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58例肾上腺肿瘤临床回顾性分析

高歌;郑丽丽;杨静;李志臻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 高血压, 体征和症状
摘要:目的 认识肾上腺肿瘤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58例肾上腺肿瘤,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58例肾上腺肿瘤中库欣综合征79例(30.6%),嗜铬细胞瘤71例(27.5%,71/258),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69例(26.7%,69/258),意外瘤62例(24.0%,62/258)(其中有功能瘤12例),肾上腺恶性肿瘤27例(12.2%,27/222).结论 肾上腺肿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疑诊患者应行内分泌激素的测定和影像学检查.意外瘤在肾上腺肿瘤中的比例增高,临床上应予以重视,避免漏诊.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5例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血管内膜破损后,血液穿过病变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间,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急症,发病率为5~10/100万,AD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48小时内未经治疗病死率高达50%以上[1].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的AD往往首先就诊于神经内科,现将我们在2007~21309年遇到的、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而首诊于神经内科的AD 5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满祥鑫;孔岩;郭素彦;张正春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1018例医院在职人员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分析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DM)、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高血压的患病率都在逐年增高,但其在医务工作者中的患病率鲜有报道.为此,我们对我院在职职工进行了血糖、血脂、尿酸及血压的普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军;苏运辉;刘文星;徐丽梅;吴一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替米沙坦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在我国DN已占DM患者总数的15%左右,且以每年8%~10%的速率递增[1].为探讨替米沙坦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早期DN减少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叶赏和;傅晓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南阳农村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流行病学及病因调查分析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 D deficiencyrickets)是生长中的骨骼因缺乏维生素D,在成骨过程中不能正常沉着钙盐,导致骨软化并致骨骼畸形一种儿童疾病.自欧洲工业革命至20世纪初,佝偻病是各国婴幼儿的多发病,重症佝偻病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肺炎、腹泻等疾病而增加小儿病死率.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自美国开始,因乳类强化维生素D及母乳喂养儿添加维生素D,发病率急剧下降.我国是佝偻病多发地区,尤以北方为甚.

    作者:何方;司春婴;秦立权;阎锴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高频电结合球囊扩张治疗支气管结核21例

    支气管结核又称支气管内膜结核(endobrochialtuberculosis,EBTB),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和黏膜下层及支气管软骨的结核性病变,在临床上约占肺结核患者的10%~60%[1].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是EBTB的并发症,临床以咳嗽、呼吸困难、喘鸣和阻塞气道部位的肺脏反复感染等为主要表现.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患者劳动力丧失,生活质量下降.我院对EBTB 21例支气管结核患者应用高频电与球囊扩张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素丽;李香兰;赵敏;李幸彬;刘宁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微创式胸腔积液引流术的体会

    胸腔积液患者除病因治疗外,胸腔穿刺排液亦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之一,我院采取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积液持续引流[1-3]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患者1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玉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肝硬化伴发结核性脑膜炎1例

    患者,男,41岁,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史3年,因尿黄、乏力、腹胀30天,于2008年10月23日入院.既往无结核病史及精神疾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6.3℃,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18次/min,心率76次/min,意识清楚,全身皮肤及巩膜明显黄染,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掌(+),蜘蛛痣(+),心肺末见异常,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末触及,脾肋下3 cm,中等量腹水,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作者:詹东昂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C反应蛋白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大肠癌,84例大肠腺瘤、36例肠镜正常者CRP和肿瘤标志物表达结果.结果 血清CRP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在大肠癌组表达强度和阳性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和肠镜正常组(P<0.01或<0.05).大肠癌组内上述指标的表达强度为Ⅲ、Ⅳ期>Ⅰ、Ⅱ期(P<0.01或<0.05),阳性率为Ⅲ、Ⅳ期>Ⅰ、Ⅱ期(P<0.05),而Ⅲ、Ⅳ期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Ⅰ、Ⅱ期CRP阳性率高于CEA、CA12-5、CA19-9的阳性率,Ⅰ期40.0% vs 5.0%、10.0%、5.0%(P<0.05),Ⅱ期66.1% vs 27.4%、37.1%、35.5%(P<0.01),而在大肠癌Ⅲ、Ⅳ期中上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对大肠癌早期诊断具有临床价值,临床医生不应忽略CRP持续升高患者在排除其他升高原因后有潜在肿瘤的可能性,应尽早作进一步检查.

    作者:王韶华;谢永强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膜结合CD14受体的表达与预后关系

    目的 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膜结合CD14受体(mCD14)的表达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35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按预后分为生存组(25例)和死亡组(1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mCD14表达在病后不同时间的动态改变.结果 生存组和死亡组发病后0小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全身性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分别为SOFA(18.93±9.37)分vs(20.75±8.6)分、SOFA(9.27±3.90)分vs(9.10±3.21)分(P>0.05),发病后0、12、24和48小时PBMC表面mCD14表达2.61±1.59、2.93±1.92、3.05±1.73、4.14±1.99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64±1.79(P<0.01),48和72小时逐渐升高4.14±1.99、4.51±2.08.但未达到正常对照水平(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0、12、24、48和72小时mCD14表达3.14±1.95 vs 2.66±1.50、3.11±2.03 vs 3.45±2.01、3.66±1.87 vs 2.84±1.70、5.30±1.95vs 3.51±1.55,第48~72小时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组间(F=15.969,P<0.01),不同时点(F=17.347.P<0.01),组间·不同时点(F=29.138,P<0.01)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表达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其改变对重症脓毒症的转归有一定的预警意义.

    作者:郭皓;王海燕;祁红辉;张天敏;胡振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258例肾上腺肿瘤临床回顾性分析

    目的 认识肾上腺肿瘤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58例肾上腺肿瘤,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58例肾上腺肿瘤中库欣综合征79例(30.6%),嗜铬细胞瘤71例(27.5%,71/258),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69例(26.7%,69/258),意外瘤62例(24.0%,62/258)(其中有功能瘤12例),肾上腺恶性肿瘤27例(12.2%,27/222).结论 肾上腺肿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疑诊患者应行内分泌激素的测定和影像学检查.意外瘤在肾上腺肿瘤中的比例增高,临床上应予以重视,避免漏诊.

    作者:高歌;郑丽丽;杨静;李志臻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进展性脑梗死148例临床分析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渐进性加重,在48小时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1].患者往往在住院期间病情加重,是一种难治的脑血管病,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进展性脑梗死有过报道,认为是多种原因所产生的多种状态的组合.我们对进展性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析,寻找其发生的早期预测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杨黎红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心脏起搏与脑钠肽、肌钙蛋白Ⅰ的水平变化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Sudoh等[1]首先从猪腩分离出来的利钠肽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心室的压力和容量负荷过重或心室扩张是BNP释放的重要机制[2],其次BNP的分泌还受血流动力学和神经激素的共同调节.Horie等[3]报道BNP是评价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血流动力学的敏感生化指标,不同起搏方式下BNP水平不同.近又有人提出BNP可以用作起搏器植入人群中心力衰竭的一项筛选工具[4],是其心力衰竭发生的一项独立预测因子[5].人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I)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敏感和特异的指标,据报道心脏除颤起搏器(ICD)的植入可以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因子水平的增高[6],其原因可能与除颤电流及电极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有关.

    作者:段兵;崔炜;都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80例疗效观察

    左氧氟沙星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两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的活性,阻碍细菌DNA的复制而达到抗菌作用.本品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对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属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等革兰阴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部分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厌氧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差.

    作者:王婉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内镜直视下置放全覆膜可回收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

    我院应用全覆膜可回收金属支架,在电子内镜直视下治疗各种食管及贲门部良、恶性狭窄,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收治食管狭窄疾病患者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33~80岁,中位年龄66岁,其中≥60岁27例(87.1%).

    作者:牛桂军;陈卓琳;张启芳;唐余林;叶家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贝尔麻痹236例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贝尔麻痹(Bell palsy)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急性进展的面部表情肌麻痹为主要临床特点,一般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恢复差,留有后遗症,严重影响面部外观,给患者造成生理与心理的伤害.为此,我们对贝尔麻痹的临床特点、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罗霄鹏;曾国华;包正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恩替卡韦治疗抗结核药物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2例并文献复习

    例1,男,43岁,既往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此次因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于2008年5月6日入院治疗.入院后查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乙型肝炎病毒定量检测(HBV DNA)3.8×104 copies/ml.入院后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口服异烟肼0.3 g、利福平0.45g、乙胺丁醇1.0 g、泼尼松30 mg,每天1次.治疗10天复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220 U/L,HBV DNA 4.2×105copies/ml.随停用抗结核药物,加用甘草酸二胺(甘利欣)、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保肝治疗.

    作者:魏茂周;郑嵘;韩冰冰;董安山;王琼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食用火烤蝗虫中毒7例

    我院急诊科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进食蝗虫中毒患者7例,其中死亡1例.食用火烤蝗虫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肉眼血尿等中毒症状,经抗炎、抗过敏、对症治疗痊愈6例,其中1例出现休克、肾衰竭、呼吸衰竭、血小板减少等医治无效死亡.提示对蝗虫中毒患者给予抗炎、抗过敏治疗治疗同时,若出现急性肾衰竭,应尽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作者:爱民;金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我国科研人员找到多发性硬化病潜在药靶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高龄患者吸入性肺炎60例临床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老年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AP).现将我们收治的60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院干部保健科收治的AP患者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80~97岁,平均(87.0±4.7)岁.全部病例符合2008年中华感染学杂志的诊断标准[1]①伴有基础疾病:如脑血管病、各种原因所致的意识障碍等.②临床表现:食物在口腔滞留咀嚼时间过长,吞咽前、中、后发生咳嗽、窒息,餐后口腔残留食物等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以及肺部炎症的症状或体征阳性.#③影像学提示肺部炎症.④痰培养阳性.

    作者:闫巍;王全录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脑出血患者血肿内及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出血急性期血浆、血清或脑脊液中自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表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在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1-2].临床上由于取材困难,只能通过血清、脑脊液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间接判断脑出血后中枢内炎症反应情况.而血肿内组织成分的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是病变局部炎症反应的真实体现,测定其水平变化有助于了解中枢及病灶内炎症反应情况及其与外周炎症反应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索脑出血后炎症反应机制.为此,我们在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同时,对其血肿内液及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进行了观察.

    作者:刘绪宏;张辉;黄卡亚;喻欣 刊期: 2010年第1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