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位对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各项参数影响

黄宝晨;刘会玲;刘克侠;高淑梅;张钧;李民;王竹君

关键词:体位,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摘要: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近几年在我国广泛应用, 其国人诊断标准尚未出台,主要是参照12导联常规心电图的各项指标进行诊断.常规心电图是在一种体位下检查,而动态心电图是在多种体位下记录心电信息的.体位对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各项心电指标的影响,目前仍然是一项空白.探讨体位对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各项心电指标产生的差别,对提高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帕罗西汀的精神科应用

    帕罗西汀为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s),可用于抗抑郁和抗焦虑,比三环抗抑郁药(TCAs)的不良反应小,过量后也相对安全,本文拟对帕罗西汀的精神科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喻东山;余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不同左室构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利钠肽浓度变化

    目的评价不同左室构型高血压病(EH)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变化.方法选择78例EH患者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内径(LA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室壁相对厚度(LVRWT).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浆中BNP浓度.结果按照经超声心动图测值计算的LVMI、LVRWT结果将78例EH患者分为4个亚组:左室构型正常组、左室向心性重构组、左室向心性肥厚组及左室离心性肥厚组.各组血浆BNP浓度与对照组(38±19) μg/L相比均明显增高,增高程度依次为:左室离心性肥厚组(782±407) μg/L、左室向心性肥厚组(446±368) μg/L、左室向心性重构组(194±63) μg/L及左室构型正常组(94±41) μ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17, P<0.01).结论不同左室构型组EH患者血浆BN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且各组间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孟颖辉;郭雪微;徐义先;谢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不同年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目前冠状动脉造影仍是诊断冠心病和了解其病变特点的重要手段,其病变类型常直接影响治疗手段的选择,是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还是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临床上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多见复杂、弥漫病变,但糖尿病患者是否在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范围方面与非糖尿病患者不同却仍有争论.大多数的研究均直接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而很少考虑糖尿病发病年限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年限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来探讨糖尿病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范围的影响.

    作者:李民强;王德峰;王海涛;白宝银;牛红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Coutter-JJ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76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病变43例,无微血管病变33例)和68例正常对照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MPV、PCT、PDW、PLT高于对照组[(8.9±0.9) fl vs (7.9±0.7) fl,(1.7±0.3)% vs (1.5±1.3)%,(15.9±2.5) fl vs (17.6±1.0) fl,(201±661)×109/L vs (241±85)×109/L,P<0.01],有微血管病变组MPV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9.2±0.8) fl vs (8.5±0.7) fl,P<0.01],有微血管病变组和无微血管病变组MPV与FPG呈正相关(r=0.77,0.62,均P<0.01). 结论测定MPV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涛;陈美璞;何东华;刘兆荣;张学勇;叶继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厄贝沙坦与吲达帕胺的降压效果及其对性功能的影响

    降压药物对性功能影响的好坏也是决定其顺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氯沙坦(科素亚)的研究已较多,但对厄贝沙坦(安博维)和吲达帕胺(寿比山)的作用研究尚少.为此,我们进行了厄贝沙坦与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及其对男性患者性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锦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动态心电图记录变异型心绞痛1例

    患者,男,62岁.自述近来频繁发作心绞痛,持续数分钟,痛时大汗淋漓,能自动缓解.平静卧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改变(T波普遍低平).动态心电图示:T波持续低平,并于06:22时至06:32时记录一次典型变异型心绞痛发作.06:22:40时T波由低平变为直立(T波正常化),06:23时出现ST段抬高,至06:25:56时出现单向曲线,此时CM-V5ST段抬高达1.0 mV,此后至06:29时ST段继续抬高,高达3.4 mV.整个闭塞期(ST段抬高至抬高极期)历时6分48秒,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共计27次,其中单发20次,成对2次,短阵室速1阵次(见图1);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共计17次,其中单发8次,成对2次,短阵房速1阵次(见图2).06:29:28时ST段开始回落,06:30时ST段下降至基线水平,T波倒置呈冠状T,06:31时T波由深倒置变为浅倒置,06:32时T波由浅倒置变为低平,自06:33时T波恢复发作前的低平状态.再灌注期(ST段开始下降并恢复发作前水平历时3分32秒,发生房性期前收缩4次,均为单发.

    作者:王凯;谢颖坤;肖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5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造影表现

    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心肌细胞坏死的生物化学标记物释放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病理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NSTEMI的梗死相关血管(IRA)阻塞情况,摸清规律,指导治疗.

    作者:李春梅;王晓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体位对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各项参数影响

    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近几年在我国广泛应用, 其国人诊断标准尚未出台,主要是参照12导联常规心电图的各项指标进行诊断.常规心电图是在一种体位下检查,而动态心电图是在多种体位下记录心电信息的.体位对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各项心电指标的影响,目前仍然是一项空白.探讨体位对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各项心电指标产生的差别,对提高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宝晨;刘会玲;刘克侠;高淑梅;张钧;李民;王竹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与血脂的关系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一般认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但有许多脑血管病患者并无上述危险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浆(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动静脉血栓栓塞以及周围血管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清总HCY水平,探讨它与脑梗死的关系;同时测定血脂各参数,观察血脂与HCY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作者:王丽芳;任贵云;李永军;张晋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2例

    例1,男,44岁,因反复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0年,再发1天入院.10年前曾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本次入院前1天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疼痛,向左肩背放射,经静点硝酸甘油2小时后缓解,因反复发作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入院查体:血压180/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腹未见异常.心电图示Ⅱ、Ⅲ、avF呈QR型,T波倒置,Ⅰ、avL、V4~V6 T波低平或倒置,V1~V3 ST段上抬0.1~0.3 mV,左室肥厚,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正常.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1段内膜不光滑,2段末见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远端血流TIMI 2级,给予植入4 mm×13 mm BRAUN支架一枚,覆盖夹层,远端血流TIMI 3级,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其V1~V3 ST段上抬考虑与其左室肥厚有关.

    作者:蒋立民;迟贤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意义

    急性肺栓塞是一种较为常见、危害极大的心肺血管疾病,是急性肺部疾患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该病以误诊率、病死率高为主要特点,故早期正确诊断肺栓塞是临床上极为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将15例肺栓塞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表现总结如下,以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联合诊断肺栓塞的价值.

    作者:房爱萍;展英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辛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量影响的超声观察

    少数晚近的国外研究提示[1],他汀可以进一步抑制合并高脂血症的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肥厚.本研究初步探讨辛伐他汀(舒降之)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质量(LVM)的影响.

    作者:张平洋;邓又斌;杨好意;毕小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前列地尔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DN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为特征,此期采取措施,积极防治,可减缓或阻止其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如出现临床蛋白尿,则肾功能损坏的速度加快.所以积极有效的控制蛋白尿十分重要.本研究对DN 30例给予前列地尔(凯时)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洛汀新)联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左淑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后分支阻滞1例

    患者,男,74岁,主因发作性胸闷2天入院.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13年.入院时于两肺底可闻及细小水泡音.心肌酶学升高(肌酸激酶229 U/L,肌酸激酶同工酶28 U/L,乳酸脱氢酶376 U/L,羟丁酸脱氢酶346 U/L),肌钙蛋白阳性;血清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内.床旁超声心动图示左房扩大合并轻度二尖瓣返流,右房、右室直径正常(分别为30 mm和18 mm),少量心包积液,左室射血分数减低(34%).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08次/min),P-R间期0.14秒,Q-T间期0.33秒,QRS波群时间0.09秒,心电轴正常(+89°),Ⅰ、aVL呈rs型,Ⅱ呈qrs型,Ⅲ、aVF呈qr型,V1~V4呈QS型,其中QSV2~V4有顿挫,V5、V6呈qrs型,qV5>qV6,肢导联R+S<0.5 mV,STⅡ、Ⅲ、aVF轻度抬高,STV2~V4显著抬高与直立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急性下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图1).

    作者:田泽君;李拥军;崔炜;张辉;杨秀春;王凤飞;张继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胰岛素泵治疗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病程较长,血糖波动较大以及急、慢性并发症较多.通过胰岛素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并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强化胰岛素皮下治疗有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常规的胰岛素皮下注射两种.胰岛素泵是目前世界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先进手段.与传统方法相比,利用胰岛素泵给药可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具有更灵活方便的给药方式.本研究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血糖过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与常规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方法对比,比较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刘晓梅;李必迅;满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醛固酮在高血压血管重塑和靶器官损害中的作用

    高血压血管重塑是近几年来提出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一种新机制,它既是高血压的重要病理变化,又是高血压维持、恶化的结构基础.随着人们对高血压重塑认识的深入,高血压的临床治疗目标已从仅控制血压水平,提高到了逆转血管重塑、减轻靶器官损害的高度.

    作者:何玲;万国华;李拥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左心房肥大伴不完全房间阻滞68例

    患者68例,其中男32例,女36例,平均(13±72)岁.心电图均表现为,窦性心律,P波时限≥0.12秒,PⅡ、Ⅲ、aVF正负双向, 39例表现为窦性心律,P波间歇性正负双向,P-R间期不变.45例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15例发生阵发性心房扑动.超声心动图均表现为,左心房扩大(43±54) mm.36例有左心室扩大.29例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或不伴二尖瓣关闭不全,病史 (9±12)年.18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病史(10±25)年.11例为缺血性心肌病,病史(13±21)年.10例为扩张性心脏病,病史(7±26)年.

    作者:袁茹茹;王华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脑出血胃轻瘫临床观察

    胃轻瘫(gastroparesis)是一种常见的胃运动性疾病.它在全身性疾病中的表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糖尿病性胃轻瘫、帕金森病、脑干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所致胃轻瘫、手术后胃轻瘫等.近期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许多脑出血患者亦有胃轻瘫的临床表现,为进一步探讨脑出血与胃轻瘫的关系,现将我们观察的66例脑出血以及100例脑梗死病例中并发胃轻瘫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尹榕;杨金升;石向群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对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单支病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强调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狭窄严重程度中的重要性.

    作者:谢瑞芹;刘凡;崔炜;都军;郝玉明;祖秀光;李保华;吴金凤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72例成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计算手术前后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校正后QTd(QTcd).结果冠心病不同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不同支数术前QTd及QTcd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显著下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QTd为(49±20) ms vs (57±24) ms、(46±18) ms vs (61±18) ms、(48±18) ms vs (61±20) ms,P<0.05;QTcd为(56±28) ms vs (68±25) ms、(56±18) ms vs (71±20) ms、(59±20) ms vs (69±22) ms,P<0.05]; 单支病变组术后QTd、QTcd较其他病变组下降显著[术后单支血管病变与2支病变、3支病变的比较为QTd(38±18) ms vs (50±24) ms vs (52±16) ms,F=15.86,P<0.01;QTcd(45±20) ms vs (56±18) ms vs (58±27) ms,F=9.60,P<0.01].结论介入治疗前冠心病患者QTd 及QTcd 与受累病变血管支数无关,在介入治疗后随着心肌缺血及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改善而降低.

    作者:汤建民;张丽华;董建增;袁义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