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刘俊芳;朱建华;黄朝阳

关键词:心肌疾病, 导管消融术, 心电描记术
摘要: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病变以心室间隔非对称型肥厚造成动态型左心室流出道(1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OVT)梗阻得名,可致心室顺应性减弱,发生猝死或致心力衰竭.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原发胃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生率日趋增长,约占胃原发淋巴瘤的1%~3%[1],现收集本院自1994年1月至2004年6月间经手术胃切除后由病理明确诊断为MALT淋巴瘤36例,对所有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赵英豪;鲍永仪;陈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简化操作的探讨

    典型心房扑动是环绕三尖瓣顺钟向或逆钟向大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对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后峡部)或三尖瓣环与欧氏嵴之间的峡部(间隔峡部)行射频消融,阻断折返环可获得肯定的疗效[1].一些报道同时消融后峡部和间隔峡部,而另一些作者仅消融后峡部[2].

    作者:罗骏;杨向军;陈绍良;张丰富;贾海波;戴振林;段宝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不同心房部位起搏心房激动时间的变化

    目的比较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方式下心房激动时间的变化.方法双腔永久起搏器(DDD)安置术中,心房电极安置于右心耳42例,房间隔电极27例.术前、术后分别描计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长P波时相(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右心耳起搏方式,Pmax及Pd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max:(138±23)ms vs(127±16)ms,Pd:(19.4±9.0)ms vs(13.5±7.3)ms];均P<0.05).而房间隔起搏方式,Pmax及Pd术后较术前显著减少[Pmax:(122±12)ms vs (133±17)ms,Pd:(11.1±6.6)ms vs(15.5±8.0)ms,均P<0.05].结论房间隔起搏方式相反于右心耳起搏方式,心房电活动更稳定.

    作者:刘志忠;戴振林;段宝祥;陈绍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无心血管外科支持开展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体会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是冠心病(CHD)、急性心肌梗死(AMI)有效的积极治疗措施之一,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能有效地改善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的血管造影结果和降低再狭窄率[1],临床疗效肯定.无心血管外科支持能否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目前尚有争议,本文17例CHD患者在无外科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支架置入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欧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抑郁变化研究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抑郁的关系,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前后抑郁的变化.方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1~2天、手术后(7±1)天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填写.结果试验期间15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其中117例确诊冠心病并完成手术前后SDS评定.不同病变血管支数和不同狭窄程度组间抑郁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冠心痛患者手术前后抑郁患病率、SDS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准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的患者手术前后抑郁患病率为44.8%、75.9%(P=0.016),SDS抑郁评分为48.75±10.21、52.90±8.29(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抑郁不能反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②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对大多数冠心病患者抑郁患病率及程度无影响,成功再血管化治疗不能减轻抑郁.③冠状动脉造影后准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抑郁加重,对这部分患者应给予更多关注.

    作者:杨利群;李田昌;胡大一;边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神经梅毒7例临床分析

    梅毒螺旋体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如诊治不及时可损及健康、致残或致死.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10年间共收治7例神经梅毒,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建豪;罗才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68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PENL)首发于淋巴结外的任何组织或器官,其临床特点与病变部位有关,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为探讨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现将我院收治的68例PENL做一临床分析.

    作者:张成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伴快速房颤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ACS患者伴新近发生快速房颤,静脉应用胺碘酮,先静脉注射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及心室率控制及不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用药后15分钟、1小时、2小时、24小时心室率分别为(141.3±18.7)次/min、(128.1±17.2)次/min、(105.3±15.9)次/min、(82.5±20.1)次/min,较用药前(149.2±19.3)次/min明显下降(P<0.01).其中17例患者(73.9%)在24小时内转为窦性心律,2例用药后出现长R-R间期,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停药或减药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CS伴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作者:张莉;林刚;王毅;卢辉和;华守明;管耘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尿轻链含量κ/λ比值在骨髓瘤性肾病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MM)致肾损害常表现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称为骨髓瘤性肾病,其特点是患者血清和尿中常能检测到单一增殖的轻链Kappa(κ)或Lambda(λ),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中亦能检测到轻链κ和(或)λ,我们运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尿中κ、λ轻链的含量及κ/λ比率,旨在运用血、尿中κ、λ轻链含量及比率正确判断骨髓瘤性肾病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帮助.

    作者:易峰;叶中景;徐月明;李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临床荟萃》作者群分析

    科技期刊的质量取决于科技论文的质量,科技论文的质量又体现出论文作者的学术水平[1],为了解<临床荟萃>作者的素质和地区分布情况,我们对2000年和2001年各6期及2003和2004年各12期的<临床荟萃>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对<临床荟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作者:许卓文;康文华;李玉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脑钠肽诊断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1988年,Sudoh等首先从猪脑中分离出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 peptide,BNP),随后发现人类心、肺、脑、脊髓等组织中广泛分布BNP.血浆中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分泌.当心室充盈压升高、心肌纤维被牵拉时可迅速表达、分泌BNP前体(pro-BNP).

    作者:谌承志;肖琳玲;邓万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心动脉血压分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国人动脉中心收缩压分数(FSP)和舒张压分数(FD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应用Lead 2000多导生理记录仪描记入选研究对象中心压力曲线,并计算中心FSP和FDP;以肾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分组依据,分为肾动脉狭窄组71例和非肾动脉狭窄组489例,分析中心动脉血压分数FSP、FDP与肾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肾动脉狭窄组的中心FSP显著高于非肾动脉狭窄组[分别为1.50±0.14 vs 1.39±0.11],而中心FDP显著低于非肾动脉狭窄组[分别为0.75±0.071 vs 0.80±0.058],(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中心的而非外周的FSP和FDP为影响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2,95%CI=1.03~1.28 for FSP;OR=0.87,95%CI=0.37~0.94 for FDP).结论中心动脉FSP、FDP为预测肾动脉狭窄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冯霞;崔炜;祖秀光;闫晓临;刘凡;郝玉明;谢瑞琴;李拥军;张辉;刘素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尿酸与疾病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高尿酸血症(HUA)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导致的.尿酸在机体内既有有益作用(作为一种还原性物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抗氧化、抗DNA损伤作用),也有有害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导致内皮功能紊乱等).可能在多种疾病发病过程中起到某种作用[1],如心血管病、高血压、肾脏病、骨质疏松、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近年来,HUA的患病率在上升.现就近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张小兰;曹克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秋水仙碱治疗复发性心包炎

    复发性心包炎是一种棘手的疾病,因其经常复发并对各种传统治疗方法疗效差而成为临床难题[1].为寻找防止复发的有效疗法各国学者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上世纪80年代末有国外学者报告以秋水仙碱治疗复发性心包炎成功的经验[2-4],但国内报告尚少见.以下报告8例复发性心包炎患者用秋水仙碱治疗防止复发的随访结果,并对本病病因、复发机制和防复发策略进行讨论.

    作者:李加生;龚亚驰;赵萍;谭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1897年问世,初主要用于疼痛或炎症的治疗,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之后,开始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高危血管疾病患者的一级预防.

    作者:王霜;杨正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内皮功能障碍

    冠心病是当今致残与致死的常见病之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为冠心病急症,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猝死等一系列病理生理状态.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um dysfunction,ED)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斑块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逆转失调的内皮功能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趋势[1,2].

    作者:张慧敏;孙鲇北;张密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病变以心室间隔非对称型肥厚造成动态型左心室流出道(1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OVT)梗阻得名,可致心室顺应性减弱,发生猝死或致心力衰竭.

    作者:刘俊芳;朱建华;黄朝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并一过性Q波1例

    患者,男,52岁,主因胸闷2周,不能平卧1天入院.患者于2周前开始出现胸闷症状,为持续性,伴气短,无明显胸痛,放射痛及大汗等.入院前1天出现不能平卧,伴咳嗽、咳白痰.既往高血压病史18年,高220/140 mm Hg(1mm Hg=0.133 kPa),糖尿病病史15年.

    作者:刘金明;郝玉明;祖秀光;刘素云;王秉臣;崔炜;刘凡;李拥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关于优化降压方案机制的新思考--ASCOT亚组研究新信息

    继2005年3月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和2005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先后公布盎格鲁-斯堪地纳维亚心脏终点试验(Anglo-ScandinavianCardiac Outcome Trial,ASCOT)降压分支的初步结果和总体结果之后,在2005年11月召开的美国心脏协会(AHA)学术年会上又进一步公布了ASCOT的2个亚组研究的结果,对于以氨氯地平为基础(必要时联合培哚普利)的优化降压方案在改善预后方面优于以阿替洛尔为基础(必要时联合噻嗪类利尿剂)的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起搏心律特殊的室性融合波及其判断过程

    患者,女性,35岁,11年前产后不明原因晕厥,心电图诊断为室性自主心律,当时住院治疗,化验检查心肌酶、肝肾功能、心功能未见异常,因经济原因安装单腔人工心脏起搏器(VVI).术后11年因起搏器电池耗竭(频率由70次/min,降至63次/min),来我院行起搏器更换术.

    作者:刘凡;谢瑞芹;崔炜;李保华;吴金凤;张冀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