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辐射反应相关基因被确定

关键词:细胞, 辐射反应
摘要: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微流芯片检测南昌地区HBV基因分型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之一,是重要的肝脏疾病致病因子,HBV感染不仅可以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还与致命的爆发型肝炎、肝硬化(LC)、重型肝炎(SH)和原发性肝癌(PH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

    作者:孙华宝;吕定英;曹立;庄小红;徐龙;敖琴芳;鲁纯腾;刘淑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与血脂蛋白(a)浓度的关系

    随着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广泛应用,支架再狭窄(ISR)的发生例数不断增加,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众多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脂蛋白(a)[Lp(a)]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与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再狭窄是否与Lp(a)有关,国内外专家做了一些研究,但没有统一的结果说明Lp(a)是支架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作者:齐大屯;李牧蔚;高传玉;宋昆鹏;刘洪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血浆置换联合小剂量甲氨蝶呤治疗重症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血浆王换联合小剂量甲氨蝶呤(MTX)治疗重症老年美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患者64例,随机分组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进行血浆王换同时口服小剂量MTX及柳氮磺胺吡啶(SSZ);对照组口服同等剂量的MTX及SSZ.试验组及对照组均在治疗后第1、12、24周评价疗效.疗效评价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20%及50%、70%改善标准(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50,70,ACR20、ACR50、ACR70)进行判断.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第1周达到ACR20分别为32.4%和6.7%(P=0.011);治疗后第12周达到ACR20分别为70.6%和43.3%(P=0.028)、达到ACR50分别为47.0%和23.3%(P=0.030)、达到ACR70分别为26.5%和6.7%(P=0.041);治疗后第24周达到ACR20分别为85.3%和60.0%(P=0.022),达到ACR50分别为58.8%和33.3%(P=0.041)、达到ACR70分别为35.3%和13.3%(P=0.043).不良反应试验组6例,对照组4例,对症治疗好转.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小剂量MTX治疗重症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小剂量MTX,且起效快、疗效较持久,安全性好.

    作者:朱霞;林金盈;韦美秋;蓝梅;李学军;李永敢;黄玉葵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30例疗效观察

    重型肝炎的病情凶险而复杂,病死率一般可达到80%~90%,是损害人民健康的严重疾患.通过对我科临床确诊的50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重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作者:刘鹏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抑郁症和抗抑郁药物治疗与女性心脏性猝死相关

    抑郁症一直被视为冠心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提示,抑郁症可能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从而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和病死率.但目前抑郁症是否为心肌梗死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抑郁症可否降低心肌梗死风险尚无定论.

    作者:郭艺芳;张倩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知情与否对中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恶性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是综合治疗,而肿瘤术后的康复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研究表明,不同的告知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生理上的,甚至可能会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长短.

    作者:李朝霞;耿文慧;王敏;刘士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清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30例MODS患者,行CRRT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不低于24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检测生化指标,计算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等,并分别于治疗开始时(0小时)和治疗后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取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 14天存活19例(存活率63.3%),28天存活17例(存活率56.7%).治疗6小时后患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于恢复正常.IL-1β、IL-4、IL-10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NF-α、IL-6、IL-10在12小时浓度升高达峰值[(887.88±975.46)ng/L,(132.01±118.14)ng/L,(167.01±161.66)ng/L],与治疗前[(462.24±331.03)ng/L,(106.39±90.82 ng/L,(124.51±118.39 ng/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死亡组IL-6高于存活组,(145.45±14.28)ng/L vs(106.03±10.86)ng/L(P<0.05);死亡组IL-10低于存活组,(94.93±16.09)ng/L vs(143.06±12.24)ng/L(均P<0.05).结论 CRRT可以使患者机体内环境得到纠正,但MODS患者外周血炎症介质浓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IL-10水平可成为患者临床转归的预测指标.

    作者:魏芳;姜埃利;王立华;王喆;于海波;陈海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肝动脉注射碘化油乳剂治疗肝癌致胆囊结石1例

    患者,男,73岁,因右上腹不适1个多月,在我院行肝脏CT检查,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增强扫描可见右肝一结节样病灶于动脉期强化(图1).胆囊未见异常.甲胎蛋白453U/L,丙型肝炎抗体阳性,既往10年前有丙型肝炎病史.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行肝癌介入治疗.

    作者:耿志辉;刘丙木;王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近年来,国外报道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ventilate syndrome,OSAHS)可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二者都是卒中的危险因素又相互影响,因此干预OSAHS可能减轻颈动脉病变,进而减少卒中的发生.本研究通过了解OSAHS与颈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病变早期干预的新途径.

    作者:黄卫;邓丽影;徐丽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紫外线空气消毒过敏诱发急性肺水肿1例

    患者,女,78岁,既往右侧乳腺癌术后2年病情稳定.因精神萎靡1个月,发现下肢水肿及咳痰1周于2008年9月20日就诊,检查血生化,心功能及胸片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但血白蛋白减低达16 g/L,为进一步治疗收住院.

    作者:阎渭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趋化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

    氧化应激和炎症是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两大主要因素.大量文献表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作为联系氧化应激与炎症的枢纽,可通过经典的趋化作用及细胞-细胞间黏附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许多过程,如白细胞浸润、泡沫细胞滞留或逸出、血管平滑肌细胞活化和增殖等.

    作者:王伟;张旗;庞艳梅;邸书华;甄利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鼻窦毛霉菌感染1例

    患者,女,20岁,因头晕、乏力1年,发热2月余,于2007年3月15日入住我院.1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头晕、乏力、黑朦、皮肤青斑.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2.20×109/L,红细胞(RBC)1.37×1012/L,血红蛋白(Hb)52 g/L,血小板(PLT)23.0×109/L,网织红细胞(Ret)1.5%.骨髓涂片:增生低下,粒、红系仅见中幼以下阶段,非造血细胞多见,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

    作者:陈闽江;韩冰;沈悌;王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39例猝死的临床病理分析

    猝死是指24小时内由于潜在的疾病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突然的意外的自然性死亡(非暴力性),可以是潜在的器质性病变发展不可逆转的结果,也可以是功能失调如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属病理性死亡[1].

    作者:张玉华;马光;张秀芬;王新颖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病例对照研究

    近10年来,全球哮喘患者约1.5亿,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哮喘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

    作者:刘英宇;王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早期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

    例1,女,31岁,汉族,已婚.2008年5月出现双手近端指间、掌指及双腕关节疼痛,晨僵时间30分钟,活动后减轻,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应用双氯芬酸钠(扶他林)、雷公藤多苷治疗,症状未明显缓解,对称性充血性蝶状红斑,伴光过敏,1个月后症状仍未明显减轻,遂至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免疫风湿科就诊.

    作者:朱向辉;郭欣;刘爱京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去甲万古霉素-肝素冲洗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目的 探讨去甲万古霉素-肝素冲洗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67例、导管79根,导管留置时间均在3天以上.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肝素盐水冲洗或封管等常规护理基础上,用8 g/L去甲万古霉素冲洗液3~5 ml,每6小时冲洗静脉导管1次,冲洗时间少5分钟;对照组采用肝素盐水冲洗或封管等常规护理.取导管血标本、导管尖端、外周血标本进行微生物的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两组67例共收集导管79根,共有20例患者的21根导管培养阳性,阳性率26.6%;共培养出21株致病菌,每1 000根导管日感染数29.治疗组导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8%和36.6%(P=0.037);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组球菌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和21.9%(P=0.032);治疗组导管定植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2%和34.1%(P=0.029);治疗组每1 000根导管日感染教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和42(P=0.001).两组导管留置部位、胃肠外营养、导管平均留置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去甲万古霉素-肝素冲洗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导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是一种有效、方便易行的临床新技术.

    作者:周庆明;杨秀芬;王春玲;赵立敏;张征;田惠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高海拔地区红细胞增多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脏重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红细胞增多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 319例住院高血压患者按红细胞是否增多分为红细胞正常组和红细胞增多组,比较两组血压水平、左心房、左心室结构的变化以及左心房和左心室重构的发生率.结果 红细胞增多组患者舒张压(DBP)水平高于红细胞正常组患者,(101±16)mm Hg vs(97±15)mm Hg(P<0.05);收缩压和脉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红细胞增多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舒张末室间隔厚度和舒张末左心室后壁厚度与红细胞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33.98±6.82)mm vs(32.24±5.31)mm、(12.71±1.76)mm vs(12.03±1.80)mm和(11.92±1.69)mm vs(10.83±1.66)mm(P<0.05或<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增多组患者左心房扩大和左心室肥厚(LVH)罹患率显著高于红细胞正常组(27.5%vs 17.1%和83.5%vs 64.8%)(P<0.05或<0.01);而左心室扩大的罹患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海拔地区红细胞增多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DBP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能促进心脏重构的发生,进一步探讨干预红细胞增多的方法对高海拔地区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控制以及延缓或改善心脏重构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金玉华;刘争建;张寅;周军;王立志;张雪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圆形分布法分析石家庄市麻疹发病的季节性和长期趋势

    目的 分析石家庄市2001~2007年麻疹发病的季节性和长期趋势,为积极防治麻疹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石家庄市麻疹疫情资料,用圆形分布法分析麻疹发病的高峰日和高峰期,用相关分析法分析麻疹发病的长期趋势.结果 ①石家庄市麻疹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其季节分布特征是,麻疹全年均可发病,11月患病人数开始增多,次年4~5月达高峰,6月以后下降,8~10月发病低.②2001~2007年麻疹发病均存在明显的高峰日和高峰期(P<0.01),各年发病高峰日不相同或不全相同(F=42.969,P<0.01),总高峰日在4月19日,高峰期为2月13日至6月25日.③2001~2007年石家庄市麻疹发病存在明显的升高趋势(γ=0.814,P=0.026).结论 石家庄市麻疹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高峰,发病高峰日多集中在4~5月,高峰期集中在2月上旬到6月下旬.近几年麻疹发病呈明显升高趋势,应围绕此发病高峰期采取紧急防治措施.

    作者:张世勇;高秋菊;林志芳;万丽;吴丽红;冯长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武汉市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特点

    目的 了解武汉市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特点,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260例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入选者均为武汉市居民,年龄60岁.对患者的年龄分布、基础疾病、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结果 武汉市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多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痛等基础疾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茼为主,以肺炎克雷伯杆菌等感染居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国外文献的报道不完全一致.且耐药菌较多,不典型病原体感染有增多趋势.结论 对老年人CAP应尽量找出病原体,按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联合、足量用药,疗程稍长.

    作者:谢兆兰;王明林;周立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新型国产血管封堵器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与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相比,评价在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后应用国产新型血管封堵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07年3月29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封堵器组和人工压迫止血组.主要的观察指标为止血时阃、下床活动时间和主要血管并发症.结果 血管封堵器组与人工压迫止血组相比显著缩短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5.2±4.7)min vs(15.1±12.6)min,(187.4±125.6)min vs(324.8±212.4)min(P<0.001),但其与人工压迫止血组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或治疗的患者术后可以立即撤出鞘管应用国产血管封堵器.与人工压迫止血相比,前者可以显著地缩短止血及制动时间而不增加血管并发症.

    作者:彭建军;任利辉;贾凯英;梁雅;叶慧明;雷利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