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治疗策略的再认识:FRISC Ⅱ 5年结果

柳景华;顾菲菲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治疗, 随访研究
摘要:1 FRISC Ⅱ研究背景对中高危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进行早期侵入性治疗,即冠状动脉造影(CAG)后必要时进行血运重建,是一种早期疾病干预的重要手段.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胺碘酮致急性肝衰竭1例

    患者,男,76岁,因间断性呼吸困难1个月,加重2小时收治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端坐位,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肺底散在的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22次/min,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齐,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心电图示:快速房颤,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末内径65 mm,射血分数为20%.胸片提示肺瘀血,右侧少量胸腔积液.

    作者:芦涤;金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Galen静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

    患者,男,13岁,因头痛30余天于2005年8月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双侧额部持续剧烈疼痛,活动后加重,伴恶心、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数小时发作1次,每次持续几十分钟,头痛程度渐加重,不伴发热、意识丧失、复视、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饮水呛咳.

    作者:范妙仪;姚治平;茅爱平;商慧芳;郑洪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的大量应用,各种导管的使用及肿瘤患者的增加,真菌感染尤其深部真菌性医院感染日益增多.故了解医院内真菌感染情况,对指导临床诊治真菌感染性疾病,控制医院感染及流行病学研究意义重大.笔者就本院内真菌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戚小敏;张建辉;时东彦;赵桂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变化,以及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力衰竭积分的关系.方法 共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3例.分别计算HRT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对不同患者的TO、TS进行比较并分析TO和TS与LVEF、LVEDD和心力衰竭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12~22个月,平均(14±2)个月,死亡16例,因心力衰竭住院48例次.死亡患者与存活者相比TO显著升高[(2.4±1.2) % vs (0.9±1.2) %(P<0.001)],而TS显著降低[(2.3±0.7) ms/RR vs (3.0±0.9) ms/RR(P<0.001)];因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与无住院患者相比TO显著升高[(1.9±1.3) % vs (0.3±0.7) %(P<0.001)],而TS显著降低[(2.5±0.9) ms/RR vs (3.4±0.8) ms/RR(P<0.001)].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与未应用者相比TO显著降低,而TS显著升高,分别为(0.6±0.8) % vs (2.5±1.3) %和(3.2±0.8) ms/RR vs (2.2±0.8) ms/RR,均P<0.01;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患者与没有应用者相比TO和TS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1.2) % vs (1.6±1.5) %和(2.9±0.9) ms/RR vs (2.8±1.0) ms/RR,均P>0.05.TO与LVEDD和心力衰竭积分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TS与LVEDD和心力衰竭积分呈显著负相关,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74、-0.80、-0.46、-0.68和0.69,均P<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RT现象减弱与心功能和预后密切相关,HRT可能成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姚海木;孙松涛;韩战营;黄振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血浆置换疗法治疗547例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研究及疗效分析

    血浆置换(Plasmapheresis,PE)是血液净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尤其是用常规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D),应用PE可收到显著疗效.PE治疗改变了许多难治性AD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1991年6月至2005年10月我科对住院的547例常规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应用美国Bexter公司的全自动血浆分离器进行PE,共进行2 150次,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金铠;张金巧;孟建波;常英军;孙丽霞;宋晓宁;吕鸿雁;蒙艳凤;杨清云;吴薇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颈部肿大淋巴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其中免疫、炎性假说被广泛研究,而淋巴结肿大与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相应部位肿大淋巴结的观察探讨其在AS中的意义.

    作者:赵美丽;陈松旺;陆建平;张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突出表现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例

    患者,女,16岁.因雷诺现象、关节痛3年,发热伴头痛20天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雷诺现象,并出现双膝及双髋关节间断疼痛,无明显关节肿胀,中草药治疗效果欠佳.

    作者:陈海英;魏平;王俊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妊娠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即M3型,以骨髓中含有异常颗粒的早幼粒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早幼粒细胞>30%,染色体检查多有t(15;17)易位.APL除具有急性白血病的共同特点外,出血症状十分突出,而且常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较为罕见,在临床处理上较为困难.

    作者:高志敏;黄向华;董锡月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动态脑电图和心脏导联监测对发作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晕厥和痫性发作临床上均可表现为短暂的可逆性意识丧失,由于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暂,发病时的具体表现往往不能被他人发觉,常常以昏倒急诊入院.我们对常规脑电图(REEG)、心电图(ECG)均阴性的72例昏倒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EG)+心脏导联监测检查,结果发现其阳性率较高,且可进行鉴别诊断,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道新;宁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禁食激发试验在胰岛素瘤患者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胰岛素瘤为常见的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主要由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组成,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女性发病率59%[1].胰岛素瘤一般为单发,瘤体较小,多数直径小于2 cm,各种影像学检查在胰岛素瘤诊断中作用也非常有限,本研究探讨禁食激发试验诊断胰岛素瘤的可行性和价值.

    作者:冯静;李启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颈动脉、椎动脉系统局部血管的闭塞过程和由此产生的梗死症状,经临床积极干预,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原发病理过程仍继续进展,神经功能缺失逐步或阶梯式于发病后6小时至2周内继续恶化的缺血性脑卒中[1,2].据统计,在住院的患者中,国内进展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20%~40%[3],国外占9.8%~43%[4].患者往往于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加重,且临床治愈率低,故由此所引发的医疗纠纷较多.近年来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寻找其发生的早期预测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刘柳;何远宏;晁志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对侧大脑半球在脑卒中后运动恢复中的作用

    运动皮质通过锥体束控制对侧肢体的自主运动.然而,即使一侧锥体束完全受损也难以导致持久性偏瘫.研究认为,其功能恢复与同侧运动前区,运动辅区的代偿作用有关[1].除这些脑区的代偿作用外,对侧脑半球对运动恢复是否有代偿作用?基于这样的设想,笔者对第二次另一侧非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机能进行了观察,试图对脑卒中后运动机能恢复的机制予以初步探讨.

    作者:毛永军;刘罡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心房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环中的作用

    房室分离是区分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临床应用广泛,近我们收治了2例特殊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人强;程晓曙;李菊香;吴清华;吴延庆;苏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e抗原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据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我国HBV的携带者约1.2亿,现患乙型肝炎患者达3 000多万.

    作者:易本谊;张一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成功抢救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致心室颤动休克1例

    患者,男,50岁,20余年来时常发作阵发性心悸、胸闷,持续5~6分钟至4~5小时不等,经休息或应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好转.患者平时能进行轻、中度体力劳动,曾就诊于某省级医院,但后未明确诊断.

    作者:刘明基;邢峰丽;尹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前后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目的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按不同临床类型分成室间隔缺损(VSD)组3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组31例,房间隔缺损(ASD)组24例,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5天测量血清cTnⅠ浓度.又按cTnⅠ是否超过0.48 mg/L分为cTnⅠ升高组68例,不升高组22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先心病与升高组和不升高组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cTnⅠ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高峰均出现在术后6小时;血清cTnI峰值水平与年龄、肺动脉压力、手术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造影剂量具有相关性;VSD组6小时、12小时、24小时血清cTnⅠ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ASD组低(P<0.05).结论 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可以引起可逆性的心肌微损伤,因此先心病介入治疗术是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 cTnⅠ升高程度与年龄、肺动脉压、手术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造影剂量、临床类型有关.

    作者:刘海东;张密林;张素敏;朱晓丽;高磊;吕瑛;解启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和毛花甙C控制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的疗效比较

    心房颤动(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迅速有效的控制房颤的心室律,是减少房颤急性并发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要环节.临床常用毛花甙C(商品名:西地兰)静脉注射,但近年来认为除非有心力衰竭,洋地黄已不是控制房颤快速心室率的首选药物.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我院对30例快速房颤患者予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并与静注毛花甙C比较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卫东;高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现象的检测,探讨HRT现象在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ACS61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30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及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并比较3组患者TO及TS均值.ACS组分为HRT异常亚组和HRT正常亚组,并比较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SAP组及对照组比较,ACS组TO高[(0.15±1.26)% vs -(0.57±1.71)%、-(0.61±1.52)%],TS明显降低(3.21±2.37) ms/RR vs (6.64±1.82) ms/RR、(7.71±2.17) ms/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组和对照组的TO值、T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与UAP患者比较,TO值和TS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7±1.39)% vs (0.13±1.28)%,(3.01±2.16) ms/RR vs (3.47±2.21) ms/RR(P>0.05).对ACS组患者随访6~48个月,HRT异常亚组的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RT正常亚组(44.44% vs 15.79%)(P<0.05).结论 ACS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HRT可作为评价ACS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和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刘红源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垂体后叶素致精神异常1例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咯血7年,再发1周入院.患者7年前始反复发作咯血,曾多次在多家医院行胸片及CT检查提示支气管扩张.

    作者:吴继红;赵玉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食管癌相关基因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人类肿瘤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改变与表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主要涉及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后引起基因表达异常.基因表达异常包括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过表达和基因表型改变等,其中基因表型改变包括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等形式.近年来DNA甲基化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DNA甲基化可调控细胞增殖、凋亡与分化,且其水平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作者:王凡;展玉涛;刘宾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