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白蛋白/渗透浓度比值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吴文君;卜瑞芳;刘国萍;沈泓;王霞娟;顾敏峰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白蛋白尿
摘要: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对判断发生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重要,其检测结果对早期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尤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指导意义[1].为了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微量白蛋白尿的简单而准确的方法,笔者检测了114例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渗透浓度比值,并评估其预测微量白蛋白尿的价值.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

    对本院1999年8月至2002年8月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高晓东;徐怀玉;朱砚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外生性胃恶性间质瘤破裂出血1例

    患者,男,42岁,因突发腹痛10小时入院.患者10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上腹刀割样疼痛,继之全腹部疼痛,伴有出冷汗、口干.无恶心、呕吐,无黑便.否认溃疡病史.

    作者:刘登洋;陈百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尿白蛋白/渗透浓度比值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对判断发生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重要,其检测结果对早期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尤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指导意义[1].为了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微量白蛋白尿的简单而准确的方法,笔者检测了114例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渗透浓度比值,并评估其预测微量白蛋白尿的价值.

    作者:吴文君;卜瑞芳;刘国萍;沈泓;王霞娟;顾敏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和P-选择素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选择素是细胞黏附分子的一种,近年来发现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选择素与慢性肝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探讨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 )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在各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含量变化,我们动态检测了慢性乙型肝炎60例患者外周血sE-selectin和sP-selectin的含量,并分析其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邱隆敏;龙骏;王珊珊;黄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老年人肺结核126例临床分析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肺结核的发病率呈增长的趋势,现将我院126例老年人肺结核病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董淑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缺血性肾病与抗凝治疗

    缺血性肾损害应该包括所有会导致肾脏急性或慢性缺血的一大类疾病.而缺血性肾病[1]则是指由于慢性肾动脉狭窄或阻塞,肾血流动力学显著变化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功能不全的一种疾病,有时也称慢性缺血性肾病.虽然其发病较隐蔽,但是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缺血性肾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

    作者:周莉;付平;沙朝晖;钟慧;唐万欣;崔天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失败2例分析

    我院神经内科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在多学科密切协作下,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PTA)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12例,共释放支架14枚,失败2例,其中1例支架未能输送到位,导致手术失败,1例术后脑出血,经综合治疗未留后遗症,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英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脂异常患者治疗型生活方式改变

    我国居民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 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食物与动物及油脂类食物的比例越来越小, 谷类、豆类食物摄入呈下降趋势, 动物食物的摄入明显上升,见图1.

    作者:姚崇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的关系及其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是以肺泡炎及间质性肺炎、肺泡上皮受损及胶原异常聚集为特征的.

    作者:郑敏辉;戴木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自愿无偿献血与计划无偿献血的献血反应比较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随着不断提高血液质量的需求,自2002年起河北省血液中心完成了由计划无偿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在采血过程中献血反应现象时有发生,笔者总结了自愿无偿献血和计划无偿献血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孙晓红;田会;赵莉华;牛宏伟;杨凤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我院2003年9月至2005年5月,采用电解铂金微弹簧圈(guglielmi datacbc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5例(共16枚动脉瘤).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动脉瘤破裂、GDC脱出、血栓形成),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林;刘增品;王铁刚;付凯亮;李林芳;刘怀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诊治进展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B淋巴细胞起源的恶性增殖性疾病,以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M(IgM)能力的淋巴细胞样浆细胞骨髓浸润为特征.目前WM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现就WM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丽霞;王金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老年人胰腺炎的发病率逐渐增多,急性重型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的比例较高.现将我院收治AP患者的5年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AP患者与非老年AP患者临床特点,探讨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改善老年AP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

    作者:陆京京;张莉;丁士刚;周丽雅;林三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诊治分析

    临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一类血细胞减少的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或一系、二系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偏高,骨髓幼红细胞并不减少,既不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又不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常规溶血检查均为阴性,但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称为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IRH)或全血细胞减少(IRP)症.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经环孢菌素A(CsA)巩固,多数能治愈.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IRP患者2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梅;张喜;李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一日三餐高脂低碳水化合物摄入对健康成人糖耐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葡萄糖耐量(OGTT)前1天高脂低碳水化合物摄入(热量相同但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增加)对健康成人糖耐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确定是否OGTT前1天高脂低碳水化合物(HF)摄入导致糖耐量减低(IGT)的误诊.方法 30例男性健康成人随机分为两组(HF组和对照组)进行交叉试验;分别于OGTT前1天早、中、晚餐时摄入热量相同的HF或对照配餐;次日清晨行75 g OGTT;分别测定血糖、胰岛素、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浓度;2次OGTT间隔1周.结果 OGTT前1天HF使糖负荷后30、60、120分钟血糖分别升高33%、51%及42%,胰岛素分泌指数(△I/△G)降低50%,空腹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浓度上升100%,使30%健康成人被误诊为IGT.结论即使总热量摄入相同,OGTT前1天HF引起健康成人空腹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抑制早期胰岛素分泌,引起糖负荷后血糖的升高,导致IGT的误诊.

    作者:王原;刘俊茹;王培玉;佐藤章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 coronary angiography, MSCTCA)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8例患者均行MSCTCA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SCA)检查,分析不同心率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并以SCA为金标准对照分析MSCTCA的检查结果.结果心率≤70次/min和>70次/min在显示左主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显示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0% vs 66.7%、100.0% vs 60.0%、100.0% vs 46.7%(P<0.01);以SCA为金标准,MS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92.3%、特异度95.5%、准确度95.0%.结论 MSCTCA检查结果与SCA有较高的一致性,MSCTCA有望成为筛选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无创检查方法.

    作者:梁芳;崔炜;冯燕光;吕新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概况

    重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低而病死率极高的类型,它起病急骤,病变复杂,治疗棘手,预后凶险,被列入国家攻关课题,经过多年努力,已总结出一整套综合治疗方法,但迄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王麟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C反应蛋白、血脂相互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C反应蛋白(CRP)、血脂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心绞痛(AP)组及对照组患者各35例外周血Cpn IgG抗体,同时测定血脂及CRP.结果 AMI组、AP组及对照组血清Cpn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2%、65.7%及25.7%,AMI组、AP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AMI组与A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CRP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AMI组、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MI组、AP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MI组也明显低于AP组(P<0.01);Cpn感染者特异性抗体IgG滴度与血中CRP、TG、LDL-C及apoA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44、0.64、0.36和0.32),而与HDL-C成负相关(r=-0.78)(均P<0.01).结论 CHD患者Cpn感染率明显增高,Cpn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及影响脂质代谢在CHD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作者:杨彤;李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哮喘患者循环型M2受体自身抗体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M2受体的自身抗体,探讨M2受体自身抗体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75例受试者血清中M2受体的自身抗体;哮喘组为40例不同程度的急性发作患者,轻度12例、中度12例、重度16例;正常组为35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①哮喘组M2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为47.5%、1∶75,明显高于正常组的5.7%、1∶20;②重度哮喘组M2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为75.0%、1∶100,明显高于轻度哮喘组(25.0%、1∶40)和中度哮喘组(33.3%、1∶56);③哮喘组M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肺功能和临床症状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2受体的自身抗体不仅存在于哮喘患者的血清中,而且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正常组,提示M2受体自身抗体可能是哮喘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张小琴;岳红梅;刘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影响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HAP)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具有难治性,高耐药性和高病死率.为此,我们研究了2004年中我院发生的79例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分析影响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

    作者:费敏;王选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