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拥军;宋达;HU Da-yi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超高龄人群数量逐步增长,超高龄心血管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超高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难题之一,也是各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空白.超高龄老年高血压(HYVET)研究结果的公布及时补充了这方面的资料,对高龄患者是否需要接受降压治疗这一问题做了明确的回答,为临床医生及高血压指南的修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者:李拥军;宋达;HU Da-yi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女,74岁,于2008年8月21日12:40被家人发现昏迷不醒20分钟,遂入住我院救治.患者在餐桌前昏迷不醒,倚墙而坐,头部下垂,呼吸表浅,口腔内有未下咽的食物,大小便无失禁,无抽搐.查体:脉搏63次/min,呼吸12次/min,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昏迷,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6 mm,对光反射迟钝;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3次/min,节律规则,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未扪及包块;双下肢无水肿,四肢坠落试验阳性,巴宾斯基征阴性.患者无子女,其配偶有脑梗死后遗症导致的言语不清,不能述说其病情,所以患者既往史不详.其邻居说患者以前可能有糖尿病.立即检测患者指尖血糖,血糖1.1 mmol/L,考虑患者是低血糖导致的昏迷.立即给予清理口腔内食物、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用50%葡萄糖40 ml静脉注射,然后序贯静脉滴注10%葡萄糖500 ml.约3分钟后,患者逐渐清醒,医生得知其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0余年,平素服用二甲双胍和消渴丸控制血糖.
作者:林宏扬;高艳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原发性胆囊癌是肝胆外科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早期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超声检查中与常见的良性胆囊疾病鉴别困难而易被漏诊.目前,术前超声诊断胆囊癌符合率约42.9%~78.6%[1].为了探讨本病的早期超声诊断特点,分析误诊原因,现回顾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胆囊癌,报道如下.
作者:宋海霞;李淑玲;房秀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女,57岁,主因全身肿物37年,双下肢麻木无力4天入院.患者37年前右上下肢肿物,在某三甲医院手术切除,病理报告:神经纤维瘤病.手术后右下肢又逐渐长出肿物,并波及全身,患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生活自理,未继续治疗.4天来双下肢麻木无力,1天来排尿困难.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定向力、计算力、自知力正常,颅神经检查阴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全身布满大小不一肿物,小的绿豆大小,大者50 cm×30 cm×25 cm,软硬不一,双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Ⅱ级,双侧肱二、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未引出,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
作者:李印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女,29岁,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史,无药物及其他物质过敏史,因怀疑有气管食管瘘而要求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镜检前患者安静,无呼吸困难,两肺无哮鸣音,2008年9月8日下午4时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3 ml约3分钟时患者突然胸闷,呼吸困难,气喘,心率160次/min,血压13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0.91,两肺广泛性哮鸣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部分导联ST段压低0.05~0.075 mV,立即停止利多卡因雾化吸入,输氧,甲泼尼龙40 mg,二羟丙茶碱0.25 g静脉滴注,2小时后症状明显缓解.
作者:乐永宏;张敏;许嗣磊;谢启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种表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1],因此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PAD的发病情况和分析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对早期干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一些研究认为,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Iindex,ABI)是一项费用小、简单无创的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可靠指标,可作为早期诊断PAD的首选和常规检查手段[2,3].
作者:胡映玉;刘红燕;路文盛;颜晓东;陈友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各种原因导致肝功能衰竭时引起大量的代谢产物累积,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病情凶险预后差[1].血浆置换(PE)能有效清除体内的部分毒性物质,改善内环境,而利于肝细胞再生[2].本研究对76例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辅以PE治疗,观察PE治疗效果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梁碧琴;陆绍强;赵爱香;黎海舰;朱征西;陆锋灵;李金秀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血清钾离子浓度,并探讨影响其变化的临床因素.方法 5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其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将患者分为ACEI组、ARB组及非ACEI/ARB组;记录各组患者残余尿量及有无高钾血症临床表现,并取透析前后静脉血,测定血清钾、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等指标,分析各组患者血钾浓度变化的差异及血钾浓度与其他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透析前高钾血症发生率36.8%(21/57),其中76.2%(16/21)患者无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ACEI组、ARB组、非ACEI/ARB组透析前血钾水平分别为(6.00±0.95)mmol/L、(5.60±0.25)mmol/L、(4.72±0.95)mmol/L,其中ACEI组与其他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RB组与非ACEI/ARB组患者透析前血钾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前血钾离子浓度与SCr、BUN浓度显著正相关(r=0.415、0.522,均P<0.01),但与患者残余尿量和透析前后CO2CP浓度变化无明显相关(r=0.559、0.411,均P>0.05).结论 MHD患者透析前高钾血症发病率高,临床表现较隐匿,易被忽视;残余尿量并非判断患者是否易出现透析前高钾血症的可靠指标;增加透析次数,减量或停服ACEI,限制饮食中钾摄入是防治透析前高钾血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闫铁昆;付胜惠;林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几乎参与了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全过程,IGF-1的减少与AS的形成密切相关[1].而AS病变早期往往是无症状的,仅表现为大血管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arterial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c)增加或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研究表明,颈动脉IMTc改变能间接反映全身大血管的情况,尤其颈动脉IMTc增加常预示大血管病变(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2],而心、脑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死因,同时T2DM也是IMTc增厚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探讨T2DM患者血清IGF-1和IMTc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李建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脂肪组织不仅是储存能量的器官,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通过其所分泌的一系列脂肪细胞因子,如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建立了密切的关联.内脏脂肪素(visfatin)是脂肪组织分泌的重要产物,还可来源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1],参与脓毒症中粒细胞凋亡的延迟、急性肺损伤、凝血酶诱导的肺气血屏障功能障碍等肺部炎症[2].此外,visfatin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中的发现,表明其可能作为一种炎症介质在AS形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现就visfatin与AS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高丽华;赵占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目丽日可炎症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8(IL-8)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但IL-8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确切作用还不太清楚;中性粒细胞激活肽2(NAP-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炎症介质,国外已有研究表明NAP-2水平的高低能反映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1],而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血清IL8、NAP-2浓度水平的测定,探讨IL-8、NAP-2浓度水平和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意义.
作者:王军贤;邱春光;韩战营;孙国举;黄振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无症状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动脉的顺应性减低密切相关[1-3>.脉搏波速度(PWV)是目前公认的反应动脉硬化程度的良好指标,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PWV与收缩压关系密切[2,4-5.但PWV需要特定的仪器,不能普遍应用.本研究利用普通医用水银血压计听诊法和触诊法测量肱动脉收缩压的差值,试图为临床医生寻找一个在实际工作中简便可行的估计动脉弹性的方法.
作者:张华龙;崔炜;贾丽梅;卢宝金;刘凡;谢瑞芹;杨晓红;谷国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近20多年来,梅毒在我国又有上升趋势,神经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神经梅毒是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临床极易误诊、漏诊.现结合我科收治神经梅毒的6例,对其临床特点、常见误诊疾病、诊治等进行临床分析,以增强对此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我科收治的6例神经梅毒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0~72岁,平均(45.0±7.0)岁,就诊时均未提洪冶游史.
作者:徐文苑;黄经纬;徐仁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小儿遗尿症临床较为常见,指5岁以上小儿除外器质性病变,表现为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于睡梦中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患儿遗尿少则数夜1次,多则1夜数次,具有睡眠深沉、不易唤醒的特点[1].本病每年虽有15%的自愈率[2],但多数患儿病程长达数年之久,若日久不愈,可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以及面黄肌瘦等全身症状,而且仍有1%~2%的患儿其症状将持续到成年,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3].试用耳穴电针治疗的方法控制遗尿发作,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静;庞建会;袁会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重要的是癌细胞的无限制增殖和转移,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1,2>.核增殖抗原(Ki67)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2].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58例胃癌患者组织中MMP-9、survivin、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作者:郝旺胜;陈倩;张冬;张娟;侯培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M)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占全身结核病的6%[1].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易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膜炎.为探讨TM近年的发病特点、临床情况、诊疗及预后,现将27例临床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T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荟萃>编辑部
作者:孙立茹;李文刚;夏晶;阿克木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影响患者的全面康复,给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早期发现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判断影响其发生的可能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尿酸(UA)水平,分析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CRP、UA的相关性,探讨影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程度的相关因素,为早期预测和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秦锦标;杨明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现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钙离子拮抗荆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组为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连续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22例.对照组为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连续急诊PCI无复流者22例.研究组出现无复流现象后,送微导管至无复流血管远端,经微导管团注维拉帕米200 μg.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方法,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观察注射药物后首次和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图像,评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s,TMPG)、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事件.结果 研究组给药后首次造影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提高(21例vs 3例,P<0.01),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TIMI-3级血流比例仍较高(22例vs 9例,P<0.01).首次和末次造影均显示研究组心肌组织灌注较对照组更佳,TMPG-3级的例数分别为19例vs 1例(P<0.01)和20例vs 6例(P<0.01).研究组明显缩短介入手术时间(46.4±16.3)分钟vs(62.2±21.5)分钟(P<0.01),减少X线暴露时间(10.5±4.9)分钟vs(18.1±5.4)分钟(P<0.01),提高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51.3±9.2)%vs(37.1±6.7)%(P<0.01),减少住院期间MACE事件(1例vs 6例,P<0.05).结论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维拉帕米,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缩短手术时间,使急诊手术更加顺利,同时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减少MACE事件.临床实践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该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提高血流灌注的方法.
作者:赵鹏;姜铁民;赵季红;岳继华;梁国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16岁,因为发现血清甘油三酯增高,在其他医院就诊时给予非诺贝特(法国利博福尼亚制药公司生产,批号84564)200 mg,每日1次口服,7天后出现全身肌肉疼痛、乏力,不能活动,遂来我院就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逐渐升高,第10天高,丙氨酸转氨酶(AST)1 53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LT)970 U/L、a羟丁酸脱氢酶(HBDH)2 079 U/L、肌酸激酶(CK)63 25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728 U/L;连续心电图检查,肝炎标志物检查除外心肌炎、肝炎等.
作者:赵连礼;于纪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79岁,8年前因跑步后突然出现寒战发热10天住院,当时血白细胞13.13×109/L,血沉53 mm/1 h;血生化免疫学指标、胸部X线及腹部超声均无阳性发现.经抗炎治疗热退,3天后突发腰痛,向腹部放射,未发现搏动性肿块.超声提示腹主动脉下段中层分离,CT显示腹主动脉夹层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手术发现肾下腹主动脉壁间有暗灰色脓肿,量约10 ml,腹主动脉内膜分离断裂,形成夹层和假腔.脓液培养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与发热时血培养结果一致.
作者:谭秀娟;张帆;邱萌;郭晓斌;朱昀;张福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