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炎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观察

崔健;吕鸿雁;张志国;栾广

关键词:骨髓炎, 细菌感染,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抗药性, 细菌
摘要:骨髓炎在临床上很多见,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病原菌对骨膜、骨质、髓腔及周围软组织的侵袭和破坏形成,病程长,致残率高,治疗困难.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率不断升高.笔者通过对骨髓炎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的分析,探讨骨髓炎的发病规律和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情况,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国际糖尿病联盟与中国糖尿病学会关于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比较

    目的 比较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CDS)提出的代谢综合征(MS)两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探讨IDF标准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方法 在参加健康体检的564例干部人群中,分别应用IDF和CDS两种标准诊断MS,统计并比较MS患病率及其组成成分患病率的异同,评价两种标准诊断MS的一致性.结果 IDF标准和CDS标准诊断MS患病率分别为23.05%和19.33%,前者高于后者(P=0.013);两种标准诊断MS的一致率为88.48%;将CDS标准中的空腹血糖(FBG)调整至≥5.6 mmol/L后,MS患病率上升至21.10%,与IDF标准的患病率更接近;调整后的CDS标准与IDF标准诊断MS的一致率(89.54%)较调整前增加1.06%;两种标准诊断出的中心肥胖和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很接近,分别为37.94% vs 37.59%,CDS标准诊断出的高血糖患病率是IDF标准的1.43倍(25.18%比17.55%);IDF标准诊断出的低HDL-C血症是CDS标准的2.46倍(30.14%比12.23%).结论 CDS标准与IDF标准诊断MS的一致性较好,提示IDF标准也可适用于中国人群.

    作者:周英;贺平;韦汐;陈金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与肾功能、透析方式、营养状况及脂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新华医院住院患者280例,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白蛋白(alb)、hs 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体质量(kg)和患者入院当天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GFR≥90 ml/min)34例、肾功能不全组(GFR 30~89 ml/min)59例和肾功能衰竭组(GFR≤30 ml/min)187例;同时根据透析方式将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非透析组78例,血透组88例和腹透组21例;比较各组间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 hs-CRP与肾功能呈显著负相关(r=-0.44,P<0.01),与Lp(a)呈正相关(r=0.35,P<0.01).腹透组的hs-CRP水平显著升高.在肾功能衰竭组中,hs CRP与PA、alb呈负相关(分别为r=-0.34,P<0.01;r=-0.37,P<0.01),而对TG、HDL-C、LDL-C、ApoA和ApoB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CRF患者中存在hs-CRP水平升高的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与CRF患者的腹膜透析方式、营养不良和高Lp(a)血症密切相关.

    作者:倪玲;朱汉威;李妙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与细胞因子及肝损害的关系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HBV BCP)变异与细胞因子及肝损害的关系.方法 176例HBV慢性感染者,包括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HBV 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检测;②采用PCR结合荧光探针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③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其中包括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④采用Beckman-Coulter CX9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提供的全套检测试剂,对患者血清进行肝功能,包括血清总胆红素 (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检测.结果 在176例HBV慢性感染者中检出HBV BCP区T1762A1764变异者73例,HBV BCP变异的阳性率41.5%.HBV BCP变异阳性组、阴性组间血清IL-10(80.96±30.86) mg/L vs (72.11±24.19) mg/L、IL-12(41.33±15.10) mg/L vs (35.98±14.47 mg/L、TNF-α(56.04±27.05) mg/L vs (38.01±10.49) mg/L和IFN -γ(19.81±12.29) mg/L vs (16.55±8.99) mg/L,BCP变异阳性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高于BCP变异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V BCP变异阳性组对肝功能(TBiL、ALB、ALT、AST)的损害明显高于BCP变异阴性组(均P=0.000).结论 HBV BCP变异可导致血清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增高,肝损害加重.

    作者:黄力毅;覃锦耀;玉艳红;吴继周;黄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硫普罗宁预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抗结核绎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种

    多数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联合用药及疗程较长,常出现肝功能损害,明显的肝功能损害成为停止化疗和疗程不足导致结核病复发的重要原因.结核病近年发病率高,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在我国高达10%~20%,结核合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也比较常见,HBsAg阳性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肝损害的几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的患者[1],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甚至可导致急性肝衰竭,致患者死亡.硫普罗宁是一种含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可减少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2].一般认为,无肝病基础时,抗结核治疗无须应用保肝药物,但HBsAg阳性患者化疗中是否需要应用保肝药物来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目前尚无药物预防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此我们在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化疗过程中应用硫普罗宁,并对硫普罗宁的疗效进行了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钟利;黄永茂;唐凌;任小华;刘泽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造成T细胞免疫功能的严重缺陷,常诱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1].在HIV感染与AIDS患者中,肺结核不仅为常见,且为首位死因[2-4].一旦罹病,与普通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有许多迥异之处,常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和治疗的延误.笔者总结11例,着重就影像学特征加以分析.

    作者:冯自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47例分析

    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是组织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不足或缺如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内分泌科常见疾病.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速度及程度、个体对甲状腺激素减少的反应差异,临床可以不同系统疾病表现出来而不能得到及时诊断、治疗.现将我院近年住院收治甲减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学军;李蓬秋;吴冀川;杨艳;包明晶;鲜杨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乙型肝炎102例B、C基因型临床特征分析

    随着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肝炎各种临床特征的深入认识及HBV基因型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开展,HBV的基因型与感染这种基因型病毒的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异质性的的差异目前已发现HBV有A~H 8个基因型,在亚太地区主要以B和C基因型为主[1].中国大陆地区HBV基因型也主要是B和C基因型,其中南方地区以B基因型为主[2],北方地区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3].目前已有国内外学者就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其所感染的HBV基因型的关系进行的研究报道认为,HBV的基因型是影响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的重要因素.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对镇江地区部分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所感染的HBV基因型,发现绝大多数为B、C基因型,该研究从中随机抽取HBV基因型为B、C基因型的乙型肝炎患者共102例,对其肝功能相关指标、肝纤维4项水平及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对B、C基因型HB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的以上诸多临床特征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李春明;龚玉华;谭友文;於学军;张园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经纤维支气管镜微波治疗支气管结核的疗效观察

    微波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微波介入治疗气道疾病近年来已得到一定应用.为观察经纤支镜微波治疗支气管结核合并气道狭窄的疗效,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虞永鑫;王倩;张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脑钠肽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先从猪脑内分离出来的一种心血管肽类激素.BNP具有扩张血管、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促进尿钠排泄、减少水钠潴留等作用.BNP还可特异地调节心室的收缩功能和压力负荷[1].BNP直接从心室分泌,参与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全过程.BNP不但在心血管系统广泛应用,同时还与呼吸系统疾病有着广泛联系.

    作者:张拥军;郭静霞;郭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急性白血病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前已经了解的趋化因子有50余种,共分为4类,即分别称为CC类、CXC(X代表任一氨基酸)类、C类、CX3C类.CXCR4(CD184)是趋化因子CXC受体之一,是7次穿膜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一员.近来研究发现CXCR4在急性白血病(AL)细胞表面高表达,且功能性活跃,在白血病细胞增殖、髓内外迁移、浸润、黏附、抵抗化疗药物作用的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2].存在CXCR4的高表达的患者,其体内造血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明显髓外浸润、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细胞及化疗药物杀伤的重要原因.我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群(BMMNC)白细胞分化抗原CXCR4表达水平,并结合外周血细胞的高低、髓外浸润表现、AL的疗效及预后,探讨CXCR4在AL的表达特点及其与髓外浸润、外周血细胞计数、疗效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杨桂玲;金北平;杨碧云;余莉;邹氵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是新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是DN发病中的关键细胞因子.很多研究显示,CTGF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的许多环节.

    作者:王战建;邵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粟粒性肺结核与弥漫性肺泡癌的螺旋CT鉴别诊断研究

    粟粒性肺结核(MPTB)是较为急重的类型,见于2%~6%原发性结核,也可见于抵抗力低下者的继发性结核[1].其与弥漫性肺泡癌(DBC)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一个难题.笔者以病理学、细菌学或临床疗效为金标准,对41例MPTB和31例DBC的螺旋CT及高分辨率CT(HRCT)征象、症状、病史等进行比较,尝试探讨影响二者鉴别诊断的因素.

    作者:赵静;郑宝霞;郭庆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酷似肺结核播散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弥漫性肺泡出血1例

    患者,女,28岁.因颜面红斑3年,呕吐、腹痛1年,关节肿痛、双下肢水肿3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颜面红斑,伴脱发,未予诊治.1年前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腹痛位于上腹部及脐周,阵发性绞痛,腹泻为黄色水样便,每日4~5次,无里急后重,伴发热,体温37.5~38 ℃,尿蛋白(++).予以抗炎、对症等治疗,上述不适可缓解,但易复发.3个月前出现全身多关节肿痛,呈游走性,并出现颜面、双下肢水肿,伴口腔、鼻腔黏膜溃疡,颜面红斑加重.

    作者:郭迪斌;叶玉斓;汤显湖;肖丽霞;何春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全反式维甲酸致继发性糖尿病1例

    患者,男,36岁.因确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个月,拟再次化疗,于2005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耳鸣,刷牙时牙龈出血、鼻出血,曾在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7.3 ℃,血压135/75 mm Hg(1 mm Hg=0.133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意识清楚,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睑结膜苍白,胸骨中下段压痛阳性,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常规:白细胞 2.21×109/L,血红蛋白 62 g/L,红细胞 1.75×1012/L,平均红细胞容积 100.6 fl,血小板18×109/L.涂片:增生明显活跃,粒细胞系占0.90,红细胞系占0.03,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值为30∶1,粒系增多明显,以早幼粒细胞为主,占0.67,此类细胞核较规则,核染色质细、核仁可见、浆量丰富,可见内外浆,浆内可见粗大颗粒.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明显减少,形态无异常.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融合基因: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到PML 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

    作者:何档;孙海英;张奎;鹿群先;徐开林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与急性白血病关系的研究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血管新生过程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血管新生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介素8(IL-8)在血管新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对VEGF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研究较多,而对bFGF,IL 8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作用以及血管新生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报道较少.本实验通过测定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和IL 8含量,探讨血管新生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旨在为急性白血病的抗血管新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徐继;阮林海;孙宗立;吉晖晖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骨髓炎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观察

    骨髓炎在临床上很多见,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病原菌对骨膜、骨质、髓腔及周围软组织的侵袭和破坏形成,病程长,致残率高,治疗困难.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率不断升高.笔者通过对骨髓炎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的分析,探讨骨髓炎的发病规律和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情况,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崔健;吕鸿雁;张志国;栾广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除具有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免疫功能低下,频繁的侵入性操作及广谱、大量、长时间抗生素使用的特点外,还具有高细菌耐药性的特点,这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报道部分抗生素临床用量的变化对细菌耐药率的变迁有一定影响[1,2].现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分离菌株的分布、耐药性,并对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用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救治危重患者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延峰;王瑞芹;王立丽;崔蓉;骆文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它不仅表现为心功能的减退,常常还同时伴有神经内分泌激素分泌和其它器官功能(包括肾脏、肝脏等)异常,影响并制约心衰的发展和预后[1].慢性心力衰竭时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及儿茶酚胺升高外,也有炎症激活,细胞因子升高,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 6(IL-6)、C反应蛋白(CRP)等,它们共同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且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2].而血清尿酸、CRP作为临床常用生化指标,近年来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研究旨在探讨CHF患者血清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浓度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

    作者:马洪涛;李守霞;李丽;宋焕玲;韩素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社会支持对脑卒中后焦虑的影响

    研究表明,焦虑为脑卒中后常见的精神症状,其发生率约为47.2%[1].为观察脑卒中后焦虑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笔者对脑卒中患者焦虑及社会支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为脑卒中后焦虑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张卫红;赵雪平;孙素娟;徐会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消化道和腹腔内出血35例分析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并发症较多,病死率为10%~20%[1].SAP消化道和腹腔内出血的发生虽然相对较少,但病死率极高,应引起高度重视.现将我院收治的35例SAP并发消化道出血和腹腔内出血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黄伟;刘婷婷;王蕾;夏庆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