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8年肾脏病诊疗进展

傅淑霞

关键词:肾疾病, 诊断, 治疗, 指南
摘要:2008年肾脏病诊疗领域与其他学科一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笔者综述如下,供同道参考.1 临床指南1.1 法国微白蛋白尿(MAU)和尿白蛋白排泄指南[1] MAU定义:30~300 mg/24 h;晨尿:20~200mg/mL或30~300 mg/g肌酐或2.5~25 mg/mmol肌酐(男性),3.5~35 mg/mmol肌酐(女性).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敏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急性脑缺血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脑缺血早期诊断及防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83例急性脑血栓形成(ACT)、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及30例健康时照者血清hsCRP、sCD40L及MMP-9水平.结果 ACT组和TIA组患者血清hsCRP、sCD40L和MMP-9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hsCRP(458.2±13.4)μg/L、(433.5±21.1)μg/L vs (224.1±29.9)μg/L(P<0.01),sCD40L(7.8±1.3)kU/L、(7.0±1.2)kU/Lvs(4.2±1.1)kU/L(P<0.01),MMP-9(81.2±10.3)μg/L、(72.4±7.9)μg/L vs(33.9±6.7)μg/L(P<0.01);ACT组血清hsCRP、sCD40L和MMP-9均较TIA组患者显著增加(P<0.01).结论 sCD40L、MMP-9及hsCRP水平增高与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的发生有关,表明其可预测近期发生急性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抑制炎症反应可减轻病情.

    作者:张雪梅;程立山;李艳;张晶;付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功能与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也发现,多数糖尿病患者在心脏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出现舒张功能异常.

    作者:宋秀霞;姜涛;张敏;杨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导致心力衰竭的遗传物质被发现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2008年呼吸内科疾病诊疗进展概要

    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进步,到专业科室就诊患者明显增加,我们深切体会到我国绝大多数呼吸病患者没有得到适当的诊疗,要使基层呼吸病患者成为先进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受益者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作者:阎锡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少夜间呼吸暂停次数,纠正低氧血症,并降低0SAHS患者多种并发症和病死率[1].

    作者:么太成;王贺龙;杜艳英;高文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3种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速度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和常规神经发育技术(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改良组(15例)、强制组(15例)和常规组(15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第3周、第5周和第8周的随访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法(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的功能评定.结果 在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的ST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3组的STEF评分均有上升趋势,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3组的上升趋势有所不同,CIMT组上升很快,治疗后2周在3组中评分高,由治疗前的(42.3±9.6)分提高到(72.3±5.7)分,随访时提高到到(75.2±8.4)分;mCMT组治疗后3~5周近乎直线上升,由治疗前的(42.1±9.7)分提高到(73.6±4.7)分,随访时仍继续提高到到(79.8±5.1)分,并在治疗后8周维持在3组的高水平;Bobath组作用缓慢,由治疗前的(41.2±9.8)分提高到(56.6±4.7)分,在治疗3周后呈逐渐下降趋势降低到(50.3±5.3)分,为3组中评分低.结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和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比常规神经发育技术治疗更为有效.对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速度的提高和效果的持续时间,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显示出更大的优势.

    作者:王文清;崔志新;柴叶红;张静;高静;谢瑞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主动脉窦动脉瘤破裂28例临床分析

    主动脉窦瘤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在瘤体未破裂时无任何症状,普通体检也很难发现,瘤体破裂大多在20岁以后,一旦破裂症状严重,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本院近期收治的主动脉窦瘤破裂28例分析如下.

    作者:贾艳彩;党瑜华;陈魁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不完全川崎病1例

    患儿,男,42天.主因发热、咳嗽、喘2天,于2008年7月26日住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8.7℃,脉搏120次/min,呼吸30次/min,精神差,呼吸平稳,无发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无黄染、皮疹,双侧睑结膜充血,双肺呼吸音粗、闻及中小水泡音,心音有力、律齐、无杂音,其他未见异常.

    作者:田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短P-R间期综合征的食管电生理分析

    短P-R间期综合征在常规体表心电图检查中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改变,传统诊断为房束型预激综合征(LGL综合征)[1-4],但随着心脏电生理学进展,目前认为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类似心电图改变[3-4],我们对25例这种短P-R间期的患者进行了食管心房调搏(transesoplaageal atrial pacing,TEAP)检查,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路明慧;徐金义;王焕霞;秦巧云;赵桂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服用氯吡格雷致发热1例

    患者,女,70岁,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于2007年10月15日入院.人院后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服用300 mg氯吡格雷,术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治疗.患者无不适主诉.

    作者:潘冰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估计已超过4 000万[1].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作者:郭欣;樊胜彬;高香瑞;魏宏莲;范士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西南边远山区1 000例纤维支气管镜与胸部X线对比分析

    纤维支气管镜应用40年以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及临床实践,是目前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现就我院1 000例肺疾病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与胸部X线和临床表现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徐萍;谢琪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液透析滤过对尿毒症患者药物剥脱性皮炎疗效观察

    剥脱性皮炎又名红皮病,是一种累及全身或几乎全身皮肤的慢性红斑磷屑皮痕.药物剥脱性皮炎是严重药疹之一,严重时可导致伤残或死亡.尿毒症患者发生剥脱性皮炎较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有更高的病死率,我科对10例尿毒症并剥脱性皮炎患者使用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邱承高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是生长激素发挥作用的中间信使,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生长激素(GH)的蛋白同化作用和促有丝分裂作用.有关IGF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GF-Ⅰ方面,而IGF-Ⅱ的研究主要在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体脂转移等方面,国内研究较少.

    作者:欧阳迎春;郑舒展;余琴;罗兴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的关系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研究发现,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而动脉硬化正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Hp感染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从而为脑梗死的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吕学丽;武保军;周雪莲;贾爱堂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瓣膜性心脏病的抗凝治疗

    血栓栓塞是心脏瓣膜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抗凝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减少发生这一灾难事件的可能性.心脏瓣膜病变引发的瓣膜内皮损伤必然触发机体基本的防护反应一血栓形成,虽然有潜在的出血风险,但心脏瓣膜病患者血栓栓塞的后果总体上讲比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并发症更为严重,对于血栓栓塞危险性较高的患者应该接受长期抗凝治疗[1].

    作者:史旭波;胡大一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分析

    糖耐量减低(IGT)是指患者的血糖值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要经过IGT阶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IGT阶段已经存在明显的心血管风险,其程度与糖尿病基本相当[1].

    作者:杨一凌;李凌;田丽晓;陈雅丽;董文杰;王丽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瘦素与肝硬化

    瘦素是由肥胖基因(ob)编码的一种多肽类激素,由Zhang等[1]于1994年首先发现,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早期发现瘦素的主要功能是中枢性抑制摄食、增加能量消耗、调节体质量[2],但目前研究证实,除全身的脂肪组织外,肝脏、胃黏膜、胎盘、胎儿心脏、骨骼肌、骨及软骨组织等均可以分泌瘦素,瘦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3].

    作者:张宏力;赵东强;王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例1,男,出生2天,生后周身瘀点、瘀斑46小时,皮肤黄染42小时,于2007年6月12日入院.患儿第1胎,第1产,孕40周顺娩,于生后2小时发现周身散在瘀点、瘀斑,生后6小时,出现周身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已排二便,睡眠好,人院治疗.

    作者:宋相冬;许玉梅;武丽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永久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 55例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缓慢心律失常惠者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电极组),28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固定电极组),比较2组电极植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渡宽度,电极植入时及随访起搏阚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主动固定电极组的植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组,(25.82±1.84)min vs(20.07±2.45)min、(15.75±1.99)min vs(8.50±1.89)min(均P<0.05).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130.10±4.00)ms vs(152.30±10.80)ms(P<0.05).主动电极植入组即刻阈值比被动电极组高,(0.71±0.27)V vs(0.51±0.17)V(P<0.01),术后随访3个月,2组的起搏阈值、感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时主动电极组阻抗要低于被动电极组,(431.00±76.90)Ω vs(588.39±160.79)Ω(P<0.01),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起搏应用可行而稳定.

    作者:李萍;石泉;胡建新;程晓曙;吴清华;吴延庆;程开诚;陈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