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陈爱华;刘映峰;李志梁;吴金家
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0%~16%[1,2].快速房颤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室充盈量减少,使AMI之后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所以需要尽快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或将其转复为窦性心律.以往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洋地黄制剂[1,3],近年来静脉应用胺碘酮[4]逐渐增多,也有研究认为联合应用胺碘酮和地高辛具有更好的疗效[5].为此,我们比较了静脉单独应用胺碘酮与胺碘酮、毛花苷丙(商品名:西地兰)联合应用对AMI合并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张晓光;康美尼;赵淑健;苏瑞瑛;肖文良;姜志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分叉部位(两条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闭塞所致其供血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发性梗死[1,2].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3,4],1980年首先由Caplan报道.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及影像学[特别是磁共振(MR)]的进展,确诊的TOBS病例增多.现将我院收治的TOBS 32例分析如下.
作者:杨美菊;陆士琦;朱红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青年心肌梗死是指40岁以下的青年,无论何种病因而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其发生率约占AMI患者的3%~6%.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逐渐受到临床的普遍关注.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28例40岁以下青年AMI患者,与同期213例6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了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作者:郭玉军;赵晓赟;殷雅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52岁,主因胸闷2周,不能平卧1天入院.患者于2周前开始出现胸闷症状,为持续性,伴气短,无明显胸痛,放射痛及大汗等.入院前1天出现不能平卧,伴咳嗽、咳白痰.既往高血压病史18年,高220/140 mm Hg(1mm Hg=0.133 kPa),糖尿病病史15年.
作者:刘金明;郝玉明;祖秀光;刘素云;王秉臣;崔炜;刘凡;李拥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哈萨克族(哈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多项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哈族在全国各民族中是原发性高血压(EH)较高发的民族.关于EH与脂质代谢紊乱间的关系已有不少报道,但在哈族EH人群中的报道较少.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我们测定了新疆沙湾县哈族EH患者81例及同居住区哈族非高血压人群92例的血清脂质水平,以分析哈族EH患者的脂代谢情况.
作者:王忠;郭淑霞;卢桂林;陈江;谢建新;杨云;周有录;田银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继2005年3月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和2005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先后公布盎格鲁-斯堪地纳维亚心脏终点试验(Anglo-ScandinavianCardiac Outcome Trial,ASCOT)降压分支的初步结果和总体结果之后,在2005年11月召开的美国心脏协会(AHA)学术年会上又进一步公布了ASCOT的2个亚组研究的结果,对于以氨氯地平为基础(必要时联合培哚普利)的优化降压方案在改善预后方面优于以阿替洛尔为基础(必要时联合噻嗪类利尿剂)的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68岁.因血压高10余年,发作性胸痛1年入院.既往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80/105mm Hg(1 mm Hg=0.133 kPa),双上肢脉搏对称,左足背动脉弱,右足背动脉正常,腹部、双肾区未闻血管杂音.入院后血化验:胆固醇6.8 mmol/L,甘油三酯2.8 mmol/L,血糖9.5mmol/L,尿素氮10.5 mrnol/L,肌酐138μmol/L.
作者:陈少伯;姜铁民;赵季红;吴振军;梁国庆;李玉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梅毒螺旋体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如诊治不及时可损及健康、致残或致死.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10年间共收治7例神经梅毒,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建豪;罗才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47岁,双下肢无力12年,胸骨后烧灼感伴撕裂样疼痛3年加重5天入院.患者1993年5月25日因左腿酸痛发凉于我院外科查:双侧颈总动脉搏动对称、强有力,未闻及杂音,右腋动脉、肘动脉及桡动脉搏动减弱,右肱动脉血压135/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上肢动脉搏动无异常,左肱动脉血压160/120 mm Hg,腹部左肾动脉区可闻及柔和收缩期杂音,右肾动脉区可闻及粗糙收缩期杂音,右股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左股动脉搏动减弱,左腘动脉、足背动脉未触及,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未行手术,当时心电图正常.
作者:梁静;姜芳;杨蓉;张辉;李拥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分别对107例偏头痛患者和92例健康人进行超敏CRP的测定;再将病例组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52例和非阿司匹林组55例,在给以中药全天麻胶囊治疗的同时,阿司匹林组给以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治疗,给药1个月后分别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结果偏头痛患者血清超敏CR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后,疗效明显提高,且阿司匹林有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的增高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通过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作者:彭莉;高旭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桥本甲状腺炎,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常采用口服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我院近年来在激素替代的基础上,结合氟美松B超引导下经皮甲状腺介入注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庆强;窦连军;杜振玲;李玉苏;黄效生;梁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ACS患者伴新近发生快速房颤,静脉应用胺碘酮,先静脉注射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及心室率控制及不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用药后15分钟、1小时、2小时、24小时心室率分别为(141.3±18.7)次/min、(128.1±17.2)次/min、(105.3±15.9)次/min、(82.5±20.1)次/min,较用药前(149.2±19.3)次/min明显下降(P<0.01).其中17例患者(73.9%)在24小时内转为窦性心律,2例用药后出现长R-R间期,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停药或减药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CS伴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作者:张莉;林刚;王毅;卢辉和;华守明;管耘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科技期刊的质量取决于科技论文的质量,科技论文的质量又体现出论文作者的学术水平[1],为了解<临床荟萃>作者的素质和地区分布情况,我们对2000年和2001年各6期及2003和2004年各12期的<临床荟萃>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对<临床荟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作者:许卓文;康文华;李玉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典型心房扑动是环绕三尖瓣顺钟向或逆钟向大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对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后峡部)或三尖瓣环与欧氏嵴之间的峡部(间隔峡部)行射频消融,阻断折返环可获得肯定的疗效[1].一些报道同时消融后峡部和间隔峡部,而另一些作者仅消融后峡部[2].
作者:罗骏;杨向军;陈绍良;张丰富;贾海波;戴振林;段宝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临时心脏起搏是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和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我们应用普通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郝幼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高尿酸血症(HUA)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导致的.尿酸在机体内既有有益作用(作为一种还原性物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抗氧化、抗DNA损伤作用),也有有害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导致内皮功能紊乱等).可能在多种疾病发病过程中起到某种作用[1],如心血管病、高血压、肾脏病、骨质疏松、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近年来,HUA的患病率在上升.现就近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张小兰;曹克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是冠心病(CHD)、急性心肌梗死(AMI)有效的积极治疗措施之一,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能有效地改善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的血管造影结果和降低再狭窄率[1],临床疗效肯定.无心血管外科支持能否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目前尚有争议,本文17例CHD患者在无外科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支架置入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欧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使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对单纯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价,并与传统检测舒张功能的方法进行比较,寻找更敏感的检测手段.方法入选单纯糖尿病患者31例,与健康人24例进行对照.使用GE公司Vivid 7彩色超声诊断仪,经胸获取胸骨旁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两腔切面和心尖长轴切面,在相应切面分别记录经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充盈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充盈峰值速度(A)及E峰减速时间(EDT);右上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期峰值流速(S波),舒张早期峰值流速(D波),心房收缩期负向波峰值流速(AR);使用QTVI技术测量左室侧壁、后间隔、左室前壁、下壁及左室后壁及前间隔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和Ea/Aa.结果二尖瓣口血流多普勒频谱E/A比值、EDT、肺静脉血流频谱S/D比值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静脉血流频谱的AR在糖尿病组明显增大[(0.3±0.07)m/s vs (0.22±0.03)m/s,P<0.01].二尖瓣环6个节段的Ea平均值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Aa的平均值明显升高[(7.03±1.33)cm/s vs (5.27±0.89)cm/s,P<0.01],各节段Ea/Aa比值的平均值显著降低[(1.11±0.38)vs (1.56±0.64),P<0.01].结论QTVI技术在检测糖尿病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方面更加敏感.
作者:初楠;胡大一;朱天刚;周倩云;何水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988年,Sudoh等首先从猪脑中分离出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 peptide,BNP),随后发现人类心、肺、脑、脊髓等组织中广泛分布BNP.血浆中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分泌.当心室充盈压升高、心肌纤维被牵拉时可迅速表达、分泌BNP前体(pro-BNP).
作者:谌承志;肖琳玲;邓万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原发胃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生率日趋增长,约占胃原发淋巴瘤的1%~3%[1],现收集本院自1994年1月至2004年6月间经手术胃切除后由病理明确诊断为MALT淋巴瘤36例,对所有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赵英豪;鲍永仪;陈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