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刘亚辉;陈晓燕;郑晓敏;李瑞杰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心室重塑是CHF不断进展的病理生理基础,激活的神经内分泌与炎症机制同时参与了CHF的过程.
作者:孙中吉;张建明;罗海;吉金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60岁)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镜下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学特点及内镜治疗情况,并与同期39例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60岁)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多发性息肉占50.5%,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19.8%(P<0.05);直肠、乙状结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老年组大肠息肉检出率23.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9.7%(P=0.000);两组大肠息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直径≥1 cm、分叶状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比例增高.结论 老年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有效手段,可放宽其适应证,并尽量使大肠镜检查达回盲部;内镜下摘除老年人大肠息肉安全、有效、简便,但应进行定期随访.
作者:王志津;黄平;王红;黄晋生;徐伟;夏爱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肾脏肥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ECM)进行性积聚,并逐渐发展为肾小球硬化.
作者:杜俊文;吴韬;南国珍;苏胜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海滨;肖文良;姜志安;张晓光;苏瑞英;赵淑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放射性脑坏死是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随着直线加速器三维适形放疗、X刀、伽玛刀等先进放射治疗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放射治疗疗效的提高、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以及影像检查手段,特别是磁共振成像(MRI)的日益普及,放射性脑坏死的发病率有渐增趋势,如何提高放射性脑坏死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对于评价疗效及指导后续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李宝山;陈英敏;吴晶;赵华东;吴育锦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不同尿酸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况的关系.方法 根据尿酸水平将23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即低尿酸组、尿酸正常组和高尿酸组,分析各组糖代谢状况,同时分析不同糖代谢状况患者的尿酸水平.结果 新诊断糖尿病、总糖尿病和糖调节异常比例在低尿酸组(28.57%、65.71%及80.00%)和高尿酸组(35.14%、64.86%及86.49%)均显著高于正常尿酸组(17.58%、45.45%及67.27%)(P均<0.05).结论 低尿酸水平和高尿酸水平均与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状况相关.
作者:郑晓敏;赵世俊;李瑞杰;刘翠平;陈晓燕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吸烟可引起肺癌,在癌症的死亡排序中,肺癌占第1位.10%~15%的吸烟患者发展成为有临床症状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作者:杨红申;张向红;王保法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在众多的环境有害因素中,放射性氡及其子体对人类的致癌效应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普通人群对氡的接触机会明显增加.
作者:李涛;牛丽娟;李曼;刘殿武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慢性化的形成与宿主的免疫应答缺陷,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产生有效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导致了HBV的持续感染.
作者:佟立新;刘树贤;段卫;刘静;解从君;李保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降压和降脂治疗预防心脏病发作试验(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ALLHAT)在3万多例高危高血压患者中比较了不同降压治疗策略对冠心病的影响.
作者:姜红岩;李瑞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患者,男,17岁,主因劳累饮酒后出现心悸、胸闷两周,发作性心悸伴有晕厥10天就诊,患者每次发作持续约数分钟,约2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发病时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200次/min,曾行食道调搏,未触发心动过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作者:殷春霞;李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患者,男,14岁.主因间断呕血、黑便11年,加重2天入院.患者11年前于排便10分钟后出现呕血1次(约60 ml),无意识障碍.于当地医院诊断:胃溃疡,胃黏膜出血.
作者:徐波;赵东强;王娜;于洪海;张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75%的生存患者遗留有肢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低下,生活质量大大下降[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作者:闫桂芳;赵雪平;韩广彦;贾子善;宋兰欣;黄明威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缺血性心肌病是1970年由Burch等[1]提出的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原发冠心病的症状.
作者:廖跃红;胡贺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患者,男,68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4个月,加重10天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活动时出现胸闷、胸痛,呈闷痛,无肩背部放射痛、汗出、恶心呕吐,持续约10分钟,经休息可自行缓解,未正规治疗.
作者:随永刚;姜芳;郝玉明;刘金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顽固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螺内酯与泼尼松,观察对水、Na+、K+代谢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54例严重CHF患者(心功能Ⅲ~Ⅳ级,D期),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与研究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螺内酯20 mg/d),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螺内酯60 mg/d,泼尼松40 mg/d连续应用30天.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左室射血分数(EF)、血清Na+、K+、肌酐及24小时尿量、尿Na+、尿K+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尿量及EF显著增加,但研究组患者用药后尿量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研究组长血清Na+7天及30天均高于对照组,7天Na+(138.03±3.97)mmol vs(134.48±5.18)mmol/L,30天Na+(137.17±3.57)mmol/L vs(134.00±4.46)mmol/L(均P<0.05);血清K+7天及30天亦均高于对照组,7天K+(4.07±0.42)mmol/L vs(3.73±0.33)mmol/L,30天K+(4.18±0.49)mmol/L vs(3.79±0.44)mmol/L(均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血清肌酐7天及30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天K+(92.93±28.65)mmol/L vs(123.19±30.79)mmol/L,30天K+(90.07±30.32)mmol/Lvs(115.00±40.61)mmol/L(均P<0.05),尿Na+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大剂量螺内酯可使重症CHF患者在保持K+、Na+平衡及有效血容量的基础上能更明显地减轻过重的水负荷,改善心功能.
作者:籍振国;刘刚;刘超;吉立双;刘坤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比较363例ACS患者(男性244例,女性119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介入治疗的造影成功率、院内和随访(22±1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女性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较大,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平均浓度较高,但吸烟和既往心肌梗死的比例较低.男性多支病变的比例较高(50.4% vs 36.1%,P=0.010),侧支循环较多,而女性双支病变的比例较高(25.8% vs 36.1%,P=0.042),钙化病变较多.两组介入治疗的造影成功率(91.4% vs 94.1%,P=0.361)、院内MACE(5.7% vs 5.9%,P=0.956)和随访期间MACE(13.3% vs 13.4%,P=0.982)相似.但在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中,女性随访期间的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0.7% vs 7.7%,P=0.029).结论 性别不是影响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院内和长期MACE的重要因素,但在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中,女性长期病死率较高.
作者:郑建勇;马志敏;张清潭;吴桂萍;袁彦菊;李田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及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干预的临床研究.方法 不稳定斑块65例,缬沙坦治疗组33例,缬沙坦胶囊,80 mg,每日1次,口服,其他治疗措施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对照组32例,利尿降压药,口服.治疗前、1个月、2个月、38个月抽空腹静脉血共计5 ml,检测CRP、sVCAM-1、IL-6、血糖,同时监测血压.38个月时统计两组脑梗死复发和死亡情况,以CT或磁共振成像(MRI)出现新的梗塞灶为准.结果 在1、2、38个月后治疗组血清CRP、sVCAM-1、IL-6浓度逐渐降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转变为硬斑者外其余变化不大.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点38个月时,治疗组、对照组经CT或MRI证实脑梗死复发为7例(21.2%)和15例(46.9%)例,死亡为2例(6.1%)和5例(15.6%)例,治疗组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缬沙坦稳定颈动脉斑块与血清中CRP、sVCAM-1、IL-6炎症介质的降低密切相关,降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从而减少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和死亡.
作者:唐启卫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心血管神经症的发病原因较复杂,目前尚无理想的单一药物治疗方法,我们采用本院自制的郁香宁心和剂用于治疗心血管神经症,并与谷维素组进行了比较,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林;王淑艳;孙红梅;葛立三;王艳珍;付静波;史增友;贾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很高,大量的偏瘫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随着康复治疗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早期康复的重要性,早期康复可以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现将我们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的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曾艳芳;崔宏力;王洪芳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