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的影响因素观察

刘美玲;支梦和

关键词:呼吸超敏反应, 季节, 免疫疗法
摘要: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IT)对过敏性疾病的疗效虽已肯定[1,2],但SIT的疗效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尤其应用非标准化抗原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报道甚少.为此,我们对1996年10月至2003年9月在我科进行规律全程(3年)SIT和非全程SIT的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疗效观察[2]的基础上,分析疗程与疗效、病程与疗效等有关影响因素,为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AMA-M2)阳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自身抗体的种类和临床意义.方法 92例AMA-M2阳性PBC患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采用肝脏马赛克,包括猴肝和心肌、大鼠肝、胃、肾脏和人类上皮培养细胞(Hep-2)为组织基质检测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MA亚型(M2、M4和M9)、可提取的核抗原(ENA)抗体[核糖核蛋白/史密斯抗体(nRNP/Sm)、史密斯抗体(Sm)、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体(SS-A)、干燥综合征抗原B抗体(SS-B)、硬皮病70抗体(Scl-70)、Jo-1抗体(Jo-1)、着丝点B蛋白抗体(CENP B)、双链DNA抗体(dsDNA)、组蛋白抗体(histones)和抗核糖核酸P蛋白抗体(rib-P-protein)]和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结果92例PBC患者中有73例(79.35%)血清中存在抗核抗体(ANA);其荧光模式分别为核膜型42例(45.65%),着丝点型18例(19.57%),核浆颗粒16例(17.39%)和核点型12例(13.02%);ENA检测结果:CENP B阳性18例,SS-A阳性6例,SS-A+SS-B阳性3例,组蛋白抗体和nRNP/Sm阳性各1例;AMA分型检测中单一AMA-M2阳性62例(67.39%),AMA-M2+M4阳性26例(28.26%),AMA-M2+M4+M9阳性3例;还发现AMA-M2伴M4阳性的患者全部为疾病进展到肝硬化的阶段.结论大多数PBC患者血清中存在ANA,其荧光模式主要为核膜、着丝点、核浆颗粒和核点型;AMA-M2和M4亚型抗体为诊断PBC的重要血清免疫学标志,并且AMA-M4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

    作者:王培之;张黔英;兰孟东;郎振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对176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病因、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情况.结果 176例患儿中有应激性溃疡140例(79.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8例(10.2%)、肠炎9例(5.1%)、新生儿出血症5例(2.8%)、消化道畸形4例(2.3%).其中有159例临床表现为呕血或胃管中抽出血性物,占90.3%.经禁食、1%碳酸氢钠洗胃、口服或胃管注入蒙脱石散剂(思密达)、静脉注射维生素K1、奥美拉唑(洛赛克)、应用超微剂量肝素钠或通过纤维胃镜止血等措施,有169例患儿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6.0%.结论围产期缺氧、出生低体质量、早产是目前引起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诱因;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窒息等围产期缺氧的发生、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肠道喂养指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等措施有利于降低本病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捷;曾超美;张晓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是一种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3种成分以不同比例组成的间叶性肿瘤.Ishk于1976年首例报道,国内于1992年首次报道HAML后,至今国内外报道已超过200多例.因肿瘤成分变异大,且相对少见,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警惕性不够,误诊率较高[1].笔者报道1例以腹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以期提高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水平.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及黏膜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变化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尚未清楚,但众多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环境激发因素和免疫介导组织损伤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1].我们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结肠黏膜一氧化氮合酶(iNOS)、一氧化氮(NO)的变化,分析上述各项指标与UC临床分型的关系,从而探讨UC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作者:刘迪群;吴成秋;石巍;谭杰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发病率为1/30万,基因频率0.056,是儿科临床常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之一.肝豆状核变性基因为ATP7B,编码一种P型铜转运三磷酸腺苷(ATP)酶,其基因突变是导致肝豆状核变性的根本病因,现就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生物学以及中国的ATP7B基因突变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源;耿江辉;张会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抢救妊娠急性脂肪肝1例

    患者,女性,32岁,因停经36周,食欲不振、腹胀、尿色黄1周,加重伴全身黄染3天,于2005年3月24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7月在我院采用人工授精方法受孕,停经40天后行B超示:宫内妊娠、双胎.4个月时感胎动,持续至今良好.既往体健.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黄染,腹膨隆,肝脾未触及,全身重度水肿.

    作者:董泽华;苏媛;孙运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吸入特布他林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耐受性的影响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目前已是临床诊治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但操作时患者常有咳嗽、胸闷、恶心、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等严重不适反应,如何减少上述的不适反应,提高检查的耐受性,减轻受检者的痛苦是纤维支气管检查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提高受检者插镜后的耐受性,减轻受检者检查时的痛苦,我科尝试在纤维支气管检查前吸入特布他林(喘康速),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功;王艳;郭光云;张立波;杨力;邝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积极降脂,有效防治冠心病--从指南到实践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一般是指血清中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范围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下.血脂异常也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主要指血清总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流行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已证实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密切.现就如何依照血脂异常的治疗指南处理药物治疗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一介绍.

    作者:叶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水腺苷脱氨酶、腹水/血清腺苷脱氨酶比值、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对结核性腹水的诊断价值

    腺苷脱氨酶(ADA)作为结核诊断的特异标记物,其临床意义在医学界已获得了较高评价[1-3],但联合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指标来诊断结核性腹水的报道还比较少.2003年8月至2005年3月,我们检测了19例结核性腹水患者的ADA和SAAG水平,同时检测了27例恶性腹水和38例肝硬化腹水以作对照,就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进一步探讨和综合分析.

    作者:刘军;张娟安;胡友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癌并发溶血性贫血及骨髓坏死1例

    患者,女,42岁,乏力2个月,骨痛1个月,发热20天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伴腹胀、食欲不振、活动后心悸气短,1个月前乏力加重,并出现骨痛,以双下肢为重,活动受限,20余天前发热,无寒战,无咽痛、咳嗽咳痰、腹泻、尿频尿痛.2天前乏力、骨痛、发热进一步加重,皮肤出现瘀斑,尿呈浓茶色,尿量500~800 ml/d,腰部不适感.查体:体温37℃(用退热药物后),脉搏12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0/6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精神状态差,皮肤可见瘀班,颌下可触及数个小淋巴结,巩膜轻度黄染,结膜苍白,双肺无异常,心率120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不传导.腹平坦,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腹水征阴性,肠鸣音1~2次/min.

    作者:王淑贤;刘宝芹;闫丽娜;姜风云;郝长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同时性双侧原发性肺癌1例

    我国肺癌的病死率在大城市中已跃居肿瘤死亡的首位,多原发癌少见,而同时双肺双原发癌更为少见,现报告1例.患者,男性,76岁,因左侧胸痛伴左侧肩部痛1月余入解放军总医院,一直无咳嗽、咳痰症状.有糖尿病史20余年.

    作者:张霞;王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成功抢救大剂量氯丙嗪中毒1例

    患者,男性,58岁.因家庭矛盾饮酒后自服氯丙嗪250片(6.25 g),12小时后家人发现时已呼之不应,推之不动,排尿失禁,床旁无呕吐物.急送我县某医院,行清水20 000 ml洗胃,给予纳洛酮0.8 mg静脉注射及甘露醇、葡醛内酯(肝太乐)等治疗,8小时后转入我院.既往因精神异常而不规则服用氯丙嗪片长达2年.

    作者:赵海强;杨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以发热血尿为首发症状的非何霍金淋巴瘤1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存在无症状性淋巴结肿大,往往累及颈部和腹股沟,也可侵犯鼻咽部、扁桃体、纵隔和腹膜后淋巴结等,但伴发血尿的报道不多见,本文拟报道1例以发热和血尿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作者:卢春燕;冀玲;景照峰;张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哮喘儿童血清白细胞介素13的变化和意义

    白细胞介素13(IL-13)是1993年首次从人类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库中克隆出来并命名的一种细胞多效性因子,为探讨其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我们检测50例哮喘患儿血清IL-13水平,现报告如下.

    作者:温志红;农生洲;胡琼燕;杜华;陈芳;农利平;熊文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炎重度伴胆汁淤积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商品名优思弗)治疗慢性肝炎重度伴胆汁淤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慢性肝炎重度伴胆汁淤积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原有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UDCA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UDCA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P<0.05);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胆汁酸(TBA)及谷氨酰转肽酶(GGT)分别下降为(53.0±20.6)μmol/L、(101.0±41.6)U/L、(120.0±22.8)μmol/L、(103.0±24.6)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UDCA不良反应轻微;随访3个月,总胆红素未出现反弹.结论 UDCA联合内科综合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慢性肝炎重度伴胆汁淤积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安全性良好.

    作者:韩大康;陆星华;程留芳;王贵强;李捍卫;崔振宇;王宝恩;段钟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支气管扩张症发病机制的若干研究进展

    自1819年Laennec首先描述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BE)以来,BE的治疗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发病率、病死率都明显下降.随着新的选择性的抗生素的出现及疫苗接种,BE预后已明显改善.但由于BE病程迁延反复,在临床上BE仍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1].我们综述了近年来关于BE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其标;邢扬扬;曹世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腱鞘滑膜结核误诊1例

    肺结核是常见病,诊断一般不难,但由于部分肺结核表现复杂性和多样性,易造成误诊误治.现将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腱鞘滑膜结核误诊为腱鞘肿瘤1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董敏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脂肪肝患者与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

    目的探讨脂肪肝患者对保健常识和脂肪肝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健康体检的铁路职工,经B型超声检查诊断的脂肪肝304例及同期体检条件相似的非脂肪肝540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0项调查项目中有9项(标准体质量、健康饮料、食物搭配、长寿方式、体胖认识、有益嗜好、饮食习惯、主要能量来源、脂肪肝相关知识),脂肪肝组认识的正确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82%比73.89%;79.61%比94.63%;52.63%比83.52%;83.55%比99.07%;74.34%比93.33%;69.41%比74.81%;59.54%比82.22%;27.63%比41.11%;67.11%比89.6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脂肪肝患者的卫生保健常识缺乏,对脂肪肝及其危害的认知程度低,因此必须加强对公众此方面的宣传教育,以控制该病的流行.

    作者:夏培君;郭玉婷;杨永红;欧阳健东;王岷;赵广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基序变异加重4例

    拉米夫定是全球和我国第一个被批准作为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核苷类药物,它可以有效地抑制HBV的复制,但是随着疗程的延长,HBV出现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基序(YMDD)变异的概率增加,HBV变异后产生对拉米夫定耐药,其中仅少数患者病情加重,现对拉米夫定治疗的4例乙型肝炎患者出现YMDD变异后加重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作者:任仲轩;刘金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Seldinger导管法治疗恶性胸水临床观察

    恶性胸水多由癌症晚期侵及胸膜或胸膜恶性肿瘤所致,因其生成快、生成量大、再生迅速,常进行性压迫肺和纵隔而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是影响该类患者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一般采用钢针胸穿抽液和注射化疗药物、胸膜剥脱术或放射治疗,不但并发症较多或患者已难承受,效果亦多不理想.1994年以来,我们对心包和胸腔积液患者采用深静脉插管术置管引流,局部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不断改进[1,2].为进一步探讨对恶性胸水疗效肯定、损害小、患者易于接受的局部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导管法作胸腔置管闭式引流并腔内灌注化疗,经与传统方法比较,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国厚;袁开芬;杨建华;温林俏;范敏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