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军;赵晓赟;殷雅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过去认为约有1/3的病例终发展成脑梗死,故关于TIA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神经科医师的重视.目前大家公认TIA的发病机制是微栓子学说,而微栓子主要来源于动脉硬化(AS)的斑块.
作者:曹宝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阿司匹林1897年问世,初主要用于疼痛或炎症的治疗,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之后,开始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高危血管疾病患者的一级预防.
作者:王霜;杨正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复发性心包炎是一种棘手的疾病,因其经常复发并对各种传统治疗方法疗效差而成为临床难题[1].为寻找防止复发的有效疗法各国学者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上世纪80年代末有国外学者报告以秋水仙碱治疗复发性心包炎成功的经验[2-4],但国内报告尚少见.以下报告8例复发性心包炎患者用秋水仙碱治疗防止复发的随访结果,并对本病病因、复发机制和防复发策略进行讨论.
作者:李加生;龚亚驰;赵萍;谭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多发性骨髓瘤(MM)致肾损害常表现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称为骨髓瘤性肾病,其特点是患者血清和尿中常能检测到单一增殖的轻链Kappa(κ)或Lambda(λ),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中亦能检测到轻链κ和(或)λ,我们运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尿中κ、λ轻链的含量及κ/λ比率,旨在运用血、尿中κ、λ轻链含量及比率正确判断骨髓瘤性肾病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帮助.
作者:易峰;叶中景;徐月明;李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28岁,因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17个月,骨髓移植术后1年入院,该患者染色体正常,经米托蒽醌十长春地辛+阿糖胞苷+泼尼松(MOAP)方案达完全缓解(CR),后再MOAP方案巩固1疗程,因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为HLA A 26,31;B 51,58;DR 14,17,与其胞姐完全相合,于2004年7月5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为马法兰/环磷酰胺(BU/CY)方案,为O供A血型不合移植,术后造血重建顺利,术后用环孢素(CSA)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治疗,于移植第5个月停用CSA,后出现慢性GVHD(口腔,皮肤,肝脏受累),于2005年4月10改用他克莫司3 mg每12小时1次及甲泼尼龙40 mg每日1次控制,半个月前自行减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呈墨绿色,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40/85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皮肤见广泛陈旧性暗红色皮疹,口腔黏膜多处破溃,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胸骨无压痛,两肺呼吸音清,心率89次/min,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病理征阴性.血常规示白细胞7.4×109/L,血红蛋白116 g/L,血小板205×109/L,生化全套示大致正常,患者入院后改口服他克莫司为静脉用0.03 mg/kg·d-1(1.3 mg),患者于中午12时突然出现头痛不适,测血压1 70/95 mm Hg,心率108次/min,随后即出现头向后仰,两眼上翻,四肢抽搐,口唇发绀,测脉氧饱和度94%,以安定肌注后5分钟,发作停止,神经系统检查:仅左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其余均阴性.
作者:徐静;苗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分别对107例偏头痛患者和92例健康人进行超敏CRP的测定;再将病例组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52例和非阿司匹林组55例,在给以中药全天麻胶囊治疗的同时,阿司匹林组给以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治疗,给药1个月后分别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结果偏头痛患者血清超敏CR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后,疗效明显提高,且阿司匹林有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的增高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通过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作者:彭莉;高旭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上已走过了数十年的风雨历程,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但是在起搏器植入的过程中、植入后仍可能有一些并发症发生,为了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起搏器植入的技能,提高起搏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在我院行人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任利群;叶行舟;智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71岁,因颜面水肿4个月,伴腹胀1个月入院.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颜面和眼睑水肿,伴明显乏力,怕冷,记忆力减退,1个月前感腹胀,声音嘶哑,无嗜睡,排便习惯改变,半年内体质量增加4公斤.既往:阵发性房颤病史4年,曾服用莫雷西嗪,普罗帕酮(商品名:心律平)治疗,因效果欠佳,于2004年4月改为胺碘酮治疗,每日0.2 g,服用至入院前共服用10个月.
作者:李秀季;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68岁.因血压高10余年,发作性胸痛1年入院.既往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80/105mm Hg(1 mm Hg=0.133 kPa),双上肢脉搏对称,左足背动脉弱,右足背动脉正常,腹部、双肾区未闻血管杂音.入院后血化验:胆固醇6.8 mmol/L,甘油三酯2.8 mmol/L,血糖9.5mmol/L,尿素氮10.5 mrnol/L,肌酐138μmol/L.
作者:陈少伯;姜铁民;赵季红;吴振军;梁国庆;李玉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冠心病是当今致残与致死的常见病之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为冠心病急症,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猝死等一系列病理生理状态.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um dysfunction,ED)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斑块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逆转失调的内皮功能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趋势[1,2].
作者:张慧敏;孙鲇北;张密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0%~16%[1,2].快速房颤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室充盈量减少,使AMI之后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所以需要尽快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或将其转复为窦性心律.以往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洋地黄制剂[1,3],近年来静脉应用胺碘酮[4]逐渐增多,也有研究认为联合应用胺碘酮和地高辛具有更好的疗效[5].为此,我们比较了静脉单独应用胺碘酮与胺碘酮、毛花苷丙(商品名:西地兰)联合应用对AMI合并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张晓光;康美尼;赵淑健;苏瑞瑛;肖文良;姜志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方式下心房激动时间的变化.方法双腔永久起搏器(DDD)安置术中,心房电极安置于右心耳42例,房间隔电极27例.术前、术后分别描计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长P波时相(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右心耳起搏方式,Pmax及Pd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max:(138±23)ms vs(127±16)ms,Pd:(19.4±9.0)ms vs(13.5±7.3)ms];均P<0.05).而房间隔起搏方式,Pmax及Pd术后较术前显著减少[Pmax:(122±12)ms vs (133±17)ms,Pd:(11.1±6.6)ms vs(15.5±8.0)ms,均P<0.05].结论房间隔起搏方式相反于右心耳起搏方式,心房电活动更稳定.
作者:刘志忠;戴振林;段宝祥;陈绍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青年心肌梗死是指40岁以下的青年,无论何种病因而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其发生率约占AMI患者的3%~6%.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逐渐受到临床的普遍关注.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28例40岁以下青年AMI患者,与同期213例6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了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作者:郭玉军;赵晓赟;殷雅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ACS患者伴新近发生快速房颤,静脉应用胺碘酮,先静脉注射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及心室率控制及不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用药后15分钟、1小时、2小时、24小时心室率分别为(141.3±18.7)次/min、(128.1±17.2)次/min、(105.3±15.9)次/min、(82.5±20.1)次/min,较用药前(149.2±19.3)次/min明显下降(P<0.01).其中17例患者(73.9%)在24小时内转为窦性心律,2例用药后出现长R-R间期,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停药或减药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CS伴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作者:张莉;林刚;王毅;卢辉和;华守明;管耘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是冠心病(CHD)、急性心肌梗死(AMI)有效的积极治疗措施之一,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能有效地改善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的血管造影结果和降低再狭窄率[1],临床疗效肯定.无心血管外科支持能否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目前尚有争议,本文17例CHD患者在无外科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支架置入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欧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梅毒螺旋体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如诊治不及时可损及健康、致残或致死.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10年间共收治7例神经梅毒,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建豪;罗才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病变以心室间隔非对称型肥厚造成动态型左心室流出道(1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OVT)梗阻得名,可致心室顺应性减弱,发生猝死或致心力衰竭.
作者:刘俊芳;朱建华;黄朝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使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对单纯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价,并与传统检测舒张功能的方法进行比较,寻找更敏感的检测手段.方法入选单纯糖尿病患者31例,与健康人24例进行对照.使用GE公司Vivid 7彩色超声诊断仪,经胸获取胸骨旁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两腔切面和心尖长轴切面,在相应切面分别记录经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充盈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充盈峰值速度(A)及E峰减速时间(EDT);右上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期峰值流速(S波),舒张早期峰值流速(D波),心房收缩期负向波峰值流速(AR);使用QTVI技术测量左室侧壁、后间隔、左室前壁、下壁及左室后壁及前间隔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和Ea/Aa.结果二尖瓣口血流多普勒频谱E/A比值、EDT、肺静脉血流频谱S/D比值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静脉血流频谱的AR在糖尿病组明显增大[(0.3±0.07)m/s vs (0.22±0.03)m/s,P<0.01].二尖瓣环6个节段的Ea平均值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Aa的平均值明显升高[(7.03±1.33)cm/s vs (5.27±0.89)cm/s,P<0.01],各节段Ea/Aa比值的平均值显著降低[(1.11±0.38)vs (1.56±0.64),P<0.01].结论QTVI技术在检测糖尿病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方面更加敏感.
作者:初楠;胡大一;朱天刚;周倩云;何水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抑郁的关系,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前后抑郁的变化.方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1~2天、手术后(7±1)天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填写.结果试验期间15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其中117例确诊冠心病并完成手术前后SDS评定.不同病变血管支数和不同狭窄程度组间抑郁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冠心痛患者手术前后抑郁患病率、SDS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准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的患者手术前后抑郁患病率为44.8%、75.9%(P=0.016),SDS抑郁评分为48.75±10.21、52.90±8.29(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抑郁不能反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②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对大多数冠心病患者抑郁患病率及程度无影响,成功再血管化治疗不能减轻抑郁.③冠状动脉造影后准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抑郁加重,对这部分患者应给予更多关注.
作者:杨利群;李田昌;胡大一;边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桥本甲状腺炎,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常采用口服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我院近年来在激素替代的基础上,结合氟美松B超引导下经皮甲状腺介入注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庆强;窦连军;杜振玲;李玉苏;黄效生;梁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