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耐量异常与颈动脉血管壁弹性的关系及相关因素分析

董学勤;安艳荣;都伟;任岩春;王云英;金仲群

关键词:葡糖耐量试验, 颈动脉,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摘要:目的 在一组选择人群中调查糖耐量异常(IGT)患者的早期血管病变状况.方法 按照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120例受试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60例和IGT组60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机带的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测量并计算出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僵硬度(β)、和动脉顺应性(AC).受试者均检测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结果 在IGT组β值和Eρ值均较NGT组升高,8.96±1.39 vs 7.17±1.25,(121.37±10.18)kPavs(96.42±7.64)kPa(P<0.05),AC值有所下降(0.784±0.11)mm2/kPa vs(0.95±0.10)mm2/kPa(P<0.05).IGT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时数转换值(HOMA-IR)较NGT组升高(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僵硬度β值与HOMA-IR、餐后2小时血糖、TG、TC呈正相关(r=0.818,0.769,0.846,0.632,均P<0.05).结论 与NGT相比,IGT已经具有较显著意义的颈动脉弹性指标的改变,表明早期动脉硬化改变早在IGT阶段就已经开始.血糖、特别是OGTT 2小时血糖、HOMA-IR及血脂与糖代谢异常患者的早期血管病变指标有相关性.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以周围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儿童多发性硬化1例

    患儿,男,6岁,主因双下肢无力7天于2008年9月29日入院.患儿于7天前无明显诱凶出现双下肢无力,后波及双上肢,伴下肢疼痛.查体:四肢肌力4级,双侧膝、跟腱反射减弱,余未见异常.

    作者:康天;王新良;王小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糖耐量异常与颈动脉血管壁弹性的关系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在一组选择人群中调查糖耐量异常(IGT)患者的早期血管病变状况.方法 按照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120例受试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60例和IGT组60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机带的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测量并计算出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僵硬度(β)、和动脉顺应性(AC).受试者均检测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结果 在IGT组β值和Eρ值均较NGT组升高,8.96±1.39 vs 7.17±1.25,(121.37±10.18)kPavs(96.42±7.64)kPa(P<0.05),AC值有所下降(0.784±0.11)mm2/kPa vs(0.95±0.10)mm2/kPa(P<0.05).IGT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时数转换值(HOMA-IR)较NGT组升高(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僵硬度β值与HOMA-IR、餐后2小时血糖、TG、TC呈正相关(r=0.818,0.769,0.846,0.632,均P<0.05).结论 与NGT相比,IGT已经具有较显著意义的颈动脉弹性指标的改变,表明早期动脉硬化改变早在IGT阶段就已经开始.血糖、特别是OGTT 2小时血糖、HOMA-IR及血脂与糖代谢异常患者的早期血管病变指标有相关性.

    作者:董学勤;安艳荣;都伟;任岩春;王云英;金仲群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奥司他韦与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56例

    2009年3~4月间始发于墨西哥和美国的新甲型H1N1流感,是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作为一种新发传染性疾病,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方法有限.

    作者:刘亚玲;曾义岚;陈红;刘大凤;温贤敏;叶庆;李林华;梁宗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持续引流并心包内注入尿激酶对结核性心包炎的治疗价值

    结核性心包炎是心包积液常见病因之一,病死率可高达40%[1],为了减少心包粘连、肥厚,更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痛苦,我们在规律抗结核治疗下采用心包插管持续引流的同时用尿激酶进行心包内注射治疗该病获得了理想效果.

    作者:张少利;王改;张素荣;曹青山;席秀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趋化因子受体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细胞肝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XCR4和VEGF在肝癌、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肝癌组织CXCR4和VEGF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56.5%,25.0%vs 0,76.7%,40.0%vs 0,P<0.05或<0.01);CXCR4和VEGF在肝癌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无转移的肿瘤组织(85.7%vs 47.8%,100%vs 69.6%,均P<0.05);肝癌组织中CXCR4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01,P<0.001).结论 CXCR4与VEGF可能在HCC的浸润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作者:刘蔚;张连峰;李建生;张宇恒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干预对不同数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植入不同数目支架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地塞米松对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7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时照组(31例).实验组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对照组仅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再分别依据植入支架数目不同分为单枚支架和多枚支架(2~4枚)2个亚组;分别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留取外周血,检测血清hsCRP值,分组对比研究.结果 ①实验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从术后6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达高峰,持续至72小时开始下降,分别为1.50(3.40)mg/L vs 3.10(5.80)mg/L,10.90(17.30)mg/L,6.50(13.80)mg/L(P<0.01).两组间比较对照组术后多个时点hsCRP水平高于实验组(均P<0.01).②对照组多枚支架和单枚支架亚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均升高,但多枚支架亚组术后hsCRP升高更早,幅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③实验组多枚支架和单枚支架两亚组术后hsCR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间比较多枚支架亚组于术后多个时点hsCRP水平高于单枚支架亚组(P<0.05).结论 术后即刻一次静脉应用10mg地塞米松能有效抑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炎症反应,但对于植入多枚支架患者试图将hsCRP降到理想水平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颖;刘晓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2009年肾脏病主要诊疗进展

    2009年肾脏病诊疗领域与其他学科一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者综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傅淑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第二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09年会隆重召开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高压球囊后扩张的指导作用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高压球囊后扩张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连续在本研究所住院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痛患者29例,年龄40~77岁,平均(59.2±4.5)岁.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分别在支架命名压扩张和高压球囊后扩张后行OCT检查,分析支架小梁贴壁情况和内膜脱垂及微小夹层的发生情况.结果 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OCT检查,围手术期内无心绞痛和心衰并发症的发生.高压球囊后扩张后支架小梁与血管壁的距离(94.00±22.42)μm明显短于支架命名压扩张后的距离(137.38±26.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压后扩张后内膜脱垂和微小夹层的发生(分别为14处和0处)明显少于支架命名压扩张后内膜脱垂和微小夹层的发生(分别为32处和5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T时支架植入术后行高压球囊后扩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周圣华;卢才义;张玉霄;颜伟;薛桥;高磊;杨学东;赵忠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40例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采用休息、抗病毒、保肝、利尿等综合治疗措施,但仍不能取得理想疗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40例,取得很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孔丽;王兴;张庆山;刘淑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完成,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和识别已经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薛慧;陈乃耀;赵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20例临床观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拉米夫定的问世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0余年.

    作者:杨小昂;孙爱民;王和平;赵翠林;巴秋菊;杨荟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419例医学生心电图特点及诊断技能培养

    在诊断学教学中,心电图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整个诊断学教学和临床教学的难点之一[1].随着心电图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广泛应用和各级医院的普及,要求医学生应掌握基本的心电图操作技术和诊断分析技能.

    作者:刘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颅内循环变化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颅内血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8例心肺复苏后4~24小时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进行颅内血流检测.连续动态观察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变化.结果 55例患者显示脑血流停止频谱特征:振荡渡、钉子波和血流信号消失,其中12例在早期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13例存活患者早期为血流速度增快,并持续一定时间后流速逐渐降低,血流频谱呈高阻力改变,但舒张期血流一直存在.终11例进入持续植物状态,2例恢复正常.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颅内血流的变化,对指导脑功能恢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孟璇;王欣;石正洪;李兴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红细胞免疫系统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有改变,本研究对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做一探讨.

    作者:曾国群;李奕;李贤福;李贤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低血糖反应导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明显升高1例

    患者,女,73岁,主因意识丧失1小时余于2009年8月6日入院.患者有糖尿病史15年.应用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20 U,18 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

    作者:王雁;孙波;谢满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分析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7天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其中男138例,女77例,年龄17~88岁,平均(59.2±13.1)岁,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114例(53.0%)患者于7天内发生脑梗死,其中81例(37.9%)发生于2天内;ABClY评分与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r=0.977,0.980,均P<0.01);在年龄≥60岁、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高血压史、发作次数≥3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BCD2评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可作为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的简单评估方法;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成像表现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作者:王志红;刘宏顺;芮汉臣;夏红;张祥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星状神经节加臂丛阻滞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1例

    患者,男,55岁,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左力型).主诉左颈肩部、前臂及手部疼痛6~7年,近1年多来,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作者:黄佐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的多重肾脏保护作用

    过去的10年中,人们对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CKD)关系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除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外,血脂异常还可引起肾脏损伤.

    作者:贾新未;傅向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3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深入了解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以便与其他血细胞减少症加以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3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三系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66%~5.76%、46.7%~72.4%,骨髓增生情况多数为活跃,部分明显活跃或减低,粒系血细胞比例均数0.54,红系血细胞比例均数0.35,全片无巨核细胞4例,1~10个8例,>10~35个27例.CD19+、CD5+CD19+B淋巴细胞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通过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或流式细胞术均可检测到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剐为46.2%和89.7%.给予免疫抑制和促造血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减轻,血细胞不同程度上升.定期随访,6个月后5例患者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血小板维持在(50~70)×109/L左右.结论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是一类抗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全面的实验室检查有利于与其他血细胞减少症鉴别.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骨髓单个核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可为该疾病诊断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对明确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多数病例对免疫抑制和促造血治疗反应好.

    作者:王晓敏;李燕;富玲;毛敏;艾合买江;张晓燕;张文皓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