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种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症状特点比较

龙艳芹;郜元军;侯晓华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 胃炎, 消化不良
摘要:消化科门诊患者以腹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烧灼感等症状就诊的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 ulcer,DU)、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但从症状上难以明确诊断,而3种疾病的临床症状有何特点,到底症状对临床诊断有多大帮助,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试图从症状上找到三者之间的差异.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

    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临床表现为发热、肝睥和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及凝血障碍等,骨髓显示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吞噬自身血细胞,1979年由美国Risdall等首次报道[1].

    作者:郭洪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反复呼吸道感染幼儿血铅水平及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铅暴露可损害学龄前儿童免疫系统已经证实[1-3].本研究旨在探讨铅暴露与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免疫系统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张英茹;李文君;张裕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端粒酶、DNA异倍体和糖链抗原19-9与癌胚抗原诊断与鉴别诊断良、恶性胸腔积液价值的比较

    胸腔积液(胸水)是临床常见病症,常规方法诊断与鉴别诊断良性、恶性胸水的敏感度或特异度通常较低,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进一步研究诊断与鉴别诊断新方法和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笔者检测胸液中端粒酶、糖链抗原19-9(CA19-9)、DNA异倍体等指标鉴别诊断恶性胸腔积液,并与常用的癌胚抗原(CEA)指标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王卫军;杨林瀛;卢云涛;姜瑞华;高丽华;薛承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的临床意义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该抗体是诊断原发性血管炎的标志性抗体[1].近年来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发现有ANCA,本研究发现ANCA阳性组的SLE患者血管炎表现明显高于ANCA阴性组,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建新;潘解萍;马英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两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用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进行性的、不完全可逆的慢性气流受限性疾病,COPD作为全球第4位致死原因,已引起广泛重视[1].治疗COPD的药物有多种,茶碱类药物应用已久,价格便宜,而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稳定期COPD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小,但价格昂贵.面对不同的疗效及医疗费用,给患者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

    作者:易震南;黄仁清;宋泽庆;黎东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的意义

    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首选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存在治疗周期较长,不同个体对其应答不同等情况,如何准确判断药物的治疗效果是临床工作的一个难题.根据多个文献报道[1],丙型肝炎病毒可诱导产生自身免疫现象,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产生往往提示病毒可能存在高水平的复制.根据上述文献我们推定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表达与α-干扰素的治疗效果相关并进行临床研究.现将我们的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黄加忠;王小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在透析患者的临床应用

    透析患者由于体内多种毒素的蓄积可引起代谢紊乱及多系统功能失调,目前透析患者体内毒素依分子质量大小可分为小分子毒素、中分子毒素、大分子毒素,普通透析只能清除小分子毒素,而相对中、大分子毒素不能被清除,血液滤过、高流量透析对中、大分子毒素清除有效,但需要大量透析液或置换液及特殊设备,我院透析中心从2004年5~10月观察了维持性血液资料透析患者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取得了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天生;张俊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氯胺酮辅助吗啡硬膜外持续缓慢注射治疗晚期癌痛的临床研究

    硬膜外腔持续缓慢注射(PCEA)小剂量吗啡是治疗晚期癌痛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简便、有效、镇痛时间长等优点[1],但随时间延长镇痛效果减弱并易产生耐药[2].氯胺酮作为非选择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对非NMDA受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镇痛作用,而是抗过敏、抗异常疼痛及抗耐受[3].

    作者:刘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小症30例

    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肝素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及血液透析治疗等,有关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HIT)的报道也备受关注,现将我院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30例报告如下.

    作者:亢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桂哌齐特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通过有创性导管检查,观察桂哌齐特(商品名:克林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效应,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李新军;房桂英;郭向东;张秀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糖骨康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钙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含量的影响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并发骨质疏松,尤以女性多见,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4%~52%[1].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形成与多种生长因子关系密切,糖骨康为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验方,本研究观察了该药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血清骨钙素(BG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秀玲;张颖;于文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测量血压的细节忽略和规范的血压测量法

    测量血压是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体格检查项目.测量血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后.所以,正确地测量血压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测量血压看似简单,但可因操作不规范而出现错误的结果.

    作者:冯连文;黄玉涛;张汉民;毛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肝病并发肝原性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原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230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肝功能、血糖、胰岛素及瘦素水平检测,稳态模型估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肝原性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5.22%,该组空腹胰岛素水平(HNS)及IR较无糖代谢异常的肝病组高,(20.76±8.95)mU/L vs(15.74±7.28)mU/L和0.60±0.33 vs 0.46±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清瘦素水平(2.96±0.38)μg/L vs(2.82±0.45)μg/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INS(r=0.125)、HOMA-IR(r=0.235)与肝原性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肝原性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丁百静;徐章;王文峰;胡阳黔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误诊为胆囊占位性病变2例

    近,我科收治了2例急性甲型肝炎黄疸患者,均曾诊断为胆囊占位,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22岁.因间断发热、上腹痛半月余,伴乏力、纳差5天,于2006年2月10日入院.体温高38.5℃,无寒战,伴右上腹疼痛不适,厌油腻,尿色发黄,皮肤瘙痒.

    作者:郑吉敏;吕晓萍;高俊茶;甄承恩;康喜荣;冯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高分辨CT表现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指原因不明并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为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炎症性间质性肺疾病,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肺泡炎、肺泡单位结构紊乱和肺纤维化[1,2].特发性肺纤维化占所有肺弥漫性疾病的25%~50%[3-5],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确诊后其平均生存2.5~3.5年.

    作者:李林芳;李淑静;王藏海;赵林;刘怀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特大剂量阿托品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体会

    我们在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发现,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按经典方法使用阿托品往往延误抢救时机,这是由于农药种类不同、中毒程度不同、个体差异不同等因素,所以在应用阿托品的剂量上相差悬殊.我们近3年抢救21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其中3例应用特大剂量阿托品抢救成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联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近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的动态变化

    糖尿病严重的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如何有效预防、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已迫在眉睫,然而血糖监测又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石.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证实密切的血糖监测可延缓糖尿病慢性病发症发生及发展.

    作者:陈湘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原发性遗尿症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遗尿症(PNE)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症状,其定义为在已达到应控制排尿年龄而入睡后仍有不自主的成次排尿.诊断标准为年龄≥5岁,遗尿频率≥2次/周[1].随年龄增长遗尿率逐渐减少,5~19岁平均每年自愈率为15%.

    作者:薛文勇;王晓路;瞿长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测定及其与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

    瘦素(lept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机体的摄食和能量代谢[1].肝硬化患者常存在各种代谢紊乱、营养不良、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因此,瘦素在肝硬化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2].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的水平及其与胰岛素之间的相关性,明确瘦素在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中的作用.

    作者:赵东强;焦秀娟;姜慧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相关研究

    目的 评价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高敏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40例健康对照者和100例T2DM患者(其中单纯糖尿病者50例,合并大血管病变者50例)血清MMP-9、hsCRP水平,同时测定外周血WBC计数和其他临床指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外周血MMP-9、hsCRP、WBC明显升高(P<0.017),合并大血管病变者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P<0.017).三者呈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以MMP-9与hsCRP的相关性更强(r=0.738).3指标均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指数(HOMA-I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MMO-9、SBP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保护因素.结论 外周血MMP-9、hsCRP、WBC 3项指标的联合测定更有助于临床上认识DM大血管病变、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从而早期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李佳;徐玲;蒋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