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芳;才旺久美
目的 探讨荚膜组织胞浆菌性孤立性肺结节(HCSPN)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诊断5例及国内文献报道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SPN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18例患者中,男女之比13:5;14例为体检时意外发现;胸部CT均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下叶多于上叶(12:6)、右肺多于左肺(11:7);18例均误诊,初诊为肺癌15例、肺结核瘤3例,后均经外科手术、病理确诊;5例术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阴性;4例于术后接受了短程的抗真菌治疗;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HCSPN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多无症状;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的诊断价值不大;临床误诊率高;手术及组织病理学方法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无需采取抗真菌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陈延斌;季成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和治疗大肠疾病有效的方法之一.不仅可以观察结肠黏膜的细微变化,而且可以澄清钡剂灌肠X线有疑问的病变,对发现的病变作及时治疗并能取得病理资料,亦可对某些大肠疾病进行微创镜下治疗.
作者:张玉贞;杜三军;刘晓燕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据统计DN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病率在20%~40%,目前在很多国家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DN又称为肾小球硬化症,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壁增厚,血管间质基底膜样物质沉积,终出现肾功能减退甚至衰竭,尿蛋白是DN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本研究采用小剂螺内酯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DN患者,以观察其在防治早期DN的作用.
作者:钟成福;刘旭阳;周雪;张志华;刘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遗传性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是共济失调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主要累及脊髓、小脑和脑干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该病病情缓慢,进行性恶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作者:李学;马建军;张俊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心肌梗死的方法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冠状动脉造影等,但在坏死心肌和存活心肌的估测上均有其局限性,而存活心肌的范围和面积的判断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房艳红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肾囊肿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随着介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剂治疗肾囊肿被广泛应用,常见的硬化剂是无水乙醇.本研究对常用的两种硬化治疗方法进行了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芳;周宏伟;童宗武;李江玲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相关,而近期研究发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同样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死相关,进一步认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同样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1-3].
作者:康慨;程飞;张敏;宋秀霞;李会会;姜涛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我国北方健康成人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值,以及不同性别随着年龄增长GFR值的变化,方法通过询问病史,测量血压,测定空腹血糖、血脂、血肌酐、尿常规、尿蛋白4项、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沉渣镜检,肾脏超声及肾穿刺病理结果,严格制定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并采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测定GFR.结果 我国北方健康成人的平均GFR值为(87.68±16.74)ml·min-1.(1.73 m2)-1,相同年龄组中不同性别 GF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各年龄组间GF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在>50岁GFR值较≤50岁各年龄组明显下降,(83.36±10.15) ml·min-1.(1.73 m2)-1 VS (95.32±13.91) ml·min-1.(1.73 m2)-1,(91.24±16.46)ml·min-1.(1.73 m2)-1,(98.92±11.35)ml·min-1.(1.73 m2)-1.结论 我国北方健康成人GFR值可能低于西方人群,女性GFR在>50岁表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作者:尹道馨;张东亮;张启东;张磊;杨吉刚;田野;张春林;刘文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肺动脉高压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肺动脉压力高于正常值的疾病.肺动脉压力增高必然会引起右心负荷增加,肺血流量减少及右心室功能减退,进而右心衰竭死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无需对心腔的几何形态进行假设即能客观、准确的测量心脏容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1].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RT-3DE评价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
作者:高静;葛丽丽;李玉宏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5年生存率在50%左右,而现有的药物治疗尚难取得满意的效果[1].
作者:罗骏;盛国太;阮冬云;张繁之;葛郁芝;王卫珍;叶雪存;吴晓枚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发现是近年来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进展,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7)/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制订了新的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把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列为特殊类型糖尿病,属于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糖尿病.
作者:杜云峰;沈默宇;成金罗;叶新华;高剑波;张允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长期以来,Child-Pugh分级是临床上判断肝病病情常用的方法,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是近年来新创立的判断中晚期肝病病情的方法,目前MELD评测系统在国内应用尚不广泛,本研究参考国内外资料应用MELD评分并与Child-Pugh分级对比回顾性分析了10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状况,旨在了解其与肝硬化患者近期(3个月)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博;杨宪武;党惠娇;吴国斌;刘春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缺铁性贫血是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治小儿疾病之一.既往缺铁性贫血常考虑与饮食单一有关,常规给予铁剂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随着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儿童Hp感染者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感染者,我们拟从抗Hp加铁剂治疗,对缺铁性贫血患儿检查贫血指标结果的变化,探讨抗Hp感染在治疗缺铁性贫血中的意义.
作者:李天如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早期预防和诊治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近6年由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1859例肺癌中23例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3例中腺癌20例.肺癌单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47.8%),并发肺栓塞12例(52.2%),其中6例同时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3例(13.0%)血栓栓塞发生在肺癌确诊之前,20例(87.0%)发生在肺癌确诊之后,其中17例(73.9%)肺癌确诊分布于栓塞前后150天内.23例中有20例血D-二聚体超过500μg/L,9例栓塞发生在化疗后.仅有1例心电图有明显SⅠQⅢTⅢ者表现.结论 血栓栓塞性疾病常并发于肺癌,且以腺癌多见,如不明原因在既往健康者中发生,应警惕有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肺癌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高凝状态,而化疗可成为促发因素.
作者:王立红;高俊珍;付秀华;张卿;李国华;顾岩 刊期: 2010年第10期
近年来,脑电生物反馈广泛用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治疗,成为非药物干预的主要方法.脑电生物反馈可以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等核心症状以及认知功能,而且不良反应小、疗效持久[1].但我们认为,并非所有ADHD患儿经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有些共患病影响脑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吕娜;刘丽君;刘智慧;刘延芹;荆彦芬;崔海静;王欣;李杏色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沙门菌是人畜共患病原菌,极易污染各类食品,尤其是肉类、水产品、蛋品等动物产品,是引起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常见致病菌[1].
作者:王丽;胡蓉;毛碧容;陈竹;朱帆;陈仕晓;辛隽;曾义岚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临床较为常见,但以青紫为主要表现者临床少见报道,易误诊、漏诊,为增强鉴别诊断意识,降低误诊率,现将我院2002~2008年收治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以青紫为主要表现者16例报道如下.
作者:娄丽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扬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体检包括10 334例.通过超声检查肝、胆和肾脏,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应用自动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BUA).结果 总人群、男性、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20.4%、26.2%、8.O%,60岁以下各年龄段脂肪肝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脂肪肝组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TC、高TG、低HDL-C、高LDL-C、高BUA、胆结石、肾结石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包括高TG、高血糖、高BUA、高血压、男性、低HDI-C、高BMI.结论 扬州地区脂肪肝的患病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高TG、高血糖、高BUA、高血压、男性、低HDL-C、肥胖.
作者:冯尚勇;朱妍;张真稳;闫彩凤;张宁;居益君;谢修强;崔飞;车永茂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及意义.方法 选取32例哮喘患者和30例健康时照者,其中哮喘急性发作期15例,缓解期17例,采用胞质分裂阻断微核(CBMN)法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结果 哮喘患者组的微核率、核芽率、染色体桥率分别为(26.34±6.79)‰、(2.99±1.66)‰、(7.68±5.26)‰;健康对照组的微核率、核芽率、染色体桥率分别为(13.16±3.81)‰、(1.72±0.64)‰,(4.59±2.22)‰;微核率、核芽率、染色体桥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哮喘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微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者微核率与病程有相关性(rs=0.424,P<0.05).结论 哮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DNA的损伤,可能与哮喘的气道慢性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
作者:任茜;张学良;谢婧;余勤 刊期: 2010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关节液中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了解抗CCP抗体在RA关节液中的阳性率及对RA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43例RA患者关节液抗CCP抗体和对照组21例患者的关节液抗CCP抗体,并测定RA患者的一些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43例RA患者中,关节液抗CCP抗体阳性的32例,阴性的11例.对照组2l例患者,其中4例UA关节液抗CCP抗体阳性,其余均呈阴性.RA组关节液抗CCP抗体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74.4%VS 19.0%(χ2=17.578,P<0.01).RA关节液抗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较,在年龄,病程和晨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关节液抗CCP抗体阳性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DAS 28评分均比阴性组高,ESR(80.43±20.18)mm/1 h VS(41.22±9.56)mm/1 h、CRP(39.88±10.30)mg/L VS(19.29±2.97)mg/L、DAS 28(5.70±0.51)分vs(4.90±0.70)分(均P<0.05),抗CCP抗体与ESR和CRP之间呈正相关(r=0.250,P<0.05,r=0.450,P<0.01).结论 RA关节液抗CCP抗体对RA的早期诊断及对疾病活动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玉祥;邵福灵;彭晨星;马丽艳;刘晓雷;靳洪涛;郭惠芳 刊期: 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