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李弘磊;汪平;巫俊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尼莫地平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引起中老年眩晕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普遍以活血化瘀、改善脑血供为治疗手段.我科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2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尼莫地平(商品名:尼莫同)静脉治疗研究,并配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跟踪检查对比,报告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素导致全身水肿1例

    患者,男,69岁,主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2周入院.既往患糖尿病17年,口服格列康胺(商品名:糖适平),血糖控制良好.有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病史3年,平时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商品名:消心痛)及地高辛(商品名:狄戈辛).否认高血压病史.无肝炎、结核病史,无特殊嗜好.入院时查体:血压1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自动体位,言语流利.

    作者:刘会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心力衰竭患者外周淋巴细胞β受体变化及与心室重塑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的变化及与心室重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H-dihydroalpnenolol(3H-DHA)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59例NYHAⅡ~Ⅳ级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膜上β受体密度,并以心脏超声仪测定和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下降,LVMI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增高.冠心病、瓣膜病患者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均显著低于高血压患者(P<0.05).心衰患者β受体密度与LVMI显著负相关(r=-0.219,P<0.05),β受体密度的变化出现较早,在心功能Ⅱ级及LVMI正常时已有明显下降.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能反映心功能受损和心室重塑的程度;β受体密度下调与心衰病因有关;心衰时β受体系统变化早于左心室心肌结构改变,提示心衰患者β受体系统可能参与左心室重塑的调控.

    作者:张莉玲;王永东;陈珏通;欧相林;施海滨;俞欣;马君武;沈燕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528例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特征研究

    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ve)是常见的流行病之一,1979~1980年国内首次按照统-的抽样方法、诊断标准与测量方法开展了包括29个省区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第一次科学的、全面的掌握了高血压的流行情况,1991年又进行了全国性高血压抽样调查[2],调查显示,按当时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3.49%,据此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即有高血压患者9 0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25%,其中老年人群患病率更是高达40.4%;我们将2000年2月至2004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与同期非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以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认识与诊治水平.

    作者:向群;姚强;丁晔;阮力;李国军;周强;喻良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肽、血脂水平与糖尿病足关系的研究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的双足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且易并发感染,可累及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常见的是足溃疡,病情发展迅速,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病情急转直下,严重者截肢致残甚至死亡.本研究旨在了解C肽(CP)、血脂及血糖对DF的影响,寻找与DF关系及DF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文英玉;裴海成;曹淑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脂分离术致过敏反应1例

    血脂分离术能有效降低高血脂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已有相关资料.

    作者:刘福星;丁英娈;张祝;耿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参附注射液对冠心病左心功能的影响

    我们选择67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7例患者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门诊部、邯郸市中医院和邢台临城中医院收治住院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54~78岁,平均(62.0±6.4)岁,其中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9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12例,Ⅱ级20例,Ⅲ级27例,Ⅳ级8例.选择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33例为对照组,其中5例来源于邯郸中医院,28例来源于临城中医院,诊断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男19例,女14例,年龄50~75岁,平均(64.1±7.1)岁.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杨森;杨俊香;闫怀春;张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进展(连载六)

    随着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思路,并研制出一些针对发病机制治疗的新药,为了便于临床工作者有所参考,对CD的药物治疗分两部分进行介绍,一是已用于临床治疗的传统药物与新开发的生物制剂;二是药物的选择方法及维持治疗方案.

    作者:段建召;郝晓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因素

    心力衰竭是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据近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出院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极高,大量研究发现许多因素可导致患者再入院或死亡,这些因素包括人口学、临床特点、心力衰竭病史及并存的其他疾病等.但目前的研究多采用介入性或基层医疗机构难以获得的非介入性方法,本研究试图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的信息,简易且全面地来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危险.

    作者:卢日辉;韦尚林;刘国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益气活血通络方芪丹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死亡、丧失工作能力和降低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据1997年公布的全球疾病调查[1]总死亡人数10 912人/百万,冠心病死亡人数2 695人/百万,占死亡人数第一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当今社会紧张的节奏,激烈的竞争,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加,致使冠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所以寻找有效、安全的药物乃当务之急.我们从1983年起应用口服芪丹煎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自2001年起系统观察18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江华;尚荣欣;李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地榆升白片治疗氯氮平所致白细胞减少症临床观察

    氯氮平是目前使用为广泛、疗效优的抗精神病药物.但该药存在较多的毒副反应,其中尤以氯氮平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甚至白细胞缺乏症为临床所关注.氯氮平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报道为2.8%~19%不等[1],多发生于使用氯氮平后4~8周.为监测该项不良反应,在使用氯氮平后的前1~3个月,每周查白细胞计数1次,以后则为每月1次.一旦发现存在白细胞减少症,则在加强血象监测的同时,及时使用升白药物治疗(如低于3.0×109/L则需停用氯氮平).既往临床上选用的升白药物为利血生、维生素B4.近期我们使用地榆升白片进行治疗,发现疗效甚优.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验证.

    作者:徐乐平;纪菊英;陈方斌;邵亚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展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CAG)相辅相成的有效检查手段,为冠心病提供了诊治的新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可使即刻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也使1年内冠脉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IVUS可对血管腔径面积和斑块大小、分布及其组成做出评估,并检测病变的范围、程度,冠脉钙化和重塑等,能对有破裂危险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识别.IVUS既能解释介入治疗方法的机制,也可用来选择佳的介入方法.IVUS提供了CAG所不能提供的信息[2].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惠波;党群;王佩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细胞心肌成形术在治疗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现状

    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生,心肌梗死后,只能通过纤维组织增生,瘢痕组织形成,修复坏死部位,而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前临床内外科治疗均不能修复及逆转已经坏死的心肌,心脏移植虽能解决这一问题,但供体来源困难,手术费用昂贵,临床难以推广.近年来,将体外纯化、培养增殖的心肌细胞或非心肌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中替代纤维组织的治疗称为细胞心肌成形术(cellular cardiomyoplasty,CCM),也称心脏细胞移植,以解决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采用CCM治疗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以成为当前心血管病的研究热点.

    作者:卢长青;黄振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社会功能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测试调查,探讨慢性酒精中毒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同期选取慢性酒精中毒患者60例和非饮酒者63例分别进行自尊及人际行为评定、情绪状态量表测试.结果①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在个性、表现/社会接纳程度、恢复能力/稳定性、自主性、存在价值各因子分和自尊及人际行为评定量表总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②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在紧张-焦虑、愤怒-敌对、疲劳无力各因子分和情绪状态量表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结论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社会功能存在明显缺陷.

    作者:曾艳芳;崔宏力;王义围;周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心肌酶明显升高误诊12例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合并心肌酶升高在临床并不少见,本文收集2000年10月至200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甲减80例,发现其中有26例患者心肌酶不同程度升高,以肌酸磷酸激酶(CPK)为显著,而其中有12例CPK升高达1000 U/L以上,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疾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丽叶;朱旅云;马利成;王广宇;单巍;李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改变及其意义

    心房颤动(房颤)所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主要为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时发生血栓栓塞与其存在有血栓前状态密切相关[1],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oluble P-selectin)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分别为血小板激活和内皮损伤的敏感指标.本研究旨在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vWF来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小板激活及内皮细胞损害的血液标志物对评价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明;沈玉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以子宫出血为首发表现的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误诊1例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又称Goodpasture综合征(GPS),是一临床少见病,其特征为反复肺弥漫性出血、肾小球肾炎和循环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GBM)阳性.病变进展迅速,预后险恶,常因大咯血、呼吸衰竭或肾功能衰竭死亡,故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非常重要,但由于其初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现将我院1例GPS误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分析如下.

    作者:刘昭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红花注射液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临床多用甲钴胺治疗,但疗效尚木十分满意.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我们采用红花注射液与甲钴胺(商品名:弥可保)联合治疗DPN,并与单用甲钴胺治疗比较,疗效显著提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丽君;贺佩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引起的并发症16例分析

    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据统计该技术成功率超过96%,创伤小,相对安全,但因不同原因并发症发生率为2%~5%,若认识不足或救治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我院自1996年以来对455例心律失常患者行RFCA产生16例并发症,占3.51%,现将我们对并发症处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邹瑞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66例临床分析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常早期发生颅内出血、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存活者33%~50%有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1].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颅内出血已成为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关键.我院儿科从1987~2003年共收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6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建和;肖佩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并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功能减退 1例

    患者,女,16岁,因生长发育迟缓16年、月经未来潮于2003年住我院内分泌科.患者为足月顺产,出生时体质量为6.3kg,自幼生长就较同龄儿童缓慢,至今无月经初潮,无第二性征出现.平时无明显怕冷、嗜睡、乏力、脱发,饮食两便同正常人.现就读于护校,学习成绩一般.父母非近亲结婚,母孕期未接触毒物,无服药史,其弟、妹分别为12岁和10岁,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人,其一堂姐有先天性子宫缺如,家族中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史.体格检查:身高134 cm,体质量36 kg,皮肤黝黑无粗糙,面部可见少许黑痣.头颅正常,发际略低,眼裂无增宽,耳廓小,耳垂极小,鼻无异常,唇周有短须,高腭弓,无兔唇.无颈蹼,双侧甲状腺Ⅰ度肿大,质韧,无结节压痛,无血管杂音,盾状胸,肩较宽厚且平,乳房扁平,未及乳核,Tanner 1级,心率72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腋毛及阴毛,外阴幼稚型,双侧大姆指特短,无明显肘外翻,无并指畸形.

    作者:沈泓;邓振霞;卜瑞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