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硼替佐米临床研究进展

刘蕾;白砚霞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蛋白酶抑制药, 硼替佐米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一种名为硼替佐米(万珂,简称PS-341)的药物出现在该病的治疗中.本研究旨在探讨硼替佐米相关临床研究,评价其在MM治疗中的意义.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分析

    糖耐量减低(IGT)是指患者的血糖值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要经过IGT阶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IGT阶段已经存在明显的心血管风险,其程度与糖尿病基本相当[1].

    作者:杨一凌;李凌;田丽晓;陈雅丽;董文杰;王丽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含克拉霉素的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性肺结核临床观察

    结核病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长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随着艾滋病的蔓延,活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耐多药结核病例不断增加,对全球结核病控制构成了严重威胁.耐多药肺结核不仅疗程长、费用高,而且疗效差、病死率高.为了探讨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联合克拉霉素辅助治疗,并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国容;包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例1,男,出生2天,生后周身瘀点、瘀斑46小时,皮肤黄染42小时,于2007年6月12日入院.患儿第1胎,第1产,孕40周顺娩,于生后2小时发现周身散在瘀点、瘀斑,生后6小时,出现周身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已排二便,睡眠好,人院治疗.

    作者:宋相冬;许玉梅;武丽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西南边远山区1 000例纤维支气管镜与胸部X线对比分析

    纤维支气管镜应用40年以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及临床实践,是目前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现就我院1 000例肺疾病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与胸部X线和临床表现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徐萍;谢琪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辛伐他汀联用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一个早期改变.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减少心血管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孙彦素;刘海东;孙素芬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液透析滤过对尿毒症患者药物剥脱性皮炎疗效观察

    剥脱性皮炎又名红皮病,是一种累及全身或几乎全身皮肤的慢性红斑磷屑皮痕.药物剥脱性皮炎是严重药疹之一,严重时可导致伤残或死亡.尿毒症患者发生剥脱性皮炎较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有更高的病死率,我科对10例尿毒症并剥脱性皮炎患者使用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邱承高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化妆品胶囊过敏导致急性肺水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患者,女,31岁,因顽固痤疮,服用中药胶囊(排毒清痘素)3粒后1小时逐渐感气短,喘息和胸部不适,头晕无力,随后排橘红色尿1次.于服药后2.5小时来急诊科就诊.否认药物过敏史,不吸烟,幼年有哮喘发作,近10年内未发作.

    作者:阎渭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纳洛酮联合甲氧阿米苯唑治疗急性地西泮中毒疗效观察

    急性地西泮(安定)中毒是I临床中毒常见的急症之一,笔者对急诊内科来诊的81例安定中毒昏迷的患者,采用了纳洛酮联合甲氧阿米苯唑(甲氯芬酯)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双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手足口病36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是由加拿大医生Robinson在1957年发现并命名的,为柯萨奇A组病毒(CoxA)16型感染,此病在欧美国家均有病例报道.1981年我国首次在上海发现此病,以后在北京、河北、天津、福建等地均有报道.

    作者:刘玉洁;赵文萍;张新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2008年肾脏病诊疗进展

    2008年肾脏病诊疗领域与其他学科一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笔者综述如下,供同道参考.1 临床指南1.1 法国微白蛋白尿(MAU)和尿白蛋白排泄指南[1] MAU定义:30~300 mg/24 h;晨尿:20~200mg/mL或30~300 mg/g肌酐或2.5~25 mg/mmol肌酐(男性),3.5~35 mg/mmol肌酐(女性).

    作者:傅淑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永久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 55例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缓慢心律失常惠者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电极组),28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固定电极组),比较2组电极植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渡宽度,电极植入时及随访起搏阚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主动固定电极组的植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组,(25.82±1.84)min vs(20.07±2.45)min、(15.75±1.99)min vs(8.50±1.89)min(均P<0.05).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130.10±4.00)ms vs(152.30±10.80)ms(P<0.05).主动电极植入组即刻阈值比被动电极组高,(0.71±0.27)V vs(0.51±0.17)V(P<0.01),术后随访3个月,2组的起搏阈值、感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时主动电极组阻抗要低于被动电极组,(431.00±76.90)Ω vs(588.39±160.79)Ω(P<0.01),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起搏应用可行而稳定.

    作者:李萍;石泉;胡建新;程晓曙;吴清华;吴延庆;程开诚;陈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3种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速度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和常规神经发育技术(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改良组(15例)、强制组(15例)和常规组(15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第3周、第5周和第8周的随访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法(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的功能评定.结果 在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的ST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3组的STEF评分均有上升趋势,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3组的上升趋势有所不同,CIMT组上升很快,治疗后2周在3组中评分高,由治疗前的(42.3±9.6)分提高到(72.3±5.7)分,随访时提高到到(75.2±8.4)分;mCMT组治疗后3~5周近乎直线上升,由治疗前的(42.1±9.7)分提高到(73.6±4.7)分,随访时仍继续提高到到(79.8±5.1)分,并在治疗后8周维持在3组的高水平;Bobath组作用缓慢,由治疗前的(41.2±9.8)分提高到(56.6±4.7)分,在治疗3周后呈逐渐下降趋势降低到(50.3±5.3)分,为3组中评分低.结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和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比常规神经发育技术治疗更为有效.对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速度的提高和效果的持续时间,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显示出更大的优势.

    作者:王文清;崔志新;柴叶红;张静;高静;谢瑞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闭塞试验生活质量与医疗经济学评估

    200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年会期间,正式报告了冠状动脉闭塞试验(Occluded Artery Trial,OAT)研究结果.该研究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引起了很大震动.新近,OAT研究关于患者生活质量与医疗经济学分析的结果揭晓,表明对于已经失去佳再灌注时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并不优于药物治疗,但其医疗费用却显著增加.此部分研究结果同样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作者:金雅丽;郭艺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简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导致心力衰竭的遗传物质被发现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 研究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的意义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79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4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7例;另选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所有患者HIF-1α、VEGF水平.结果 AMI组、UAP组HIF-1α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HIF-1α(117.6±28.6)pg/L、(110.2±17.1)pg/L vs(49.9±20.5)pg/L、(43.1±16.3)pg/L,VEGF(215.0±51.5)ng/L、(194.4±38.4)ng/L vs(94.3±34.2)ng/L、(90.3±32.9)ng/L(均P<0.01);SAP组VEGF、HIF-1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3支血管病变CHD患者血清HIF-1α、VEGF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P组、SAP组之间Gensin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IF-1α、VEGF浓度与Gensini评分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HIF-1α、VEG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和狭窄程度无关,而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决失稳定有关,可能是斑块的不稳定的标志.

    作者:马晓艳;张言镇;迟慧;周衍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瓣膜性心脏病的抗凝治疗

    血栓栓塞是心脏瓣膜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抗凝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减少发生这一灾难事件的可能性.心脏瓣膜病变引发的瓣膜内皮损伤必然触发机体基本的防护反应一血栓形成,虽然有潜在的出血风险,但心脏瓣膜病患者血栓栓塞的后果总体上讲比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并发症更为严重,对于血栓栓塞危险性较高的患者应该接受长期抗凝治疗[1].

    作者:史旭波;胡大一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不完全川崎病1例

    患儿,男,42天.主因发热、咳嗽、喘2天,于2008年7月26日住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8.7℃,脉搏120次/min,呼吸30次/min,精神差,呼吸平稳,无发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无黄染、皮疹,双侧睑结膜充血,双肺呼吸音粗、闻及中小水泡音,心音有力、律齐、无杂音,其他未见异常.

    作者:田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床旁紧急临时起搏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并过缓性心律失常时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已为常见急危重症.随着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等再灌流疗法的开展,其病死率有明显下降.但若AMI并发严重过缓性心律失常,如心室率极其缓慢的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常使患者在未得到再灌流治疗前即死亡.紧急临时起搏治疗能否提高此类患者的存活率,目前尚存争议[1].

    作者:黄新平;洪云飞;张荣华;李慧娟;孙琳;刘帆;杨红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的关系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研究发现,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而动脉硬化正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Hp感染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从而为脑梗死的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吕学丽;武保军;周雪莲;贾爱堂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