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旭波;白英;胡大一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作者:邸军;支忠继;王燕;宋岩;张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与T细胞免疫异常有关的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1].有研究表明,在儿童喘息性肺炎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感染率高于非喘息性肺炎,儿童患支原体肺炎后常继发过敏性咳嗽,并认为MP是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长期难以缓解的相关病原体[2].为此,我们对MP感染儿童的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旨在了解MP感染后机体是否存在与支气管哮喘类似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王建国;鄢文海;苏爱芳;崔明辰;王凤枝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近年来副伤寒病增多,现将我院收治资料完整的76例副伤寒的诊断、耐药性初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莎恩;张永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化学疗法(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65%~85%,其中顺铂(DDP)所致的呕吐反应几乎为100%[1].
作者:刘淑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7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原学分布.方法 无茵负压吸引法采集1 668例7岁以下ARTI住院患儿新鲜痰液,细茵培养检测细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人类偏肺病毒(hMPV)N基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结果 1 668例惠儿中,病原检测阳性1 107例(66.4%),其中单纯病毒感染359例(21.5%),单纯细菌感染271例(16.3%),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222例(13.3%),混合感染255例(15.3%).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主(19.2%),人类偏肺病毒(hMPV)次之(12.0%);细菌则以肺炎链球茵为主(12.0%),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茵(3.8%).结论 ①本地区7岁以下ARTI儿童常见病原是病毒,其次是细菌、支原体.②RSV是本地区冬春季低年龄婴幼儿ARTI的主要病原.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感染无流行迹象.本地区hMPV在2008年3~5月有一流行高峰.肺炎链球茵、流感嗜血杆菌是主要的细菌病原.MP感染多见于1岁以上儿童.混合感染则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
作者:万凤国;陶云珍;张学兰;朱宏;邵雪军;诸丽娟;徐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儿童哮喘发病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哮喘惠儿共311例,根据年龄、性别、民族、居住地区选择非哮喘患儿进行1:1配对,经询问痛史及行体格检查,入选病例从生后首次喘息开始追溯,查找哮喘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调查了43个因素,终进入回归模型的有32个因素,其中高危因素7个,危险因素15个.高危因素有母孕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哮喘家族史、过敏性鼻炎、湿疹史、母孕期早孕反应、呼吸道感染、过敏史.危险因素有肥胖、母亲用化妆品、父母过敏史、荨麻疹史、住房狭窄、工厂、宠物、煤炉、母亲文化水平低、潮湿、开花植物、母孕期上感史、家庭收入低、被动吸烟、蚊香等.哮喘组中同时有多项高危因素和多项危险因素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遗传因素与哮喘密切相关,母孕期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儿童哮喘的危险性,特应性体质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因素,室内外环境不良、家庭经济状况与哮喘有关.
作者:宋庆;安淑华;闫承生;史玲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射频治疗术(RF)联合奥荑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上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经胃镜和病理证实的BE患者23例,分别行APC或RF,并于术后给予抗反流和抑酸剂治疗.分别于术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第3、6、12个月进行复查,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采用APC治疗的15例患者中有12例首次治疗即全部清除病灶,另外3例经2次治疗病灶亦完全清除;采用射频治疗的8例患者中有3例治疗1次病灶即消失,4例经2次、1例经3次治疗后始见BE完全消除.12个月后复查5例患者复发.结论 应用APC、射频联合抑酸剂治疗BE方法简便易行、安全,且APC治疗效果优于RF.
作者:代军;唐佳新;谢宁;熊霞林;刘春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30岁,主因癫痫术后24天,周身红疹伴发热10天,于2008年4月5日入院.24天前患者因难治性癫痫行右前颞叶及海马切除术,21天前(术后第3天)开始给予卡马西平(得理多)口服.
作者:董长征;赵文清;李文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女,56岁.主因双下肢无力2年,加重伴腹胀气短10余天,于2008年1月4日人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伴水肿,体力明显下降,无胸闷、胸痛、恶心、气促,晨起颜面水肿等,未予特殊治疗.3个月前症状加重,不能自行行走,并出现颜面部水肿及发热,体温高达39.5℃.
作者:张光明;王雅依;崔炜;谷国强;杨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种主要侵犯全身结缔组织和血管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血液系统受累很常见,引起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PLT)减少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总结在我院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的资料,分析CTD引起PLT减少的临床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以提高临床医师对CTD PLT减少的认识.
作者:雷玲;冯刚松;赵铖;米存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心血管疾病和精神抑郁有密切关联,冠心病患者中达到重度抑郁症诊断标准者高达18%[1].抑郁症不仅可以与心绞痛并存,而且对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预后有负面作用.抑郁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有很深的影响,所以对这类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心理治疗及抗抑郁药物对伴有抑郁症的心绞痛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以期明确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治疗对患者症状及预后改善的情况.
作者:蒙涛;曹化;马树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并持续时间长的心律失常,是许多疾病(包括心脏病及全身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而年龄和健康状况则影响心房纤颤的发病率[1],导管消融术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心房颤动有效的根治手段,与抗心律失常药不同,消融针对的是心房颤动的发病与维持机制,因而使根治成为可能.
作者:王淑萍;张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压力反射波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的相关性,并研究AASI测量的简化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2组.第1组患者用于AASI与AI的相关性研究,选取因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同时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85例.第2组患者用于AASI方法学的简化研究,连续入选100例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标准AASI的计算:首先根据24小时动态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回归斜率,AASI定义为1减去舒张压与收缩压关系的斜率.简化AASI(AASis)的计算:AASis定义为1减去动态血压监测期问由小收缩压与大收缩压两点计算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斜率.结果 AASI与AI呈正相关关系(r=0.597,P<0.001).标准AASI为0.51±0.16,AASis为0.51±0.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显著正相关(r=0.573,P<0.001).Bland-Ahman及Mountainplot分析显示两种方法可以替换使用.结论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是一种通过24小时舒张压与收缩压动态关系反映动脉硬度的方法;从24小时动态血压记录中选取小收缩压与大收缩压两对数值求出的简化AASIs与标准AASI有显著相关性,可以替代标准方法计算的AASI.
作者:刘英华;崔炜;高晓丽;徐艳秋;刘凡;谢瑞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支气管结石症的诊断相对比较困难,主要根据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咳出结石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结石是该病的确诊依据,结石症的治疗多采取外科或纤维支气管镜取石的方法.
作者:冯志军;黄志昂;张二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血小板在动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重要措施,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者:史旭波;白英;胡大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异常,并常与脂肪肝和动脉粥样硬化并存[1-2].
作者:朱海平;李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主要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AChRAb)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补体参与的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G可以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如甲状腺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多发性肌炎等,其中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为多见,二者可能有共同的免疫学基础[1].
作者:姬文珍;杨丽;何伯永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已获得巨大进步,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临床热点问题.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可使临床大多数患者达到持续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复制这一现实目标,但要实现阻止、延缓肝脏疾病进展,防止、减少终末期肝病发生的长远目标,则需长期抗病毒治疗.
作者:陈明发;孙水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中水平的表达,并探讨sTRAIL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PBC患者26例(PBC组),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27例(慢性肝炎肝硬化组)以及健康体检者25例(正常对照组)的sTRAIL并同时测定IgG、IgA、IgM,观察各指标在PBC中的改变.结果 PBC组和慢性肝炎肝硬化组sTRAIL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58.73±42.45)pmol/L,(108.13±41.60)pmol/L vs(73.83±8.60)pmol/L(P<0.01).PBC组sTRAIL也较慢性肝炎肝硬化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sTRAIL在PBC患者及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均升高,但二者升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测sTRAIL对PBC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辅助作用并有助于PBC发病机制的研究.
作者:闫伯英;胡近锋;胡志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24例存在自主呼吸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先使用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后改为ASV模式,另一组先使用A/C模式后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采用对照性研究方法,比较前后两种通气模式对患者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的影响,以及两组间的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撤机成功率及调机次数.结果 从A/C模式改为ASV后患者的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p)、平均气道压(Pm)、气道闭合压(P0.1)和浅快呼吸指数(RSB)下降,潮气量(VT)和肺顺应性(C)上升(P<0.01);从A/C模式改为SIMV+PSV后RR、Pp、Pm、P0.1和RSB下降(P<0.01).两组其余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指标变更模式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撤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ASV组的调机次数明显少于SIMV+PSV组(8.5±2.2 vs 13.1±3.1,P<0.01).结论 ASV和SIMV+PSV与A/C比较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呼吸负荷,保护肺组织.运用于撤机时两种模式效果无明显差别,但ASV操作相对简单,适合于临床医师使用.
作者:阎锡新;高耐芬;刘菲菲;石玉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