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所致的心室间和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不同步可能是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1].本研究通过对行电生理检查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起搏并对与心室同步性相关的参数进行测定分析,探讨不同起搏点对心室同步性影响的差异,为临床起搏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郑晔;李永星;李哲;赵磊;韩佳;于靖;颜利求;郭楠;曹绪芬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含呋喃唑酮和左氧氟沙星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含呋喃唑酮和左氧氟沙星的四联疗法作为初始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138例H.pylori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雷贝拉唑(10 mg,每日2次)、呋喃唑酮(100 mg,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500 mg,每日1次)和胶体果胶铋(200 mg,每日2次)组成的四联疗法;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1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 000 mg,每日2次)、克拉霉素(500 mg,每日2次)和胶体果胶铋(200 mg,每日2次)组成的四联疗法.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结束4周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pylori的根除情况,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H.pylori根除率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数据分析(PP)分别为91.3%(63/69)vs 75.4%(52/69),92.6%(63/68) vs 77.6%(52/67)(均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含呋喃唑酮和左氧氟沙星四联疗法H.pylori根除率高,可以考虑作为初次治疗的方案选择.

    作者:岳亚光;姜葵;王邦茂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治疗

    妊娠期贫血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普遍,据估计全球约41.8%孕妇贫血,其中绝大多数为缺铁性贫血[1-2].新调查显示我国孕妇妊娠期贫血发病率约34.97%~41.49%,90%以上妊娠期贫血为缺铁性贫血.妊娠期缺铁性贫血重要原因在于妊娠期母体血容量增加、胎盘胎儿发育等需要使其对铁需求量明显提高,而普通膳食提供的铁难以满足其需要.虽然国内外学者采取多种措施防治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但效果并不理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依然较高,且随孕期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2-4],严重威胁着妇幼健康.现就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丁文军;严滨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咖啡因对棕榈酸作用下β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

    目的 观察咖啡因对游离脂肪酸棕榈酸作用下体外培养的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浓度咖啡因(1、10、25 μmol/L)和游离脂肪酸棕榈酸(500 μmol/L)同时作用于体外培养胰岛β细胞分为5组:空白组(不含游离脂肪酸)、咖啡因1 μmol/L组(含咖啡因1 μmol/L+500 μmol/L棕榈酸)、咖啡因10 μmol/L组(咖啡因10 μmol/L+500 μmol/L棕榈酸)、咖啡因25 μmol/L组(咖啡因25 μmol/L+棕榈酸500 μmol/L)和PA组(500 μmol/L棕榈酸的脂性培养基).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反映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率.结果 PA组细胞培养48小时、72小时、96小时于490 nm光密度值分别为0.144±0.011、0.184±0.026、0.261±0.033,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咖啡因10 μmol/L组培养72小时、96小时光密度值分别为0.274±0.031、0.452±0.039;咖啡因25 μmol/L组培养72小时、96小时光密度值分别为0.280±0.049、0.463±0.051,显著高于PA组(P<0.05).培养96小时PA组细胞凋亡率(40.55±20.33)%,较空白组(6.68±1.09)%明显升高(P<0.05).咖啡因10 μmol/L和25 μmol/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12±10.56)%和(20.97±9.75)%,较PA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游离脂肪酸棕榈酸导致体外培养β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受抑、细胞凋亡增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咖啡因可能改善棕榈酸诱导的胰岛β细胞增殖受抑和细胞凋亡.

    作者:陈琳;喻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0例ACI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治疗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每晚1次),连续服用6个月.检测60例ACI患者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的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 两组入院第1天检测血清中氧化物及抗氧化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均较对照组血清中氧化物水平明显降低,治疗1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中ox-LDL(493±172) μg/L、(403±171) μg/L,对照组分别为ox-LDL(753±197)μg/L、(723±196) μg/L;治疗组MDA(5.38±0.79) mmol/L、(3.89±0.83) mmol/L,对照组MDA(7.68±0.85) mmol/L、(7.35±0.78) mmol/L(P<0.05);抗氧化酶水平明显升高,治疗组SOD(119.8±13.8) kU/L、(145.2±16.1) kU/L,对照组SOD(95.8±15.2) kU/L、(114.7±15.8) kU/L;治疗组GSH-Px(122.1±13.3) mg/L、(148.7±12.3) mg/L,对照组GSH-Px(98.6±15.3) mg/L、(120.5±15.1) mg/L(P<0.05).两组入院第1天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l medial thickness,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明显减小,(1.09±0.12) mm vs (1.63±0.11) mm、治疗组Crouse积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2.87±1.17)分 vs (3.80±1.23)分(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减少ACI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预后,还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动脉内膜增厚.

    作者:姜斌;马瑞;杜继臣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嘉兴市2006~2010年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嘉兴市两区五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对全市妇产科医院的出生缺陷进行分析,为制定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嘉兴地区2006~2010年5年间嘉兴市两区五县所有妇产科医院的围产儿进行监测,分析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结果近5年监测围产儿共计104 367例,其中出生缺陷者2 238例,5年总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1.44‰.2006~2010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是18.50‰,18.01‰,22.58‰,24.91‰,23.16‰,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的疾病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耳部畸形、四肢畸形、总唇腭裂、血管瘤、泌尿生殖系统畸形、梅毒、神经管畸形、消化系统畸形、21-三体综合征等.结论 嘉兴地区围产儿监测中出生缺陷以先天性心脏病比例高,梅毒患儿出生逐年增多.加大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手段,普及优生优育及孕前产前检测,可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王亚莉;陈国军;崔玉华;方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急性脑血管病高龄患者不同时期进食困难的临床研究

    Leopold等把摄食吞咽过程以食团位置分为认知期、准备期、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5个阶段.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多集中于口腔期及咽喉期.对于认知期的障碍几乎没有关注.它的影响因素有认知能力、行为能力、情感控制功能等,老龄化和头部损伤时这些功能容易受损.本研究旨在关注高龄急性脑血管病入院患者不同时期的进食困难及相关临床表现,进一步认识认知期进食困难在高龄脑血管病患者进食困难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刘宏丽;郝永红;芦鹏飞;李杰;崔志杰;田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表现与并发症的相关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以40~60岁多见.SAH病因多样,其中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又是引起SAH的首位因素,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aSAH可导致严重后果,其总病死率可达40%~50%[1].本研究对119例aSA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有效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王勤鹰;顾勤;余敏;赵丽娟;王星;顾斌贤;赵小虎;詹青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注射剂对胃部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

    正常人胃液pH值为1.5~2.0,主要成分为盐酸,胃内酸环境可有效杀灭伴随食物进入胃内的各类微生物,维持胃、小肠的无菌状态和内环境的稳定及正常生理功能[1];传统认为年龄、胃黏膜萎缩、血糖等可导致胃酸分泌减少,但是临床上为常用的抑酸药物(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可显著降低胃酸分泌,控制胃酸分泌对胃部溃疡出血患者的治疗甚为重要,为探讨国产泮托拉唑注射剂对胃部溃疡出血的疗效,本研究对48例胃溃疡患者进行了溃疡出血缓解情况及pH水平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秀兰;隋艳杰;郝学军;王秀君;姜晓冬;尚莉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6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行急诊PCI,31例给予药物溶栓再灌注及一般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住院时间,随访期间病死率,随访期间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2.1%(35/38) vs 61.3%(19/31)(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9±5.8)天 vs (20.9±6.8)天(P<0.01);急诊PCI组为13.2%(5/38) vs 41.9%(13/31),住院期间病死率(P<0.01);两组起病后1个月LVEF分别为(48.9±6.3)% vs (40.2±6.5)%(P<0.01).结论 对于AMI伴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急诊PCI治疗较溶栓再灌注治疗开通血管成功率高,急性期病死率下降,近期心功能恢复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作为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冯军鹏;梁梅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肾集合管癌临床病理6例分析

    目的 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CDC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检查显示肿瘤呈管状、乳头状结构,部分呈实性片状生长;肿瘤细胞表现为立方形及靴钉样,核分级FuhrmanⅢ级或Ⅳ级,肿瘤旁见异型增生的集合管上皮.免疫表型是肿瘤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PAX8,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19(CK19)、细胞角蛋白7(CK7)、波形蛋白(Vimentin)(分别为4/6、3/6、3/6),不表达P63、细胞角蛋白20(CK20)、CD117、P504s.结论 CD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度高的肾上皮性肿瘤,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姜忠彩;李富林;周琦;任玉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2012年恶性血液病研究进展

    2012年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预后分类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又有诸多研究进展,本研究仅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多发性骨髓瘤(MM)的部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任金海;郭晓楠;林凤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