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缺血性中风末梢微循环特点及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闫如玉;陈沛;江澜;王雅惠;耿花蕾;吴爽;王珊;邹忆怀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中风, 末梢血液灌注量,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 中医证候, 相关性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微循环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96例,对所有患者行NIHSS评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评分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统计并分析数据的分布及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与年龄、NIHSS积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均呈直线负相关(P<0.05);证候要素上与气虚证存在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气虚组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低于非气虚组(P<0.05).余证候积分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0.05);证候表现及分布上,以痰湿证候为多,其次为内火证和气虚证.结论 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年龄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或气虚证候越明显,则其末梢微循环越差,且在此阶段内表现明显的证候为痰湿证.
环球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参芪固元汤对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拟参芪固元汤对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拟行腹腔镜手术的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试验组于术前和术后口服两周自拟处方参芪固元汤.记录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前后取患者外周血,采用ELISA实验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采用流式细胞实验测定CD3+T、CD4+T、CD8+T细胞计数.结果 试验组术后腹胀发生率为13.6%,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0.5%;试验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IgA、IgG、IgM水平高于常规组,外周血CD3+T、CD4+T细胞计数、CD4+/CD8+水平高于常规组,两组之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处方参芪固元汤可提高腹腔镜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能力,并可提高其机体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谭定富;黄敬东;冯滢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万晓刚从痰瘀互结辨治痤疮经验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病程长而反复,万晓刚教授对痤疮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及见解,万教授认为,痤疮发病,痰瘀互结贯彻始终,风湿热毒、脾胃湿热、脾肾阳虚为其标,治以逐瘀化痰,兼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健脾燥湿、温脾补肾为法,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李娇曼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补肾益髓胶囊对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补肾益髓胶囊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患者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及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21、干扰素(interferon,IFN)γ、趋化因子(C-X-C motif ligand,CXCL)13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益髓胶囊治疗NMOSD的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缓解期NMOSD患者25例,对其进行补肾益髓胶囊干预3个月.利用流式细胞计数检测NMOSD患者经补肾益髓胶囊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4+PD1+CXCR5+Tfh亚群的分布变化情况,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NMOSD患者外周血中IL-6、IFN-γ、CXCL13及IL-21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NMOSD缓解期患者经补肾益髓胶囊治疗3个月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外周血Tfh亚群分布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IL-6及IL-21细胞因子较治疗前表达水平降低(P<0.05);外周血IFN-γ及CXCL13较治疗前表达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补肾益髓胶囊可以明显地降低NMOSD患者的EDSS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降低外周血促炎因子IL-6及IL-21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减少Tfh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改善NMOSD患者的炎性环境.

    作者:杨涛;康越之;仝延萍;程翠翠;王静文;樊永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仲景脉法自成体系,平脉辨证,服务临床

    仲景脉法是仲景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张仲景在总结继承总结《内经》《难经》脉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仲景脉法,自成体系,切合实用,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仲景脉法对我们理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学好《伤寒论》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重视《伤寒论》中的仲景脉学思想,学习继承仲景脉法,传承经典,实践创新,融合各家脉学思想,领会其中的深意,为现代临床服务.

    作者:刘宁;杨桢;张保春;贾海忠;赵进喜;肖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从脏腑辨证谈老年失眠验案四则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治疗老年失眠的经验,老年人脏腑功能失调是老年人失眠的发病之本,主要病位在肝心脾肾及胃,临床观察老年失眠可分为肝胃不和,脾肾亏虚,肝肾阴虚和心肾不交,本文主要列举了四例验案,并分析了各案的用药特点.

    作者:杨雨翔;韩旭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Kartagener综合征一例

    通过分析一例男性青年患者,反复出现呼吸道症状的Kartagener综合征的中医诊治过程,结合相关文献查阅,认为Kartagener综合征属于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及三联征(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支气管扩张、内脏反位),中医各家对该病的认识有所差异,但都认为本虚标实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特点,治则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本文主要探讨Kartagener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温润辛金培本疗法在本病中的应用,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葛亚如;甄建华;史琦;阎玥;李友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基于国际传播的中医经典翻译内涵、现状与原则探讨

    作为中医理论、思想和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兼顾语言形式和意义转换的中医经典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基于中医语言翻译和中医文化翻译两个维度、基于专门化、标准化的出发点、基于中医经典翻译的现状分析,从中医语境化、国际化、跨学科视角来考量其翻译原则意义非凡,将为业界开展中医经典翻译标准化研究提供颇值借鉴的宝贵经验.

    作者:程颜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史利卿教授祛风宣肺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经验

    感染后咳嗽临床常见,其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容易误诊误治,中医恰当辨治具有独特效果.史利卿教授师从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院士,从事中医呼吸专业教研工作近30年,针对该病开展了专项临床及基础研究,认为风邪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并可兼其他病理因素为病,基本病机为风邪犯肺,其中正气虚弱、脏腑失调为风邪致咳发病及迁延不愈之内伤基础,病程可较长,提示风邪不易祛除,余邪不尽,内伏于肺,外邪引动,咳嗽迁延不愈,临床自拟祛风宣肺方,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用药轻宣灵动,祛风宣肺以透邪外出,注重肺脾同治,宣上畅中,重视中焦气机通顺,同时顾护阴津,寒热并用,驱邪不伤正,临床应用,效如桴鼓.

    作者:季坤;王丽云;董尚娟;温绍惠;林彬;刘云霞;王梁敏;綦振寒;马建岭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中药及其提取物干预矽肺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矽肺是危害严重的一种职业病,也是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的一种职业病.目前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然而因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无法用单一机制来阐明,迄今为止仍缺乏有效的药物控制其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因子的参与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众多中药及其提取物在干预这些机制方面取得了较多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依据.

    作者:孙雪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银屑病从心肝论治理论浅析

    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情志内伤是其起病复发之病因,心肝受邪导致的气血阻滞是其病机,心神不安,肝气不疏为起病传变之源,故而应当从心肝两脏着手,重视银屑病情志致病的特点,调治情志而使患者形与神俱.

    作者:李宁飞;王燕;赵京霞;底婷婷;蒙玉娇;刘正荣;翟春艳;李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双降汤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3例

    目的 观察双降汤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7年3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双降汤内服,连用2个月.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监测治疗前后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ndothelium-dependent dilation,ED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12%(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的DBP、S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LDL-C、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TC水平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bAlc、FB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NMD、ED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E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双降汤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较高.

    作者:唐三辉;吴兆黎;龚放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益气活血补肾方治疗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障碍60例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补肾方防治高血压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前期横断面调查中筛选出的60例高血压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分层随机分配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使用基础治疗加益气活血补肾方中药颗粒剂,对照组使用基础治疗加中药模拟颗粒剂,疗程8周,并观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24小时动态血压、心脏舒张功能、安全性指标和心血管事件,服药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一次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事件的随访.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主要症状积分减少更为明显,其中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瘀血及失眠好转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8.1%,明显高于对照组21.4%(P<0.05).结论 益气活血补肾方对高血压(肝肾不足兼气虚血瘀型)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崔晓云;范文英;李品慧;李岩;周鹍;董巧稚;万洁;林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自拟和血除湿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60例

    目的 观察自拟和血除湿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自拟和血除湿汤)和西药组(西替利嗪),18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及瘙痒程度进行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ASI、DLQI及瘙痒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中药组EASI、DLQI及瘙痒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0%,明显高于西药组的4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4、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L-4水平均明显升高,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IL-4水平均下降,IFN-γ水平均升高(P<0.05);且中药组IL-4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中药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 自拟和血除湿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4水平、促进IFN-γ分泌以使Th1/Th2细胞分化趋于平衡有关.

    作者:马卉;黄敏;李建红;郭杨;钟牧晴;苏兆铎;张晓林;李凌;彭静;段行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辨证论治白塞病验案三则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复杂性血管炎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周身多系统.本文从验案入手,所选验案则分别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关节痛等不同临床表现为切入点,回顾性分析了白塞病辨证论治的过程.

    作者:李南南;周彩云;杜丽妍;韩淑花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与生物学指标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为完善精准辨证论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起病后72小时内、第7、14天热休克蛋白70(HSP70)、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放免法测定相应时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动态采集四诊信息判断其证候要素,以方差齐性检验和组间比较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发病72小时内COR表达水平高或ACTH表达水平低的患者,痰热证持续时间长(P<0.05);发病72小时内HSP70或ICAM-1表达水平高的患者气虚证持续时间长(P<0.05).结论 发病72小时内COR表达水平高或ACTH表达水平低的患者,临床中医药干预时应适时延长清热化痰法的治疗时间;发病72小时内HSP70或ICAM-1表达水平高的患者气虚证持续时间长,临床中医药干预时应配合延长补气法的治疗时间.

    作者:唐璐;高颖;孙塑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自拟养心饮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70例

    目的 探讨自拟养心饮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就诊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的1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70例.对照组70例患者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组70例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养心饮.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心绞痛发作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监测血脂代谢及血清因子sCD40L、VCAM-1、MPO水平.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8.6%(x2=5.239,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心肌耗氧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心功能指标LVDD、LVEF较对照组则显著升高(P<0.05);TG、TC、LDL-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患者,HDL-C水平则显著升高(P<0.05);血清sCD40L、VCAM-1、MP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自拟养心饮利于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疗效满意,其机制与改善脂质代谢、调控血清sCD40L、VCAM-1、MPO水平有一定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探究.

    作者:王海涛;刘艳军;黄春莉;赵鑫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初探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一种常见并且难治性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和胃降逆,并当佐以制酸之品,治以疏肝和胃,降逆和胃,健脾益气之法,注重调畅情志,通阳散滞,上下通调,后期不忘养阴活血,化痰散结,临床上结合内镜下表现辨证用药.

    作者:刘大铭;孙慧怡;张雯;李瑛;朱立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论痿证的中医病机及治法研究

    痿证是肢体筋脉松弛,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疾病,痿证作为病名早存在于《内经》中,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基本分为温热毒邪、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久病房劳、跌扑瘀阻等五种虚实错杂的证型.现在临床中常见的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疾病,中医学多从痿证论治.本文从痿证的病因、病机、文献及治疗方药等方向进行论述,为临床指导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盼盼;张林;王芮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浅谈五音疗法在中医情志护理中的应用

    音乐疗法是一种集医学、音乐、心理、物理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传统的五音疗法是以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五音与五脏、五志相结合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五音疗法用于情志护理中已逐渐被广泛开展.本文通过对五音疗法应用于中医情志护理进行探析,以期望为情志所致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其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但此研究大多为临床应用,内在机制的基础研究尚有不足.

    作者:王梁敏;胡海荣;季坤;董尚娟;叶云;许冰;单晨曦;綦文婧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应用病案一体化数据挖掘系统分析张声生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

    目的 运用病案一体化数据挖掘系统分析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方法 本研究收集张声生教授门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资料105例,共457诊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证候、中药方剂,分析症状、证候、中药频次;并初步探讨治疗对主要症状缓解的有效率,挖掘有效率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复杂网络,探讨药物之间、症状直接的关联分析,以及症状和药物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症状有胃脘痛、烧心、早饱、口干、畏寒、上腹胀、脉弦、反酸、纳差、心烦;证候频次排序依次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反酸症状与香附呈负相关,提示香附可能增加反酸症状,烧心与黄连呈正相关,提示黄连能有效减轻烧心症状;常用核心方:茯苓、炒白术、白芍、炙甘草、延胡索、三七、煅瓦楞子、厚朴八味药物组成.相关性分析:从中药关联性分析提示,张声生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药对有:(1)炒白术、党参、娑罗子;(2)炒薏米、白扁豆、焦神曲;(3)旋覆花、莱菔子、厚朴;(4)茯苓、炒白术、党参、炙甘草.复杂网络分析症状与中药关联提示:嗳气伴有腹胀时,多用延胡索、佛手;腹胀伴有便秘时,多用莱菔子、枳实;畏寒时多用木香、炒白术;口苦时,多用煅瓦楞子、炒白术;心烦易怒时多用白芍.结论 运用病案一体化数据挖掘系统,深度挖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和证候规律,以及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经验.

    作者:周强;朱彦;杨雪;朱春洋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环球中医药杂志

环球中医药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