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并偏身舞蹈症1例

周雪莲;李振海

关键词:糖尿病, 舞蹈病
摘要:患者,女,52岁,因左上肢不自主运动4天入院.既往 2型糖尿病史10年,间断口服消渴丸,血糖控制不佳.查体:体温35.8 ℃,脉搏88次/min,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0次/min,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8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意识清楚,语言流利,智能佳,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上肢可见舞蹈样动作,表现为耸肩,左上肢甩动、内旋、外翻,双侧肱二、三头肌反射、膝、跟腱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矢状窦血栓误诊为脑囊虫1例

    患者,男,19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半个月,于2005年3月18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上呼吸道感染,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前额部为主,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吐数次,偶呈喷射状,无发热.行头颅CT平扫及增强示:侧额顶叶见一小片高密度灶,直径0.6 cm.该灶增强前后CT值变化不明显,无明显的占位效应.怀疑脑囊虫.否认食豆猪肉史及便绦虫史,未见皮下结节.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尚可,意识清楚,眼底双侧视乳头边界不清,余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Ⅴ级,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0 g/L,白细胞9.8×109/L,肝功能正常,血钾、血钠、血氯、血钙、血磷、血肌酐及尿素氮均正常.

    作者:肖丙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至少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护2天且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危重病患者96例,收住ICU时血糖水平(14.6±5.5) mmol/L;随机分为治疗组(n=48),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对照组(n=48) 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8.3~11.1 mmol/L;观察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天数、需用升压药例数、需机械通气例数、机械通气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发生率、在ICU后1天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住ICU天数及病死率等参数.结果 治疗组在使用抗生素天数、需用升压药例数、需机械通气例数、机械通气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MOF发生率、在ICU后1天APACHEⅡ、住ICU天数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ICU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在4.4~6.1 mmol/L,可改善危重病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

    作者:吴子彬;常智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肺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3例并文献复习

    肺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Churg-Strauss Syndrome, CSS,丘施综合征)是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PIE)中严重的类型,病因不明,临床少见,目前国内尚无此病的发病情况调查.现将我院近年来诊断的CSS 3例临床资料及相关的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杨俊香;武利平;潘文森;张鲁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肝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stem cell)是指在适当条件下,具有自我复制、自我更新以及全能或多能分化能力的细胞群. 目前,人们根据干细胞分化能力的不同将其分为3类:①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ial stem cells):可以分化形成所有的成体组织细胞,甚至发展成完整的个体,如胚胎干细胞; ②多能干细胞(multi- potential stem cell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形成除自身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细胞,如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③专能干细胞(unipotenital stem cells):维持某一特定组织细胞的自我更新,如肠上皮细胞等.

    作者:赵彩彦;崔俊峰;王亚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个性特征分析

    多发性抽动症多在儿童时期发病,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快速、反复、无目的的运动障碍.发病机制不清,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0.07%[1],亦有报道高达3%.本病病程较长,许多患儿症状迁延,治疗困难,甚至延续至成人,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个性)问卷(EPQ)少年版本,对105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进行个性特征测试,并与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本病在心理行为方面的异常及其临床意义,为有效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智慧;郑华城;何荣海;刘丽君;李杏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炎症性肠病病情活动监测指标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炎症性肠病(IBD)病情活动临床监测指标的价值.方法 分别观察了IBD活动组患者15例[其中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10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5例],IBD非活动组患者15例(其中缓解期UC10例,缓解期CD5例)和12例对照组患者的结肠黏膜病理变化,按Oshitani评分标准和d'Haens评分标准进行UC和CD组织学评分,测定结肠黏膜MPO和SOD活性.结果 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病理组织评分均比对照组高(8±5 vs 3±1)、(5±2 vs 3±1)(P<0.01), IBD活动组病理组织评分亦较IBD非活动组高(8±5 vs 5±2)(P<0.01);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肠黏膜MPO活性均较对照组高[(3.55±0.38) U/g vs (1.52±0.24) U/g、(2.28±0.30) U/g vs (1.52±0.24) U/g](P<0.01), IBD活动组MPO活性较IBD非活动组高[(3.55±0.38) U/g vs (2.28±0.30) U/g](P<0.01);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肠黏膜SOD活性均较对照组低[(104.58±18.91) U/mg vs (212.44±14.22) U/mg、(170.91±13.57) U/mg vs (212.44±14.22) U/mg](P<0.01),IBD活动组SOD活性较IBD非活动组低[(104.58±18.91) U/mg vs (170.91±13.57) U/mg](P<0.01).结论 MPO活性与IBD病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SOD活性与IBD病情活动程度呈负相关,两者可作为IBD病情活动的临床监测指标.

    作者:徐萍;徐东升;祝荫;陈江;吕农华;王崇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

    如何识别心肌梗死等高危人群,一直是医生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窦性心率的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被认为是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一项可靠的检测方法,我们筛选49例心肌梗死患者及60例正常人,观察其 HRT并分析多变量关系,预测其相对危险度,从而探讨心肌梗死患者HRT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宁;王红梅;马利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婴儿痉挛症临床分析

    婴儿痉挛症(IS)又称West综合征,是婴幼儿特有的癫痫综合征及癫痫性脑病.此病主要特点是痉挛发作和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常伴有明显智力运动发育迟滞[1].治疗上除特殊病因治疗外,主要包括激素类和抗癫痫药,其中首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但该药药源短缺,治疗常难以进行,而换用泼尼松和地塞米松,则疗效欠佳.我们试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IS 6例,取得一定疗效,且国内外少见报道,现分析如下.

    作者:卢艳;王新良;郭卓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曲美他嗪(商品名:万爽力)可通过抑制游离脂肪酸的氧化,增加葡萄糖的有氧代谢[1],改善心肌缺血时的异常代谢情况,优化心肌能量代谢途径.笔者应用万爽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78例,并与对照组比较,旨在探讨万爽力对UAP的疗效.

    作者:李新军;房桂英;郭向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近年来,由于反复感染、频繁使用抗生素和糖皮纸激素等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部感染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菌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笔者对本科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因COPD急性加重期而行机械通气的患者痰液及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出67株真菌进行了分析,以期发现其耐药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有效地控制真菌感染.

    作者:王勇;潘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汉族慢性丙型肝炎140例及正常对照70例,并将患者分组后采用等位基因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SPCR)方法 ,分析甘肃地区TNF-α-308启动子基因多态性.结果 TNF-α-308位各基因型频率在HCV感染者中和在正常对照者中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NF1和TNF2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丙氨酸转氨酶(ALT)>80 U/L、ALT<40 U/L两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A等位基因与ALT的升高有一定的相关性;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与A、G等位基因均无关;HCVRNA定量中、高载量组与低载量组TNF-α-308位基因型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V感染者TNF-α-308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CV感染无关;A等位基因与ALT的升高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毛小荣;袁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红斑性肢痛症4例并文献复习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阵发性血管扩张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男女均可发病,常累及四肢肢端,以灼热、疼痛、红斑和皮温增高为特征,常反复发作,使患者痛苦难忍.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张彤;吴红虎;母成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具有优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50例小儿慢性腹泻病肠道菌群状况分析

    小儿慢性腹泻病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病因复杂,治疗较困难,易造成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死亡,已成为临床关注热点.现对我院2001~2005年收治的50例慢性腹泻病患儿肠道菌群状况进行分析,并设对照组比较,旨在寻找佳治疗方案.

    作者:赵瑞芹;王晓明;宋红娥;袁慧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伴血小板减少的窦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患者,女,57岁,因水肿2个月,伴发热、左眼视力下降1周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间断出现颜面及双下肢可凹性水肿,伴牙龈和鼻自发性出血,可自止.近1个月夜尿增多,1周前受凉后发热,体温高38.5 ℃,畏寒、寒战,尿常规检查有大量白细胞和细菌,考虑为泌尿系感染,经头孢替安抗感染等治疗后发热、水肿缓解.左眼视力下降1周,伴头痛、左眼肿胀.

    作者:钱筠;陈烨;刘复强;赵相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中2型糖尿病(T2DM)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2518(A/G)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量41例正常对照者和57例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临床生化指标,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观察MCP-1 -2518(A/G)基因多态性,研究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MCP-1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P-1 G等位基因为2型糖尿病的保护因素(OR=0.015,CI=0.005~0.437),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MCP-1 -2518(A/G)基因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在中国西北汉族人群中MCP-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之间有相关性,但G等位基因可能为2型糖尿病的保护因素,它的存在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作者:马芙蓉;倪安民;任建功;田林红;崔裕祥;罗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利舍平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逆转的实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为代表的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开始应用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疗效.但随之而来的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也始料未及.国内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地区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已经达到或超过50%[1-3],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药物之间交叉耐药严重.外排泵是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利用利舍平对外排泵的抑制,我们进行了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逆转实验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迎雪;于魁忠;郭晓红;梁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与性激素的关系

    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它可通过减少摄食、增加能量消耗使体质量下降.有关正常人群血清瘦素的测定及影响瘦素浓度的因素已有较多报道,但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测定了55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和性激素水平,旨在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关系.

    作者:田利民;高翠霞;许衍甲;刘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心气道狭窄29例诊治体会

    中心气道系指气管、隆突、左右主支气管及中间段支气管.中心气道外病变的压迫或气道本身病变阻塞管腔可导致患者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中心气道重度狭窄为呼吸系统急症,诊断容易、治疗困难.2002年11月至2006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采用多种方法先后抢救、治疗29例中心气道狭窄患者,均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武装;吴淑慧;王亚杰;赵立敏;杨国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Perclose血管缝合器的应用研究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日趋成熟,但经股动脉径路手术患者回病房后需卧床12~24小时,与卧床相关的并发症及身体不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的更广泛开展.血管缝合器的应用改善了这一现象,本研究旨在评价Perclose血管缝合器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张军;袁琛;李英肖;王彦山;李洪稳;韩立宪;元柏民;齐晓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