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
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0%~16%[1,2].快速房颤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室充盈量减少,使AMI之后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所以需要尽快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或将其转复为窦性心律.以往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洋地黄制剂[1,3],近年来静脉应用胺碘酮[4]逐渐增多,也有研究认为联合应用胺碘酮和地高辛具有更好的疗效[5].为此,我们比较了静脉单独应用胺碘酮与胺碘酮、毛花苷丙(商品名:西地兰)联合应用对AMI合并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张晓光;康美尼;赵淑健;苏瑞瑛;肖文良;姜志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继2005年3月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和2005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先后公布盎格鲁-斯堪地纳维亚心脏终点试验(Anglo-ScandinavianCardiac Outcome Trial,ASCOT)降压分支的初步结果和总体结果之后,在2005年11月召开的美国心脏协会(AHA)学术年会上又进一步公布了ASCOT的2个亚组研究的结果,对于以氨氯地平为基础(必要时联合培哚普利)的优化降压方案在改善预后方面优于以阿替洛尔为基础(必要时联合噻嗪类利尿剂)的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使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对单纯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价,并与传统检测舒张功能的方法进行比较,寻找更敏感的检测手段.方法入选单纯糖尿病患者31例,与健康人24例进行对照.使用GE公司Vivid 7彩色超声诊断仪,经胸获取胸骨旁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两腔切面和心尖长轴切面,在相应切面分别记录经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充盈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充盈峰值速度(A)及E峰减速时间(EDT);右上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期峰值流速(S波),舒张早期峰值流速(D波),心房收缩期负向波峰值流速(AR);使用QTVI技术测量左室侧壁、后间隔、左室前壁、下壁及左室后壁及前间隔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和Ea/Aa.结果二尖瓣口血流多普勒频谱E/A比值、EDT、肺静脉血流频谱S/D比值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静脉血流频谱的AR在糖尿病组明显增大[(0.3±0.07)m/s vs (0.22±0.03)m/s,P<0.01].二尖瓣环6个节段的Ea平均值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Aa的平均值明显升高[(7.03±1.33)cm/s vs (5.27±0.89)cm/s,P<0.01],各节段Ea/Aa比值的平均值显著降低[(1.11±0.38)vs (1.56±0.64),P<0.01].结论QTVI技术在检测糖尿病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方面更加敏感.
作者:初楠;胡大一;朱天刚;周倩云;何水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血化瘀方药开始应用于脑出血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动物实验证实,活血化瘀方药在防治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神经机能等方面具有确切疗效.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争议,现就其理论依据、作用机制、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窗、病例选择、安全性及前景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争鸣,统一认识,进一步提高脑出血急性期的救治水平和效果.
作者:刘力昌;李妍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28岁,因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17个月,骨髓移植术后1年入院,该患者染色体正常,经米托蒽醌十长春地辛+阿糖胞苷+泼尼松(MOAP)方案达完全缓解(CR),后再MOAP方案巩固1疗程,因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为HLA A 26,31;B 51,58;DR 14,17,与其胞姐完全相合,于2004年7月5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为马法兰/环磷酰胺(BU/CY)方案,为O供A血型不合移植,术后造血重建顺利,术后用环孢素(CSA)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治疗,于移植第5个月停用CSA,后出现慢性GVHD(口腔,皮肤,肝脏受累),于2005年4月10改用他克莫司3 mg每12小时1次及甲泼尼龙40 mg每日1次控制,半个月前自行减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呈墨绿色,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40/85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皮肤见广泛陈旧性暗红色皮疹,口腔黏膜多处破溃,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胸骨无压痛,两肺呼吸音清,心率89次/min,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病理征阴性.血常规示白细胞7.4×109/L,血红蛋白116 g/L,血小板205×109/L,生化全套示大致正常,患者入院后改口服他克莫司为静脉用0.03 mg/kg·d-1(1.3 mg),患者于中午12时突然出现头痛不适,测血压1 70/95 mm Hg,心率108次/min,随后即出现头向后仰,两眼上翻,四肢抽搐,口唇发绀,测脉氧饱和度94%,以安定肌注后5分钟,发作停止,神经系统检查:仅左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其余均阴性.
作者:徐静;苗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临时心脏起搏是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和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我们应用普通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郝幼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47岁,双下肢无力12年,胸骨后烧灼感伴撕裂样疼痛3年加重5天入院.患者1993年5月25日因左腿酸痛发凉于我院外科查:双侧颈总动脉搏动对称、强有力,未闻及杂音,右腋动脉、肘动脉及桡动脉搏动减弱,右肱动脉血压135/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上肢动脉搏动无异常,左肱动脉血压160/120 mm Hg,腹部左肾动脉区可闻及柔和收缩期杂音,右肾动脉区可闻及粗糙收缩期杂音,右股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左股动脉搏动减弱,左腘动脉、足背动脉未触及,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未行手术,当时心电图正常.
作者:梁静;姜芳;杨蓉;张辉;李拥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分别对107例偏头痛患者和92例健康人进行超敏CRP的测定;再将病例组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52例和非阿司匹林组55例,在给以中药全天麻胶囊治疗的同时,阿司匹林组给以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治疗,给药1个月后分别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结果偏头痛患者血清超敏CR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后,疗效明显提高,且阿司匹林有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的增高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通过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作者:彭莉;高旭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性,35岁,11年前产后不明原因晕厥,心电图诊断为室性自主心律,当时住院治疗,化验检查心肌酶、肝肾功能、心功能未见异常,因经济原因安装单腔人工心脏起搏器(VVI).术后11年因起搏器电池耗竭(频率由70次/min,降至63次/min),来我院行起搏器更换术.
作者:刘凡;谢瑞芹;崔炜;李保华;吴金凤;张冀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科技期刊的质量取决于科技论文的质量,科技论文的质量又体现出论文作者的学术水平[1],为了解<临床荟萃>作者的素质和地区分布情况,我们对2000年和2001年各6期及2003和2004年各12期的<临床荟萃>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对<临床荟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作者:许卓文;康文华;李玉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66岁,主因阵发性胸痛1个月入院.缘于1个月前经常于活动后出现阵发性胸痛、胸闷,呈压榨性,以心前区为著,向颈部、左臂放射,伴大汗,无头晕黑蒙、恶心呕吐等,持续约5分钟可自行缓解.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高达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未规律服药,血压控制不理想.
作者:姜芳;梁静;杨蓉;张辉;李拥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抑郁的关系,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前后抑郁的变化.方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1~2天、手术后(7±1)天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填写.结果试验期间15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其中117例确诊冠心病并完成手术前后SDS评定.不同病变血管支数和不同狭窄程度组间抑郁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冠心痛患者手术前后抑郁患病率、SDS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准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的患者手术前后抑郁患病率为44.8%、75.9%(P=0.016),SDS抑郁评分为48.75±10.21、52.90±8.29(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抑郁不能反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②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对大多数冠心病患者抑郁患病率及程度无影响,成功再血管化治疗不能减轻抑郁.③冠状动脉造影后准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抑郁加重,对这部分患者应给予更多关注.
作者:杨利群;李田昌;胡大一;边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常常伴有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及吸烟、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上常拟诊为冠心病.为探讨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我们在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同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有关病因进行探讨.
作者:肖华;陈爱华;刘映峰;李志梁;吴金家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上已走过了数十年的风雨历程,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但是在起搏器植入的过程中、植入后仍可能有一些并发症发生,为了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起搏器植入的技能,提高起搏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在我院行人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任利群;叶行舟;智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检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的浓度变化,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1,2],但主要是针对各种传统治疗方法来评价的.本实验针对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介入封堵术前、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血浆ET-1及血清NO浓度,并与正常体检儿童30例进行对照比较,旨在探讨ET/NO体系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PH)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俸勇强;伍伟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过去认为约有1/3的病例终发展成脑梗死,故关于TIA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神经科医师的重视.目前大家公认TIA的发病机制是微栓子学说,而微栓子主要来源于动脉硬化(AS)的斑块.
作者:曹宝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71岁,因颜面水肿4个月,伴腹胀1个月入院.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颜面和眼睑水肿,伴明显乏力,怕冷,记忆力减退,1个月前感腹胀,声音嘶哑,无嗜睡,排便习惯改变,半年内体质量增加4公斤.既往:阵发性房颤病史4年,曾服用莫雷西嗪,普罗帕酮(商品名:心律平)治疗,因效果欠佳,于2004年4月改为胺碘酮治疗,每日0.2 g,服用至入院前共服用10个月.
作者:李秀季;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方式下心房激动时间的变化.方法双腔永久起搏器(DDD)安置术中,心房电极安置于右心耳42例,房间隔电极27例.术前、术后分别描计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长P波时相(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右心耳起搏方式,Pmax及Pd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max:(138±23)ms vs(127±16)ms,Pd:(19.4±9.0)ms vs(13.5±7.3)ms];均P<0.05).而房间隔起搏方式,Pmax及Pd术后较术前显著减少[Pmax:(122±12)ms vs (133±17)ms,Pd:(11.1±6.6)ms vs(15.5±8.0)ms,均P<0.05].结论房间隔起搏方式相反于右心耳起搏方式,心房电活动更稳定.
作者:刘志忠;戴振林;段宝祥;陈绍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冠心病是当今致残与致死的常见病之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为冠心病急症,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猝死等一系列病理生理状态.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um dysfunction,ED)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斑块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逆转失调的内皮功能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趋势[1,2].
作者:张慧敏;孙鲇北;张密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高尿酸血症(HUA)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导致的.尿酸在机体内既有有益作用(作为一种还原性物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抗氧化、抗DNA损伤作用),也有有害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导致内皮功能紊乱等).可能在多种疾病发病过程中起到某种作用[1],如心血管病、高血压、肾脏病、骨质疏松、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近年来,HUA的患病率在上升.现就近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张小兰;曹克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