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近期与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发病时间均在6小时以内.21例给予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组),33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直接PCI组).比较两组患者1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除去在直接PCI组Killip≥Ⅲ级患者较多外(27.2% vs 4.7%,P=0.038),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相似.直接PCI组术后住院期间心肌缺血发生率(3.0% vs 23.8%,P=0.018)及1年内靶血管的再次血管成形术率(9.0% vs 33.3%,P=0.025)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死亡及再梗死率亦低于溶栓治疗组(6.0% vs 28.4%,P=0.023).出血率(9.0% vs 9.0%,P=0.957)及脑卒中发生率(3.0% vs 0.0%,P=0.42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直接PCI治疗与溶栓治疗相比可显著降低近期和远期的心脏事件发生率.
作者:李燕;李亮;孙家安;范卫泽;韩晓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对氧磷酸酯酶-1(Paraoxonase,PON-1)又称芳香基二烷基磷酸酯酶、对氧磷酸、屏氧酶、副氧酶,属于水解酶类.由于PON-1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下面就其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夏岳;杨玉恒;原淑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胸痛或胸部不适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每一胸痛患者表现各异,临床危险性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胸痛患者的诊断与处理对临床医师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识别胸痛的危险性,制定胸痛的临床决策以及规范胸痛患者的管理,以提高胸痛的诊治效果,减少不良事件,降低医疗费用,欧洲心脏病学会有关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公布了胸痛处理的指南.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70岁,因咳嗽,咳痰2周,加重伴咯血1周而入院.2个月前因肺部感染曾在本院作胸片及CT提示双侧肺炎,胸腔积液,心电图:右室肥厚劳损,超声心动图:右室增大,右室舒张功能降低,本次因肺部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而住院,既往吸烟40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家族中无晕厥及猝死病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慢性病容,血压130/83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可闻及少量哮鸣音及湿啰音,心率100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次日作动态心电图检查, 上午 10时38分开始记录,于中午12时16分突然死亡.动态心电图显示在记录开始至死亡前可见房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偶见短阵房速,在11时53分及11时57分可见RonT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的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见图1);至12时15分08秒出现RonT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的尖端扭转性室速,随后即演变成心室颤动(见图2、图3),12时22分52秒心电信号消失.
作者:杨春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48岁,汉族,农民.发现心悸、气急2年余,加重半个月入院.既往8年前患肺结核.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内肿块,考虑黏液瘤.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右心房外侧壁心内膜下,向右心房内突出,大小约8 cm×4 cm×3 cm,包膜完整,黄色,脂肪瘤样.病理检查巨检:包膜完整黄色包块一个,6 cm× 5 cm×3 cm,切面呈黄色均匀、油腻、脂肪样,包膜完整.显微镜下见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脂肪细胞稍小于正常脂肪细胞,瘤组织中毛细血管数量分布不均匀,肿瘤与心壁连接处见少许心肌纤维穿插脂肪组织中,外围薄层纤维组织.病理诊断:右心房内脂肪瘤.
作者:周虹;杨亚英;苏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是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现就我院自1997年12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经病原学证实的10例CM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科丹;宋水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运动心电图试验(EET)、双嘧达莫心电图负荷试验(DPET)及联合应用(联合试验A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83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并在同期内(间隔小于1周)接受EET、DPET检查.将CAG结果分别与EET、DPET和A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这两种无伤检查和联合检查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67.2%、60.3%和55.2%,特异性分别为:70.4%、74.4%和92.8%,准确性分别为:69.4%、69.9%和85.3%.结论 EET和DPET联合应用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且费用低、无创伤,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乔鲁军;刘传木;张明哲;田明坤;董希昌;王晨雁;陈宝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的诊断新概念,它涵盖了Q波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ACS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继而发生了破裂、糜烂、出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临床上很多患者会进展到心肌梗死,甚至心脏猝死.斑块稳定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而不稳定型斑块或斑块破裂时则表现为ACS.因此,如何识别不稳定斑块,预测ACS发生的危险性是人们所面临的新的挑战.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ACS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主要对炎症反应与ACS中的作用,斑块稳定性,感染与ACS,以及能够预测不稳定斑块发生ACS的血清学炎性标志作一综述.
作者:刘坤申;刘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病关系相关文献报道不一,对于是否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仍存在争议[1,2].本研究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来发现其与冠脉病变程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评估其对诊断和防治心血管事件以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新建;杨秀玲;李莉;孙海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和ST段不抬高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目前,ACS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与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为主.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型药物、新的器械的不断涌现以及有关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的陆续公布,使ACS的治疗进展十分迅速,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坚持循证医学原则、合理应用各种先进技术使ACS的治疗更加安全、有效仍需要高度重视.
作者:胡大一;赵明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冠心病的发生率在不断地上升,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命,将是21世纪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该病在欧美极为常见,病死率相当高,美国占人口死亡率的1/3~1/2,占心脏病病死率的50%~7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血管病病死率已列首位,达23%~39%, 其中冠心病约占心脏病死亡数的10%~20%,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目前冠心病已占内科住院患者的首位.
作者:王士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03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51例,接受硝酸酯类、钙离子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曲美他嗪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8±2)天.观察两组症状、心率、血压、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及副作用.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曲美他嗪组的疗效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曲美他嗪对心率、血压和率压乘积无影响;曲美他嗪组缺血发作次数、ST段大下降幅度、总缺血时间的减少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更有效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明显减少缺血发作次数、ST段大下降幅度和总缺血时间.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不良反应轻.是安全、有效、更完善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果明;陈建英;黄石安;田丽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32岁,因左侧躯干部皮肤疼痛7天,起水疱伴头痛、呕吐5 天来我科就诊.7天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躯干皮肤针扎样疼痛,5天前自左背部出现密集小水疱,伴头痛、头晕、恶心、未治疗.皮疹逐渐增多,且头痛及恶心加重,并出现发热,体温38℃,喷射状呕吐一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李艳华;万力;王曙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908年Einthoven 记录了第一份运动后心电图,发现运动后QRS波群不变,P波、T波增大.直至1930年运动试验才开始应用于临床.心电图负荷试验是心脏负荷试验的起始形式,又是心脏负荷试验的主流.时至今日,尽管对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较低,但是,对于判断疗效,监视病情的可靠性尚可,并且价格低廉、简便易行,仍优于其他试验,因而被广泛采用,且使用者日益增多.心电图运动试验的目的主要为:测定功能储量、测定运动耐力、观察反应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心率、血压和心电图改变,判断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病情的程度;协助诊断冠心病.鉴别呼吸困难的性质(心脏和肺部病变引起)、提供体力活动受限原因的线索;帮助选择心脏手术患者.运动试验结果是区分患者预后危险级别的主要指标之一.现对其应用进展论述如下.
作者:侯瑞田;郭丹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结肠癌、直肠癌40%~52%患者可经手术治愈,但许多患者将会发生转移.在这些患者中,结肠癌术后转移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也是患者到肿瘤内科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实践中通常采用加亚叶酸钙(商品名:甲酰四氢叶酸钙)的氟脲嘧啶及顺铂的治疗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案,但对氟脲嘧啶一线治疗后肿瘤有进展者,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患者生存期短,生活质量差.文献报道在以往用5-氟尿嘧啶(5-Fu)耐药的结肠癌患者中奥沙利铂[(Oxaliplatin)别名:草酸铂]仍有10%的有效率. 10-羟基喜树碱(HCPT)是喜树碱的天然衍生物,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且体外实验显示HCPT与5-Fu合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因此,我们首次尝试用HCPT ,Oxaliplatin(OXA),5-Fu组成HOLF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复发性结肠癌、直肠癌4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刚;刘巍;左静;冯威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基础特征,并引起急性心肌供血不足的一组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所有疾病谱,具有发病急、危险性大的特点.ACS其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通过对ACS患者心电图监测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TnT)的检测,探讨三者之间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丁德良;舒啸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80岁,因左胸疼痛半天来院就诊.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非喷射状,大汗淋漓、烦躁.有烟酒嗜好.否认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6 ℃,呼吸20次/min,脉搏58次/min,血压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呼吸音粗,未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58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偶可及期前收缩.心电图(入院时):II、III、aVF导联异常Q波,S-T段呈弓背样抬高,V3R~V5R导联S-T段弓背抬高>1 mm,V2~V5 S-T压低,窦性心律,心率58次/min;血肌酸激酶同工酶266 U/L,肌钙蛋白I阳性.临床诊断: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按心肌梗死治疗.入院次日心电监测示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II度AVB 2∶1传导,至夜间10:30pm呈窦缓心率36次/min.值班医师给予阿托品治疗,心率未升.血压80/50 mm Hg,决定给予心脏临时起搏治疗.因患者一般情况差,不宜移动至导管室.
作者:许向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判断冠状动脉造影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指征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2例做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单支临界病变的患者行IVUS检查,以面积狭窄60%或偏心脂质斑块作为介入治疗指征.结果 68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50处(73.53%),对于血管直径的判断,IVUS优于CAG;对于有价值病变的检出,UA组优于SA组.结论对于CAG显示的临界病变,尤其是表现为UA者,有必要进一步行IVUS检查.
作者:张建起;姜铁民;李玉明;梁国庆;刘军翔 刊期: 2004年第03期